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8 18:54:29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二上语文阶段性检测卷2023.9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D.“绘就‘四条诗路’的实际做法”错,据原文“这一计划为文化浙江,也为文化江南提供了经济一体化之外的文化一体化的尝试,可知这是一个计划,不是实际做法。故选D。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C.“把山水当成了客体,而人仍然是主体”错误。原文“则更是将山水主体化,让人处于客体的位置,人成了山水的对象”,可知山水是主体,人是客体。故选C。
3D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据原文“如果说地理、政区、经济的‘江南’,其核心在物理空间、经济产业与政治运作体系,是对‘何处是江南’的探求:那么想要理解‘文化江南’,似乎更应当去关注人们在何种意义或期待上去看待江南,也就是江南是什么’”,可知理解“文化江南”并不需要先去探求“何处是江南”,属强加关系。B.“且观点与两人毫无二致”错,据原文第4段相关内容可知作者观点与张、刘两人的观点是有不同的,非“毫无二致”。C.“山水有可能融入不了主体,也就不能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错误。原文“陶渊明在九江发现了田园;谢灵运、孙绰则在浙东发现了山水的价值。‘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诗人将山水客体化为认识的对象,发现水的价值,而山水融入了主体,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可知选项说法于文无据。故选D。
4 ①从地理位置看,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南东传书籍方便快捷。
②从书籍资源看,江南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使书籍生产的相关行业及书籍行业非常发达,有丰富的书籍资源。
③从传播效果看,江南是藏书之地、文献乡邦,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认同度高,书籍自江南出更易为人接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东传”“枢纽”两词,提示答题应首先从江南的地理位置考虑,结合第2段对“地理江南”的相关叙述“明清之后,环太湖地区的东南区域成为备受国家倚重的经济区,所指就是‘八府一州’之地,即当时最为富庶的苏南、浙西地区”及所学知识可概括出:从地理位置看,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南东传书籍方便快捷。问题中的“书籍”提示答题要结合文中叙述江南书籍业发达的相关内容组织答案,从第9段“江南地区与书籍生产的相关行业及书籍行业至迟在南朝就非常发达……江南的水资源也是造纸、印刷业所必需;另一方面,文化、文学创作的繁荣也为书籍业的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可归纳出:从书籍资源看,江南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使书籍生产的相关行业及书籍行业非常发达,有丰富的书籍资源。据第10、11段可知江南文化底蕴深厚且广为人知,认同感高,所以书籍自江南出更容易为人接受,可归纳出:从传播效果看,江南是藏书之地、文献乡邦,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认同度高,书籍自江南出更易为人接受。
①论点明确。先从江南的概念解释引出文化江南的概念,然后明确提出文化江南由山、水、诗、书四个维度构成的观点。
②论证思路清晰。全文紧扣题目中的“江南”“山水”“诗”“书”展开论述。
③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先总说文化江南由山、水、诗、书构成,接着分别论述江南山水与人,江南山水与诗,江南山水与书的关系。
④主要采用引证法。作者在文中对前人论述、文献资料、相关诗句信手拈来,旁征博引,论证充分。
⑤语言严谨周密。如解释概念时用“至少“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从这个意义”,说时间用“至迟”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特点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答题时要依据材料内容从中心论点、论证结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方面考虑,然后分析归纳出答案要点。
论点明确。结合“‘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复杂概念,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对江南的地理内涵与文化意义都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从历史上看,江南’这个词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即地理江南、政区江南、经济江南与文化江南”“‘文化江南’应当由山、水、诗、书四个维度构成”等分析可知,先从江南的概念解释引出文化江南的概念,然后明确提出文化江南由山、水、诗、书四个维度构成的观点。论证思路清晰,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结合“‘文化江南’应当由山、水、诗、书四个维度构成”“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就是江南山、水不断对象化、审美化、人文化的过程”“江南地区与书籍生产的相关行业及书籍行业至迟在南朝就非常发达。为何江南书籍业如此繁盛?当然也与江南的山、水、诗有关”“同时,书籍业的勃兴也造就了大量的文化人与文化世家,江南地区也成为藏书之地,文献乡邦”等分析可知,全文紧扣题目中的“江南”“山水”“诗”“书”展开论述。先总说文化江南由山、水、诗、书构成,接着分别论述江南山水与人,江南山水与诗,江南山水与书的关系。主要采用引证法。结合“周振鹤在《释江南》中指出,江南具有地域、经济和文化三层内涵”“‘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诗人将山水客体化为认识的对象,发现了山水的价值,而山水融入了主体,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中古以降的诗人文士对此多有阐发,认为山、水不仅提供了文学创作的素材,也形成了文人独有的风格特征”等分析可知,作者在文中对前人论述、文献资料、相关诗句信手拈来,旁征博引,论证充分。语言严谨周密。结合“从历史上看,‘江南’这个词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就是江南山、水不断对象化、审美化、人文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书’又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文化元素,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江南地区与书籍生产的相关行业及书籍行业至迟在南朝就非常发达”等分析可知,如解释概念时用“至少“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从这个意义”,说时间用“至迟”等。
6.答案A
解析 A 项分析不当。作者十年前来到凤凰城.看到的、感受到的与沈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写的大致相似,沈先生早把湘西的山光水色和民生的风情灵气展示得淋漓尽致,作者不敢贸然动笔:十年后再到凤凰城,这里山水和民俗的变化让人心生感慨,忍不住要动笔写下来。
7.答案C
解析 C 项“更加突出了沈先生对故土凤凰的热爱”有误,应为“更加突出了沈先生的为人品格”
参考答案①那条河依然存在,却失去了水牛的姿容;水变清了,看不见浮草;沙子泥土铺就的河岸,用水泥砌得整整齐齐,自然状态的曲线不复存在了。②先生旧居因观瞻者的好奇心驱使,变得拥挤和熙攘。③原汁原味的湘西,染上了浓厚的经营意味,游客的不雅行为不堪入目。
【解析】这句话出现在第二段的最后,那么答案应该在下文中寻找。可通过摘取关键词句的方法,把相关内容进行整合。
9 参考答案(1)结构上,以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同时照应文章的开头,点出凤凰与沈从文密不可分的关系。(2)内容上,委婉地道出了作者的困惑与感叹,曾经钟灵毓秀的凤凰城成了熙来攘往的旅游胜地,让人遗憾:现在的凤凰城出现了铜臭味和丑陋相,与沈从文先生当年描写的凤凰城大不相同。
【解析】这句话是作者再次来到湘西看到其发生的变化后发出的感慨。作者再次到凤凰城时,笔下的凤凰城少了初识时的惊喜,多了铜臭味和丑陋相,引发了作者由表及里的沉思与回味,这些沉思与回味给读者以深沉的启示。所以这句话在内容上以问句作结,委婉地道出了作者的困惑与感叹,引人深思:结构上,尾段的作用主要是和前文的关系,如照应文章的开头,点出凤凰城与沈从文密不可分的关系。
10.DHL “鸿荒甫辟”为主谓结构,后面断开;“土膏坟盈"和“一岁三熟”都在描述土地,中间应分开;“漳州之人”是下句主语,故在其前断开。
故选DHL。
11.D 【 A.正确。“寻向所志"的‘寻"意为“寻找”。“寻"意思不相同。句意:不久就被琉球所驱逐/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B.正确。句意:逃到厦门拜见郑成功说/四个人拿着剑和盾牌快步逃走。
C.正确。句意:看我们船头的方向/船头慢慢地来回摇荡着。
D.错误。“络绎如浮云”"的"络绎"意为“"前后相接,连续不断"。“络绎"意思相同。句意∶各路船只陆续来到鹿耳门线外/来往的人连续不断像天上的浮云。]
12.C 增长了军队的士气"于文无据。原文“成功焚香祝曰:‘成功受先帝眷顾,寸土未得,孤岛危居;今冒波涛,辟不服之区。天如佑我,假我潮水,行我舟师。'竹篙视之,则加涨丈余"可知,并无增长了军队的士气的相关内容。故选C。
13.(1)耕田种地可以足够食用,贩卖铜铁就可以财用富足,是成就霸业(王业)的地方。
(2)现在冒着巨浪的风险,收复拒不服从的地方。上天如果保佑我,借我潮水,让我的水军顺畅通行。
14.①“正心”即端正内心;
②郑成功心怀家国,不忘朝廷,忠君爱国;
③以身报国,收复失地,虽经万难而始终不渝。
【解析】由原文“三日,陈泽扎营北线尾,...….次日,荷兰击鼓吹笛,出兵七鲲身。成功部将杨祥领藤牌手跳舞横冲,荷兰兵大败,退守王城""成功令马信等扎台湾卫固守不攻,候其自降;派各镇分汛地屯垦。改赤嵌为东都,设一府、二县。十二月,守台湾城揆一王降""可知,以身报国,收复失地,虽经万难而始终不渝。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首先要完善自身的修养;要完善自身的修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材料二:
台湾是海外的一个巨岛,土地面积达千里,物品丰富无所不有。隋代大业年间,虎贲将陈棱一到达澎湖,向东遥望大海而返回。元代在澎湖设置巡检司,明朝初年废除。明嘉靖年间,海贼林道干逃到台湾,不久就被琉球所驱逐。明天启年间,日本驱逐琉球占领了台湾。崇祯年间,福建地区大旱,郑芝龙向巡抚熊文灿请示,用船舶调数万饥民到达台湾,每人分发三两黄金、一头牛,让他们开垦岛上的荒地。边远荒僻之地刚刚开垦,土地肥沃,一年能收获三季庄稼,漳州人去台湾就像回家一样平常。荷兰人遭遇风暴停靠在台湾,向日本人请求,把台湾作为贸易地。贸易久了,荷兰人先筑安平城,随即修筑赤嵌城。修筑炮台,在鹿耳门的港口凿沉夹板船,派揆一王守卫。有一个荷兰人的翻译叫何斌,是南安人;担任揆一王的主会计,亏欠府库二十万钱。害怕被发现,逃到厦门拜见郑成功说:“台湾是国家的故土;沃野千里,鸡笼、淡水有硝石、硫磺。横越浩渺的天海,与外国畅通。耕田种地可以足够食用,贩卖铜铁就可以财用富足,是成就霸业(王业)的地方。”郑成功看他呈献的地图,感叹说:“这也是海外的扶余国了!”召集幕僚属官商议决定不下,只有马信、杨朝栋认可。
起初,三月二十七日,郑成功从澎湖发兵,下令说:“看我们船头的方向。”四月一日天亮,郑成功来到台湾外沙线,各路船只陆续来到鹿耳门线外。这个港口很浅,大船从来没有出入过,所以荷兰人不设防。郑成功焚香祈祷说:“我蒙受先帝垂爱,可是还没有收复一寸土地,致使台湾岛处于危险境地;现在冒着巨浪的风险,收复拒不服从的地方。上天如果保佑我,借我潮水,让我的水军顺畅通行。”用竹篱探勘水深,又涨了一丈多。三日,陈泽在北线尾扎营,守卫台湾城的揆一王派头目拔鬼仔率数百士兵前来冲犯进攻。陈泽迎战,一举歼灭敌人。四日,杨朝栋招抚赤嵌城首领,(酋长)猫难实叮因为赤嵌城孤立缺乏救援,于是率领三百多名士兵出城投降。令赤嵌城的首领招降揆一王,(揆一王)不从。第二天,荷兰人敲着鼓吹着笛,向七鲲身出兵。郑成功的部将杨祥领藤牌手舞动武器全力冲击,荷兰军队大败,退守台湾城。郑成功命令马信等人驻守台湾卫牢固把守不主动进攻,等候他们自己投降;派各镇人马按驻守地屯兵垦荒。改赤嵌城为东都,设置一府、二县。十二月,守台湾的揆一投降郑成功。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沉重心情”理解有误。首联是说,归巢栖息的鸟儿惊动飞起,孤雁发出声声哀号。“我”独自凭着幽雅的茶几而坐,一洗白天的尘劳,表现出诗人超然的心境。故选A。
①心境淡泊宁静。诗人虽倦于尘劳,却能淡泊超然,内心宁静,悠然自得。
②性情豪迈洒脱。“霜威重”“雪意高”“遣酒争豪”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③为学勤奋精进。墨水已结冰,灯花也即将燃尽,诗人却仍然裹紧破旧的棉袄勤奋苦读。
④对友感情真挚。诗人将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与远方的友人分享,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和鉴赏表达能力。首联“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写诗人在大寒之夜“独凭幽几”,虽倦于尘劳,却能淡泊超然,“静尘劳”写出作者获得内心的宁静,悠然自得。颔联“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写在寒冷的书斋中,诗人心中仍然气象万千,有吞吐天地之气势。“霜威重”“雪意高”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颈联“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则是写作者深夜难眠,须要遣送美酒来助豪气干云,也表现其“性格之豪迈”。尾联“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则是写砚台里的墨水已经结冰,灯花也即将燃尽,诗人却仍然裹紧破旧的棉袄勤奋苦读,表现了诗人为学勤奋精进的品质。作为一首酬和诗,诗人将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与远方的友人分享,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表现出两人的真挚感情。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8D 【解析】 第一空,“留传"传下来,遗留下来传给后世;多指技术、技艺、秘方等留传下来。“流传"事迹或作品等从历史上传下来并传播开去。语境强调经典作品,故用“流传”;
第二空,“受益匪浅"指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一般指意识形态方面。“大有裨益"比喻有很大益处。语境强调读书的好处.益处,故用“大有裨益”;
第三空,“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字斟句酌""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地斟酌、推敲。形容写作或说话的态度慎重。语境强调领会作品的精神,浸润书香,故用“含英咀华”;
第四空,“必需品"过日子不能没有的物品如食品、衣服、住房、医疗保健、设备和家具家庭生活必需品。“必须"和“必需"都强调"一定要"。然而,它们的搭配对象不同。“必须"是副词,只能跟动词搭配,不能与名词连用,不能构成所字结构。“必需"是动词,可以与名词连用,可以构成所字结构。“品""即物品,名词性成分,只能跟"必需"搭配使用。语境强调把书籍当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故用“必需品"”。
C 往往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和人文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搭配不当,“蕴含"与“文化品味"”不搭配,“文化品味"应改为“人文内涵”;排除AD;(二)语序不当,应先说"承载.....”再说“蕴含.....”,排除B。
20细览《史记》《资治通鉴》,获得“可以知兴替”的历史镜鉴;走进《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点燃“战斗到最后一刻"的生命烈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为:翻阅《.….《..…》,感悟’'.…."的博大精深;仔细分析可知"翻阅"可以替换成"细览""走进"等,书名号内处是需要补充的书目,“感悟"可以替换为"获得""点燃"等,后面引号内应相应填写对所填书目的感悟和启发;“博大精深"可以替换为相应书目的内容特点。
21.D(例句和D解释说明。A项,表示递进;B项,表示停顿;C项,表示转折。)
22.①运用比拟手法(1分),将水缸盆景“仿佛等待重大消息”拟作孩子等待雷雨的蓄势爆发,将雷雨前孩子既期待又恐惧的心态表现得极其生动(2分)。
②运用夸张手法(1分),将“大噪狂读”的身体摇动状态形象地表现出来,风趣幽默(2分)。或者:运用比拟手法(1分),将抽象的“生机”拟为可以发出声响的物体,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2分)。
23.不能互换。语境上,语用Ⅰ的“汗毛直立”侧重于噪音带来的生理反应,语用Ⅱ的“毛骨悚然”更侧重于雷雨造成的心理和生理双重恐惧(2分)﹔语言风格上,“汗毛直立”与材料Ⅰ语言质朴通俗风格相一致;“毛骨悚然”与材料Ⅱ雅致生动的语言风格更协调(2分))。
能互换。“汗毛直立”与“毛骨悚然”都有恐惧害怕的意思,没有区别,可以互换。(酌情给分,但不超过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人的视野小了,容易知足,幸福感就随之增强。
也有人说,人的视野小了,格局就会小,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幸福感就随之下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把两种说法组织成相同的句式,“视野”和“幸福感”是两个说法共有的关键词。所以本材料要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人的视野与幸福感的关系。
“视野”,原指眼睛所能看见的范围,比喻观察和认识的领域。注意,“能看见”和“观察”不代表获得,甚至有别于看清或了解。所以,视野更多是一种发现的可能性,与实际的所得之间有巨大的差距。正是这个空间,提供了我们施展逻辑的余地。
再来说“幸福感”。本来,“幸福”就没有一个客观、统一的标准,再加一个定位于心理感受的“感”字,更强调了其主观特性。所以,写作本题时首先需要明确的可能是对“幸福”的定义和对“幸福感”形成原理的认识。推敲材料中的两个说法,可以发现其分歧的本质就是对“幸福”的理解。
分析两个说法的不同之处,以理解观点分歧。两个说法不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也给出了各自的论证思路。说法一是用“知足”来作为“视野小”和“幸福感强”的逻辑连接。说法二是推导了“视野小——格局小——人生路窄——幸福感弱”的逻辑链条。“格局”虽然仍是一个内化概念,但已具备了物化实体性,“人生路”则纯属实践层面的概念。所以,两个说法的本质分歧,在于对“幸福”的认识。前者把“幸福感”理解为内在心理感受,后者把“幸福感”理解为外在物质占有。前者重视当下的情感状态,后者重视未来的发展空间。前者认为“幸福感”可由主观调试,后者认为“幸福感”必受客观约束。
对此,写作时,可以任选其一展开论述。比如,除了上述两种观点各自的优点之外,还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提出疑问:视野大了,更加懂得万事万物局限的必然存在,会不会更容易知足呢?视野大了,选择多了,路越走越多,会不会反而迷茫而无从行动了呢?从而引发我们对人生的别样思考。或者说明一个视野广阔的人,他或许游历了祖国大好河流山川,走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景色,也因此知道了许多事,徒增许多忧愁,但他们或许并未留意那身边的幸福感。若让他们不再留心天下,短暂地休憩身心,将视野放小,可以看到眼前之物、眼前之景,或许反而会感受到从前体会不到的幸福。当然,也可由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出发,引发我们应如何看待世界的思路分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看待一件事或一个人,往往会有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认识,从而修正自己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在感受和认识上的偏差,这对调整自己的心态,对自己处世观的把握,对自己人生轨迹的选择大有益处。
【参考立意】
1.开阔视野,成就人生。
2.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事业。
3.小视野亦有平凡的幸福。
【优秀范文】
何须窥得失,且望天涯路
何为幸福感?“所得”除以“所欲”耳。窃以为这一公式恰好与材料中的两个“视野”逐一对应。“所欲”对应的是前一个“视野”,它更关注自身欲望,欲望越小,便更易知足;“所得”对应的是后一个“视野”,它更关注人生追求,追求越高,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人们通过追求取得的收获越多,同时欲望越少,便更容易拥有幸福。因此,请容我一言:何须窥得失,且望天涯路。
减少欲望,莫窥得失,方能知足常乐,拥抱幸福。弘一法师说:“贪欲之人,无有厌足。”欲望似毒,一旦入骨,便易不断膨胀,吞噬万物。只有将视野所及的个人得失看得淡一些、少一些,懂得知足,才能常怀幸福。正如魏晋名士嵇康,当挚友山涛欲邀其入仕时,对功名不持贪欲的他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只愿随性山林,饮酒啸傲。与之相对,初唐诗匠宋之问则因欲望过多而汲汲名利,不断钻营,最终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当“目送归鸿”千年传唱,当“近乡情更怯”只遗绝响,我知道,只有注目一己得失的视野小了,幸福才会排闼而来。
追求高远,望天涯路,方能拓宽格局,拥抱幸福。目光停驻之处,定是心之所向,只有在西风碧树中独上高楼,将视野落向值得追求的天涯尽处,我们的人生才能格局宽阔,展现价值。要像南仁东一般,将视野拓向宇宙真知,才能廿二春秋栉风沐雨,令窝凼洼谷醒天眼;要像黄大发一般,将视野拓向黎民苍生,才能卅六寒暑筚路蓝缕,换绝壁危崖通涓流;要像林俊德一般,将视野拓向家国民族,才能五十星霜深藏功名,教瀚海黄沙腾核云。我相信,当我们将视野投向真理、人民、国家之时,我们的人生之河便会越来越波澜壮阔,奔流澎湃。
揆诸现实,对于我们当代青年人来说,更应将减少欲望与追求高远二者兼顾。一方面,不当北大钱理群教授口中的只将视野落向私利、“何厌之有”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要降低私欲,知足常乐。另一方面,要在确立人生追求之时让视野扩展到对社会、时代有益的天地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幸福,毕竟,追求是追求者的通行证,贪婪是贪婪者的墓志铭。
庄子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我们一生的时光仅是造物主的短暂恩赐,那在这忽如远行客的飘忽岁月中,又何必让视野中只有欲望、没有追求呢?而我,则愿意在自己的平凡的生命之途中,知足知止,不胀私欲;追求理想,不仄格局,最终让人生之旅山长水阔,幸福花繁。
既有天涯堪瞩眄,何须得失入眸光。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测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卷 2023年9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分)
“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复杂概念,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对江南的地理内涵与文化意义都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从历史上看,“江南”这个词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即地理江南、政区江南、经济江南与文化江南。
首先是地理的江南,唐代以前,古人对江南的看法基本上是地理意义上的。先秦及秦人眼中的“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楚地(今湖南、湖北)。汉人眼中的“江南”包括的地域更有扩大,指长江以南除四川盆地之外的广大地区,实际就是字面意义的“长江之南”。晋室南渡以后,“江南”地理概念所指的中心,逐渐由西向东,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其次是政区的江南,从唐代开始,江南逐渐演变为一个行政区。安史之乱之后,作为监察专区的“道”逐步实体化,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区。宋代改道为路,设有江南东、西路。元代之后,江南主要是作为经济区的江南。明清之后,环太湖地区的东南区域成为备受国家倚重的经济区,所指就是“八府一州”之地,即当时最为富庶的苏南、浙西地区。
三国孙吴立国,特别是永嘉南渡之后,作为一个文化“区域”的江南渐次形成。周振鹤在《释江南》中指出,江南具有地域、经济和文化三层内涵。如果说地理、政区、经济的“江南”,其核心在物理空间、经济产业与政治运作体系,是对“何处是江南”的探求;那么想要理解“文化江南”,似乎更应当去关注人们在何种意义或期待上去看待江南,也就是“江南是什么”。
历史地理学家张伟然先生认为在唐人心目中,江南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区。作为独特的文化区域,“江南”是“佳丽地”,是“好山水”,江南的山、水、特有的物产植被以及经济地位是形成其特有文化品格的重要因素,也是唐代人心目中这个文化区域所独有的特点。美学研究者刘士林先生则认为“诗情”与“审美”是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笔者认为,“文化江南”应当由山、水、诗、书四个维度构成。这里的“诗”是指广义的文学,“书”则是指与书籍撰写、制作、流通、存藏有关的技术、产业与运作制度。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就是江南山、水不断对象化、审美化、人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诗”与“书”是山、水审美化、人文化的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作为审美对象与自然禀赋的山水,也为江南文学的发展与书籍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滋养与资源。山水与诗书互相形塑,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文化江南”。作为客体的自然山、水与作为主体创造物的文学、书籍互相成就,互相促进,而作为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即是这种互相交融的原动力。“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是作为主体的人发现、创造江南的山、水、诗、书的过程,也是江南山、水、诗、书滋养、形塑“人”的过程。
晋室南渡之后,陶渊明在九江发现了田园;谢灵运、孙绰则在浙东发现了山水的价值。“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诗人将山水客体化为认识的对象,发现了山水的价值,而山水融入了主体,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信州所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则更是将山水主体化,让人处于客体的位置,人成了山水的对象。
对于山水与诗(文学)的关系,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学“得江山之助”的命题。中古以降的诗人文士对此多有阐发,认为山、水不仅提供了文学创作的素材,也形成了文人独有的风格特征。浙江省近年也提出“以诗(诗词曲赋)串文”“以路(水系古道)串带”,分别绘就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正是走在历史的延长线上。这一计划为文化浙江,也为文化江南提供了经济一体化之外的文化一体化的尝试。然而,作为重要文化符号的“书”的研究与开发,还有不小的空间。
书籍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中国的书籍不断向东亚与世界传播,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江南自中古以降即是书籍生产、流通、存藏的重要区域,造纸、制墨、制笔以及活字印刷、饾版工艺的产生与改进皆与江南地区紧密相连。从这个意义上说,“书”又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文化元素,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江南地区与书籍生产的相关行业及书籍行业至迟在南朝就非常发达。为何江南书籍业如此繁盛?当然也与江南的山、水、诗有关。一方面,书籍生产依赖于造纸,江南繁茂的竹、木、藤为造纸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江南的水资源也是造纸、印刷业所必需;另一方面,文化、文学创作的繁荣也为书籍业的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
同时,书籍业的勃兴也造就了大量的文化人与文化世家,江南地区也成为藏书之地,文献乡邦。乾隆年间,四库七阁,江南独有其三既是朝廷对文化江南的肯定与表彰,同时也刺激了江南文化的发展。除此之外,江南还是书籍东传的重要枢纽。我国的书籍通过江南这个区域向整个东亚传播,远传日本、韩国,形成了王勇先生所说的“东亚书籍之路”。
唐代诗人殷文圭《题吴中陆龟蒙山斋》:“万卷图书千户贵,十洲烟景四时和。花心露洗猩猩血,水面风披瑟瑟罗。”说明在唐代人眼中,江南吴中的代表元素便是“万卷图书”与“十洲烟景”。乾隆年间朱象贤《闻见偶录》云:“专以鬻书为业者谓之书坊,江南、江西、浙江省有之,他处则无,偶有店铺,亦此三省人也。”此皆足以说明,无论是实际的情形,还是在人们的认知与期待中,“书”都是“文化江南”的组成元素与重要表征。(摘编自冯国栋《江南的山水与诗书》)
下列对材料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包含地理、政区、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含义的复杂概念。
B.“书”在文中是构成文化江南的一个维度,是与书籍相关的技术、产业与运作制度。
C.“阐发”指中古后的诗人文士在刘勰之后对山水与文学的关系做出的进一步的阐释。
D.“尝试”在文中指浙江省“以诗串文”“以路串带”,绘就“四条诗路”的实际做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人眼中的“江南”包括长江以南除四川盆地以外的广大地区,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江南,但是地域要比先秦、秦人眼中的大。
B.文化江南在孙吴立国、永嘉南渡后渐次形成,其过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江南山、水不断对象化、审美化、人文化的过程。
C.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里他把山水当成了客体,而人仍然是主体,但人成为了山水的对象。
D.从书籍与文明的关系以及江南与“书”的关系看,“书”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文化元素,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有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理解“文化江南”首先要探求“何处是江南”,然后再去关注人们在何种意义或期待上去看待江南,也就是“江南是什么”。
B.在介绍了历史地理学家张伟然和美学研究者刘士林的观点之后,作者对文化江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且观点与两人毫无二致。
C.如果陶渊明没有发现田园,谢灵运、孙绰没有发现山水的价值,山水有可能融入不了主体,也就不能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
D.唐代诗人殷文圭《题吴中陆龟蒙山斋》一诗可说明,在人们的认知与期待中,“书”是“文化江南”的组成元素与重要表征。
4.江南为什么会成为“书籍东传的重要枢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本文是一篇社科类学术文章,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6~8 题。(本题共 4小题,16分)
再到凤凰山 陈忠实
小小的凤凰城远近闻名,着意在山水韵味。凤凰城山水名扬天下,得益于作家沈从文。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不仅难以忘记湘西的山水韵味和民俗风情,而且种下有朝一日走一回湘西的欲念。凤凰城是湘西风景风情的代表性杰作,自然为首选之地。
十年前到凤凰城,看了山,看了水,看了沈从文先生的书屋和墓地,感触颇多,却不著一字,说来很简单,沈先生早在几十年前把湘西的山光水色和民生的风情灵气展示得淋漓尽致,至今都很难再读到那样耐得咀嚼的文字,我便不敢贸然动笔了。这回又去湘西,再上凤凰山,不仅有沈先生文章里的景致为参照,而且还有第一次来凤凰城的印象作对比,我发觉变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
我记得十年前进凤凰城时,要过一座桥,从桥上看下去,河水里浮游着几头水牛。水牛在河里懒洋洋地游着,露出硕大的头和头上的弯角,还有浅灰色的脊背。水色不清,浑而近浊,漂浮着有藤蔓的野草,据说是刚刚下过雨涨了水的缘故。这幕水牛戏水的景象就留在我这个北方人的记忆里。
这回一看见凤凰城,一看见那条河,自然不再陌生,却看不见水牛的姿容了。水变清了,大约没有落雨也就没有涨水,更看不见浮草,原先沙子泥土铺就的河岸,用水泥砌得整整齐齐,类似城市公园人工湖的堤岸了。我似乎隐隐生出某种缺失的惆怅。我又不敢说这种整修有什么不合适,却想着那泛着青草的泥岸伸展着的自然状态的曲线,再也不复存在了。沈从文先生的旧居,十年前看了一回,这次来仍然想再看一回。我从东正街拐进中营巷就感到拥挤和熙攘,拥挤着的男男女女,都是为观瞻一位作家宅第的好奇心所驱使。而这位作家生前却是落寞的,尽管住在繁华的北京,活着时几乎是蛰伏隐居,即使在胡同里迎面撞怀。乃至不经意间头与头碰撞得起了疙瘩,却谁也认不出个沈从文来。
现在,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蹊”。据说一年四季都是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旅游旺季就这么拥挤着。
旧居左卧室背后,有一方小小的火塘,上边吊着一只水壶,四周摆着几只小板凳,使我自然地发生最生动的联想,家人或朋友,围坐在火塘边,听燃烧的劈柴噼啪响着,水壶里的水咝咝咝响着,沏一碗热茶,或叙友情,或议家事.该是怎样一番惬意和快活。
沈先生的慕地在半山上,山不高,却很幽静,曲径盘绕,杂树蔽荫。突兀看到一块碑石,刻着龙飞凤舞的手书字体“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初看吓了一跳。碑题内容似乎太硬,一下子竟反应不及。细看副题为“悼念从文表叔”。立碑题字者为大名鼎鼎的黄永玉。
便把太硬和突几的感觉隐压下来,慢慢嚼磨,反复体味个中内涵。沈先生的墓,是以一块巨大的石头为标志,据说重达五吨。上边刻着沈先生自己的话:“照我思索,能理解人;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一生的哲思概括,也是一种复杂曲折的人生历程之后的生命体验只可领悟,不敢评说。
据说这石头是黄永玉先生亲自为其表叔选择采掘来的,我便钦佩这位画坛大师超凡脱俗的审美取向,真是一块再恰切不过的石头。想先生平生不声不响,似乎也不爱热闹,悄悄走出凤凰,死后又悄然归于凤凰,不料热闹发生在死后,拥挤了旧宅老屋,又川流不息吵吵嚷嚷在坟头墓前,如果真有先生不死的幽灵,怎么承受得住······
我依着同行的朋友去河上乘一种专供游乐的小艇,河水清冽,暑气闷热暂得缓解。河边有人在洗衣淘米。女人洗着淘着,淘着洗着的还有男人。洗菜的男女似乎平平常常,洗衣的男女居然还用着棒槌。棒槌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响声听来悦耳,那是我自小在家门口的涝池边和灞河里听惯了的脆响乐声。上岸后沿河边的小路走,不时有人拉着小车擦身而过,车上绷一顶遮阳的花布,车内置一张躺椅。花了几块钱的人坐在躺椅上。挣了几块钱的人拉着车子在小巷和河边跑着,供花了几块钱的人观光赏景。这是最简单最直白的一种关系,容不得多愁善感者说三道四。我看着觉得有点扎眼的,是一位坐在躺椅上的人的姿势,手里夹一支正燃着的纸烟,两条腿以八字撇开,搭在车子的两边,旁观者入目颇觉不雅。
沈先生如果活着,今日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 (有删改)
6.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十年前来凤凰城“不著一字”,再次来时却写了这篇文章,这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要像沈从文那样,写出耐得咀嚼的文字。
B.凤凰城是湘西风景风情的代表性杰作,因为作家沈从文作品描写湘西的山水韵味和民俗风情,凤凰城山水名扬天下。
C.水牛“懒洋洋地游着”“水色不清,浑而近浊,漂浮着有藤蔓的野草”,这是作者见到的十年前的凤凰,作者欣赏这种状况。
D.沈从文先生生前是落寞的,尽管住在繁华的北京,活着时几乎是蛰伏隐居,这与他去世后老宅旧屋参观者络绎不绝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中的描写灵动而细致,有形有声,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棒声是“悦耳的”就连作者想象壶里的水也是“咝咝”作响的。
B.文中说“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蹊’”一句中“下自成蹊”既是实指,也包含了作者对沈从文先生人品的态度。
C.文章重点记叙了沈先生的墓地以及黄永玉手书字体的碑文和沈先生自己的话,更加突出了沈先生对故土凤凰的热爱。
D.作者再次到凤凰时,笔下的凤凰少了初识时的惊喜,代之而来的是由表及里的沉思与回味.这些沉思与回味给读者以深沉的启示。
8.作者说:“这回又去湘西······我发觉变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变化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 分)
9.文章结尾说:“沈先生如果活着,今日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 ”作者这样写在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三、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本题共 5小题,17分)
材料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节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二:
台湾,海外一巨岛,广袤千里,物产之利无所不有。隋大业中,虎贲将陈棱一至澎湖,东向望洋而返。元置巡司于澎湖,明初废之。嘉靖中,海贼林道干遁入台湾,寻为琉球所逐。天启中,日本逐琉球而踞之。崇祯中,闽地大旱,(郑)芝龙请于巡抚熊文灿,以舶徙饥民数万至台湾,人给三金、一牛,使垦岛荒。鸿荒甫辟土膏坟盈一岁三熟漳州之人赴之如归。荷兰红毛夷遭风泊台湾,乞于日本,以台湾为互市地。市久之,荷兰先筑安平城,旋筑赤嵌城。筑炮台,沈夹板于鹿耳门之港口,置揆一王守之。有荷兰通事何斌者,南安人;为揆一王主会计,负帑二十万。惧发觉,走厦门谒成功曰:“台湾,公家之故土也;沃野千里,鸡笼(基隆)、淡水硝磺有焉。横绝天海,肆通外国。耕种可以足食,兴贩铜铁可以足用,霸王之区也。"成功览其地图,叹曰:"此亦海外之扶余也!”集僚佐议之不决,惟马信、杨朝栋然之。
初,三月二十七日,成功自澎湖开船,下令曰:“视吾鹚首所向。”四月一日天明,成功至台湾外沙线,各船络绎至鹿耳门线外。此港甚浅,大船从无出入,故荷兰不防之。成功焚香祝曰:“成功受先帝眷顾,寸土未得,孤岛危居;今冒波涛,辟不服之区。天如佑我,假我潮水,行我舟师。”竹篙视之,则加涨丈余。三日,陈泽扎营北线尾,守台湾城揆一王遣头目拔鬼仔率兵数百前来冲击。陈泽迎战,一鼓歼之。四日,杨朝栋招谕赤嵌城酋长,(酋长)猫鸡实叮以城孤救乏,遂率三百余名出降。令赤嵌酋长招揆一王降,不从。次日,荷兰击鼓吹笛,出兵七鲲身。成功部将杨祥领藤牌手跳舞横冲,荷兰兵大败,退守王城。成功令马信等扎台湾卫固守不攻,候其自降;派各镇分汛地屯垦。改赤嵌为东都,设一府、二县。十二月,守台湾城揆一王降。(节选自《台湾通纪》)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方框内。
鸿A荒B甫C辟D土E膏F坟G盈H一I岁J三K熟L漳M州N之O人P赴Q之R如S归T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不久,表时间,与《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的“寻”意思不相同。
B.走,即逃跑,与《鸿门宴》中“四人持剑盾步走”的“走”意思相同。
C.鹚首,古代指船头,与《荷塘月色》中“鷁首徐回”的“鷁首”意思相同。
D.络绎,指连续不断,与《孔雀东南飞》中“络绎如浮云”的“络绎”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各朝代也对台湾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管理,但在明朝,台湾先后被琉球、日本、荷兰占据。
B.经由原荷兰通事何斌从历史、地理、物产等方面有理有据的鼓动,郑成功力排众议,决定集中力量收复台湾。
C.渡海作战要面临复杂的地形和天气,郑成功的焚香祷告增长了军队的士气,又使潮水涨了一丈多,大船得以通行。
D.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既有短兵相接的白刃战,也有技术高超的心理战,这充分展现了郑成功卓越的指挥才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耕种可以足食,兴贩铜铁可以足用,霸王之区也。
今冒波涛,辟不服之区。天如佑我,假我潮水,行我舟师。
1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郑成功“正心”的表现。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15——16小题。(本题共 2小题,9分)
和①仲蒙夜坐 【宋】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注】①题中“和”,读hè,指唱和,和答。仲蒙是诗人的友人。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首联“断雁”“尘劳”等词写出孤雁哀号、尘世烦劳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沉重心情。
颔联对仗工整,视听结合,描写了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阴云密布,大雪将至的景象。
“灯花”指灯芯燃烬所结成的花状物,“砚冰已合灯花老”说明诗人夜深难眠,读书时间之长。
这首酬和诗结构严谨,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黎靖在《人生之贵》中提到“人以正为贵,心以静为贵,欲以寡为贵,学以精为贵,情以挚为贵……”,在这首诗中,能看到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四.情景默写
17.(1)《论语 卫灵公》孔子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 ,

(2)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同时家庭也是社会的细胞。《大学》(节选)中强调对待国家与家庭的关系时,认为“ , 。”
(3)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 , 。”
五.语言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3小题,10分)
读书是探寻真理的重要路径。朱熹有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经过历史积淀而 下来的经典,往往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品味,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净化心灵等 。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有益于开阔眼界、提升格局;最是书香能致远,书海中深蕴着灼热的理想信仰、炽烈的家国情怀。翻阅《论语》《孟子》,感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博大精深;①细览《 》《 》,( );②走进《 》《 》,( ), ,浸润书香,精神面貌也会透着文化的气息,闪耀不一样的气质。
对于热爱读书的人来说,书籍如同亲密的朋友。每一天都有新的生活,每一日都应成为读书日。把书籍当作生活 ,锲而不舍地读书学习,持之以恒地用书卷气给自己赋能,就能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留传 受益匪浅 含英咀华 必需品
B.流传 大有裨益 字斟句酌 必须品
C.留传 受益匪浅 字斟句酌 必须品
D.流传 大有裨益 含英咀华 必需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往往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品味,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B.往往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和人文内涵,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C.往往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和人文内涵
D.往往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品味
20.请依照划波浪线的句子的句式,将后面①②两句补充完整,构成一个排比句,使前后句的语境连贯得当,语义明确(4分)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2题。
我记得儿时在家塾中读书,最爱夏天的打阵。塾前是一个方形铺石的“天井”,其中有石砌的金鱼潭,周围杂生花草,几个积水的大缸,几盆应时的鲜花,——这是我们的“大花园”。南边的夏天下午,蒸热得厉害,全靠傍晚一阵雷雨,来驱散暑气。黄昏时满天星出,凉风透院,我常常袒胸跣足和姊嫂兄弟婢仆杂坐在门口“风头里”,随便谈笑,随便歌唱,算是绝大的快乐。在这样烦溽的时候,对面四丈高白墙上的日影忽然隐息,清朗的天上忽然满布了乌云,①花园里的水缸盆景,也沉静暗淡,仿佛等候什么重大的消息,书房里的光线也渐渐减淡。突然一股尖劲的凉风,穿透了重闷的空气,从窗外吹进房来,吹得我们毛骨悚然,满身腻烦的汗,几乎结冰,这感觉又痛快又难过;但我们那时的注意,却不在身体上,而在这凶兆所预告的大变,我们新学得的什么:洪水泛溢、混沌、天翻地覆、皇天震怒等等字句,立刻在我们小脑子的内库里跳了出来,益发引起孩子们只望烟头起的本性。我们在这阴迷的时刻,往往相顾悍然,索性放开,大噪狂读,②身子也狂摇得连生机都磔格作响。
21.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B.他很大了,——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C.我本来不想去,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D.格里高尔只听到来人的第一声招呼就知道他是谁——公司协理本人。
22.修辞可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修辞效果。(3分)
23.语言文字运用Ⅱ中加点词语能否与“汗毛直立”互换 请说明理由。(4分)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人的视野小了,容易知足,幸福感就随之增强。
也有人说,人的视野小了,格局就会小,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幸福感就随之下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