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一章 种群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课时 种群特征
1
教材预习·必备知识全过关
2
要点归纳·能力素养全提升
学习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
1.列举种群特征,说明出生率和死亡 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 别比例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2.学会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 密度。 1.生命观念——通过种群特征及其联系,建立
普遍联系的观点。
2.科学探究——通过实验“估算一块菠菜地里
蜗牛的种群密度”,培养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
施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能力。
01
教材预习·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种群密度及其常用测定方法
1.种群的概念:生态学上把在______时间占据__________的______生物的所有个体的
集合称为种群。
2.种群密度及其意义
(1)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内某种群的__________。
(2)意义:种群密度是种群________的数量特征。
(3)表示方法:种群密度 。
分析:单位面积或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越多,种群密度就______;种群的个体
数量越少,种群密度就______。
特定
一定空间
同种
个体数量
最基本
越高
越低
3.种群密度的常用测定方法
(1)直接计数法: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
(2)样方法
①概念: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____________,再以其________估算种群整
体数量的方法称为样方法。
②适用范围:适用于调查个体______________的植物(如蒲公英)或______________
的动物(如蜗牛)的种群密度。
③常用取样方法: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④具体操作:______选取若干样方 对各个样方逐个计数 计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
度 求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_。
较小范围内
种群个体数量较少
全部个体数
平均数
分布比较均匀
移动能力较弱
等距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
随机
平均值
(3)标志重捕法
①概念:在调查种群所处的地域中,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生活
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在该区域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占总
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②前提:被标志个体与未被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______。
③适用范围: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广、移动能力______的动物个体,如哺乳类、鸟类、
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等。
④具体操作:捕获一部分个体(数量记为 )并标志后放回 一段时间后重捕一定
量的个体 统计重捕个体中被标志个体数 估算种群个体数 估算种
群密度。
相等
较强
⑤注意事项
.标志物和标志方法不能影响被标志动物的__________,也不能导致它们产生疾病或
被感染等。
.标志符号不能过分______,否则被标志动物可能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击。
.标志符号维持时间不短于研究时间。
⑥计算公式: ( 为种群个体数量, 为重捕个体数量, 为被标志个体
数量, 为重捕中被标志个体数量)
正常活动
醒目
二、种群的主要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某一个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占__________的比率。
(2)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______率 种群密度 ______率
种群数量______
种群数量______
种群数量__________
(3)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是______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个体总数
出生
死亡
增大
减少
相对稳定
决定
2.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该种群__________的比率。
(2)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数量的变化。例如,一个地区每年春天或秋天家燕的种群数量会增加或减少,主要就是由家燕从其他地区迁入或从该地区迁出造成的。
迁入(或迁出)某种群的个体数
个体总数
3.年龄结构
(1)概念:指一个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占整个种群__________的百分比。
(2)类型
示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 种群特征 出生率与死亡率 种群数量变 化趋势 类型
幼年个体数______成 年、老年个体数 出生率_ __死亡率 ______ ______型
各年龄段的个体数
个体总数
大于
增大
增长
各年龄段个体数比例 ______ 出生率_ __死亡率 ______ ______型
幼年个体数______成 年、老年个体数 出生率_ __死亡率 ______ ______型
(3)意义:可预测种群______的变化趋势。
相当
稳定
稳定
小于
减小
衰退
数量
续表
4.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______________的比例。
(2)意义:具有生殖能力的__________________的失调,将引起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变
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__________的变化。
雌雄个体数量
雌雄个体数量比例
种群密度
02
要点归纳·能力素养全提升
要点一 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1.确定样方
①样方面积大小:对于个体大小不同的种群,样方面积大小不同。
②通常的取样面积:草本植物约 、灌木约 、乔木约 。
③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对于方形地块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甲),狭长地
块常用等距取样法(如图乙)。
2.计数原则
样方法中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处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如图:
注: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要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3.样方法通常不适合用于调查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植物,因为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
【规律总结】 调查方法的选择
调查方法 使用对象
直接计数法 分布范围较小、个体数量较少的种群
估算法 样方法 植物或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标志重捕 法 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黑光灯诱 捕法 趋光性的昆虫 典例1 [2022·江苏苏州中学高二月考改编]请结合图像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 样方法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该调查方法的关
键是做到__________。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___。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的一个样
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8
(2) 一定区域内,斑马的种群密度适合用__________法进行调查;飞蛾的种群密度
适合用____________法进行调查。
标志重捕
黑光灯诱捕
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
数时,应记录的数量是___株。
对点演练1 [2022·江苏盐城高二校考阶段练习]某生物科技小组对一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调查,得到下表所示数据:
样方
3 7 15 2 4 9 8 4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该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6.5株/
B.用此方法求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应完全相同
C.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应相同
D.利用此方法可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
[解析] 应以每一个样方中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故种群密度为 (株/ ),A项正确;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用样方法获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肯定有一定偏差,不可能完全相同,B项错误;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C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样方法,但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标志重捕法,D项错误。
对点演练2 [2022·江苏宿迁高三期末调研]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的叙述,正
确的是( )
C
A.对于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准确反映它们的种群密度
B.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跳蝻的密度时,需注意标志物对跳蝻生活的影响
C.池塘中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
D.某草本植物在野外分布较少,调查时可以适当减小样方的面积
对点演练3 [多选][2022·江苏淮安阶段检测]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评估一块面积为
菠菜地受蜗牛危害的程度时,对该地蜗牛的种群密度和数量进行调查与
测定。下列做法或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BC
A.取样方法最好是样方法中的等距取样法
B.布设的样方数量越多,测得蜗牛的种群密度数值与实际偏差越小,因此,可适当增
加样方数量
C.选取的5个样方(样方面积为 )中捕捉到的蜗牛数量分别是18只、20只、19只、
21只和17只,则该菠菜地中蜗牛数量大约为 只
D.如个别样方里没有捕捉到蜗牛,则在计算时应舍弃该样方
要点二 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
典例2 [2022·江苏盐城高二期末]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 区域中刺猬的
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志55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志的5只。下
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C
A.标志物和标志方法不能影响到刺猬的正常生命活动
B.若已被捕捉、标志过的刺猬不易再次被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
C.此调查方法适合用来调查各类动物的种群密度
D.该地刺猬种群的密度大约是110只/
[解析] 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是标志物和标志方法不能影响到刺猬的正常生命活动,A项正确;种群中的个体数 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 重捕中被标志个体数,若已被捕捉、标志过的刺猬不易再次被捕捉到,则重捕中被标志个体数偏少,调查结果会偏大,B项正确;标志重捕法适合用于活动范围较广、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C项错误; 区域中刺猬个体数 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 重捕中被标志个体数 (只),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110只/ ,D项正确。
对点演练4 [多选]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
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 。在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
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经标志后在原地释放。3日后,在同一地方
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项目 捕获数/只 被标志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草地中跳蝻的密度
B.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C.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44只/
D.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
密度相比可能会偏大
[解析] 跳蝻活动范围小、移动能力弱,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项错误;根据两次
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
,B项错误;根据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
,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 (只/ ),
C项正确;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 偏小,则 会偏大,D项正确。
√
√
对点演练5 [2023·江苏南京第三高级中学期末]某科研团队找到推算雪豹种群密度的方
法——照片重复取样法。在祁连山某区域内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这些相机在海拔
的深山中连续拍摄了3个多月,研究人员确定研究区域约有20只雪豹。
根据数学模型推算,估测在这个区域内每 生活有3只雪豹。下列有关叙述不正
确的是( )
D
A.雪豹的种群密度调查可采用标志重捕法,不适合采用样方法
B.决定雪豹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
D.若研究区域有120只雪豹,则估测该区域的种群密度是18只
要点三 种群特征间的关系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当出生率高于死亡率、迁入率高于迁出率时,种群密度增大;反之,种群密度减小。
3.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年龄结构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与死亡率无关。
4.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
典例3 [2023·江苏盐城高二校考期末改编]下图为种群特
征的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C
A.①是种群密度,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⑤是性别比例,通过影响③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研究某市人口密度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④
[解析] 年龄结构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①是种群密度,不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项错误;⑤是性别比例,种群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②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项错误;研究一座城市的人口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城市人口流动很大,C项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即⑤,D项错误。
对点演练6 [2022·江苏盐城高二阜宁中学校考期中]图1是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图2是某
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1
图2
D
A.图1中的 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图1中的 和 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
C.图2所示种群的年龄结构由稳定型变成增长型
D.所有的生物种群都具有图1中所列举的种群特征
[解析] 是种群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或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项正确;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而年龄结构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故 表示性别比例, 表示年龄结构,B项正确;图2所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由0变得越来越大,故年龄结构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C项正确;自然状态下植物没有迁入率和迁出率,雌雄同花及雌雄同株植物无性别比例,D项错误。
对点演练7 [多选]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正确的是( )
ABC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共47张PPT)
第一章 种群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第2课时 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1
教材预习 必备知识全过关
2
要点归纳 能力素养全提升
学习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概括总结种群数量增长
的两种曲线模型的不同点。
2.科学思维——通过阐释种群数量变化
培养学生建模及模型分析能力。
3.社会责任——环境容纳量原理在保护
濒危物种中的应用。
01
教材预习 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构建过程
2.建立数学模型的意义:阐明自然种群__________的规律及其调节机制。
动态变化
二、种群数量增长模型
1.“ ”型增长模型
(1)理想条件:______充裕、______充足、__________且没有天敌等。
(2)数学模型:_ _________。
食物
空间
气候适宜
(3)
:该种群的__________
时间
年后该种群的______
该种群数量相对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______
起始数量
数量
倍数
各参数的含义
2.“ ”型增长模型
(1)形成条件:受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限制。如:
(2)曲线特点:呈“__”型增长,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环境容纳量( 值)
后,将停止增长。
(3)环境容纳量( 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
群__________。
环境条件
生物自身因素
最大数量
3.种群数量的波动
(1)环境因素
①在自然界中,如______、______、天敌、疾病等多种因素都会使种群数量发生波动。
②在某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有些种群会急剧衰退,甚至灭绝。这种情况最易出现在
个体较大、__________、__________、成熟较晚的物种中。
(2)__________:例如,在人类__________、种群栖息地遭破坏的不利条件下,某些
动物种群数量会__________,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该物种灭绝。
气候
食物
出生率低
生长缓慢
人为干扰
过度捕猎
长期下降
三、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实验原理
(1)酵母菌可用____________来培养,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
分、空间、 、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增长规律
空间、资源无限等理想条件下呈“ ”型增长。
空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呈“ ”型增长。
液体培养基
(3)酵母菌的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可采用____________计数的方法。
血球计数板
2.提出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呈“ ”型增长吗?
3.作出假设: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呈“ ”型增长,随着时间推移,由于
营养物质的______、有害代谢产物的______、 的______,酵母菌数量呈“__”型增长。
消耗
积累
改变
4.实验步骤
5.实验结论
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
02
要点归纳 能力素养全提升
要点一 种群数量的“S”型和“J”型增长曲线
1.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分析
2.“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较
(1)环境阻力始终存在。同一时间,“ ”型曲线与“ ”型曲线种群数量差为自然选择
淘汰的个体数量。
(2)“ ”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加;“ ”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
【关键点拨】 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的辨析
(1)种群增长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种群初始个体数量的比值,即种群增
长率 。
(2)种群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斜率),即
种群增长速率 一定时间内增长的个体数量/时间。
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 (如一年)内,由初始数量 增长到 ,则该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增长率 (无单位);
增长速率 (有单位,如个/年)。
典例1 [2022·江苏南京第十二中学月考检测]下图曲线甲、乙
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可能存在的两条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
确的是( )
A
A.若镜检统计结果比实际值高,可能因为其中包含死酵母菌
B.图中 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
C.两曲线间阴影部分面积表示克服环境阻力增加的个体数多少
D. 值具有物种特异性,所以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基本相同
[解析] 由于显微镜下观察,无法区分酵母菌的死活,所以镜检统计结果比实际值高,A项正确;根据图中甲、乙曲线的对比,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数值越小,说明环境阻力越小, 点时环境阻力并非最小,B项错误,C项错误;不同环境生存阻力不同,所以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不同,D项错误。
对点演练1 [2023·江苏南京第三高级中学期末检测]如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出现
的四种情况(“ ”型、Ⅰ、Ⅱ、Ⅲ)其中 表示外界因素发生变化的时间点。下列相关
叙述错误的是( )
D
A.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 ”型曲线,则种群增长
率保持不变
B.环境容纳量为 时,对该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
建立自然保护区
C.若 点表示采取措施保护大熊猫,曲线Ⅰ最可能表
示将来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变化
D.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目,
种群基因频率不会因此而改变
[解析] 若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 ”型曲线,其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A项正确;当种群数量为 时,说明该处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对该物种进行保护,B项正确;若图示 点表示采取措施保护野生大熊猫,则大熊猫的数量会上升,因此曲线Ⅰ最可能表示将来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变化,C项正确;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被淘汰的个体数,其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项错误。
对点演练2 [2022·江苏如东高级中学月考检测]科学家研究了某种群数量与种群瞬时增
长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D
A.该种群瞬时增长量大于0时,种群数量将上升
B.该种群数量为40万时,种群瞬时增长量最大
C.该种群数量大于80万后呈现下降趋势
D.该种群数量达到 值时,种内竞争最剧烈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种群瞬时增长量大于0时,种群数量上升,A项正确;由图可知种群数量为40万时,种群瞬时增长量最大,为2 000个,B项正确;由题图可知,80万个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大于80万后会出现下降趋势,C项正确;种群数量最多,超过 值时,种内竞争最剧烈,种内竞争会淘汰部分个体,又恢复到 值,D项错误。
对点演练3 [多选][2023·江苏镇江高二校考期末]甲、乙、丙、丁图表示种群的“增长
率”与“增长速率”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D
A.图甲和图丁可体现种群数量增长的“ ”型种群数量增
长的特征
B.图丙 点时,种群数量可存在最大值,可能比环境容
纳量数值略高
C.若丙表示某农田生物害虫相关曲线,防治的最佳时间
应该在 点左右
D.若乙表示某海洋经济鱼类相关曲线,捕捞后以 点对
应数量作为剩余量参考为宜
[解析] 图丙中 点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时刻,不是防治害虫的最佳时期,防治害虫
应该在 点之前,且越早越好,C项错误。
要点二 “ ”型曲线中 值与 的分析
1. 值的几种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 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 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值。
2. 值变动的示意图
(1)同一种生物的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环境遭到破坏
时, 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改善时, 值会上升。
(2)在环境没有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 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
离 值的时候,生态系统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
3. 值 种群数量能达到的最大值
种群数量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数量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
短,可以大于 值。
4. 值与 在实践中的应用
典例2 [2022·江苏扬州中学月考检测]根据某农田中引入鸭子后,鸭子与蝗虫种群数量
的变化关系,某生物兴趣小组构建如图所示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C
A. 段,蝗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鸭子种群的年
龄结构为衰退型
B.由图可知,引入鸭子后,该农田中蝗虫种群的 值为
C.鸭子种群数量在 的变化过程中,其增长率大于0
D.从模型构建类型角度分析,图示模型属于物理模型
[解析] 由图可知, 段,蝗虫种群的数量是增加的,故年龄结构为增长型,鸭子种群的数量也是增加的,故年龄结构也为增长型,A项错误;由图可知,引入鸭子后,蝗虫的种群数量围绕 上下波动,所以该农田中蝗虫种群的 值最可能为 ,B项错误;由图可知,鸭子种群数量在图中 (不包括 、 两点)的变化过程中,总数量一直增加,故其增长率大于0,C项正确;由图可知,该曲线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D项错误。
对点演练4 [2022·江苏淮安期中质检]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 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 )
B
A.在 的培养基中增加某细菌的接种量, 值与增加前相等
B.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稳定
C.当种群数量接近 值时,死亡率会升高,出生率会降低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
[解析] 值由 培养基及培养瓶的空间等决定,与接种量无关,A项正确;种群
增长到 值左右一般会在 值上下波动,若在密闭容器内,种群数量可能会下降甚至
灭亡,B项错误;当种群数量接近 值时,种内竞争加剧,死亡率会升高,出生率会
降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C项正确;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
达到 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项正确。
对点演练5 [2022·江苏金陵中学月考检测改编]图1、2、3是某森林中喜鹊的种群数量变
化曲线,图4为该森林中大山雀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中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
种群数量的倍数)。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C
A.图1中 点和图3中 点的种群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
点对应
B.图1、2中的 、 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
纳量
C.图4中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
D.图4中前4年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解析] 据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 点和图3中 点的种群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 点对应,此时种群数量均在 左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A项正确;由图示可知,图1、2中的 、 点(种群增长速率为0),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B项正确;图4中,第 年, ,种群数量增加;第 年, ,种群数量下降,图4中第4年种群数量最多,第8年种群数量较第4年减少,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不相等,C项错误; 表示增长率,前4年增长率大于0,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项正确。
要点三 血球计数板及其使用方法
1.血球计数板的结构
(1)血球计数板(如图A所示)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每
个计数室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图B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 ,加盖玻片后
的深度为 ,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 。
(2)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但无论是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一个大方格中的小方格数都是相同的,即 (个)小方格。
2.计数方法
如果是 的计数板,一般选取计数室四个角及中央共五个中方格(共80个小方
格)进行计数;如果是 的计数板,要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方格
(即100个小方格)进行计数。
3.计算方法
(1) 的血球计数板:酵母细胞数(个/ )=(5个中方格内酵母细胞个数/8
0) 稀释倍数。
(2) 的血球计数板:酵母细胞数(个/ )=(4个中方格内酵母细胞个数/100) 稀释倍数。
【关键点拨】 影响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及改进办法
典例3 [2022·江苏南京六校联考检测]某同学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
实验中,可能观察到的细胞分散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图1 血球计数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 细胞分散情况
A.该血球计数板上有两个计数室,计数室的高度为
B.若实验中多次出现图2中 的现象,可能是由于样液未充分摇匀或稀释倍数不够所致
C.若计数板1个大方格中有16个中方格,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总数为55个,则 培
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 个
D.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可用台盼蓝染液增加计数结果的有效性
√
[解析] 该血球计数板上有两个计数室,计数板上标识的“ ”是指计数室的高度,A项正确;图2中的 细胞重叠,不能清晰分辨每个细胞,如果在实验中多次出现图2中 的现象,最可能的原因为样液未充分摇匀或稀释倍数不够,需重新实验,B项正确;若计数板1个大方格中有16个中方格,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总数为55个,则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 (个),C项错误;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台盼蓝染液可以对死细胞染色,故可用台盼蓝染液增加计数结果的有效性,D项正确。
对点演练6 [2023·江苏南通期末质检]下列有关血球计数板的结构和使用的叙述,错误
的是( )
B
A.一块血球计数板中有两个计数室,计数室底部到盖玻片的距离为
B.先轻轻振荡计数板使酵母菌均匀分布,然后静置,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C.滴于盖玻片边缘的多余的培养液要用滤纸吸掉,否则会引起计数结果偏大
D.使用清洗后未烘干(晾干)处理的血球计数板计数,其结果一般偏小
对点演练7 [2022·江苏南通期中质检]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
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 倍后,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 )进
行计数,观察到如图的视野。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C
A.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16个中方格
B.使用时应先滴加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后计数
C.若仅依据图示结果,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为
个·mL?-1
D.实验结束后,血球计数板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晾干
对点演练8 [2016·江苏高考]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能用血球计数板直
接计数的是( )
A
A.海拉细胞悬液 B.浓缩培养的噬菌体 C.自来水中大肠杆菌 D.蛙卵
[解析] 海拉细胞悬液是癌细胞培养液,能用血球计数板直接计数,A项正确;噬菌体是病毒,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B项错误;自来水中大肠杆菌数量太少,不能用血球计数板直接计数,C项错误;蛙卵相互聚集在一起,不能用血球计数板直接计数,D项错误。(共23张PPT)
第一章 种群
第二节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
1
教材预习·必备知识全过关
2
要点归纳·能力素养全提升
学习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
举例说明阳光、温度 和水等非生物因素对 生物的种群特征的影 响。 1.生命观念——通过比较、归纳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是如何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总结出这些因素与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
关系。
2.社会责任——尝试从近期效应和长远效应两个方面分析或探
讨人类活动对种群及环境的影响。
01
教材预习·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生态因子
1.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有直接或间接
影响的因素。
2.分类: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等。生
物因素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______、______和______。
生长
发育
生殖
行为
分布
阳光
温度
水
捕食
竞争
共生
3.关键性因子
(1)概念:对生物种群的______和______有关键性影响的因子。
(2)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生物的种群数量都会随着____________的变化而发生
有规律的变化。
①在关键性因子最适区,生物______;
②当关键性因子偏离最适区,生物__________;
③当关键性因子超过生物耐受范围时,生物将面临__________________。
4.限制因子
(1)在任何生物的生存环境中都存在着很多生态因子,如果某种生态因子发生变化,
在接近或超过生物体的__________时,就会成为限制因子。
(2)在某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每种生物都有一定的________。
生存
繁殖
关键性因子
最多
不断减少
生存困难乃至死亡
耐受极限
最适区
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1.水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1)水的作用:水是生物不可缺少的重要______成分,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2)水的生态作用
①水影响植物的分布和__________,如土壤缺水,结缕草种群密度______,土壤水分
充足则种群密度增大。
②水影响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及种群数量。
组成
种群密度
减小
生长发育
空间分布
2.阳光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1)阳光的作用:阳光给自然界带来光明、温暖和______。阳光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十分复杂,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都是重要的生态因子。
(2)阳光的生态作用
①不同______的光对生物有不同的影响。如一些昆虫对紫外光敏感,昆虫对紫外光的
这种趋光性已被用于诱杀农业害虫。
②光照强度对植物______及__________的构成有重要作用,也能影响很多动物的______。
③日照长短影响植物的______和动物的______及______。
能源
光的波长
光照强度
日照长度
波长
生长
形态结构
行为
开花
繁殖
迁徙
3.温度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4.土壤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02
要点归纳·能力素养全提升
要点一 关键性因子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1)某种群数量随着某一关键性因子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在关键性因子最适区,生物最多;当关键性因子偏离最适区,生物不断减少;当关键性因子超过生物耐受范围时,生物将面临生存困难乃至死亡。
(2)同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如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的耐受范围可能很窄。
典例1 凡是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关于非生物因
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B
A.我国北方各种草本植物在秋冬季节种群密度比较低,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
B.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
C.春夏时节动植物数量普遍增长,其影响因素有温度、光照、水分等
D.北极旅鼠数量发生周期性波动可能与食物有关
[解析] 在我国北方的原野上,各种草本植物在春夏时节种群密度较高,在秋冬季节种群密度比较低,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A项正确;阴生植物在林下光照较弱的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增加,B项错误;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春夏时节动植物数量普遍增长,其影响因素有温度、光照、水分等,C项正确;北极旅鼠数量发生周期性波动可能与天敌、食物、气候、季节等因素有关,D项正确。
对点演练1 [2022·湖南长沙期中质检]如图是探究温度对水螅种群增长影响的实验结果,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A.在培养过程中,水螅的种群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
增大
B.在 时,水螅种群呈“ ”型增长,种群增长速率
在15天左右最大
C.在 、 时,水螅种群呈“ ”型增长,且
时种群增长速率较大
D.实验结果表明, 左右培养水螅是获得较大种群
数量的良好温度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水螅生长繁殖较适宜的温度是 ,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当超过最适温度后,水螅的种群密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A项错误;在 时,水螅种群呈“ ”型增长,种群数量在15天左右达到 值,此时的种群增长速率为0,B项错误; 时水螅种群增长很慢,没有呈“ ”型增长, 时水螅种群呈“ ”型增长,且 时种群增长速率在15天左右较大,C项错误;实验结果表明, 左右培养水螅是获得较大种群数量的良好温度,在16天内呈“ ”型增长,D项正确。
对点演练2 [2022·山东青岛期末质检]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
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蝗虫数量的变化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B.温度与湿度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效果
相同
C.高温干燥环境有利于蝗虫的生存
D.相对湿度为 时, 的温度最有
利于蝗虫的生存
对点演练3 [多选][2022·河北唐山期初调研]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
A.利用趋光性诱捕全部农业害虫,降低种群密度
B.养鸡时,缩短光照时间,可以大大提高产蛋率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降低种群密度
D.建立荣成大天鹅自然保护区提高了大天鹅的 值
对点演练4 [2022·广西钦州四中阶段调研]土壤的结构、成分、理化性质以及土壤中的
生物活动都在影响着土壤上面的生物群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D
A.在自然条件下,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的比例经常变动
B.土壤的结构、成分、理化性质的改变与生物的活动密不可分,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C.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可直接影响某些土壤昆虫的发育和生殖能力
D.土壤是陆生生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植物生活所必需的无机盐、水分和能量
[解析] 自然条件下土壤空气及土壤水分的比例经常变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体,A项正确;生物的活动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成分和理化性质等,是协同进化的结果,B项正确;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可直接影响某些土壤昆虫的发育和繁殖,C项正确;植物生活所必需的能量由太阳提供,土壤只能为其提供水分和无机盐,D项错误。
要点二 植物开花与日照长短的关系
1.长日照植物一般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日照时间长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如油菜。短日照植物一般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如水稻。
2.在低纬度地区只具备短日照条件,如在南北回归线间,一般只分布有短日照植物;在中纬度地区春天具备长日照条件,秋天具备短日照条件,所以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均有分布;在高纬度地区长日照条件和短日照条件均具备,但在短日照条件下,温度极低不适于植物生长,所以无短日照植物分布。
【关键点拨】 1.阳光通过光的波长、光照强度和日照长度影响生物和环境。
2.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通常是综合性的。
典例2 黄麻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春天播种的一年生植物。开花需要较短的日
照。种植黄麻是为了收获茎秆,剥取纤维用于制作麻袋等。如果将黄麻北移到山东地
区种植,它将( )
B
A.提早开花结实,产量提高 B.推迟开花或不开花,产量提高
C.提早开花结实,产量降低 D.推迟开花或不开花,产量降低
[解析] 黄麻属于短日照植物,即营养生长一定时间后,日照时间必须短于临界时数才能开花。由于黄麻开花要求的短日照在偏北地区时间上要延后,因此将黄麻从热带北移到山东地区种植,黄麻将推迟开花或不开花,产量提高。
对点演练5 [2022·福建龙岩期末质检]植物
开花需要日照长度必须大于临界日长(一
般为 小时以上)称为长日照植物,
植物开花需要日照长度必须短于其所要求
的临界日长(一般在 小时以下)
(1) 根据组别______(填组别号)可判断植物B为____(填“长”或“短”)日照植物。
5、6
长
[解析] 5组用大于 小时以上的日照处理后植物B开花,6组用少于 小时
的日照处理后植物B不开花,通过5、6组对照可判断植物B是长日照植物。
称为短日照植物。科学家通过改变24小时的光照和黑暗的时间来处理植物A和植物B一
段时间,结果如图中组1和组2、组5和组6。
(2) 科学家又对植物A和植物B分别做了以下处理:闪光打断黑暗时间,短暂的暗处
理打断光照时间。实验结果如图中组3和组4、组7和组8。根据图示结果可知影响植物
开花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____(填“夜间的长度”或“日照的长度”)。请说明理由: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夜间的长度
对于两组植物,只有闪光打断黑暗时间会改变开花情况,而短暂的暗处理打断光照时间不改变开花情况
[解析] 从组3和组4对照、组7和组8对照结果可知,只有闪光打断黑暗时间会改变开花情况,而短暂的暗处理打断光照时间不改变开花情况,这说明影响植物开花的关键因素是夜间的长度。
(3) 若要植物B提前开花,可以怎样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夜间用闪光处理或者延长光照时间
[解析] 从组5和组7结果分析可知,若要B植物提前开花,可以在夜间用闪光处理或者延长光照时间。(共20张PPT)
第一章 种群
第三节 种间关系
1
教材预习·必备知识全过关
2
要点归纳·能力素养全提升
学习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
1.举例说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 用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 2.分析生物种群之间的正相互作用 和负相互作用对生物种群的影响。 3.关注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行生 物防治。 1.生命观念——从稳态与平衡观的角度阐明生物
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2.科学思维——构建模型比较各种种间关系的特
点,能够利用模型解释种群的动态数量变化。
3.社会责任——关注生物防治的重要意义,认识
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01
教材预习·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种间关系
1.概念:生态学上把____________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2.分类:种间关系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即种间的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
不同物种的
正相互作用
负相互作用
二、种间的负相互作用
1.竞争
(1)概念:指生活在__________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__________而产生的直接
或间接__________的关系。竞争的资源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能是
______、______等。
(2)对种群生存的影响:竞争有可能使两个不同种群达到____________状态,而激烈
的种间竞争也有可能使竞争中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一区域
同一资源
抑制对方
食物
水分
无机盐
阳光
空间
协调的平衡
处于劣势的一方消亡
2.捕食
(1)概念: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种间关系。
(2)意义:捕食者种群和被捕食者种群之间__________,调节着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
种群数量。
(3)对种群生存的影响
①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之间呈现一定程度上的____________现象。
②捕食者一般是多食性的,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被捕食者,这样既能具有阻止单一被捕
食者种群数量__________的作用,又能给自身带来更多的生存机会。
③被捕食者会遭到多种捕食者捕食,而当它的种群密度上升较高时,可能会引来更多
种类的捕食者,以影响其数量的__________。
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
相互制约
周期性波动
急剧下降
继续增加
3.寄生
(1)概念:指一种生物(寄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____________,从而
摄取宿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2)寄生物与宿主相互影响
①寄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都会有适应宿主环境的特征。
②寄生物和宿主之间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与__________________的相互
作用很相似。
4.介于寄生和捕食之间的种间关系
举例:寄生昆虫把卵产在其他昆虫(宿主)体内,待卵孵化后幼虫以宿主的组织为食,直至宿主死亡。
体内或体表
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
三、种间的正相互作用
1.__________
(1)概念: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得益的关系。
(2)特点
①相互提供物质,互惠互利。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互利共生;鹿、牛、羊等植食性动物与胃中生活着的细菌。
②一方从另一方获得食物或隐蔽场所,同时回报给对方安全的生存环境,使其免遭捕食者或寄生物的攻击等。如海洋中清洁共生的关系。
互利共生
2.__________
(1)概念:指共生的两种生物的相互作用对其中一方有利,并对另一方无害的关系。
(2)举例:以高大植物作为附着物的攀缘植物、生活在______体内的俪虾、附着在鲸
鱼体表的______。
偏利共生
海绵
藤壶
四、生物防治
1.概念:指依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方法。
2.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措施
(1)利用________天敌防治农林有害动物;
(2)利用________天敌防治农林害虫;
(3)其他:用____________可以防治马尾松毛虫,利用苏云金杆菌制剂可以防治多种
林业害虫。
4.意义:防止化学农药严重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保护环境;防止农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而危害人体健康。
用一种生物抑制或消灭另外一种生物(或另一类生物)
以鸟治虫、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
捕食性
寄生性
白僵菌制剂
02
要点归纳·能力素养全提升
要点 种间相互作用关系辨析
类型 曲线图例 箭头图例 种间关系特点
种间的负 相互作用 捕食 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非同
步性变化,且捕食者数量高峰
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
种间的负 相互作用 竞争 C代表所需的同一资源,结局一
般有二:一是B消亡;二是A、
B两种群个体间形成平衡,相互
抑制
类型 曲线图例 箭头图例 种间关系特点
种间的负 相互作用 寄生 寄生种群A得利,对宿主种群B有
害,宿主B不可能全部死亡
种间的正 相互作用 互利 共生 呈现“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偏利 共生 — — 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
续表
【关键点拨】 多角度判断种间关系曲线
典例 [2022·江苏扬州期末质检]请判断下列有关
下图所示的三种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 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
B.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对一方有利
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对彼此有利
D.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 代表占优势者
[解析] 鹰与鼠属于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 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 为捕食者,则 表示鼠, 表示鹰,A项错误;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为寄生关系,而图①表示捕食关系,B项错误;大豆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对彼此不利,C项错误;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两种生物,为竞争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 代表的生物在竞争中获胜,代表占优势者,D项正确。
对点演练1 [2022·江苏扬州邵伯高级中学月考检测]如图为某
生态系统中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
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甲为被捕食者,在图中 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乙种群个体数量随甲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而同步变化
C.在图中 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D.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会使甲种群灭绝
[解析] 曲线表示甲、乙种群数量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而从波峰出现的先后顺序判断,甲先达到波峰,表示被捕食者,在图中 点时甲种群数量处于 ,增长速率最大,A项正确;甲、乙是捕食关系,二者的数量不是同步变化的,B项错误; 点之后甲种群的种群数量上升,说明 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C项错误;自然环境中,捕食者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如果乙种群大量增加,会导致甲种群数量减少,从而导致乙种群数量减少,最终会使甲种群数量增加,D项错误。
对点演练2 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持续
地研究,他分离出了青霉素,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
为例)之间关系的是( )
D
A.b表示青霉菌
B.a表示青霉菌
C.b表示青霉菌
D.a表示青霉菌
[解析] 由题意可知,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说明青霉菌能够分泌相关物质杀死细菌,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最后青霉菌存活,其他细菌死亡,D项符合题意。(共15张PPT)
第一章 种群
本章知识网络
1
核心知识·整合构建
2
高考聚焦·考情分析
01
核心知识·整合构建
02
高考聚焦·考情分析
考情揭秘 解题策略
基本考查点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种 群数量特征、种群增长曲 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及培养 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 变化、环境因素对种群数量 特征的影响、种间关系 平时学习过程中注重对概念的辨析,如根
据不同的生物选择不同的调查方法,同是
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考情揭秘 解题策略
热点及难点 珍稀动物采用直接计数法最佳,解题时将
关键的“题眼”进行圈注,提高正确率;种
群数量特征的考查重点是学生对数学模型
的构建和理解,平时训练时学会知识迁移
并注重图文转换,将题干中的文字表述转
化为熟悉的模型再进行分析,
续表
考情揭秘 解题策略
题型及 难度 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 调查和种间关系等均借助具 体的情境进行考查,选择题 和非选择题均有,难度中 等;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 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考 查实验操作细节,多在选择 题中出现,难度中等
续表
示例1 [2022·山东高考]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
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 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
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
A
A. 条 B. 条 C. 条 D. 条
[解析] 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假设该种群总数为 ,则由题意可知, , 条,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 条。
示例2 [2022·江苏高考]将小球藻在光照下培养,以探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下列相关
叙述正确的是( )
D
A.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B.取等量藻液滴加到血球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稍待片刻后再计数
C.若一个小方格内小球藻过多,应稀释到每个小方格 个再计数
D.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
[解析] 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加速二氧化碳溶解于培养液中,增大培养液中的溶二氧
化碳量,A项错误;在血球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取等量藻液滴加到盖玻片边缘,
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稍待片刻后再计数,B项错误;若一个小方格内小球藻过多,
应进行稀释,一般稀释到每个小方格 个左右较为合适,C项错误;为了分析小
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D项正确。
示例3 [2020·江苏高考]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
的叙述,错误的是( )
B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解析] 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摇匀后进行第一次计数,A项正确;上清液中酵母菌数量少,取上清液计数误差大,因此计数时要先将培养液摇匀,B项错误;为保证变量唯一,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每天要在同一时间取样计数,C项正确;酵母菌增殖需要营养,所以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D项正确。
示例4 [多选][2021·江苏高考]数据统计和分析是许多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中
获取数据的方法合理的是( )
编号 实验内容 获取数据的方法
① 调查某自然保护区灰喜鹊的种 群密度 使用标志重捕法,尽量不影响标志动物正常
活动,个体进行标志后即释放
②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 的变化 摇匀后抽取少量培养物,适当稀释,用台盼
蓝染色,血球计数板计数
③ 调查高度近视(600度以上)在 人群中的发病率 在数量足够大的人群中随机调查
④ 探究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 度
ABC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解析] 灰喜鹊属于活动范围大、移动能力强的动物,应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
种群密度,且标志物尽量不影响标志动物的正常活动,个体进行标志后即释放,A项
合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摇匀后抽取少量培养物,适当稀释,
用台盼蓝染液染色,血球计数板计数,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在观察计数时
只计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B项合理;调查高度近视(600度以上)在人群中的发病
率,应在人群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多,且要随机取样,C项合理;探究唾
液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时,应围绕 在梯度为 的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
若设置 、 、 三个温度进行实验,不能说明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
,D项不合理。
示例5 [2022·全国乙卷]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
随机取样,样方面积合适、大小一致,样方数量适宜
[解析] 为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要依据调查范围大小来确定样方大小和数量,样方大小要一致、样方数量要适宜。
(2) 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 ,样方面积为 ,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 ,则该区域
的种群数量为_ _________。
[解析] 假设调查区域内种群数量为 ,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 ,已知所调查区域总面
积为 ,样方面积为 ,调查区域内种群密度相等, ,则
。
(3) 与标志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
[解析] 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与标志重捕法相比,该调查方法周期短,不受不良天气变化的影响,对野生动物的生活干扰少,操作更简便,并允许在繁殖季节收集更多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