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汉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通过讲述汉初施政方针的重大调整,统治者采取的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措施,以及其产生的效果,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
汉武帝实行和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学生明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
通过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破产流亡的社会矛盾,重点讲述东汉中后期的宦官外戚专权,使学生了解宦官外戚这一矛盾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两汉在史学、文学、天文、数学领域的成就,使学生明白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教学内容
1、汉初施政方针的重大调整,统治者采取的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措施,以及其产生的效果;
2、汉武帝实行和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
3、通过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破产流亡的社会矛盾,重点讲述东汉中后期的宦官外戚专权;
4、两汉在史学、文学、天文、数学领域的成就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
教学难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五、学情分析
在初中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本课部分内容有所了解,但是对于治理措施颁布的原因和详细内容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相关知识,对于本课的部分内容不会很难理解,但是一些学术性较强的内容学生还是比较难以理解。
六、教学方法与资源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资源:历史史料、历史图片、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导入:
在前面课程当中,我们学到了秦朝,并且同学们应该已经了解到从西周到秦,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变革,我们将其称为“周秦之变”,“周秦之变”是公认的中华文明的“分水岭”,一般认为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告一段落,以秦制的全面推行和底定而终结,自此中国社会进入“朝代循环”。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后世延续两千年的王朝体制,在秦代仍然没有成形,真正开启这个循环的,是在汉朝时期。那为什么说是在汉朝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堂探究:
一、汉并天下,沿袭秦制
用“非承秦无以立汉”入手,引导学生说出汉初的治国内容,得出“汉承秦制,有所损益”这一结论,同时引入郡国并行制,直接讲解汉文帝、景帝、武帝对于诸侯国的治理措施,着重讲解“推恩令”。
运用史料使学生明白汉武帝即位时所面临的问题,后引出他解决问题所采取的策略。
二、国祚昌隆,西汉强盛
1、制度建设,强化专制主义集权
通过史料和图片,分别讲解汉武帝削弱相权、创立察举、加强地方监察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措施,并用具体的题目来帮助学生理解。
2、经济政策,国家统制
运用历史图片来讲解汉武帝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编户其民及重农抑商的思想内核,使学生明白加强对经济的统制也是在加强中央集权,并用具体的题目来帮助学生理解。
3、思想政策,尊崇儒术
通过对董仲舒的思想学说进行分析,得出汉武帝时期的思想政策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外儒内法、儒表法里的特点,同时介绍尊崇儒术的相关措施及影响,并点名各个朝代实行不同的治国思想都是顺应时代潮流,都是符合最高统治者利益的。并用具体的题目来帮助学生理解。
4、开疆拓土:反击与开边
用秦汉疆域图来反应这时期汉朝的疆域变化,并用图片和史实讲述汉朝开疆拓土的措施。
三、江河日下,东汉兴衰
1、奉天法古,王莽改制
从土地兼并入手,说明西汉后期社会的主要问题,从而讲述王莽篡政及新莽改革。
2、光武中兴,刘秀改革
从新莽改革的消极影响引出赤眉军、绿林军起义,并讲解光武帝的改革措施。
3、政治黑暗,外戚宦官
用图表来讲解当时的宦官、士大夫、外戚之间的关系和斗争。并解释其实质。补充豪强政治相关内容以及后期的黄巾军起义和东汉的灭亡。
四、成就卓着,两汉文化
从史学、文学、科技三个方面,以及补充史书的特点及古代科技的特点。
八、课堂小结:
用时间轴及秦汉的阶段特征来总结本课。
板书设计
主要写汉武帝大一统政策:
政治:制度建设,强化专制主义集权--中朝、察举、刺史
经济:国家统制-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外: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
课后反思
课程内容过多,课件上大段文字过多,容易使学生感觉疲劳,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