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2.4教学设计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物理八上第二章《 声现象》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2.4教学设计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物理八上第二章《 声现象》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9-28 14:50:5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声现象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的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和声音的特性,这对过渡到本节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噪声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种,已经成为人类的一大危害,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特点之一是:联系生活,通俗易懂;特点之二是:涉及面广,实例丰言。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在此基础上学习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上来说,会很轻松。教学中要从环境保护出发,使学生了解噪声的危害和减弱噪声的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重视和兴趣,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学习目标确定 1.了解噪声的来源。 2.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途径。 3.通过体验和了解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噪声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4.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自我评价表项目评价内容掌握情况很好一般不好科学知识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2知道控制噪声的方法,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3了解控制噪声的方法。学科能力能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能初步养成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创设情境
通过一则新闻播报有关噪声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噪声无处不在,已经被列为当今时代的四大污染之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提问)什么声音可以称为噪音? 学生观看视频,讨论并思考问题。 运用观察法,新闻引入,突显当今社会对噪声污染的重视。
任务二:噪声的来源
1. 噪声与乐音 演示实验:利用示波器观察泡沫塑料块刮擦玻璃板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波形做比较。 实验现象:泡沫塑料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没有规则,音叉产生的声音的波形有规则。 实验结论:噪声的波形没有规则,而乐音的波形有规则。 引出噪声的概念:无规律、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噪声。例如:建筑工地上各种机器的轰鸣声;放鞭炮时震耳欲聋的声音;车辆的喇叭声等。 乐音:有规律的、悦耳动听的声音叫乐音。乐音是由发声体有规则振动产生的。例如:音乐会上时而激昂时而舒缓的钢琴演奏声;清晨鸟儿清脆婉转的叫声。 2. 噪声的界定 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 课件展示图片:飞机起飞、降落的轰鸣声;建筑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货车行驶时的马达声。思考:这些声音有什么共同特点? 共同特点:难听、刺耳、发声体振动无规则。 结论: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 a. 我们班正上物理课,隔壁班级大声播放音乐。 b. 夜深人静,有不少人进入入睡状态,广场舞大妈比赛时的乐曲还嘹亮动听。 c. 在音乐厅听音乐时,周围的人窃窃私语。 这些声音妨碍了人们正常的休息和学习、干扰了要听的声音。 归纳:从环保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可见,并不是所有的音乐声都是乐音。 3. 乐音和噪声的区分 乐音噪声概念悦耳动听的声音嘈杂刺耳的声音产生原因发声体按一定规律 振动时产生的声音发声体无规则 振动时产生的声音波形图
提问:你周围有哪些噪声?请说说自己的感受并找到这些噪声的来源。 学生观察实验图片,比较噪声与乐音波形的不同点。 学生观察噪声的波形和乐音的波形区别,并得出结论。 学生了解噪声的概念。 学生将噪声的概念与乐音的概念进行对比,从两个角度理解噪声的概念。 学生观看图片,讨论这些总结这些声音的共同特点。 学生从在日常生活或学习时听到这些声音时的感受进行分析,明白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从概念、产生原因、波形图等角度,总结噪声与乐音的区分。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2)工业噪声:化工厂、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3)施工噪声:建筑工地、城建施工、打桩等。4)社会生活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 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不仅引起学生兴趣,还能引发学生对于噪声和乐音两种波形区别的思考。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波形,得出噪声与乐音的区别,从而在学生认知里建立“噪声”的初概念。 通过两种波形的对比,引出噪声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声音特点的总结,从物理角度进一步理解了“噪声”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受干扰的声音的感受总结,从环保角度了解“噪声”。 归纳总结噪声与乐音的区别,帮助学生判断哪些属于噪声。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周围的噪声并找来源,应用噪声的概念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任务三: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提问:噪声有强有弱,怎样描述噪声的强弱呢? PPT展示图片:你见过类似的图片吗?知道数字表示的意义吗? 归纳: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1. 噪声强弱的等级 声音有强有弱,声音的强弱通常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噪声等级中的几个临界点。 小结: 噪声的等级中的几个临界点: ① 0dB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的声音; ②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③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④ 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⑤ 达到或超过150dB,鼓膜可能破裂,失去听力。 学生阅读教材小资料“人对不同强度的声音的感觉”,了解人的主观感觉与声音强弱等级的关系。 小结:人对不同强度的声音的感觉: 声音的来源声音强弱的等级/dB主观感觉风吹落叶沙沙声 轻声耳语10一20 极静卧室 办公室 一般说话声30-50 安静大声说话 嘈杂的马路70一90较吵闹电锯工作110很吵闹螺旋桨飞机起飞120一130鼓膜震痛喷气式飞机起 飞、火箭、导弹发射140一150 无法忍受
噪声的危害有哪些?你是否亲身经历过? 归纳: ①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②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③物理影响: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如喷气式飞机产生的噪声能够将附近建筑物的窗户玻璃震碎,噪声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至断裂等。 研究表明:德国科学家最近研究证实,长期居住在噪音较大的环境下的人易患高血压,所以专家称噪音为“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药”。 噪声污染已与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一起,成为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 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回答。 学生阅读教材P43,找出噪声等级中的几个临界点。 学生阅读教材P43小资料“人对不同强度的声音的感觉”,了解人的主观感觉与声音强弱等级的关系。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过的事例交流讨论:噪声对我们的有害之处。 通过展示“街道上噪声大小的显示屏”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入“噪声的强弱”。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寻找噪声等级中的几个临界点。不仅加深了知识内容的印象,还培养锻炼了自学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理解感悟人对不同强度的声音的感觉。 通过人的感受,将生活中的不同强度的声音直观化。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噪声的危害,帮助学生内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引发思考与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效果。
任务四: 控制噪声
噪声污染对人体是有危害的,我们该如何减弱噪声呢? 1.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鼓膜的振动引起听觉 因此,控制噪声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2.下图中的控制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类? (1)甲图: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控制:如:禁止鸣笛标志、汽车消声器、枪管消声器。 (2)乙图: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如:厂房门窗背向居民区,道路两旁设立隔声板、植树造林(吸收噪声)、关闭门窗、墙体加装隔音材料等。 (3)丙图: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控制。如:戴耳罩、塞棉花、用手捂住耳朵等。 想想做做:把正在响的闹钟(或收音机、手机、mp3等)放入盒中,听听声音的变化。取出后,分别用报纸、毛衣、泡沫、棉花不同材料包住它。再放入盒中,听声音的变化。并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不同情况下距离盒的距离。 由此你能比较这些材料的隔音性能吗? 材料听不到声音时的距离/m毛衣3.5报纸4.1棉花2.5泡沫3.0
按隔音效果好坏依次排列:棉花、泡沫、毛衣、报纸。 总结:好的隔音材料的共同特点之一是松软有孔。 思考:为什么一场大雪过后,人们往往会感到万籁俱寂吗? 归纳:刚下过的雪是新鲜蓬松的,它的表面有许多内部大而孔径小的气孔,当外界的声音传入这些小孔后,仅有小部分声音能从入口反射出来,而大部分则被吸掉了,因而出现了万籁俱寂的场面。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44页,并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尝试判断控制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类。 学生根据指示完成“想想做做”活动,并统计结果。 学生根据活动结果讨论,并得出结论:隔音好的材料特点是松软有孔。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通过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归纳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从而引出控制噪声从三个方面入手。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判断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哪一类,从而学以致用,加深对控制噪声的措施的理解,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通过试验活动,学生自主得出结论,不仅对措施噪声的措施进一步应用,也培养了实验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学以致用。
任务五: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归纳本课所学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6.板书设计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1.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 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 噪声强弱的单位是:分贝(dB)。适宜工作学习的强度为30~40dB。 2. 危害:从心理上、生理上和物理上都能产生一系列的效应。 三、控制噪声的途径 1. 在声源处控制;2. 在传播过程中控制;3.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声音: ①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②装修房子时的电钻声;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鸣叫声;④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⑤婚庆时的爆竹声;⑥山间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其中属于噪声的是( B )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①④⑤⑥。 2. 噪声会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学习或工作。在如图所示的实例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C ) A.射击时戴耳罩 B.禁止大声喧哗 C.安装双层中空玻璃 D.安装噪声监测系统 3. 关于噪声的控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禁鸣喇叭”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 C.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悠扬的琴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属于乐音 【拓展】 利用次声波预测地震、台风等.像地震、台风、火山喷发、海啸这些大型地质灾害经常伴随次声波产生,这些次声波沿着地面向四周传播。用次声波探测仪能探听到,从而判断出灾害的发生。 完成小区、学校周边噪声来源调查;整理报告得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意自己的哪些言行,以免产生的噪声影响到别人。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音叉和小锤、闹钟、泡沫塑料垫、空塑料包装盒、棉花、示波器、玻璃等;多媒体音视频等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主要从保护环境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方法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过噪声,受过噪声的一害,因此,通过本节较容易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1教育网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物理八年级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二章 《声现象》
本章内容分析
声现象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一种物理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易于理解,使学生能够明显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生对声音有个初步的物理认识,学会提问有关声音现象的问题。声音的特性用于回答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使学生的疑问得以解决。声音的利用和噪声的危害分别将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利弊列举出来,使学生明白物理将用于社会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章内容简单,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认识生活与物理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章课标要求
声现象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内容,对应课标要求:
2.3.1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3.2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本章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
十三个概念——声源、介质、声速、回声、音调、响度、音色、频率、振幅、超声波、次声波、乐音、噪声。
两个辨析——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析,乐音与噪声的辨析
物理思维:四种方法——转换法、类比法、科学推理法、控制变量法。
科学探究:三个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科学态度与责任:进行实验和记录实验现象时要尊重事实,经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分析噪声的来源与防治途径,建立保护声音世界的意识,不断探究、不断学习,养成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单元教学目标
(一)内容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5.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的原理。
(二)学业目标
1.通过总结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实验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转换和推理的方法
3.能利用声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解决世纪问题是引用证据,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
4.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5.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和指出他人的不当之处。6.关心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成就,逐步养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
2、乐音的三个待性:
六、教学难点:
1、回声测距离
2、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七、学情分析,教学建议:
学生对于声现象学生非常熟悉,且同学利用实验去研究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是知道振动能够产生声音,但是不全面、不系统,对于肉眼看不到的振动持怀疑态度(通过转换法等方法将实验现象放大);对于声音的传播和声速的认识有些模糊。
学生在思维方面,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
在学法方面,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对于物理的学习方法、实验方法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性思维。
建议引导学生从生活到物理的逻辑顺序进行观察思考、大胆猜测、回忆及时交流、教师适时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声现象的整个过程,系统地构建知识。
八、本章活动主题:
琴 诗
苏轼〔宋代〕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精炼。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 发出不同的声音。
从禅理方面来说,诗人以琴声来解说禅理。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巧妙而形象地说明了是琴与指的结合,才产生了精美的琴声。一方面,不论是从单纯的琴来说,还是单纯的指来说,其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在就能发出琴声来,这就是“有”;但琴与指都是无法独自产生出美妙音乐来的,这就是“无”;另一方面,精妙绝伦的琴声却又是的的确确从琴和手指上发出来的,琴声是潜存于琴与指上的,这就是“有”。缺少了琴与指中的任何一个,也不能发出优美的琴声来,这又是“无”。正是这种“无中生有”、“有来自无”、“有无相生”、“有无结合”才会产生美妙无比的琴声来,从而揭示了“有”与“无”结合、“有”“无”统一才能生成万物的普遍道理。须知,琴声潜在于琴上,要靠指头点拨,即靠“有”的推动才能发出声来,但光有指头也无济于事,“有”必依赖“无”即潜在于琴身的音才可生出声。总之,有无相生是万物生成之本。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严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你认为琴声到底是手指发出的还是琴弦发出的?你又是如何辨别听到的是琴声还是别的声音?学完本单元的知识你就都明白了。
九、教学过程性评价细目设计
学习任务 声的产生、传播和噪声 声的特性及利用
优秀 1.通过观察,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熟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熟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4.知道回声现象,并能熟练运用回声来测量实际距离。 5.熟知噪声的来源,能从物理学角度和环境保护角度认识噪声。 6. 熟知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能结合具体生活实例判断识别。 7. 熟知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1. 熟知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 2.理解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熟知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3. 熟知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 4.通过学习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能体会到并说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良好 1.通过观察,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4.知道回声现象,并会利用回声来测量距离。 5.知道噪声的来源,能从物理学角度和环境保护角度认识噪声。 6.了解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能结合具体生活实例加以认识。 7.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并能举例说明。 1.了解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 2.理解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3.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 4.通过学习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能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合格 1.通过观察,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4.了解回声现象,了解回声能测量距离。 5.了解噪声的来源,能认识噪声。 6.了解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7.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1.了解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2.理解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3.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 4.通过学习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
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
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
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
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物理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物理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物理术语 ,过于口语化
教学流程图(思维导图展现整个整体单元教学的思路及课时安排)
21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