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人体的免疫系统、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
分层作业
必备知识基础练A级
1. [2023·江苏宿迁泗洪中学高二开学考试]以下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免疫细胞是( )
A. 红细胞 B. 吞噬细胞 C. 淋巴细胞 D. 血小板
2. [2023·江苏镇江丹阳高级中学高二月考改编]下列有关免疫细胞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细胞只能分布在免疫器官中
B. 补体是具有耐高温酶活性的蛋白质
C. 胸腺既是人体的免疫器官,也能分泌激素
D. 抗原、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3. [2023·江苏淮安淮阴中学高二学情调研改编]下列关于人体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溶菌酶的分泌依赖细胞质膜的流动性
B.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C. 抗体是一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蛋白质
D. 溶菌酶、抗体和细胞因子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4. [2023·江苏南京第三高级中学高二期末]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骨髓受到损伤,则会影响B细胞的产生,但不影响 细胞的产生
B. 淋巴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的溶菌酶、抗体、干扰素等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C. 被病原微生物侵染后,免疫细胞清除病原体时可能导致扁桃体肿大
D.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5. [2023·江苏连云港灌云附中、灌南二中高二联考]免疫活性物质包括细胞因子、抗体、溶菌酶等,这些物质( )
A. 并不都是信号分子 B. 作用后都被灭活
C. 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D. 都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6. [2023·江苏扬州中学高二期中]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起作用的免疫
B. 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起作用的免疫
C. 吞噬细胞是没有识别能力的免疫细胞,既可参与特异性免疫,也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D. 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成为抗原后发生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7. 如图为人的体液免疫图解,请分析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①是抗原提呈细胞
B. 细胞②是辅助 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
C. 细胞③是记忆B细胞,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可迅速活化、增殖和分化
D. 细胞④寿命比较长,细胞⑤产生的物质为蛋白质
关键能力提升练B级
8. [2023·江苏盐城响水中学高二期中改编]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人体皮肤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感染。当我们体内上呼吸道有炎症时,扁桃体会肿大,有时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还会出现淋巴结肿大,这些现象都与免疫系统有关。下面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皮肤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既能进行非特异性免疫,又能进行特异性免疫
B. 扁桃体、淋巴结为免疫器官,内含免疫细胞阻止和消灭病原体
C. 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是淋巴细胞,该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裂、分化形成的
D. 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溶菌酶和细胞因子等,它们都是由淋巴细胞合成和分泌的
9. [2023·江苏苏州常熟中学高二期中改编]下列有关人体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B细胞与 细胞的来源相同,但成熟的场所不同
B. B细胞活化后,细胞中基因和 的种类会发生改变
C. 辅助 细胞可以将抗原提呈给B细胞,从而促进B细胞的活化
D. 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会继续增殖分化
10. [2022·江苏扬州高二期中]如图为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引发的部分免疫反应(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 能特异性识别新冠病毒,并能加工、处理、提呈抗原
B. 物质甲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作用于细胞 ,使其细胞周期变长
C. 当流感病毒入侵人体时,物质乙能与其特异性结合
D. 治愈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发生⑨时,会发生⑦过程,⑦过程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11. [2023·江苏南通启东中学高二调研]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某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推测最准确的是( )
A. 细胞乙的来源只有甲细胞,由甲细胞受到抗原刺激与细胞因子作用分裂、分化形成
B. 与细胞丙相比,细胞乙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更发达
C. 由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都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D. 抗原—抗体被细胞丙吞噬后,消化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利用
12. [2023·连云港赣榆一中高二质量检测改编](多选)如图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示免疫过程为体液免疫
B. 物质Ⅰ具有促进细胞D分裂、分化的作用
C. 物质Ⅰ、Ⅱ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 图中有3种细胞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
学科素养创新练C级
13. 病毒侵入机体时,机体会启动免疫反应对抗病毒。如图是免疫系统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简图,其中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数字表示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其中胸腺和骨髓分别是的场所。
(2) B为,过程②表示,图中为,细胞的作用是。
(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痊愈后一般不会再次被该种病毒感染患病。试从免疫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但不能完全保证不会再次被该种病毒感染患病,试从病毒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14. 某同学为验证“体液免疫需要细胞和B细胞的共同参与”,利用给定的材料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未受感染的状态相同的小白鼠若干只,射线照射仪,新鲜的细胞和B细胞,毒性极低的霍乱弧菌制剂,血清抗体测定仪以及其他必要的工具。
实验原理:细胞和B细胞的有无,能影响抗体的产生量,通过测定血清中抗体的数量可判断体液免疫的强弱。
方法步骤:
第一步:将3只未受感染的状态相同的小白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摘除胸腺,并用大剂量的射线照射;
第二步:向第1组小白鼠体内注射细胞;向第2组小白鼠体内注射B细胞;向第3组小白鼠体内注射细胞和B细胞;
第三步:分别向上述3只小白鼠体内接种霍乱弧菌制剂;
第四步:饲养天后,分别测定3只小白鼠体内血清中抗体的数量。
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 上述实验步骤中存在不严谨之处,请进行更正。
① 。
② 。
③ 。
④ 。
(2) 预期实验结果:。
第1课时 人体的免疫系统、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
分层作业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 C
[解析]红细胞是一种血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项不符合题意;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可发挥作用,项不符合题意;淋巴细胞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细胞,如细胞和细胞,项符合题意;血小板是一种血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项不符合题意。
2. C
[解析]免疫细胞也能分布在血液中,项错误;补体不耐高温,项错误;胸腺是人体的免疫器官,也能产生胸腺激素,项正确;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项错误。
3. B
[解析]溶菌酶是大分子蛋白质,其分泌方式是胞吐,依赖细胞质膜的流动性完成,项正确;免疫活性物质有的由免疫细胞产生,如细胞因子和抗体,有的由其他细胞产生,如溶菌酶,项错误;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一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蛋白质,项正确;溶菌酶、抗体和细胞因子都参与免疫调节,都是内环境的成分,项正确。
4. A
[解析]细胞也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因此若骨髓受到损伤,则会影响细胞、细胞的产生,项错误;溶菌酶、抗体、干扰素(属于细胞因子)等是由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项正确;被病原微生物侵染后,免疫细胞清除病原体时会出现炎症反应,可能导致扁桃体肿大,项正确;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因此作用范围广,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此作用范围小,项正确。
5. A
[解析]信号分子需要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细胞因子是信号分子,抗体、溶菌酶不是信号分子,项正确;溶菌酶发挥作用后不被灭活,项错误;溶菌酶可作用于多种细胞,项错误;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起作用,项错误。
6. C
[解析]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起作用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项正确;后天形成的、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起作用的免疫是特异性免疫,项正确;吞噬细胞具有非特异性识别能力,可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项错误;机体自身组织和细胞成为抗原后发生的免疫是特异性免疫,项正确。
7. C
[解析]细胞①是抗原提呈细胞,可将抗原加工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质膜表面供辅助细胞识别,项正确;细胞②是辅助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活化并增殖和分化,项正确;细胞④是记忆细胞,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可迅速活化、增殖和分化,项错误;细胞④是记忆细胞,寿命比较长,细胞⑤(浆细胞)产生的物质为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项正确。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8. B
[解析]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防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只能进行非特异性免疫,不能进行特异性免疫,项错误;扁桃体、淋巴结为免疫器官,内含很多免疫细胞阻止和消灭病原体,项正确;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是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裂、分化形成的,项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合成和分泌的,项错误。
9. A
[解析]细胞与细胞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但成熟的场所不同,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细胞在胸腺中成熟,项正确;细胞活化后,细胞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基因不会改变,但转录的的种类发生改变,项错误;激活的辅助细胞分泌的白介素等细胞因子作用于细胞,促进细胞的活化,项错误;浆细胞不能增殖分化,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会继续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项错误。
10. D
[解析]细胞是抗原提呈细胞,能识别新冠病毒,并能加工、处理、提呈抗原,但是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项错误;物质甲(细胞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可促进细胞(B细胞)活化使其增殖分化,细胞周期变短,项错误;物质乙是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与新冠病毒结合,不能与流感病毒结合,项错误;治愈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有记忆细胞,可以发生二次免疫,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细胞迅速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项正确。
11. D
[解析]图中细胞甲表示细胞或记忆细胞,细胞乙表示浆细胞,浆细胞可以由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项错误;细胞乙为浆细胞,可分泌抗体,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可以加工、处理抗原,因此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溶酶体更发达,而细胞乙的高尔基体更发达,项错误;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项错误
12. BD
[解析]图中所示免疫过程中,物质Ⅱ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物质Ⅱ为抗体,由此可判断该免疫过程为体液免疫,项正确;图中物质Ⅰ为细胞因子,其能够促进细胞活化并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为浆细胞,项错误;细胞因子和抗体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项正确;辅助细胞和细胞均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抗原提呈细胞能够识别病菌,但没有特异性,浆细胞不能识别病菌,项错误。
C级 学科素养创新练
13. (1)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细胞和B细胞成熟
[解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其中胸腺和骨髓分别是细胞和细胞成熟的场所。
(2) 抗原提呈细胞; 辅助细胞分泌白介素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抗体; 合成并分泌抗体
[解析]细胞是抗原提呈细胞,在图中所示免疫过程中的作用是摄取、处理病毒并传递给辅助细胞。过程②表示辅助细胞分泌白介素作用于细胞,促进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图中为抗体,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的作用是合成并分泌抗体。
(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痊愈后体内存在足量的抗体(或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释放大量抗体); 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易发生基因突变,使人体原有的抗体失去作用
[解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痊愈后体内存在足量的抗体(或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释放大量抗体),因此一般不会再次被该种病毒感染患病。但不能完全保证不会再次被该种病毒感染患病,这是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易发生基因突变,使人体原有的抗体失去作用。
14. (1) ① 第一步应选取多只未受感染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小白鼠,随机均分为3组
② 第一步处理小白鼠后,应分别接种等量的霍乱弧菌制剂,然后测定有无抗体产生
③ 第二步向小白鼠体内注射的淋巴细胞应该等量
④ 第三步接种的霍乱弧菌制剂应该等量
[解析]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题述实验中存在以下不严谨之处:①第一步中小白鼠的数量太少,应选取多只未受感染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小白鼠,随机均分为3组;②第一步处理小白鼠后,应该分别接种等量的霍乱孤菌制剂,测定有无相应抗体产生(应无相应抗体产生)第二步向3组小白鼠体内注射的淋巴细胞应该等量;④第三步应该接种等量的霍乱孤菌制剂。
(2) 第1组、第2组小白鼠体内不产生抗体,第3组小白鼠体内产生相应抗体
[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体液免疫需要细胞和细胞的共同参与”,则第1组、第2组小白鼠体内应该不产生相应抗体,而第3组小白鼠体内应该产生相应抗体。本章知识网络
分层作业
创新突破练
突破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 [2022·江苏连云港高二期中]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能识别抗原并分泌抗体
B. 仅细胞 中含有合成抗体的基因
C. 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 ①过程属于体液免疫,②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2. [2023·江苏徐州第七中学高二阶段测试]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皮肤大面积烧伤后,由于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而容易发生感染
B. 哺乳动物的B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C. 同一种生物细胞的细胞质膜上有相同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D. 浆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合成并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
突破二 特异性免疫应答
3. [2023·山东枣庄滕州高二期中改编]辅助细胞和细胞毒性细胞均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图为细胞免疫过程的部分图解,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原的识别与提呈依赖于细胞质膜表面的糖蛋白
B. 辅助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激活细胞毒性 细胞
C. 记忆细胞受相同抗原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 细胞
D. 细胞毒性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裂解靶细胞并消灭抗原
4. [2023·江苏南通如东高级中学高二调研]下图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丙具有特异性,其细胞质膜上具有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B. 与细胞甲相比,细胞丙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
C. 过程④的完成需要细胞质膜上蛋白质的参与
D. 侵入人体后,图示两个过程都会发生
突破三 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
5. [2023·江苏苏州高二期中]一些人对猫过敏,猫体内约有10种过敏原,其中最主要的是唾液中的蛋白质(简称蛋白,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 蛋白的抗体 主要分布在全身的血浆等体液中
B. 肥大细胞广泛分布于皮肤及内脏黏膜下的血管周围
C. 过敏反应往往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之内就出现
D. 过敏症状会持续很久,一般不会自行消失
高考真题练
考向一 免疫细胞与免疫系统的功能
6. [2022·辽宁卷]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 细胞能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
B. 首次感染新的病原体时,B细胞在辅助 细胞的辅助下才能被活化
C. 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机体会有持续的病毒感染或肿瘤发生
D. “预防”胜于“治疗”,保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对抵抗疾病非常重要
考向二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7. [2020·江苏卷节选]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表面的刺突蛋白(蛋白)与人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受体结合,侵入人体,引起肺炎。下图为病毒侵入后,人体内发生的部分免疫反应示意图。单克隆抗体可阻断病毒的黏附或入侵,故抗体药物的研发已成为治疗新冠肺炎的研究热点之一。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人体内抗原提呈细胞吞噬病毒,并将病毒的抗原暴露在细胞表面,被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后激活该细胞。
(2) B细胞识别入侵的病毒后,在细胞因子作用下,经过细胞的,形成细胞。
(3) 为判断疑似患者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采集鼻咽拭子主要用于病原学检查,检测病毒的;采集血液样本主要用于血清学检查,检测
考向三 疫苗
8. [2021·江苏卷节选]根据新冠病毒致病机制及人体免疫反应特征研制新冠疫苗,广泛接种疫苗可以快速建立免疫屏障,阻击病毒扩大。图1为新冠病毒入侵细胞后的增殖示意图,图2为人体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 图1中,新冠病毒通过蛋白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侵入细胞释放出病毒的,在宿主细胞中经合成病毒的聚合酶。
(2) 在聚合酶的作用下,病毒利用宿主细胞中的原料,按照原则合成。随后大量合成新的。再以这些为模板,分别在上大量合成病毒的蛋白和、、蛋白。
(3) 制备蛋白的疫苗时,体外制备的常用脂质分子包裹后才用于接种。原因一是人体血液和组织中广泛存在,极易将裸露的水解,二是外源分子不易进入人体细胞产生抗原。
(4) 第一次接种疫苗后,人体内识别到蛋白的B细胞,经过增殖和分化,形成的细胞可合成并分泌特异性识别的和抗体(见图2),形成的细胞等再次接触到蛋白时,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5) 有些疫苗需要进行第二次接种,据图2分析,进行二次接种的意义是。
考向四 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9. [2023·浙江卷]某人的左眼球严重损伤,医生建议立即摘除左眼球,若不及时摘除,右眼会因自身免疫而受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人体发育过程中,眼球内部的抗原性物质已被完全清除
B.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不存在能识别眼球内部抗原的免疫细胞
C. 眼球损伤后,眼球内部的某些物质释放出来引发特异性免疫
D. 左眼球损伤后释放的抗原性物质运送至右眼球引发自身免疫
本章知识网络
分层作业
创新突破练
突破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 C
[解析]细胞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项错误;图中细胞都含有合成抗体的基因,但该类基因只在细胞(浆细胞)中表达,项错误;①②过程都是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都需要抗原刺激才能发生,项正确;①过程属于细胞免疫,②过程属于体液免疫,项错误。
2. A
[解析]人体皮肤是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因此人体皮肤大面积烧伤后,由于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而容易发生感染,项正确;哺乳动物的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细胞在胸腺中成熟,项错误;同一种生物除了同卵双胞胎以外,不同个体细胞的细胞质膜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同,项错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项错误。
突破二 特异性免疫应答
3. D
[解析]抗原的识别与提呈依赖于细胞质膜表面的糖蛋白,项正确;据图示可知,辅助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参与激活细胞毒性细胞,项正确;记忆细胞受相同抗原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细胞,项正确;细胞毒性细胞与靶细胞接触,裂解靶细胞并释放抗原,项错误。
4. A
[解析]细胞丙(浆细胞)不能与抗原结合,但它分泌的抗体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项错误;与细胞甲相比,细胞丙会合成分泌蛋白抗体,所以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项正确;过程④细胞毒性细胞与靶细胞结合,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细胞毒性细胞的细胞质膜上蛋白质与靶细胞的细胞质膜上蛋白质特异性结合,项正确;侵入人体后,先通过体液免疫阻碍传播,然后再通过细胞免疫予以清除,图示两个过程都会发生,项正确。
突破三 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
5. B
[解析]据图可知,抗蛋白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肥大细胞表面,项错误;肥大细胞广泛分布于皮肤及内脏黏膜下的微血管周围,项正确;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项错误;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项错误。
高考真题练
考向一 免疫细胞与免疫系统的功能
6. A
[解析]细胞毒性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不能直接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项错误;首次感染新的病原体时,细胞在辅助细胞的辅助下才能被活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项正确;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项正确;“预防”胜于“治疗”,只有保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才能避免病原体造成疾病的发生,项正确。
考向二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7. (1)
[解析]吞噬细胞处理的抗原可以被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
(2) 增殖、分化; 浆细胞和记忆
[解析]细胞在抗原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大部分形成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3) 核酸; 抗新型冠状病毒抗体
[解析]采集鼻咽拭子检测,主要是检测病毒的核酸。血清学检查是检查有没有产生抗新型冠状病毒抗体。
考向三 疫苗
8. (1) 翻译
[解析]新冠病毒侵入细胞后释放出病毒的,在宿主细胞中经翻译合成病毒的聚合酶。
(2) 碱基互补配对; 游离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解析]在聚合酶的作用下,病毒利用宿主细胞中的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随后再通过复制合成大量新的,再以这些为模板,分别在游离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大量合成病毒的蛋白和、、蛋白。
(3) 酶
[解析]由于人体血液和组织中广泛存在酶极易将裸露的水解,另外外源分子不易进入人体细胞产生抗原,因此,制备蛋白的疫苗时,体外制备的常用脂质分子包裹后才用于接种。
(4) 浆; 新冠病毒蛋白; 记忆
[解析]第一次接种疫苗后,刺激细胞增殖和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可合成并分泌特异性识别新冠病毒蛋白的和抗体,并产生记忆细胞;当再次接触到蛋白时,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5) 激发再次应答,在人体内产生更多维持时间更长的抗体,并储备更多的记忆细胞
[解析]进行二次接种的意义:激发再次应答,在人体内产生更多维持时间更长的抗体,并储备更多的记忆细胞。
考向四 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9. C第二节 人体免疫功能异常
分层作业
必备知识基础练A级
1. [2023·辽宁鞍山高二期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A. 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 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2. [2022·江苏南通金沙中学高二期末]过敏反应是常见的一种免疫异常引起的疾病,全世界的人被过敏问题困扰。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会引起人体免疫反应产生抗体
B. 在过敏原刺激下,活化的 细胞能释放组胺等物质
C. 过敏反应都具有反应发作迅速,消退也迅速的特点
D. 过敏反应的个体差异性较大,但不具有遗传倾向性
3. [2023·江苏盐城阜宁中学高二月考]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
B. 与艾滋病病人握手、共餐不会感染艾滋病
C. 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D. 大量增殖引起 细胞大量死亡是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
4. [2023·江苏连云港赣榆高二质量检测]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但异体器官移植手术最大的障碍就是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关于排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排斥反应主要是体液免疫作用的结果
B. 发生排斥反应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质膜外表面的糖蛋白
C. 器官移植后患者要使用免疫抑制剂
D. 对先天性免疫丧失者进行器官移植,不会出现排斥反应
5. 器官移植后,供体器官诱导机体产生的特定细胞毒性细胞裂解供体细胞,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研究发现,大鼠肝移植后腹腔细菌感染会减轻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受体动物而言,外来器官相当于抗原,会激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
B. 细菌感染可能会降低大鼠的免疫功能,使其更容易接受外来器官
C. 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D. 注射免疫抑制剂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能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6. 帕金森氏综合征是由于大脑某个部位的脑细胞受损,而使其相应的功能丧失导致的。若用胚胎干细胞移植治疗病人,应该是( )
A. 将胚胎干细胞直接植入病变部位
B. 将胚胎干细胞通过血液输送到病变部位
C. 将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为相应的神经元来替代受损的脑细胞
D. 将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为脑细胞,通过血液输送到受损部位
7. [2023·江苏南通海安高级中学高二月考]如图表示的是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 激素A只能作用于垂体细胞,因为只有垂体细胞具有与激素A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C. 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
D. 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8. [2022·江苏扬州宝应高二期中]下图为引发艾滋病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被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可通过血液传播
B. 结构5为来自宿主细胞的外层脂类膜,内掺有病毒蛋白质
C. 结构4在辅助 细胞中由于3的作用可形成互补的
D. 侵入机体后,B细胞和细胞毒性 细胞均可被激活而增殖分化
关键能力提升练B级
9. [2023·江苏扬州中学高二期中]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出抗甲状腺细胞的抗体。随病情发展,许多患者会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称为桥本氏甲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过敏反应
B. 桥本氏甲减出现的原因是甲状腺细胞受损
C. 桥本氏甲减患者会表现出体温偏高的症状
D. 给桥本氏甲减患者补充甲状腺激素不能减轻其症状
10. [2022·江苏苏州高二期中]海鲜过敏是由于海鲜中富含大量的异种蛋白,这些异种蛋白直接或间接激活免疫细胞,引起化学介质的释放,进而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如图为海鲜过敏反应的机理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被异种蛋白直接活化的辅助 细胞参与①过程
B. 细胞需特异性识别异种蛋白后才能分泌 抗体
C. 正常人体的体液免疫也能发生如图所示的②③过程
D. 阻止肥大细胞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质或使用抗血管活性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症状
11. [2023·江苏扬州邗江中学高二月考]将某小鼠的皮肤移植给多只同种小鼠后,将受皮鼠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小鼠注射一定剂量的环孢素A,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每天统计植皮的存活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受皮鼠与供皮鼠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完全相同
B. 甲组小鼠对外源供皮的免疫排斥强度大于乙组小鼠
C. 环孢素A可能通过抑制 细胞增殖从而减弱免疫应答
D. 使用环孢素A有可能提高人体器官移植的存活率
12. [2023·天津宁河区芦台一中期中]下图表示人体过敏反应发生的基本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包含细胞免疫过程和体液免疫过程
B. 细胞①和细胞②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
C. 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指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D. 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
13. [2023·江苏苏州常熟中学高二期中]如图为人体过敏反应原理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会产生抗体但不会发生过敏反应
B. 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会与致敏靶细胞上抗体结合
C. 体液免疫与过敏反应中抗体发挥作用的场所相同
D. 组织胺(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14.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因感染引起。为预防艾滋病,科学家曾给老鼠注射制剂(减毒生理盐水)试验成功,但在人体试验失败。如图是制剂引发老鼠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数字编号代表细胞):
(1) 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侵入人体后,主要侵染细胞,使人体几乎丧失免疫功能。
(2) 图中物质A是,⑤是。
(3) 已注射制剂的老鼠再次接触时,图中(填序号)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
(4) 为检测已注射制剂的老鼠对是否具有免疫能力,进行以下实验:
① 选取,均分为两组。
② 第一组每只注射制剂,第二组每只注射。
③ 两周后,给两组老鼠注射等量的。
随之检测两组老鼠体内相应抗体的水平,预期结果是。
(5) 2019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为“社区动员同防艾,健康中国我行动”。请提出一项预防艾滋病的措施:。
学科素养创新练C级
15. 过敏原进入机体后会刺激B细胞,在辅助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辅助下,机体会产生抗体应答。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后,会与吸附在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诱发这些细胞释放组织胺等活性介质,进而使机体出现过敏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 结合以上信息,以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表述过敏原诱发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
(2) 组织胺能促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导致,进而引起过敏部位水肿。同时,神经末梢敏感性增强,最终在产生痒觉。
(3) 科研人员利用过敏型哮喘小鼠研究药物A治疗过敏型哮喘的效果,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嗜碱粒细胞数/个· ) 水平/ 细胞因子水平
正常小鼠 13.16 1.000 15.33
未注射药物A的过敏型哮喘小鼠 166.33 1.456 36.29
注射低剂量药物A的过敏型哮喘小鼠 82.43 1.283 24.35
注射高剂量药物A的过敏型哮喘小鼠 26.26 1.144 20.51
实验结果显示,药物A对过敏型哮喘的治疗(填“有效”或“无效”),依据是。
第二节 人体免疫功能异常
分层作业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 C
[解析]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为自身免疫病,是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不具有传染性,项正确。
2. A
[解析]过敏原是一类抗原,因此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据此可推测,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会引起人体免疫反应产生抗体,项正确;在过敏原刺激下,被相应抗体吸附的细胞能释放组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增、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进而表现过敏反应,项错误;过敏反应具有二次免疫的特征,一般表现为发作迅速,消退较快的特点,但不是所有的过敏反应都有发作迅速的特点,项错误;过敏反应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具有遗传倾向性,一般不会引起组织损伤,项错误。
3. D
[解析]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项正确;与艾滋病病人握手、共餐不会感染艾滋病,项正确;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项正确;大量增殖引起细胞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低下,导致艾滋病患者感染其他病原体而死亡,项错误。
4. A
[解析]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作用的结果,项错误;发生排斥反应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质膜外表面的糖蛋白,项正确;器官移植后患者要使用免疫抑制剂,项正确;对先天性免疫丧失者进行器官移植,不会出现排斥反应,项正确。
5. C
[解析]对受体动物而言,外来器官相当于抗原,会激发机体产生特定的细胞,产生细胞免疫,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细菌感染可能会降低免疫排斥反应,说明细菌感染会降低大鼠的免疫功能,更容易接受外来器官,项正确;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项错误;注射免疫抑制剂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能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项正确。
6. C
[解析]胚胎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潜能。用胚胎干细胞治疗疾病应将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为相应的细胞或组织,移植替换病变部位的细胞或组织。
7. B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病是由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的,所以该病是自身免疫病,项正确;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细胞,所以激素的受体几乎存在于全身细胞,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抗体和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相同受体,故推断抗体可能和激素一样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项正确;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减少抗体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结合,降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使该病的病情得到缓解,项正确。
8. A
[解析]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被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项错误;病毒结构一般为核酸和蛋白质,结构5为来自宿主细胞的外层脂类膜,内掺有病毒蛋白质,项正确;结构4单链在细胞中由于3逆转录酶的作用可形成互补的,项正确;侵入机体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发挥作用,因此细胞和细胞毒性细胞均可被激活而增殖分化,项正确。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9. B
[解析]患者血液中检测出抗甲状腺细胞的抗体,说明自身细胞中的物质被当成抗原,因此桥本氏甲状腺炎属于自身免疫病,不是过敏反应,项错误;甲状腺细胞与抗体结合,被吞噬细胞处理会导致甲状腺细胞受损,项正确;桥本氏甲减患者分泌甲状腺激素少,细胞代谢慢导致产热减少,因此体温不会偏高,项错误;补充甲状腺激素可以减轻桥本氏甲减的症状,项错误。
10. D
[解析]辅助细胞的细胞质膜上含有抗原受体,识别的是抗原复合体,不能直接识别异种蛋白,项错误;细胞为浆细胞,不具备识别异种蛋白的能力,项错误;②中抗体分布在肥大细胞的质膜表面,③再次接触异种蛋白发生过敏反应,正常体液免疫的抗体分布在体液中,与图中过程不一致,项错误;由图可知,引起各种过敏症状的直接原因是肥大细胞释放的血管活性胺类物质,故阻止肥大细胞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质或使用抗血管活性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症状,项正确。
11. B
[解析]题图显示外源供皮在受皮鼠上的存活率最终降为零,说明发生了免疫排斥反应,受皮鼠与供皮鼠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完全相同,项正确;甲组小鼠对外源供皮的免疫排斥反应出现的时间比乙组小鼠出现的时间晚,外源供皮存活的时间长,说明甲组小鼠对外源供皮的免疫排斥强度小于乙组小鼠,进而说明环孢素能够减弱免疫排斥反应,其原因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从而减弱免疫应答,项错误、项正确;分析题图可推知,对人体器官移植患者使用环孢素,可能减弱免疫排斥反应,提高器官移植的存活率,项正确。
12. D
[解析]根据图中分泌的抗体可知,过敏反应参与的是体液免疫,项错误;细胞①是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细胞②是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项错误;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是细胞分化出的记忆细胞和浆细胞,项错误;由图可知,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导致过敏症状,则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项正确。
13. C
[解析]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会产生抗体但不会发生过敏反应,项正确;由图可知,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靶细胞上抗体结合,项正确;体液免疫中抗体分布和发挥作用的部位主要是血浆,过敏反应中抗体最终分布和发挥作用的场所是致敏靶细胞,项错误;组织胺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项正确。
14. (1)
[解析]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侵入人体后,主要侵染细胞,使人体几乎丧失免疫功能。
(2) 细胞因子; 浆细胞
[解析]图中物质是细胞因子,⑤是浆细胞。
(3) ④
[解析]已注射制剂的老鼠再次接触时,图中④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
(4) ① 身体健康、体重、大小等相同的老鼠若干
② 生理盐水
③ 第一组老鼠体内的抗体水平高于第二组
[解析]为检测已注射制剂的老鼠对是否具有免疫能力,进行以下实验:①选取身体健康、体重、大小等相同的老鼠若干,均分为两组;②第一组每只注射制剂,第二组每只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③两周后,给两组老鼠注射等量的。二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数量多且速度快,因此随之检测两组老鼠体内相应抗体的水平,预期结果是第一组老鼠体内的抗体水平高于第二组。
(5) 避免注射吸毒(或洁身自爱等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预防艾滋病的措施主要有避免注射吸毒、洁身自爱等。
C级 学科素养创新练
[解析]提取题干信息“过敏原进入机体后会刺激细胞,在细胞的辅助下,机体会产生抗体应答”,故可用文字和箭头表述为以下形式:。
(2) 血浆外渗,组织液增多; 大脑皮层
[解析]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使血浆外渗,组织液增多,进而引起组织水肿;感觉(包括痒觉)的产生部位都在大脑皮层。
(3) 有效; 药物A能降低细胞因子的水平,减少过敏型哮喘小鼠体内抗体的分泌量和嗜碱粒细胞数,且随剂量增大效果增强
[解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与对照(未注射药物的过敏型哮喘小鼠)相比:药物能降低细胞因子的水平,减少过敏型哮喘小鼠体内抗体的分泌量和嗜碱粒细胞数,且随剂量增大效果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过敏症状;故药物对过敏型哮喘的治疗有效。第2课时 细胞免疫、免疫制剂及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关系
分层作业
必备知识基础练A级
1. 下列有关细胞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侵入机体可引起细胞免疫
B. 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
C. 细胞毒性 细胞可直接清除抗原
D. 记忆 细胞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刺激时,会迅速活化、增殖和分化,形成大量激活的细胞毒性 细胞
2. 将细菌分泌的外毒素(毒性物质)经过甲醛处理,获得类毒素(无毒物质),然后,用类毒素免疫动物,在动物血清中获得抗毒素(可用于疾病治疗)。上述过程如下:
下列关于外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外毒素是抗原 B. 类毒素是抗原 C. 类毒素是疫苗 D. 抗毒素是疫苗
3. 图中A、B、C为三种不同的细胞,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免疫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 C细胞能分泌特定的抗体,促使细胞B裂解死亡
C. 当病毒进入细胞A后,通过体液免疫能将部分病毒杀死在细胞里
D. 若A细胞为辅助 细胞,人体丧失细胞免疫,也会严重影响体液免疫
4. [2023·江苏南通高二期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巧妙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对机体稳态的调节。下列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巨噬细胞、B细胞和 细胞中的核酸种类相同
B. B细胞和细胞毒性 细胞活化的信号均来自病原体的直接刺激
C. B细胞和 细胞均能分泌免疫活性物质,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D. 活化的B细胞能分化形成记忆细胞,使二次免疫迅速而高效
5. [2023·常州前黄高级中学高二调研]关于浆细胞和细胞毒性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前者增殖形成记忆B细胞,后者增殖形成记忆 细胞
B. 前者参与体液免疫,后者参与细胞免疫
C. 抗体由前者分泌,细胞因子主要由后者分泌
D. 前者直接杀死靶细胞,后者直接杀死病原体
6. [2023·江苏泰州中学高二第一次质量检测改编]甲型流感病毒病毒)是一种病毒,如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巨噬细胞、B细胞均为抗原提呈细胞
B. 抗原提呈细胞和辅助 细胞通过直接接触实现信息交流
C. 辅助 细胞受到抗原提呈细胞的刺激后分化为细胞毒性 细胞
D. 病毒入侵后被彻底清除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
7. 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人工减毒、灭活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B. 注射疫苗是一种人工被动免疫
C. 疫苗在体内引起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可形成记忆,一旦注射可终生免疫
D. 灭活的疫苗和减毒的疫苗所形成的免疫效应完全相同
8. [2023·江苏泰州泰兴中学高二段考改编]脊髓灰质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我国利用“小儿麻痹糖丸”已基本消灭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糖丸”是一种减毒活疫苗,由低致病力的活病毒制成。儿童在服用糖丸后不会发生( )
A. 由于免疫反应而发烧,有极低几率患脊髓灰质炎
B. 辅助 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促进活化后的B细胞分裂和分化
C. 活化的细胞毒性 细胞分裂分化成新的细胞毒性 细胞和记忆 细胞
D. 若再次接触脊髓灰质炎病毒,记忆B细胞将迅速产生抗体
关键能力提升练B级
9. [2023·江苏南通高二期中改编](多选)当病原体(如病毒)进入细胞内部,需要细胞实现免疫应答。下图为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②中抗原的提呈与细胞质膜的信息交流功能密切相关
B. 过程③为辅助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 细胞的活化
C. 过程④形成的细胞毒性 细胞可裂解靶细胞并彻底清除病原体
D. 过程④形成的细胞毒性 细胞与记忆 细胞均具增殖分化能力
10. [2022·江苏南京六校高二期末](多选)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①表示免疫活性物质,则其一定存在于内环境中
B. 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都离不开信号分子的作用,且这些信号分子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C. 内环境中可以有激素、神经递质、抗体等,可以随血液定向运输到作用部位
D.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
11. [2023·江苏扬州中学高二期末]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受到病毒攻击后发生的部分免疫反应。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刺激细胞 时,细胞 可分泌大量的抗体
B. ④过程表示辅助 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杀灭病原体
C. 当相同病毒再次入侵时,细胞Ⅱ也可以分化为细胞Ⅲ
D. 细胞Ⅴ质膜表面无抗原受体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12. [2023·江苏淮安金湖中学、泗洪中学等四校高二联考]如图为某同学感染细菌后的免疫机制模式,图中大写字母表示细胞,小写字母表示物质,数字表示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A为巨噬细胞,B为B淋巴细胞, 可为白细胞介素
B. 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细胞B、细胞C、细胞D、细胞 、细胞 和细胞
C. 二次免疫时,图中细胞 全部来源于细胞 的分裂分化
D. 若该同学感染的是病毒,则只有①②过程被活化,产生细胞C接触、裂解被感染的靶细胞
13. [2023·江苏南通如皋高二学情调研]如图所示为在疫苗注射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箭头指示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时间段甲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 时间注射的疫苗相同的抗原的刺激
B. 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可有较大的差异
C. 与 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甲、乙两种抗体由不同浆细胞产生
D. 曲线表明每个抗体分子可以多次与同种抗原结合发挥作用
14. [2023·广东清远一中高二期中]图1是某病毒进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简化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大写字母表示相关细胞,小写字母表示有关物质或结构。图2是某志愿者接种该病毒疫苗后两周内血液中抗体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问题:([ ]中填图中相关字母)
图1
图2
(1) 人体的免疫调节是通过免疫系统实现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等。
(2) 图1中对抗原没有识别能力的免疫细胞是[]。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是免疫。
(3) 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人体接种的疫苗可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大多数的抗原需要经过图1中细胞A的吞噬、处理后,传递给细胞,促使B细胞为浆细胞和细胞,并由浆细胞产生[],进而发挥免疫效应。
(4) 如果该志愿者在注射疫苗后的第15天感染了该病毒,请在图2中画出其体内抗体浓度的变化曲线。
学科素养创新练C级
15.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可预防由引起的子宫颈癌,是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在人类研发癌症疫苗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疫苗通常是用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后的疫苗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从而降低患病的风险。当相同的再次进入机体时,主要是记忆细胞参与免疫调节,是因为该细胞质膜上具有。
(2) 某研究机构为评估某种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了如下接种实验。
第1步:接种前,根据的特性进行检测,确定人体是否感染。根据检出的情况,分为未检出的、两组,检出的、两组。
第2步:将、分别接种安慰剂(没有药物作用的针剂);、分别接种。
第3步: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统计结果如表:
类别
总人数 8 000 8 000 1 181 1 179
癌前病变人数 83 5 118 117
组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组,由此可推测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是。
组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组,说明接种该疫苗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具有抵抗力。
某同学认为感染后,再注射该种疫苗,依然能起到预防的作用。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结合实验结果说出理由:。
第2课时 细胞免疫、免疫制剂及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关系
分层作业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 C
[解析]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侵入机体可感染组织细胞而引起细胞免疫,项正确;细胞免疫主要是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因为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被宿主细胞包围,项正确;活化的细胞毒性细胞只能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并不能消灭抗原,项错误;记忆细胞接受同一种抗原再次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成细胞毒性细胞,项正确。
2. D
[解析]抗毒素是专门抗击相应抗原而产生的物质,属于抗体,项错误。
3. D
[解析]图中免疫过程表示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项错误;细胞是细胞毒性细胞,能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项错误;当病毒进入细胞(宿主细胞)后,通过细胞免疫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病毒进入体液中,通过体液免疫将病毒杀死在体液中,项错误;辅助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起作用,若被病毒侵入,人体丧失细胞免疫,也会严重影响体液免疫,项正确。
4. D
[解析]不同的免疫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由于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使不同细胞内形成了不同的和蛋白质,因此巨噬细胞、细胞和细胞中的种类相同,而种类不完全相同,项错误;细胞活化的信号不都是来自病原体的直接刺激,项错误;细胞不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可产生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抗体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而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细胞因子也不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项错误;活化的细胞能分化形成记忆细胞,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使二次免疫迅速而高效,项正确
5. B
[解析]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增殖,项错误;抗体由浆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细胞分泌,项错误;细胞毒性细胞能直接杀死靶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项错误。
6. C
[解析]巨噬细胞、细胞均为抗原提呈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细胞,项正确;抗原提呈细胞和辅助细胞通过直接接触实现信息交流,项正确;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质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细胞和记忆细胞,辅助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细胞的分裂、分化,项错误;体液中的抗原主要依靠抗体发挥作用,细胞内的抗原主要依靠细胞毒性细胞发挥作用,因此病毒入侵人体后被彻底清除的过程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项正确。
7. A
[解析]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项正确;注射疫苗是一种人工主动免疫,项错误;疫苗在体内引起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可形成记忆,有的可以终生记忆、免疫,有的不能,项错误;灭活疫苗比减毒疫苗免疫效应要弱得多,不能激发至关重要的细胞免疫,减毒疫苗则可以;且灭活疫苗往往需要助剂加强效果,减毒疫苗则不需要,项错误。
8. D
[解析]糖丸是减毒的病毒,该病毒仍有一定的活性,可能会由于免疫反应而发烧,如果免疫防御功能不足,有极低几率患脊髓灰质炎,项正确;糖丸本质是抗原,进入机体会引发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中,辅助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促进活化后的细胞分裂和分化,项正确;糖丸本质是抗原,进入机体细胞会引发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中,活化的细胞毒性细胞分裂分化成新的细胞毒性细胞和记忆细胞,项正确;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项错误。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9. AB
[解析]过程①②中抗原提呈时,辅助细胞和细胞毒性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与细胞质膜的信息交流功能密切相关,项正确;过程③为辅助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能加速细胞毒性细胞的活化,使细胞毒性细胞分裂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细胞和记忆细胞,项正确;过程④形成的细胞毒性细胞可裂解靶细胞,但不能彻底清除病原体,需要抗体和病原体特异性结合,项错误;过程④形成的细胞毒性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增殖分化能力,记忆细胞具增殖分化能力,项错误。
10. ABC
[解析]若①表示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是免疫活性物质,可以存在于唾液、泪液中,唾液、泪液不是内环境,项错误;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都离不开信号分子的作用,神经递质中的、体液调节中的属于无机物,项错误;内环境中可以有激素、神经递质、抗体等,激素运输的方向不是定向的,而是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项错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项正确。
11. D
[解析]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刺激细胞(记忆细胞)时,细胞迅速活化并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可分泌大量的抗体,项错误;④过程表示浆细胞释放抗体与抗原结合,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的过程,项错误;当相同病毒再次入侵时,细胞Ⅲ(记忆细胞)可以分化为细胞Ⅱ(细胞毒性细胞),项错误;细胞Ⅴ(浆细胞)质膜表面无抗原受体是细胞分化的结果,因而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项正确。
12. B
[解析]为抗原提呈细胞,为细胞毒性细胞,为激活的细胞毒性细胞,为记忆细胞,辅助细胞,为细胞,能产生(抗体),为浆细胞,为记忆细胞,、均为白介素等细胞因子,项错误;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细胞、细胞、细胞、细胞、细胞和细胞,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项正确;二次免疫时,图中的细胞浆细胞大部分来自细胞(记忆细胞),少部分来自细胞细胞),项错误;若该同学感染的是病毒,由于病毒寄生在细胞内,必须经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结合,才能将其消灭,项错误。
13. D
[解析]时间段甲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时间注射的疫苗相类似的抗原的刺激,人体进行了二次免疫反应,项正确;从甲、乙两曲线可以看出,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有较大差异,项正确;由题图可知,甲、乙两种抗体没有连续,所以与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甲、乙两种抗体由不同浆细胞产生,项正确;抗体与抗原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失活,每个抗体分子不能多次与抗原结合发挥作用,项错误。
14. (1) 免疫器官;、
[解析]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抗体。
(2) ;浆细胞;细胞
[解析]分析图甲可知,为抗原提呈细胞,是辅助细胞,为细胞,是记忆细胞,为浆细胞,为细胞毒性细胞,是记忆细胞,其中对抗原没有识别能力的免疫细胞是浆细胞。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是细胞免疫。
(3) 增殖、分化;记忆;;抗体
[解析]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人体接种的疫苗可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大多数的抗原需要经过图1中细胞的吞噬、处理后,传递给辅助细胞,促使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并由浆细胞产生抗体,进而发挥免疫效应。
[解析]图乙注射疫苗预防该疾病,其机理是注射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该志愿者在注射疫苗后机体已经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在注射疫苗后的第15天感染该病毒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大量的浆细胞,进而由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所以与注射疫苗后引起的初次免疫反应相比,感染该病毒后引发的再次免疫反应快而强,产生抗体的浓度高,作用时间持久,据此在乙图中画出一条从14天起与横坐标几乎平行的线段延伸至15天,在15天后改画为一段急剧上升的曲线,该段曲线的峰值及上升的幅度均高于或大于乙图中原有的曲线。
C级 学科素养创新练
15. (1) 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 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能识别的特异性受体
[解析]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后的疫苗可诱导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当相同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抗体,记忆细胞参与免疫调节是因为该细胞质膜上具有能识别的特异性受体。
(2) 抗原和特异性抗体结合; 等量的疫苗; 感染; 不同意,实验结果显示组癌前病变的比例与组无明显差异,故不能起到预防的作用
[解析]抗原和特异性抗体结合,能特异性地检测某种病毒,所以接种前,根据抗原和特异性抗体结合的特性进行检测,确定人体是否感染。实验自变量是疫苗(药物作用)的有无和是否感染,、接种安慰剂(没有药物作用的针剂),、应该分别接种等量的疫苗;、组的单一变量是是否感染,组未感染,组感染了,组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组,由此可推测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是感染。实验结果显示组癌前病变的比例与组无明显差异,说明感染后,再注射该种疫苗,不能起到预防的作用,故不同意该同学提出的观点。(共19张PPT)
01
分层作业
创新突破练
突破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 [2022·江苏连云港高二期中]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
源和分化过程(其中 、 、 、 表示不同种类的细
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A. 细胞能识别抗原并分泌抗体
B.仅细胞 中含有合成抗体的基因
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①过程属于体液免疫,②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解析] 细胞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项错误;图中细胞都含有合成抗体的基因,但该类基因只在 细胞(浆细胞)中表达,B项错误;①②过程都是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都需要抗原刺激才能发生,C项正确;①过程属于细胞免疫,②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项错误。
2. [2023·江苏徐州第七中学高二阶段测试]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及调节的叙述,正确
的是( )
A
A.人体皮肤大面积烧伤后,由于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而容易发生感染
B.哺乳动物的B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C.同一种生物细胞的细胞质膜上有相同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D.浆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合成并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
[解析] 人体皮肤是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因此人体皮肤大面积烧伤后,由
于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而容易发生感染,A项正确;哺乳动物的B细胞在骨髓中成
熟,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项错误;同一种生物除了同卵双胞胎以外,不同个体细
胞的细胞质膜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同,C项错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项错误。
突破二 特异性免疫应答
3. [2023·山东枣庄滕州高二期中改编]辅助 细胞和细胞
毒性 细胞均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
着重要作用。如图为细胞免疫过程的部分图解,相关叙
述错误的是( )
D
A.抗原的识别与提呈依赖于细胞质膜表面的糖蛋白
B.辅助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激活细胞毒性 细胞
C.记忆细胞受相同抗原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 细胞
D.细胞毒性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裂解靶细胞并消灭抗原
[解析] 抗原的识别与提呈依赖于细胞质膜表面的糖蛋白,A项正确;据图示可知,辅助 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参与激活细胞毒性 细胞,B项正确;记忆细胞受相同抗原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 细胞,C项正确;细胞毒性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裂解靶细胞并释放抗原,D项错误。
4. [2023·江苏南通如东高级中学高二调研]
下图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
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细胞丙具有特异性,其细胞质膜上具有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B.与细胞甲相比,细胞丙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
C.过程④的完成需要细胞质膜上蛋白质的参与
D. 侵入人体后,图示两个过程都会发生
[解析] 细胞丙(浆细胞)不能与抗原结合,但它分泌的抗体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A项错误;与细胞甲相比,细胞丙会合成分泌蛋白抗体,所以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B项正确;过程④细胞毒性 细胞与靶细胞结合,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细胞毒性 细胞的细胞质膜上蛋白质与靶细胞的细胞质膜上蛋白质特异性结合,C项正确; 侵入人体后,先通过体液免疫阻碍传播,然后再通过细胞免疫予以清除,图示两个过程都会发生,D项正确。
突破三 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
5. [2023·江苏苏州高二期中]一些人对猫过
敏,猫体内约有10种过敏原,其中最主要
的是唾液中的蛋白质 (简称 蛋白,
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
A.抗 蛋白的抗体 主要分布在全身的血浆等体液中
B.肥大细胞广泛分布于皮肤及内脏黏膜下的血管周围
C.过敏反应往往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之内就出现
D.过敏症状会持续很久,一般不会自行消失
[解析] 据图可知,抗 蛋白的抗体 主要分布在肥大细胞表面,A项错误;肥大细胞广泛分布于皮肤及内脏黏膜下的微血管周围,B项正确;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C项错误;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D项错误。
高考真题练
考向一 免疫细胞与免疫系统的功能
6. [2022·辽宁卷]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 细胞能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
B.首次感染新的病原体时,B细胞在辅助 细胞的辅助下才能被活化
C.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机体会有持续的病毒感染或肿瘤发生
D.“预防”胜于“治疗”,保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对抵抗疾病非常重要
[解析] 细胞毒性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不能直接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A项错误;首次感染新的病原体时,B细胞在辅助 细胞的辅助下才能被活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B项正确;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C项正确;“预防”胜于“治疗”,只有保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才能避免病原体造成疾病的发生,D项正确。
考向二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7. [2020·江苏卷节选]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表面的刺突蛋白(
蛋白)与人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 受体结合,侵入人体,
引起肺炎。下图为病毒侵入后,人体内发生的部分免疫反应示
意图。单克隆抗体可阻断病毒的黏附或入侵,故抗体药物的研
发已成为治疗新冠肺炎的研究热点之一。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人体内抗原提呈细胞吞噬病毒,并将病毒的抗原暴露在细胞表面,被___细
胞表面的受体识别后激活该细胞。
[解析] 吞噬细胞处理的抗原可以被 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
(2)B细胞识别入侵的病毒后,在细胞因子作用下,经过细胞的____________,形成
______________细胞。
增殖、分化
浆细胞和记忆
[解析] B细胞在抗原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大部分形成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3)为判断疑似患者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采集鼻咽拭子主要用于病原学检查,
检测病毒的______;采集血液样本主要用于血清学检查,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
核酸
抗新型冠状病毒抗体
[解析] 采集鼻咽拭子检测,主要是检测病毒的核酸。血清学检查是检查有没有产生抗新型冠状病毒抗体。
考向三 疫苗
8. [2021·江苏卷节选]根据新冠病毒致病机制及人体免疫反应特征研制新冠疫苗,广泛接种疫苗可以快速建立免疫屏障,阻击病毒扩大。图1为新冠病毒入侵细胞后的增殖示意图,图2为人体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新冠病毒通过 蛋白与细胞表面的 受体结合,侵入细胞释放出病毒
的 ,在宿主细胞中经______合成病毒的 聚合酶。
翻译
[解析] 新冠病毒侵入细胞后释放出病毒的 ,在宿主细胞中经翻译合成病毒的
聚合酶。
(2)在 聚合酶的作用下,病毒利用宿主细胞中的原料,按照______________原
则合成 。随后大量合成新的 。再以这些 为模板,分别在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大量合成病毒的 蛋白和 、 、 蛋白。
碱基互补配对
游离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解析] 在 聚合酶的作用下,病毒利用宿主细胞中的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
则合成 ;随后再通过复制合成大量新的 ,再以这些 为模板,分
别在游离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大量合成病毒的 蛋白和 、 、 蛋白。
(3)制备 蛋白的 疫苗时,体外制备的 常用脂质分子包裹后才用于接种。
原因一是人体血液和组织中广泛存在________,极易将裸露的 水解,二是外源
分子不易进入人体细胞产生抗原。
酶
[解析] 由于人体血液和组织中广泛存在 酶极易将裸露的 水解,另外外源 分子不易进入人体细胞产生抗原,因此,制备 蛋白的 疫苗时,体外制备的 常用脂质分子包裹后才用于接种。
(4)第一次接种疫苗后,人体内识别到 蛋白的B细胞,经过增殖和分化,形成的
____细胞可合成并分泌特异性识别_______________的 和 抗体(见图2),形
成的______细胞等再次接触到 蛋白时,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浆
新冠病毒 蛋白
记忆
[解析] 第一次接种疫苗后,刺激B细胞增殖和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可合成并分泌特异
性识别新冠病毒 蛋白的 和 抗体,并产生记忆细胞;当再次接触到 蛋白时,
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5)有些疫苗需要进行第二次接种,据图2分析,进行二次接种的意义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激发再次应答,在人体内产生更多维持时间更长的抗体,并储备更多的记忆细胞
[解析] 进行二次接种的意义:激发再次应答,在人体内产生更多维持时间更长的抗体,并储备更多的记忆细胞。
考向四 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9. [2023·浙江卷]某人的左眼球严重损伤,医生建议立即摘除左眼球,若不及时摘除,
右眼会因自身免疫而受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A.在人体发育过程中,眼球内部的抗原性物质已被完全清除
B.正常情况下,人体内不存在能识别眼球内部抗原的免疫细胞
C.眼球损伤后,眼球内部的某些物质释放出来引发特异性免疫
D.左眼球损伤后释放的抗原性物质运送至右眼球引发自身免疫(共34张PPT)
01
分层作业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 下列有关细胞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C
A.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侵入机体可引起细胞免疫
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
C.细胞毒性 细胞可直接清除抗原
D.记忆 细胞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刺激时,会迅速活化、增殖和分化,形成大量激活
的细胞毒性 细胞
[解析] 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侵入机体可感染组织细胞而引起细胞免疫,A项正确;细胞免疫主要是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因为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被宿主细胞包围,B项正确;活化的细胞毒性 细胞只能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并不能消灭抗原,C项错误;记忆 细胞接受同一种抗原再次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成细胞毒性 细胞,D项正确。
2. 将细菌分泌的外毒素(毒性物质)经过
甲醛处理,获得类毒素(无
毒物质),然后,用类毒素免疫动物,在
下列关于外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A.外毒素是抗原 B.类毒素是抗原 C.类毒素是疫苗 D.抗毒素是疫苗
[解析] 抗毒素是专门抗击相应抗原而产生的物质,属于抗体,D项错误。
动物血清中获得抗毒素(可用于疾病治疗)。上述过程如下:
3. 图中A、B、C为三种不同的细胞,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D
A.此免疫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C细胞能分泌特定的抗体,促使细胞B裂解死亡
C.当病毒进入细胞A后,通过体液免疫能将部分病毒杀死在细胞里
D.若A细胞为辅助 细胞,人体丧失细胞免疫,也会严重影响体液免疫
[解析] 图中免疫过程表示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A项错误;C细胞是细胞毒性 细胞,能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B项错误;当病毒进入细胞A(宿主细胞)后,通过细胞免疫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病毒进入体液中,通过体液免疫将病毒杀死在体液中,C项错误;辅助 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起作用,若被病毒侵入,人体丧失细胞免疫,也会严重影响体液免疫,D项正确。
4. [2023·江苏南通高二期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巧妙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对机
体稳态的调节。下列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A.巨噬细胞、B细胞和 细胞中的核酸种类相同
B.B细胞和细胞毒性 细胞活化的信号均来自病原体的直接刺激
C.B细胞和 细胞均能分泌免疫活性物质,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D.活化的B细胞能分化形成记忆细胞,使二次免疫迅速而高效
[解析] 不同的免疫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由于细胞分化的实质是
基因选择性表达,使不同细胞内形成了不同的 和蛋白质,因此巨噬细胞、B细胞
和 细胞中的 种类相同,而 种类不完全相同,A项错误;B细胞活化的信号
不都是来自病原体的直接刺激,B项错误;B细胞不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B细胞增殖
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可产生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抗体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而 细胞分
泌的免疫活性物质细胞因子也不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C项错误;活化的B细胞能
分化形成记忆细胞,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再由浆细胞
产生大量的抗体,使二次免疫迅速而高效,D项正确
5. [2023·常州前黄高级中学高二调研]关于浆细胞和细胞毒性 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反应
中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
A.前者增殖形成记忆B细胞,后者增殖形成记忆 细胞
B.前者参与体液免疫,后者参与细胞免疫
C.抗体由前者分泌,细胞因子主要由后者分泌
D.前者直接杀死靶细胞,后者直接杀死病原体
[解析] 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增殖,A项错误;抗体由浆细胞分泌,细胞因
子主要由辅助 细胞分泌,C项错误;细胞毒性 细胞能直接杀死靶细胞,浆细胞产
生的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项错误。
6. [2023·江苏泰州中学高二第一次质量检测改编]甲型流感病毒 病毒)是一种
病毒,如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过程的示意图。下列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C
A.巨噬细胞、B细胞均为抗原提呈细胞
B.抗原提呈细胞和辅助 细胞通过直接接触实现信息
交流
C.辅助 细胞受到抗原提呈细胞的刺激后分化为细胞
毒性 细胞
D. 病毒入侵后被彻底清除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
疫共同作用
[解析] 巨噬细胞、B细胞均为抗原提呈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 细胞,A项正确;抗原提呈细胞和辅助 细胞通过直接接触实现信息交流,B项正确;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质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 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 细胞和记忆 细胞,辅助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 细胞的分裂、分化,C项错误;体液中的抗原主要依靠抗体发挥作用,细胞内的抗原主要依靠细胞毒性 细胞发挥作用,因此 病毒入侵人体后被彻底清除的过程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D项正确。
7. 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
A.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人工减毒、灭活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B.注射疫苗是一种人工被动免疫
C.疫苗在体内引起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可形成记忆,一旦注射可终生免疫
D.灭活的疫苗和减毒的疫苗所形成的免疫效应完全相同
[解析]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A项正确;注射疫苗是一种人工主动免疫,B项错误;疫苗在体内引起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可形成记忆,有的可以终生记忆、免疫,有的不能,C项错误;灭活疫苗比减毒疫苗免疫效应要弱得多,不能激发至关重要的细胞免疫,减毒疫苗则可以;且灭活疫苗往往需要助剂加强效果,减毒疫苗则不需要,D项错误。
8. [2023·江苏泰州泰兴中学高二段考改编]脊髓灰质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我国利用
“小儿麻痹糖丸”已基本消灭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糖丸”是一种减毒活疫苗,由低致
病力的活病毒制成。儿童在服用糖丸后不会发生( )
D
A.由于免疫反应而发烧,有极低几率患脊髓灰质炎
B.辅助 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促进活化后的B细胞分裂和分化
C.活化的细胞毒性 细胞分裂分化成新的细胞毒性 细胞和记忆 细胞
D.若再次接触脊髓灰质炎病毒,记忆B细胞将迅速产生抗体
[解析] 糖丸是减毒的病毒,该病毒仍有一定的活性,可能会由于免疫反应而发烧,如果免疫防御功能不足,有极低几率患脊髓灰质炎,A项正确;糖丸本质是抗原,进入机体会引发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中,辅助 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促进活化后的B细胞分裂和分化,B项正确;糖丸本质是抗原,进入机体细胞会引发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中,活化的细胞毒性 细胞分裂分化成新的细胞毒性 细胞和记忆 细胞,C项正确;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记忆B细胞不能产生抗体,D项错误。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9. (多选)[2023·江苏南通高二期中改编]
当病原体(如病毒)进入细胞内部,需要
细胞实现免疫应答。下图为 细胞介导
的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B
A.过程①②中抗原的提呈与细胞质膜的信息交流功能密切相关
B.过程③为辅助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 细胞的活化
C.过程④形成的细胞毒性 细胞可裂解靶细胞并彻底清除病原体
D.过程④形成的细胞毒性 细胞与记忆 细胞均具增殖分化能力
[解析] 过程①②中抗原提呈时,辅助 细胞和细胞毒性 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与细胞质膜的信息交流功能密切相关,A项正确;过程③为辅助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能加速细胞毒性 细胞的活化,使细胞毒性 细胞分裂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 细胞和记忆 细胞,B项正确;过程④形成的细胞毒性 细胞可裂解靶细胞,但不能彻底清除病原体,需要抗体和病原体特异性结合,C项错误;过程④形成的细胞毒性 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增殖分化能力,记忆 细胞具增殖分化能力,D项错误。
10. (多选)[2022·江苏南京六校高二期末]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C
A.若①表示免疫活性物质,则其一定存在于内环境中
B.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都离不开信号分子的作用,且这些信号分子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C.内环境中可以有激素、神经递质、抗体等,可以随血液定向运输到作用部位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
[解析] 若①表示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是免疫活性物质,可以存在于唾液、泪液中,唾液、泪液不是内环境,A项错误;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都离不开信号分子的作用,神经递质中的 、体液调节中的 属于无机物,B项错误;内环境中可以有激素、神经递质、抗体等,激素运输的方向不是定向的,而是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C项错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D项正确。
11. [2023·江苏扬州中学高二期末]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受到病毒攻击后发生的部分免疫
反应。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D
A.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刺激细胞 时,细胞
可分泌大量的抗体
B.④过程表示辅助 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杀灭病原体
C.当相同病毒再次入侵时,细胞Ⅱ也可以分化为细
胞Ⅲ
D.细胞Ⅴ质膜表面无抗原受体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解析] 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刺激细胞 (记忆B细胞)时,细胞 迅速活化并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可分泌大量的抗体,A项错误;④过程表示浆细胞释放抗体与抗原结合,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的过程,B项错误;当相同病毒再次入侵时,细胞Ⅲ(记忆 细胞)可以分化为细胞Ⅱ(细胞毒性 细胞),C项错误;细胞Ⅴ(浆细胞)质膜表面无抗原受体是细胞分化的结果,因而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项正确。
12. [2023·江苏淮安金湖中学、泗洪中学等四校高二联考]如图为某同学感染细菌后的
免疫机制模式,图中大写字母表示细胞,小写字母表示物质,数字表示过程。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B
A.图中A为巨噬细胞,B为B淋巴细胞, 可为白细胞介素
B.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细胞B、细胞C、细胞D、细
胞 、细胞 和细胞
C.二次免疫时,图中细胞 全部来源于细胞 的分裂分化
D.若该同学感染的是病毒,则只有①②过程被活化,产生细胞
C接触、裂解被感染的靶细胞
[解析] A为抗原提呈细胞,B为细胞毒性 细胞,C为激活的细胞毒性 细胞,D为记忆 细胞, 辅助 细胞, 为B细胞, 能产生 (抗体),为浆细胞, 为记忆B细胞, 、 均为白介素等细胞因子,A项错误;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细胞B、细胞C、细胞D、细胞 、细胞 和细胞 ,细胞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项正确;二次免疫时,图中的细胞 浆细胞大部分来自细胞 (记忆细胞),少部分来自细胞 细胞),C项错误;若该同学感染的是病毒,由于病毒寄生在细胞内,必须经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结合,才能将其消灭,D项错误。
13. [2023·江苏南通如皋高二学情调研]如图所示为在疫苗注射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
测得的抗体(箭头指示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D
A. 时间段甲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
与 时间注射的疫苗相同的抗原的刺激
B.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
留的时间长短可有较大的差异
C. 与 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甲、乙两
种抗体由不同浆细胞产生
D.曲线表明每个抗体分子可以多次与同种抗原结
合发挥作用
[解析] 时间段甲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 时间注射的疫苗相类似的抗原的刺激,人体进行了二次免疫反应,A项正确;从甲、乙两曲线可以看出,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有较大差异,B项正确;由题图可知,甲、乙两种抗体没有连续,所以 与 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甲、乙两种抗体由不同浆细胞产生,C项正确;抗体与抗原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失活,每个抗体分子不能多次与抗原结合发挥作用,D项错误。
14. [2023·广东清远一中高二期中]图1是某病毒进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简化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大写字母表示相关细胞,小写字母表示有关物质或结构。图2是某志愿者接种该病毒疫苗后两周内血液中抗体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问题:([ ]中填图中相关字母)
图1
图2
(1)人体的免疫调节是通过免疫系统实现的。免疫系统包括__________、免疫细胞和
[______]免疫活性物质等。
免疫器官
、
[解析] 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图中免疫活性物质
有 细胞因子、 抗体。
(2)图1中对抗原没有识别能力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___。细胞 参与的特异性
免疫是______免疫。
浆细胞
细胞
[解析]分析图甲可知, 为抗原提呈细胞, 是辅助 细胞, 为B细胞, 是
记忆B细胞, 为浆细胞, 为细胞毒性 细胞, 是记忆 细胞,其中对抗原
没有识别能力的免疫细胞是 浆细胞。细胞 参与的特异性免疫是细胞免疫。
(3)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人体接种的疫苗可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大多数的抗
原需要经过图1中细胞A的吞噬、处理后,传递给 细胞,促使B细胞____________为
浆细胞和 _ _______细胞,并由浆细胞产生[__]______,进而发挥免疫效应。
增殖、分化
记忆
抗体
[解析]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人体接种的疫苗可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大多数的抗原需要经过图1中细胞A的吞噬、处理后,传递给辅助 细胞,促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 记忆B细胞,并由浆细胞产生 抗体,进而发挥免疫效应。
(4)如果该志愿者在注射疫苗后的第15天感染了该病毒,请在图2中画出其体内抗体浓度的变化曲线。
[答案]
[解析] 图乙注射疫苗预防该疾病,其机理是注射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该志愿者在注射疫苗后机体已经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在注射疫苗后的第15天感染该病毒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大量的浆细胞,进而由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所以与注射疫苗后引起的初次免疫反应相比,感染该病毒后引发的再次免疫反应快而强,产生抗体的浓度高,作用时间持久,据此在乙图中画出一条从14天起与横坐标几乎平行的线段延伸至15天,在15天后改画为一段急剧上升的曲线,该段曲线的峰值及上升的幅度均高于或大于乙图中原有的曲线。
C级 学科素养创新练
15. 人乳头瘤病毒 疫苗可预防由 引起的子宫颈癌,是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
症的疫苗,在人类研发癌症疫苗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
(1)疫苗通常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后的 疫苗可
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降低患病的风险。当相同的
再次进入机体时,主要是记忆细胞参与免疫调节,是因为该细胞质膜上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
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能识别 的特异性受体
[解析] 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
后的 疫苗可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
当相同 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B细胞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
抗体,记忆B细胞参与免疫调节是因为该细胞质膜上具有能识别 的特异性受体。
(2)某研究机构为评估某种 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了如下接种实验。
第1步:接种前,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进行检测,确定人体是否感染
。根据检出 的情况,分为未检出 的 、 两组,检出 的 、
两组。
第2步:将 、 分别接种安慰剂(没有药物作用的针剂); 、 分别接种
_________________。
第3步: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
数。统计结果如表:
类别
总人数 8 000 8 000 1 181 1 179
癌前病变人数 83 5 118 117
抗原和特异性抗体结合
等量的 疫苗
组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 组,由此可推测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是_______
_____。
组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 组,说明接种该疫苗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
对 具有抵抗力。
某同学认为感染 后,再注射该种疫苗,依然能起到预防的作用。你是否同意这种
观点,结合实验结果说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染
不同意,实验结果显示 组癌前病变的比例与 组无明显差异,故不能起到预防的作用
[解析] 抗原和特异性抗体结合,能特异性地检测某种病毒,所以接种前,根据抗原和
特异性抗体结合的特性进行检测,确定人体是否感染 。实验自变量是 疫苗
(药物作用)的有无和是否感染 , 、 接种安慰剂(没有药物作用的针
剂), 、 应该分别接种等量的 疫苗; 、 组的单一变量是是否感染
, 组未感染 , 组感染了 , 组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 组,
由此可推测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是感染 。实验结果显示 组癌前病变的比
例与 组无明显差异,说明感染 后,再注射该种疫苗,不能起到预防的作用,
故不同意该同学提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