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2023-2024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同步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6.1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2023-2024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同步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28 20:01:1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生物七上3.6.1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习题训练
一、选择题
1.普利斯特利认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而变得污浊的空气,该过程利用的原料是(  )
A.二氧化碳和水 B.二氧化碳和氧气
C.氧气和有机物 D.氧气和水
【答案】A
【解析】动物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除了满足植物自身呼吸,还提供给了动物,绿色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进行光合作用,这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同时还制造了有机物,是生物的物质来源,可见A符合题意。
2.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证明了植物的生长需要水,但他的解释并不完全正确,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除了水以外,还需要(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淀粉 D.叶绿素
【答案】A
【解析】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因此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除了水以外,还需要二氧化碳。
3.如图是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实验一个简图,该实验说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 (  )
A.氧气 B.水分 C.二氧化碳 D.有机物
【答案】C
【解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说明(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水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氧气
【答案】A
【解析】A.实验二玻璃罩内小白鼠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蜡烛燃烧也需要氧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又可以作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A符合题意。B.在普利特利实验中,实验装置的设置中没有设置水这一因素,从该实验中不能得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水这一结论,B不符合题意。
C.光合作用需要光,需要设置有光和无光两种环境条件,或遮光处理,在普利特利实验中没有,C不符合题意。
D.实验二中蜡烛能正常燃烧、小白鼠正常活着,说明它们都得到充足的氧气,而装置内的氧气只能由绿色植物提供,因此证明绿色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D不符合题意。
5.在范 海尔蒙特的柳树栽培实验中,使柳树苗的重量大幅度增长的物质主要来自(  )
A.柳树苗从土壤中吸收的大量水分
B.柳树苗从土壤中吸收的无机盐
C.柳树苗从空气中吸收的氧气
D.柳树苗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17世纪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种在装有90千克泥土的木桶里,只浇水。5年后,柳树长到了82千克,而称一下泥土的重量,大约只减少了90克。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在海尔蒙特的实验中,泥土的重量只减少了90克,说明植物的生活还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但量很少;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浇水,被柳树吸收后大部分(99%)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了光合作用的原料。而柳树苗从空气中吸收的氧气是用来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的,会使重量减轻;而柳树苗能不断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等有机物,积累在柳树的体内,是柳树增重的主要原因。可见D符合题意。
6.十世纪,科学家希尔曾做过下图这个实验,有关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装置b中气泡内的气体是氧气
B.装置c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乏二氧化碳
C.实验表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实验表明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答案】B
【解析】A、装置b中气泡内的气体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光合作用释放的气体是氧气,故A不符合题意;
B、装置c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少光合作用的条件--光,而不是缺乏二氧化碳,故B符合题意;
C、只有叶绿体滤液,仍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并产生氧气,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故C不符合题意;
D、遮光后c装置中不再有气泡产生,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故D不符合题意。
7.海尔蒙特通过柳树栽培实验确定绿色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质主要是(  )
A.水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无机盐
【答案】A
【解析】比利时的海尔蒙特,做过一个有名的“柳树实验”:在盛有200磅干土的瓦罐中,栽上一棵5磅重的柳树苗,罩上瓦罐后只用水灌溉,5年后树和落叶总重169磅3盎斯,干土只少了2盎斯。当时他误认为柳树增加的重量只能来源于水,而不知空气中二氧化碳所起的作用。
8.将一棵重约0.2千克的柳树培育在肥沃的土壤中,两年后连根挖出,脱水后
称重达11千克,其增加的重量主要来源于(  )
A.土壤中的无机盐 B.土壤中的无机盐和水
C.大气中的氧 D.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D
【解析】绿色植物由根吸收来的水,99%以上的水都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了,只有约1%被植物体利用,用于细胞的构建以及光合作用的原料。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由题意可知,将一棵重约0.2公斤的柳树培育在肥沃的土壤中,两年以后连根挖出,脱水后称重达11公斤,其增加的10余公斤重量主要来源于柳树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重量,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
9.最早发现绿叶在光下能够产生淀粉的科学家是(  )
A.施旺 B.萨克斯
C.弗莱明 D.伊万洛夫斯基
【答案】B
【解析】A.施旺,德国生理学家,细胞学说的创立者之一。他在1839年发表《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文中指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A不符合题意。
B.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设计的实验,是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后,再把叶片一部分遮光,其余部分曝露在光下。一段时间后,经脱色,漂洗再用碘液处理,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曝露在光下的部分变蓝,本实验说明了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够合成淀粉。萨克斯还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够释放氧气。所以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不仅能够释放氧气,而且能够合成淀粉等物质的实验的科学家是萨克斯。B符合题意。
C.弗莱明于1923年发现溶菌酶,1928年首先发现了青霉素,C不符合题意。
D.19世纪末,伊万诺夫斯基做了针对烟草花叶病的两个实验,为病毒的发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D不符合题意。
10.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模仿海尔蒙特做了如下实验:他们把一株0.05kg的白菜幼苗种在花盆里,只用雨水浇灌,3个月后,白菜重量增加了1.45kg,而土壤重量几乎没有减少,下列有关分析全部正确的是(  )
①白菜重量增加的1.45水g全部来源于水分
②白菜为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做出了微薄的贡献
③白菜重量增加的1.45kg是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差值
④白菜重量增加的1.45kg全是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⑤白菜重量增加的1.45kg,其中干重的增加量是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差值
A.②⑤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A
【解析】“他们把一株0.05kg的白菜幼苗种在花盆里,只用雨水浇灌,3个月后,白菜重量增加了1.45kg,而土壤重量几乎没有减少”说明植物的增重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植物的吸水有关,其中干重的增加量是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差值。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称碳——氧平衡,A符合题意。
二、综合题
11.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
资料一:1629年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植物是“吃土”长大的。而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却对此产生了怀疑。于是,他做了以下实验:把一株2.5千克重的柳树苗栽种到一个木桶里,桶里盛有事先称过重量的土壤。此后,他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为了防止灰尘落入,他还专门制作了桶盖。5年后,柳树逐渐长大。经过称重,他大吃一惊:柳树的重量增加了80多千克,而土壤却只减少了不到0.1千克。
资料二:科学家将一盆绿色植物放在不同波长的光下照射,然后测量该植物对不同光质的吸收率,结果如下表:
光质 红 橙 黄 绿 青 蓝 紫
波长(纳米) 700 650 600 550 500 450 400
吸收率(%) 55 10 2 1 5 85 40
(1)海尔蒙特提出的问题是:   。
(2)海尔蒙特在实验前后都要称量土壤的质量。在称量前,你认为要如何处理土壤,才能保证数据真实可靠?   。
(3)木桶内泥土减少约0.1千克,你认为其原因是:   。
(4)海尔蒙特能得出什么结论?如何推理?   。
(5)若海尔蒙特得出的结论是:柳树(植物)不是“吃土”长大的,而是其重量的增加来源于水。那么请你根据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判断他的结论是否确切?为什么?   。
(6)请用资料二中表格数据在指定方格内绘出植物叶片光吸收变化曲线   ,并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植物是否是吃土长大的?
(2)将土完全烘干
(3)可能是植物吸收的无机盐重量
(4)植物不是吃土长大的。植株增重和土壤减重不成正比
(5)不确切,也可能是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及太阳
(6);植株对红蓝光吸收率较高
【解析】(1)由试验设计,把一株2.5千克重的柳树苗栽种到一个木桶里,桶里盛有事先称过重量的土壤。此后,他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为了防止灰尘落入,他还专门制作了桶盖。5年后,柳树逐渐长大。可知海尔蒙特提出的问题是:植物是否是吃土长大的?(2)海尔蒙特在实验前后都要称量土壤的质量。在称量前,要将土壤完全烘干,避免水分对试验的影响,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真实可靠。(3)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木桶内泥土减少约0.1千克,应该是被植物吸收的无机盐。(4)由于土壤减少的重量远远小于柳树增加的重量,所以海尔蒙特会得出植物不是吃土长大的。(5)若海尔蒙特得出的结论是:柳树(植物)不是“吃土”长大的,而是其重量的增加来源于水。这个结论也不是正确是,因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仅需要水,而且还要二氧化碳,同时还有光照等条件。(6)由表格数据很容易分析出,植株对红蓝光吸收率达到较高。
12.如图为某兴趣小组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而进行的实验,步骤如下,请分析回答:
①将长势、大小相同的两株天竺葵放在暗处2天后,分别置于两瓶内,密封瓶口,设为A、B瓶;
②将A瓶移到光下6﹣7小时,B瓶仍放在暗处(图一);
③取下玻盖,将点燃的蜡烛分别伸入A、B瓶(图二);
④取A、B瓶中大小相同的两片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脱色;
⑤取出脱色的叶片漂洗,滴加碘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   运走耗尽.
(2)步骤②中A、B瓶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
(3)步骤③伸入A瓶的蜡烛燃烧更剧烈,说明瓶中富含   (气体),这是植物进行   作用产生的;伸入B瓶中缺少上述这种气体,该气体是被植物的   作用消耗掉的.
(4)步骤④将叶片脱色,指的是脱去叶绿体中的   .
(5)步骤⑤滴加碘液后,摘自A瓶的叶片   ,摘自B瓶的叶片   ,这不仅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生是   ,还说明光合作用需要   .
【答案】(1)有机物(淀粉)
(2)光
(3)氧气(O2);光合;呼吸
(4)叶绿素
(5)变蓝;不变蓝;淀粉;光
【解析】(1)步骤①暗处理:先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A、B瓶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光.
(3)A瓶的蜡烛燃烧更剧烈说明氧气多,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B瓶的蜡烛熄灭,说明瓶中缺少氧气,氧气被植物的呼吸消耗.
(4)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
(5)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滴加碘液后,摘自A瓶的叶片会变蓝色.说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同时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13.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了一个经典实验:他先把绿叶在黑暗处放置几小时,然后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移到阳光下。过-段时间后,用碘蒸汽进行处理。发现曝光的区域呈深蓝色,遮光的区域则没有颜色变化。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萨克斯的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将绿叶在暗处放置几小时的目的是。同一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可以作为一组   实验。
(3)用碘蒸汽处理,曝光的区域呈深蓝色,说明该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   。
(4)理论上做此实验时,为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需要做   实验。
【答案】(1)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吗?
(2)对照
(3)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4)重复
【解析】(1)据图可见:该实验是探究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吗?(2)一半遮光,另一半不遮光,就把光照条件作为唯一的变量成为对照实验,来验证光照的作用。 (3)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遮光部分的叶片无颜色变化,而未遮光部分的叶片显示深蓝色。由此可见: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4)为避免偶然性出现误差,设置重复实验。
14.雏鹰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设计了如图的三个装置:植物、培养液、隔板、光照等条件都完全相同。
(1)为了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前应该对植物进行的处理是:将植株放在    一昼夜。
(2)甲、乙两组实验的变量是    。
(3)把植物放到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后,分别将甲、乙、丙的叶片取下,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进行   ,使叶片含有的客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4)甲、乙、丙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话,滴入碘液.叶片不会变蓝的是   。
(5)如果把上个装置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甲、乙、丙中培养液的水分分别减少了100mL、95mL、95mL、通过列甲、乙、丙中培养液减少的缘故对比分析,说明甲培养液比乙、丙培养液多减少的水分用于了植物的   。
(6)根据甲、乙两组实验得出结论,应用与温室里的植物栽培,为了促进植物的生长,应该适当增加温室里的
    。
【答案】(1)黑暗处
(2)二氧化碳
(3)隔水加热
(4)乙、丙
(5)光合作用
(6)二氧化碳
【解析】(1)在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中,为了防止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需要对植株进行饥饿处理,即将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以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2)据图可知,甲、乙两组实验中,唯一的不同是:甲组中小烧杯内为50毫升清水、乙组中小烧杯内为50毫升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导致装置中没有二氧化碳;而清水不能将二氧化碳吸收完,故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所以甲、乙两组实验变量为二氧化碳;
(3)在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中,为了能够较快的使叶片的绿色褪去,常使用酒精隔水加热的方法来实现;
(4)通过对图示甲、乙、丙装置的分析可知,甲组为对照组,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乙、丙两组为实验组,分别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来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使光合作用的原料缺失,阻止光合作用的进行;故只有甲组有淀粉产生,滴加碘液后,叶片能够变成蓝色,而乙、丙两组没有淀粉产生,叶片不会变蓝;
(5)植物体吸收的水分90%以上都用于蒸腾作用,剩余的用于生物体生命活动之需要;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水分;通过对比分析可知,甲、乙、丙三组植株在光下一段时间后,蒸腾作用、呼吸作用均相同,甲能进行光合作用;乙、丙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甲培养液比乙、丙培养液多减少的水分用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6)由于温室大棚属于封闭的空间,为了提高植物体有机物的产量,需要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故需要适当增加温室里的二氧化碳,确保光合作用原料的充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生物七上3.6.1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习题训练
一、选择题
1.普利斯特利认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而变得污浊的空气,该过程利用的原料是(  )
A.二氧化碳和水 B.二氧化碳和氧气
C.氧气和有机物 D.氧气和水
2.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证明了植物的生长需要水,但他的解释并不完全正确,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除了水以外,还需要(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淀粉 D.叶绿素
3.如图是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实验一个简图,该实验说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 (  )
A.氧气 B.水分 C.二氧化碳 D.有机物
4.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说明(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水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氧气
5.在范 海尔蒙特的柳树栽培实验中,使柳树苗的重量大幅度增长的物质主要来自(  )
A.柳树苗从土壤中吸收的大量水分
B.柳树苗从土壤中吸收的无机盐
C.柳树苗从空气中吸收的氧气
D.柳树苗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
6.十世纪,科学家希尔曾做过下图这个实验,有关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装置b中气泡内的气体是氧气
B.装置c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乏二氧化碳
C.实验表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实验表明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7.海尔蒙特通过柳树栽培实验确定绿色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质主要是(  )
A.水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无机盐
8.将一棵重约0.2千克的柳树培育在肥沃的土壤中,两年后连根挖出,脱水后
称重达11千克,其增加的重量主要来源于(  )
A.土壤中的无机盐 B.土壤中的无机盐和水
C.大气中的氧 D.二氧化碳和水
9.最早发现绿叶在光下能够产生淀粉的科学家是(  )
A.施旺 B.萨克斯
C.弗莱明 D.伊万洛夫斯基
10.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模仿海尔蒙特做了如下实验:他们把一株0.05kg的白菜幼苗种在花盆里,只用雨水浇灌,3个月后,白菜重量增加了1.45kg,而土壤重量几乎没有减少,下列有关分析全部正确的是(  )
①白菜重量增加的1.45水g全部来源于水分
②白菜为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做出了微薄的贡献
③白菜重量增加的1.45kg是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差值
④白菜重量增加的1.45kg全是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⑤白菜重量增加的1.45kg,其中干重的增加量是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差值
A.②⑤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二、综合题
11.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
资料一:1629年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植物是“吃土”长大的。而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却对此产生了怀疑。于是,他做了以下实验:把一株2.5千克重的柳树苗栽种到一个木桶里,桶里盛有事先称过重量的土壤。此后,他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为了防止灰尘落入,他还专门制作了桶盖。5年后,柳树逐渐长大。经过称重,他大吃一惊:柳树的重量增加了80多千克,而土壤却只减少了不到0.1千克。
资料二:科学家将一盆绿色植物放在不同波长的光下照射,然后测量该植物对不同光质的吸收率,结果如下表:
光质 红 橙 黄 绿 青 蓝 紫
波长(纳米) 700 650 600 550 500 450 400
吸收率(%) 55 10 2 1 5 85 40
(1)海尔蒙特提出的问题是:   。
(2)海尔蒙特在实验前后都要称量土壤的质量。在称量前,你认为要如何处理土壤,才能保证数据真实可靠?   。
(3)木桶内泥土减少约0.1千克,你认为其原因是:   。
(4)海尔蒙特能得出什么结论?如何推理?   。
(5)若海尔蒙特得出的结论是:柳树(植物)不是“吃土”长大的,而是其重量的增加来源于水。那么请你根据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判断他的结论是否确切?为什么?   。
(6)请用资料二中表格数据在指定方格内绘出植物叶片光吸收变化曲线   ,并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12.如图为某兴趣小组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而进行的实验,步骤如下,请分析回答:
①将长势、大小相同的两株天竺葵放在暗处2天后,分别置于两瓶内,密封瓶口,设为A、B瓶;
②将A瓶移到光下6﹣7小时,B瓶仍放在暗处(图一);
③取下玻盖,将点燃的蜡烛分别伸入A、B瓶(图二);
④取A、B瓶中大小相同的两片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脱色;
⑤取出脱色的叶片漂洗,滴加碘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   运走耗尽.
(2)步骤②中A、B瓶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
(3)步骤③伸入A瓶的蜡烛燃烧更剧烈,说明瓶中富含   (气体),这是植物进行   作用产生的;伸入B瓶中缺少上述这种气体,该气体是被植物的   作用消耗掉的.
(4)步骤④将叶片脱色,指的是脱去叶绿体中的   .
(5)步骤⑤滴加碘液后,摘自A瓶的叶片   ,摘自B瓶的叶片   ,这不仅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生是   ,还说明光合作用需要   .
13.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了一个经典实验:他先把绿叶在黑暗处放置几小时,然后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移到阳光下。过-段时间后,用碘蒸汽进行处理。发现曝光的区域呈深蓝色,遮光的区域则没有颜色变化。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萨克斯的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将绿叶在暗处放置几小时的目的是。同一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可以作为一组   实验。
(3)用碘蒸汽处理,曝光的区域呈深蓝色,说明该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   。
(4)理论上做此实验时,为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需要做   实验。
14.雏鹰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设计了如图的三个装置:植物、培养液、隔板、光照等条件都完全相同。
(1)为了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前应该对植物进行的处理是:将植株放在    一昼夜。
(2)甲、乙两组实验的变量是    。
(3)把植物放到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后,分别将甲、乙、丙的叶片取下,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进行   ,使叶片含有的客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4)甲、乙、丙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话,滴入碘液.叶片不会变蓝的是   。
(5)如果把上个装置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甲、乙、丙中培养液的水分分别减少了100mL、95mL、95mL、通过列甲、乙、丙中培养液减少的缘故对比分析,说明甲培养液比乙、丙培养液多减少的水分用于了植物的   。
(6)根据甲、乙两组实验得出结论,应用与温室里的植物栽培,为了促进植物的生长,应该适当增加温室里的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