“小”中见“大”的艺术 ——八下初中语文《核舟记》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2.抓住文本特点,把握说明特点和写作顺序。
3.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精神之高。
一
导入
在中国哲学和艺术理论中存在着一种重要思想,就是以小见大。核舟虽小,用心探寻,也许你会发现一个宏大的艺术世界。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核舟记》,从微小中探寻技术美后的真意。
二
微小中见技之奇巧
师:课文开头就说“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通读全文,你觉得王叔远被称为“奇巧人”的理由是什么?请有理有据地说话。
预设:
体积上小:高可二黍许,长约八分又奇(老师补充:二黍约0.8cm,八分约3cm)
数量上多:通计一舟……(53件)
细节上精: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概说)
雕栏相望、箬篷覆之、启窗而观、珠可历历数也……(细说)
构思上巧:对联选择(清风拂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与前后《赤壁赋》的关系)
人物关系(苏轼与佛印、鲁直的关系,魏学洢与王叔远的情谊)
舟子状态(两舟子共同营造的气氛,以及整体构造出的悠闲境界)
时间安排(壬戌秋日的安排)
资料补充:
1.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2.魏学洢的父亲魏大中是明朝一代名臣,因受宦官诬陷入狱。魏学洢为营救父亲奔走呼告,未能如愿,最终哀伤气绝而亡。王叔远不止一次以“大苏泛赤壁”为题材创作核舟。明朝天启年间的壬戌年,他再一次精心创作了一枚以此为主题的核舟,赠送给魏家。
3.这枚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以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夜游赤壁的故事为内容,还选取了《赤壁赋》中的句子来突出主题,别具匠心。王叔远借苏轼面对灾祸时的旷达来劝慰魏学洢,鼓励他以豁达的态度面对家庭变故,表现了浓厚情谊。同时,王叔远不止一次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雕刻核舟,此次在又一个壬戌年雕刻这个主题的核舟,表现了他对这个主题的喜爱,对苏轼精神品质的高度赞赏。
可见,王叔远技艺之奇巧,不仅在于其技艺之精妙,能“罔不因势象形”,还缘于其构思之高妙灵巧,“各具情态”,匠心独运的背后是情深义重。
三
微小中见心灵世界
师:说完王叔远与魏学洢,我们再来谈谈张潮和《虞初新志》。要研究的话题是:
张潮选《核舟记》进《虞初新志》的理由是什么?
01
资料辅助:1
编者光临
张潮(1650-约1709),字山来,号心斋居士,安徽歙县人。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刻书家。张潮的父亲,张习孔为顺治年间进士,官至山东提学佥事,因见仕途险恶,遂辞官归乡。张潮虽然出生在一个优裕的官宦家庭,但是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却没有沾染一丝纨绔之气。张潮自幼“颖异绝伦,好读书,博通经史百家言,弱冠补诸生,以文名大江南北”,然而却屡试不第,至此开始“杜门著书”。
《虞初新志》载文一百五十篇左右,所收皆出自明末清初时人之手,体裁包括传奇、志怪和志人各类,然以情节曲折、富于文采、篇幅较长的传奇为主。传奇诸篇,多以塑造人物见长,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有栩栩如生的刻画和呼之欲出的描状。该书创立了一种独具品格的小说体类,标志着“虞初”体小说的正式诞生。
艺术追求而论,张潮崇尚的是“任诞矜奇,率皆实事;搜神拈异,绝不雷同”。其艺术喜好是:形象的放诞孤高,皆有现实基础;题材的神奇怪异,力避类似前人。
《虞初新志》诸作者不吝对传统小说中不太正面描写的非主流社会人物和社会下层小民尤为刻意地加以敬业求精的褒奖、特立独行的赏识、盗亦有道的体念、纯情至性的讴歌、穷愁潦倒的怜恤、异端畸行的默许、山水声色的爱好和雕虫绝技的赞叹。
02
资料辅助:2
张潮人生境界
一曰“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看到的是美好,也是局限,可以说,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
二曰“庭中望月”。比牖中进了一步,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了,但这仍有一定的局限。
三曰“台上玩月”。站得高,才会视野宽,也便望得远,品得透,自会生出一种心旷神怡的心境,成了人生很好的享受。
预设:
底层百姓,技艺高超。
小中见大,格局高远。
有限无限,心灵高渺。
总结:
天地无心,以人的心灵为心,万物皆备于我,正是人有了这个心灵,狭隘可以转换成旷远,脆弱可以转变为坚强,渺小可以反转为广大。小,是外在之物;大,是内在之心。
中国的园林、绘画、诗歌等艺术都喜欢用“以小见大”这一艺术形式,因为微小中能看见广博的心灵世界。
四
微小中见匠人精神
师:如果说奇巧的技艺和良好的艺术修养是优秀匠人的必要火种,而驱动二者发出广场的还需要一场热风,结合课文和《大国工匠》的视频,总结匠人精神是什么?
预设:
1.超乎常人的耐力
2.思维的奇妙跳跃
3.精益求精的追求
总之,所谓匠人有匠心,《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雕琢器物时执着专注的工作态度。从古至今,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用16字概括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大国工匠们把专注不移、追求极致的气质,融进了他们出神入化的手艺,把手里的一件件产品、一次次任务都做成了一个个卓越的作品。“着一事、传一艺、显一技”,这种精神境界,也是值得我们所有人都得学习的一种职业精神。
五
结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经由“微小”的核舟见匠人技艺之高超,心灵之高渺,精神之高蹈。星火虽小,热风吹之,即有燎原之势。愿同学们热爱你的所爱,专注做好自己手头小事,将来做好家国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