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的免疫调节与稳态 导学课件 江苏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人的免疫调节与稳态 导学课件 江苏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28 16:35:20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三章 人的免疫调节与稳态
第二节 人体免疫功能异常
1
教材预习·必备知识全过关
2
要点归纳·能力素养全提升
学习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构建概念图说出免疫失调
的类型及含义。
2.社会责任——理解免疫失调产生的危害
及预防措施,并做好宣传工作。
3.社会责任——以积极的心态捐献骨髓
等,献爱心于人类。
01
教材预习·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疾病
1.免疫功能缺陷
(1)类型 根据病因不同划分
①原发性:由于____________导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如先天性的B细胞免疫缺陷病。
②继发性:________的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遗传等因素
后天性
(2)典型实例:艾滋病
中文全 称
病原体
病因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逆转录
逆转录酶
染色体的
释放
免疫力
主要传 播途径 性传播、__________和母婴传播
预防措 施 ①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②正确使用安全套。③拒绝毒品。④避免不必要
的输血和注射等
(3)先天性的B细胞免疫缺陷病
①病因:遗传等因素导致患者_______不能成熟,不能正常生成抗体。
②主要特征:抗体水平____________,患者会反复发生化脓性感染。
血液传播
B细胞
降低或缺失
续表
2.过敏性疾病
(1)超敏反应
(2)过敏反应
①概念和特点
②实例——花粉过敏
3.自身免疫病
(1)概念、类型、治疗措施
概念 当__________引发特异性免疫应答后,由于免疫系统不可能将这些自身抗
原完全清除,就会产生持续的免疫应答,引起组织的慢性炎症损伤,这种
损伤甚至有可能导致机体死亡,这就是自身免疫病
类型 ①____________自身免疫病(病变局限于某一特定器官)。
②________自身免疫病(同时累及多个组织器官)
引发因素 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和遗传因素
治疗措施 主要是采用______________阻止病理性的免疫应答
自身抗原
器官特征性
系统性
免疫抑制药物
(2)部分自身免疫病
疾病或症状 自身抗原 结果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________整合蛋白 异常出血
急性风湿热 链球菌细胞壁抗原,与心脏 肌肉组织交叉反应的抗体 关节炎、心肌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_____、组蛋白、核糖体等 肾小球肾炎、血管炎、
皮疹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___________抗原 胰岛B细胞被破坏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不明的关节腔滑液抗原 关节炎症及损毁
血小板

胰岛B细胞
二、器官移植及移植排斥
1.器官移植
(1)概念:器官移植是将某一个体的器官(或组织、细胞)移植到______或________
___的手术方法。
(2)成功与否的关键:成功与否取决于供体器官是否具有活力、血管能否吻合并血流
畅通、移植______反应能否避免等。
自体
另一个体
排斥
2.移植排斥问题及解决措施
组织相容性 抗原 是能表达于组织细胞表面的一类________,在器官移植中能引起______
反应,其具有个体________,是免疫系统排除“非己”成分或结构的基础
移植排斥的 原理 器官受者的___细胞会识别来自异体器官中的组织相容性抗原,进而对
供体的移植器官(或组织、细胞)产生排斥反应
解决措施 ①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解决器官移植后产生
的排斥反应。例如,让器官移植受者服用______________等
②干细胞移植
蛋白质
排斥
特异性

抑制器官移植受者免疫应答
免疫抑制药物
3.干细胞
(1)概念:一类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具有__________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具有
再生成各种细胞、组织、器官的潜在能力。
(2)类型
自我复制
(3)干细胞移植的优势及面临的问题
①优势:干细胞______丰富,操作较简单,对受体伤害____,费用相对较低。
②面临的问题:干细胞在培养过程中,也可能会向__________分化等。
来源

肿瘤细胞
02
要点归纳·能力素养全提升
要点一 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1.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与过敏性疾病
项目 免疫缺陷病 过敏性疾病 自身免疫病
概念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 缺陷而引起的疾病,可分 为两类:原发性免疫缺陷 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 触相同抗原时,因异常、 过高的免疫应答而导致组 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自身抗原引发持续的免
疫应答,引起组织的慢
性炎症损伤
项目 免疫缺陷病 过敏性疾病 自身免疫病
机理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先天不 足(遗传缺陷)或遭病毒 等攻击破坏而致 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 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 应抗体结合,使细胞释放 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等而引 起过敏反应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物
质表面结构相似,抗体
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
常细胞
举例 先天性的B细胞免疫缺陷 病、艾滋病 消化道、呼吸道过敏反 应,皮肤过敏反应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
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
狼疮
续表
2.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的疾病类型的判断
典例1 [2023·湖南邵阳高二期中]研究发现调节性 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可
防止免疫反应过度损伤自身。调节性 细胞数量由 蛋白和 蛋白两种功能相
反的蛋白质决定。 蛋白可使调节性 细胞数量增加,下列疾病或应用中可能
与 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的是( )
C
A.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 B.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艾滋病
[解析] 由题意可知, 蛋白可使调节性 细胞数量增加,而调节性 细胞可以抑制免疫反应。若 蛋白的活性被抑制,免疫反应会增强,可能会诱发自身免疫病。欲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需要用免疫抑制剂处理,抑制免疫反应,A项不符合题意;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免疫反应过弱,B项不符合题意;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可能是由于 蛋白的活性被抑制,调节性 细胞数量减少,免疫功能过强造成,C项符合题意;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免疫功能不足,D项不符合题意。
对点演练1 下列疾病中,由免疫系统功能过低而引起的是( )
D
A.接触动物毛屑而出现过敏性鼻炎 B.接触花粉而引起皮肤荨麻疹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艾滋病患者感染念珠菌引起死亡
[解析] 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由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引起的,过敏性鼻炎和皮肤荨麻疹属于过敏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艾滋病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是由免疫系统功能过低而引起的。
要点二 艾滋病病毒(HIV)
项目 详解
遗传物质
遗传信息传递过 程
特点
分布 血液、精液等
作用机理
项目 详解
续表
典例2 [2023江苏常州前黄高级中学高二段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有高度变异性,
感染机体后主要侵染淋巴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下列相
关叙述错误的是( )
D
A. 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 流感
B. 主要侵染 细胞
C.与 感染者拥抱、握手不会传染艾滋病
D. 是一种 自我复制型病毒
[解析] 是一种逆转录病毒,D项错误。
对点演练2 [2023·江苏扬州邗江区高二期中]调查显示,艾滋病感染向青年学生和老年
群体蔓延,“防艾”刻不容缓。下列有关艾滋病 及其病毒 的叙述错误的是
( )
D
A.远离毒品可降低艾滋病感染风险
B. 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研制与逆转录酶特异性结合的药物是治疗 的有效手段之一
D. 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 感染
[解析] 破坏免疫系统,机体体液免疫应答很弱,但最初存在体液免疫,能产生抗
体,可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 感染,D项错误。
对点演练3 如图表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侵入人体后,病毒浓度和 细胞的数量
变化曲线。下列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A.曲线 表示 浓度变化
B.曲线 表示 浓度变化
C. 主要对人体的B细胞有攻击作用,同时
攻击 细胞
D. 的增殖速度与 细胞增殖速度相同
[解析] 由图示分析可知,曲线 表示 浓度变化,曲线 表示 细胞数量变化,A
项正确、B项错误; 主要攻击人体的 细胞,C项错误;据图可知, 的增殖
速度与 细胞的增殖速度不同,D项错误。
要点三 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
1.体液免疫与过敏反应的比较
比较项目 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
激发因素 过敏原 抗原
反应时机 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 第一次或以后每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 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
反应结果 使细胞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质 等,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沉淀等,进
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2.过敏原与抗原的比较
比较项目 过敏原 抗原
性质不同 不一定是大分子物质,如青霉素 一般是大分子
物质
感染对象不同 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过敏体质的人过敏原可能不 同,例如有人对酒精过敏,有人对花粉过敏,有人对 青霉素过敏等 不具有个体差
异性
典例3 [2023·江苏南通如皋高二期中改编]如图为过敏反应发生过程示意图(部分)。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C
A.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细胞质膜上的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
B.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C.人体一旦接触过敏原将立即发生过敏反应
D.应用抗血管活性胺类物质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肥大细胞上的抗体能与过敏原结合,而过敏原可与B细胞细胞质膜上的受体结合,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故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细胞质膜上的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A项正确;抗体是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故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B项正确;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发生过敏反应,C项错误;由于过敏反应与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的释放有关,故应用抗血管活性胺类物质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D项正确。
对点演练4 [2023·辽宁沈阳高二期中]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
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
述,正确的是( )
C
A.过敏反应与淋巴细胞无关
B.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功能正常的反应
C.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D.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产生过敏反应
[解析] 过敏反应过程中过敏原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抗体的分泌与淋巴细胞有关,A项错误;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的反应,B项错误;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该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C项正确;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D项错误。
对点演练5 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与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抗体的区别是( )
D
A.产生的细胞不同 B.化学成分不同 C.作用的方式不同 D.作用的结果不同
[解析] 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与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抗体都是浆细胞产生的,其化学本质都是免疫球蛋白,二者都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但过敏反应中的抗体附着在某些细胞质膜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这些细胞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等,从而引起过敏反应,而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网络构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33张PPT)
第三章 人的免疫调节与稳态
第一节 人体的免疫应答
第1课时 人体的免疫系统、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
1
教材预习·必备知识全过关
2
要点归纳·能力素养全提升
学习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3.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1.科学思维——通过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培养分
析与归纳能力。
2.生命观念——通过了解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建立
机体的调节稳态观。
01
教材预习·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人体的免疫系统
1.免疫的概念:主要是指机体对抗________的能力。
病原体
2.免疫系统的组成
3.人体的免疫功能: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1.概念: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在长期______过程中,与病原体相互作用而逐渐建立起
来的,也是生来就具有的,能稳定______给后代的免疫功能。
2.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组成
进化
遗传
(1)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屏障结构
①组成:皮肤、黏膜及其附属腺体等。
(2)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成分
(3)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体液成分
三、特异性免疫应答
1.抗原:可诱发________免疫应答的物质。
2.特异性免疫:指机体针对某种______的病原体,由特异性免疫细胞参与的免疫应答。
3.淋巴细胞的来源和种类
来源 骨髓中的____________ 类型 根据成熟场所 _______在______中形成和发育成熟
_______在骨髓中形成后迁移至______中发育成熟
根据免疫系统的功 能
特异性
特定
造血干细胞
B细胞
骨髓
细胞
胸腺
辅助 细胞
浆细胞
4.抗原提呈细胞
(1)功能:将抗原__________后展示于细胞质膜表面供辅助 细胞识别。
(2)实例:吞噬细胞、__________________细胞等。
加工处理
被病毒感染的宿主
四、体液免疫
1.概念:主要通过产生______实现免疫应答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2.抗体:在抗原刺激下由________合成和分泌的能与抗原______结合的活性成分。
3.过程
抗体
浆细胞
特异
(1)①为__________过程,即病原体的抗原与B细胞表面特定的受体相结合。
(2)②为__________过程,即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__________后展示于细胞质膜表面
供____________识别。
(3)③为活化的辅助 细胞分泌________等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
(4)④为活化的B细胞__________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的过程,其中________可以
产生抗体。
抗原刺激
抗原提呈
加工处理
辅助 细胞
白介素
增殖分化
浆细胞
02
要点归纳·能力素养全提升
要点一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项目 种类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区别 来源 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 免疫 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
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
对象 对所有病原体起作用 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特点 无特异性、作用弱、时间短 有特异性、作用强、时间长
区别 基础 皮肤、黏膜、吞噬细胞以及体 液中的抵抗病原体的物质 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联系 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 共同担负着机体的免疫 2.判断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3个依据
典例1 [2023·江苏盐城龙岗中学高二段考]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
C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淋巴细胞
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解析] 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淋巴细胞,A项正确;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B项正确;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C项错误、D项正确。
对点演练1 下列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
C.吞噬细胞只参与特异性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解析]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能代代遗传,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A项正确、D项错误;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B项错误;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C项错误。
要点二 抗原、抗体和细胞因子
1.抗原、抗体与细胞因子
比较项目 抗原 抗体 细胞因子
概念 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 机体产生的专门应 对抗原的蛋白质 由活细胞分泌的免疫活
性物质
来源 一般为大分子“非己”成分, 也可以是自身衰老或病变 的细胞 由浆细胞产生
本质 蛋白质或其他 蛋白质 多肽或蛋白质
比较项目 抗原 抗体 细胞因子
特点 ①异物性; ②大分子性; ③特异性 特异性 特异性
举例 病原体、癌细胞 白细胞介素、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
【易错提醒】抗原和抗体的三个“并非”
(1)抗原并非都是蛋白质,如细菌和癌细胞也可作为抗原;而抗体都是蛋白质。
(2)抗原并非都是外来物质,体内衰老和病变的细胞也可成为抗原。
(3)抗体并非都是由机体受抗原刺激而产生的,也可通过免疫治疗输入。
续表
典例2 下列关于抗原、抗体和细胞因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A.抗原能够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B.抗体是机体在抗原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浆细胞产生
C.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辅助 细胞产生
D.细胞因子能促进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处理和提呈抗原
对点演练2 下列关于抗原、抗体和细胞因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A.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
B.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特定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C.抗体与抗原结合后,通常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产生沉淀等
D.与流感病毒不同,细菌侵入机体后不会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反应
[解析] 细菌等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也会如病毒一样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反应,D项错误。
要点三 体液免疫和二次免疫反应
1.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
2.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
(1)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的浓度和患病程度(见下图):
(2)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的比较
项目 初次免疫 二次免疫
浆细胞 来源 浆细胞是由B细胞增殖分 化形成的 不仅B细胞能增殖分化成浆细胞,记忆B细胞还
能更快地增殖分化出更多的浆细胞
反应速 度 从抗原侵入至B细胞接受 刺激所需时间较长 记忆B细胞对抗原十分敏感,当相同抗原再次入
侵时,记忆B细胞直接接受刺激并迅速增殖分化
产生大量浆细胞,因此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反
应快
反应强 度 二次免疫反应与初次免疫反应相比,具有反应更快、更强烈、抗体产生的 数量更多的特点。有些抗原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对这种抗原记忆终生 (如天花、麻疹、伤寒等患者痊愈后可终生对相应抗原具有抵抗力) 【规律】“三看法”判断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
典例3 下图是病毒侵入人体后特异性免疫发挥
作用的示意图, 代表细胞, 、 代表物
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A. 、 均代表吞噬细胞 B. 是细胞因子, 是抗体
C. 、 均可特异性识别抗原 D.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
[解析] 为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但不可识别抗原,C项错误。
典例4 将某抗原先后两次注射到同一个小鼠体内,
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
A
A.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B.抗体的形成主要与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有关
C.再次注射抗原发生的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
D.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
[解析] 该过程有抗体的参与,故属于体液免疫,A项错误。
对点演练3 [2023·江苏泰州姜堰中学高二调研改编]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示
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 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
B. 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可增殖分化形成 细胞
C.图中吞噬细胞、 细胞、B细胞均具有识别功能
D.若图中抗原为麻风杆菌,则还会引起细胞免疫
[解析] 细胞为B细胞分化而来的浆细胞,通过产生抗体发挥免疫效应,A项错误。
对点演练4 [2023·宿迁青华中学高二月考]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产生了记忆细胞,
其受到同种抗原第二次刺激后( )
A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
C.浆细胞分裂能力增强,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D.浆细胞分裂能力不变,机体抗体浓度不变
[解析] 当同种抗原第二次刺激机体时,免疫系统发生二次应答。二次应答的特点是又快又强:“快”体现在记忆细胞细胞周期变短,快速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快速产生抗体,“强”体现在产生的抗体数量多,持续时间长,A项正确,B项错误;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C、D两项错误。
网络构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34张PPT)
第三章 人的免疫调节与稳态
第一节 人体的免疫应答
第2课时 细胞免疫、免疫制剂及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关系
1
教材预习·必备知识全过关
2
要点归纳·能力素养全提升
学习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
1.概述细胞免疫的过程。 2.阐述免疫制剂的原理及应用。 3.认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 调节的相互关系。 1.生命观念——通过了解细胞免疫的过程,建立
机体的调节稳态观。
2.科学思维——概括并总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的区别和联系。
3.社会责任——正确理性应用疫苗。
01
教材预习·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细胞免疫
1.概念:主要通过_______实现免疫应答的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基本过程
细胞
(1)①为__________过程,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为激活的辅助 细胞分泌的________
等细胞因子。
(2)图中的抗原提呈细胞Ⅱ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其可将抗原提呈给细
胞毒性 细胞。
(3)过程②为细胞毒性 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细胞和_________________细胞的过程。
(4)过程③靶细胞裂解、死亡后,释放出的抗原被______等消灭。
(5)相同病原体再次侵入细胞时,记忆 细胞能迅速活化、增殖和分化,形成大量
_________________细胞。
抗原提呈
白介素
被病毒感染的宿主(靶)
记忆
激活的细胞毒性
抗体
激活的细胞毒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
(1)______功能。
(2)____________功能。
防御
监控和清除
二、免疫制剂
1.概念:免疫制剂是指依据________原理,人工生产的具有免疫作用的__________,
接种后可使机体获得相应的免疫力。
2.人工主动免疫
(1)概念: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向机体输入____________(如疫苗),刺激机体
___________特异性免疫力,主要用于疾病的特异性预防。
免疫学
生物制品
抗原性物质
主动产生
(2)疫苗
3.人工被动免疫
(1)概念:通过给机体注射含____________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免疫制剂,使机
体及时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免疫方式称为人工被动免疫。
(2)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产生作用____,但由于该
免疫力不是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的,故免疫作用维持时间较____。这类疫苗主要用于应
急治疗,主要有抗毒素和人免疫球蛋白制剂等。
特异性抗体


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互关系
1.免疫调节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__________,相互协调。
2.实例
相互作用
02
要点归纳·能力素养全提升
要点一 与免疫有关的细胞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摄取、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吞噬抗
原—抗体结合物等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 成熟)或记忆B细胞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分泌抗体
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抗原再次入侵
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为相应的效应细胞
典例1 [2023·江苏镇江丹阳高级中学高二阶段测试]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正确的
是( )
C
A.免疫细胞包括 细胞和B细胞两种
B.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
C.免疫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都是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D.若抑制 细胞的发育,受影响的只是细胞免疫
[解析] 免疫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A项错误;免疫细胞、免
疫活性物质和免疫器官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B项错误;辅助性 细胞既参与体
液免疫,同时也参与细胞免疫,因此若抑制 细胞的发育,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受
影响,D项错误。
对点演练1 [2023·江苏南通如皋高二质量调研] 细胞可以分为辅助 细胞、细胞毒性
细胞等。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D
A. 细胞都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B.辅助 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
C.B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 细胞 D. 细胞都生活在淋巴中
[解析] 细胞生活在淋巴或者血浆中,D项错误。
对点演练2 (多选)[2022·扬州中学高二开学考试]根据在免疫应答中的功能, 细胞
可分为具有提呈抗原功能的 细胞和具有杀伤靶细胞功能的 细胞。下列有关 和
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BD
A.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
B.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能发挥作用
C.细胞表面都含有可以识别信号分子的受体
D.受刺激后只有 细胞可以经历增殖和分化过程
[解析] 在骨髓中, 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迁移到胸腺中成熟,A项错误;
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 细胞均能发挥作用, 细胞只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
B项错误; 和 细胞表面都含有可以识别信号分子的受体,C项正确; 细胞受
刺激后可以增殖和分化形成 细胞和记忆 细胞,D项错误。
要点二 细胞免疫及与体液免疫的区别
1.细胞免疫过程的重要解读
(1)细胞毒性 细胞被激活的条件
①辅助 细胞经抗原提呈等过程激活后,分泌白介素等作用于细胞毒性 细胞。
②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向细胞毒性 细胞提呈抗原。
(2)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并释放病原体后,很多时候仍然需要体液免疫过程中的抗体进一步作用来清除病原体。
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参与细 胞
作用对 象 侵入内环境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自身突变细胞和
来自异体的移植组织、器官等
作用方 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 特异结合
联系 二者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 ①对内环境中的抗原及其释放的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②对进入细胞内的抗原:细胞免疫先发挥作用,将抗原从靶细胞中释放出 来,再由体液免疫将其彻底清除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判断
(1)“三看法”辨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2)依据图像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典例2 (多选)[2023·江苏南京十四中高三期中改编]下图为某病毒进入机体后引发的
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④代表细胞, 和 代表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BD
A.①为辅助 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
免疫
B.该病毒再次入侵时,④可由②和③增殖分化而来
C. 为抗体,一种病毒只能引发机体产生一种
D.图示反应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解析] 为辅助 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A项错误;该病毒再次入侵时, 细胞和③记忆B细胞均可增殖分化形成④浆细胞,B项正确;病毒表面有多种抗原蛋白,病毒侵入机体后,可引发机体产生多种特异性抗体,C项错误;图示反应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D项正确。
典例3 [2023·江苏南通海安高级中学高二月考]如图表示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
程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A.抗原刺激机体后,细胞毒性 细胞和B细胞会分化,
但不会增殖
B.与细胞毒性 细胞相比,浆细胞具有更加丰富的内
质网和高尔基体
C.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D.细胞毒性 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解析] 细胞毒性 细胞会增殖分化为激活的细胞毒性 细胞和记忆 细胞,B细胞也
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A项错误。
对点演练3 下列关于细胞免疫发生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D
A.抗原侵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处理,使内部的抗原暴露
B.被吞噬细胞处理的抗原提呈给辅助 细胞
C.辅助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大量细胞毒性 细胞和少量记忆 细胞
D.辅助 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和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反应
[解析] 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D项错误。
对点演练4 [2023·江苏徐州高二期中]
人体内细胞免疫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其中甲、乙和丙表示相应的物质。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A.图中巨噬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产生的
B.巨噬细胞中溶酶体参与处理病原体,并将其降解
C.乙为辅助 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也就是相对应的抗体分子
D.丙物质中含有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毒性 细胞的分裂
[解析] 乙是辅助 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分子,不是抗体,C项错误。
对点演练5 [2023·安徽师范大学附中高二期中改编]如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B
A.图中甲细胞、丁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图中物质戊可进入丙细胞发挥免疫作用
C.实线表示体液免疫过程,虚线表示细胞免疫过程
D.抗原提呈细胞中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
[解析] 图中物质戊抗体能与抗原结合,但不可进入丙细胞中发挥免疫作用,B项错误。
要点三 免疫制剂
1.有关疫苗
(1)由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疫苗作为抗原起作用,是大分子物质。
(2)疫苗不是只能注射。接种疫苗最常见的方式有两种:注射(如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等)和口服(如脊髓灰质炎疫苗)。
2.外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的总结
外毒素 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对机体有害的毒性物
质,主要是蛋白质,毒性强,可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
类毒素 一些经变性或化学修饰而失去原有毒性,但仍可以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
答的毒素
抗毒素 某种抗体或含有某种抗体的免疫血清,能“中和”相应毒素
3.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比较
免疫 预防 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
增强了人的免疫力。通过预防接种,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
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免疫 治疗 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的前提下,通过输入抗体、细胞因子等调整人
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典例4 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是三种常见的传染病,分别由三种致病菌导致。我国政
府在儿童中推广“百白破”三联体疫苗的免费接种,大大降低了发病率,接种疫苗后一
定会出现的是( )
B
A.只引发体液免疫而不发生细胞免疫
B.辅助 细胞可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
C.浆细胞特异性识别疫苗从而产生相应抗体
D.体内出现一种能抑制上述三类致病菌的抗体
[解析] 疫苗可以同时刺激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项错误;免疫过程中,抗
原提呈细胞将抗原提呈给辅助 细胞,辅助 细胞再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B项
正确;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项错误;抗体的作用有特异性,所以一种抗体不能作
用于三种抗原,D项错误。
典例5 下列分别属于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是( )
B
A.注射胸腺激素和口服抗体 B.接种卡介苗和对病人输入抗体
C.注射麻疹疫苗和口服抗体 D.移植胸腺和输入细胞因子
[解析] 免疫预防主要是通过接种疫苗,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免疫治疗主要通过注射抗体、细胞因子等加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或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抗体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酶分解而失去活性,故抗体不能口服。接种卡介苗和麻疹疫苗属于免疫预防,对病人输入抗体、移植胸腺和输入细胞因子都属于免疫治疗。
对点演练6 有关新冠病毒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
C
A.可用减毒或灭活的新冠病毒制作疫苗 B.接种疫苗机体会产生一定的免疫反应
C.浆细胞能够识别疫苗并产生抗体 D.病毒变异可能会影响疫苗的预防效果
[解析]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疫苗),C项错误。
对点演练7 [2023·天津宁河区芦台一中高二期中]为帮助人体
获得免疫力,在免疫学应用中常采用接种疫苗或免疫球蛋白
两种方法,接种后抗体水平如图所示,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
D
A.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治疗
B.方法①和方法②都是通过引发机体体液免疫来提高免疫力的
C.为了使人体获得持久性的免疫力,应选用方法①多次间隔接种
D.一个人被狗咬伤出血,此时采用方法①进行免疫治疗比较好
[解析] 方法②为接种疫苗,可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产生的记忆细胞可以存活更长时间,二次免疫时产生抗体快而多,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A项错误;方法②是通过引发机体体液免疫来提高免疫力的,方法①注射抗体,直接清除病原体,没有引发机体体液免疫,B项错误;为了使人体获得持久性的免疫力,应选用方法②多次间隔接种,C项错误;若一个人被狗咬伤出血,可采用方法①注射抗体,尽快清除可能存在的毒素,D项正确。
网络构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15张PPT)
第三章 人的免疫调节与稳态
本章知识网络
1
核心知识·整合构建
2
高考聚焦·考情分析
01
核心知识·整合构建
02
高考聚焦·考情分析
考情揭秘 解题策略
基本考 查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系 统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热点及 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疫苗、艾滋病 题型及 难度 免疫系统的组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及疫苗的 知识常结合病毒等侵入人体引起的免疫应答进行 综合考查,题型多为非选择题,难度稍大。免疫 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常结合对某些病例的分 析,多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示例1 [2022·全国甲卷]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
细胞成熟的场所是______;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
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________。
胸腺
浆细胞
[解析]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其中 细
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体液免疫过程中,只有浆细胞能产生特异性的抗体。
(2) 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解析] 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特异性结合后形成沉淀,再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 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此时抗体
浓度激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病毒再次感染时,机体内相应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解析] 记忆细胞可以在病毒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机体,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使抗体浓度激增。
(4) 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
接种措施是__________。
多次接种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更多,故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接种疫苗时可多次接种,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示例2 [2022·广东卷改编]图a表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
a
b
回答下列问题:
(1) 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________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
(曲线①、②上升部分)。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 细胞数量
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外, 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
中还参与__________过程。
特异性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中,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处理后提
呈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 细胞,辅助 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
胞结合,激活B细胞,同时辅助 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
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
[解析] 分析图a曲线可知,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曲线①、②上升,说明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但抗体还未产生,说明此时特异性免疫尚未被激活。体液免疫中,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处理后提呈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 细胞,辅助 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同时辅助 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故抗体的产生与 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相关性,即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此外, 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2) 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是实现动态清零的前提。目前除了核酸检
测还可以使用抗原检测法,因其方便快捷可作为补充检测手段,但抗原检测的敏感性
相对较低,据图a分析,抗原检测在____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判断的依
据是此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有病毒抗原,且病毒抗原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解析] 分析图a可知,在甲、乙、丙时间段内,体内都有病毒核酸,故核酸检测可以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乙时间段内含有病毒抗原,且病毒抗原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故抗原检测在乙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
(3)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图b显示一些志愿受试者完成接
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对各种新冠病毒毒株中和作用的情况。据图分析,当前能为个
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
_ _________________。
全程接种 加强针
[解析] 分析图b可知,完成全程接种 加强针的志愿受试者体内的抗体中和各种新冠病毒毒株的能力均明显高于全程接种的志愿受试者,故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全程接种 加强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