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苏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1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
第一节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19世纪德国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其意义在于( )
①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②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细胞水平
③认识到细胞的多样性
④明确了生物体结构的差异性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2.(2021江苏徐州期中)下列不是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的是( )
A.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
B.细胞是生物体相对独立的单位
C.细胞可以产生细胞
D.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3.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科学家探究、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命名了“细胞核”
B.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证实了“细胞核”的存在
C.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电子显微镜发挥了重要作用
D.列文虎克用制造的显微镜观察微观生物世界,并命名了“细胞”
题组二 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
4.下列关于显微镜的使用正确的是( )
A.转动物镜转换器将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视野变暗,调节光圈或通光孔使视野明亮
B.转动物镜转换器将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缓慢调节粗准焦螺旋使图像清晰
C.若视野中观察到某种结构在逆时针运动,则实际也是在逆时针运动
D.若视野中有污物,移动装片和转动目镜,污物均不移动,则污物可能在反光镜上
5.(2021江苏无锡期中)如图中①~⑥表示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不同部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环境中光线较暗时可用⑥的凹面来对光
B.转动⑤使镜筒缓慢下降时应从侧面观察物镜
C.转动③④⑤均可改变物镜与装片间的距离
D.①上的数字(10×)和②上的数字(40×)分别表示相应镜头的放大倍数
6.(2021江苏宿迁期末)如图所示:图甲中①②③④表示镜头,⑤⑥表示物镜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图乙和图丙分别表示不同放大倍数下观察到的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甲
A.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图甲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B.由图乙转换成图丙,需要将装片向右侧移动
C.在10×10的放大倍数下看到64个细胞充满视野,转换为10×40的放大倍数后,则能看到16个细胞
D.由图乙转换成图丙,正确的调节顺序: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7.(2022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期中)某同学使用具有如图所示的目镜和物镜的显微镜观察植物根尖细胞,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将②换成①时,要从侧面观察防止物镜与装片碰擦
B.若①为5×、②为10×,将①换成②则细胞面积增大2倍
C.若用②④组合观察到的细胞较小,则可换用②③组合
D.将③换成④后,观察的视野变暗,细胞的体积变大
题组三 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8.某校学生在实验室内做了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池塘水并加入少许棉纤维,然后盖上盖玻片,先用显微镜的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所看到的图像如图甲。
实验二: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的组织切片,看到的图像如图乙。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植物表皮,看到的图像如图丙。
图甲
图乙
图丙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所看到的图像中,能观察到病毒吗 为什么 。
(2)从图甲、乙、丙中看到的细胞形态相同吗 ,这说明了 。
(3)实验三(即图丙),看到的是叶表皮的保卫细胞的两种不同形态,而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神经细胞的突起有的长1米左右,以上这些事实说明 。
(4)最早通过细胞将动植物看成一个统一整体的科学家是 ,这个理论是 ,后来魏尔肖对其进行了补充,其补充内容是 。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B 2.D 3.A 4.C 5.B 6.C 7.C
1.B 细胞学说: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①正确;细胞学说将动物和植物统一到细胞水平,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细胞水平,②正确;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并没有说明细胞的多样性,③错误;细胞学说没有证明生物体结构的差异性,④错误。
2.D 细胞学说: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教材P33),D符合题意。
易错提醒
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构成≠一切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病毒无细胞结构,但病毒属于生物。
3.A 英国植物学家布朗首次提出“细胞核”这个词,A正确;施莱登证实了“细胞核”的存在,B错误;在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光学显微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时还没有电子显微镜,C错误;“细胞”不是列文虎克命名的,D错误。
知识拓展
最早发现细胞并命名细胞的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创建细胞学说。
4.C 转动物镜转换器将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视野变暗,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明亮,A错误;转动物镜转换器将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缓慢调节细准焦螺旋使图像清晰,B错误;显微镜所成的像与实物上下、左右均颠倒,若视野中观察到某种结构在逆时针运动,则实际也是在逆时针运动,C正确;视野中看到的污物有可能存在于目镜、物镜或装片上,移动装片和转动目镜,污物均不移动,则污物可能在物镜上,D错误。
5.B ⑥是反光镜,实验环境中光线较暗时可用反光镜的凹面来对光,A正确;转动④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时应从侧面观察物镜,B错误;转动③物镜转换器、④粗准焦螺旋、⑤细准焦螺旋都可以改变物镜与装片间的距离,C正确;①上的数字和②上的数字分别表示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D正确。
6C 图甲中,①②代表的是目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则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④代表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且与装片的距离越小,则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大。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图甲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A正确;由图乙可知,观察对象在视野的右侧,实际偏左侧,因此需要将装片向右侧移动,B正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体的长度和宽度的放大倍数,在10×10的放大倍数下看到64个细胞充满视野,转换为10×40的放大倍数后,则能看到64÷16=4(个)细胞,C错误;从图乙转为图丙,正确的调节顺序:向右移动装片使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D正确。
易错提醒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此放大倍数是物体的长度和宽度的放大倍数,而非面积或体积的放大倍数。
7.C 图中①②为目镜,①的放大倍数小于②;③④为物镜,③的放大倍数大于④。换目镜时不会造成物镜与装片相撞,不需从侧面观察,A错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体长度和宽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的放大倍数,B错误;③的放大倍数大于④,若用②④组合观察到的细胞较小,则可换用②③组合,C正确;将③换成④后,实际观察范围变大,视野变亮,细胞的体积变小,D错误。
8.答案 (1)没有。因为病毒个体微小,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不同 细胞的形态具有多样性 (3)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 (4)施莱登和施旺 细胞学说 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解析 (1)实验一所看到的图像中,不能观察到病毒,因为病毒个体微小,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2)从图甲、乙、丙中看到的细胞形态不相同,这说明细胞的形态具有多样性。(3)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教材P37)。(4)最早通过细胞将动植物看成一个统一整体的科学家是施莱登和施旺,这个理论是细胞学说,德国科学家魏尔肖对细胞学说进行了补充,其补充内容是: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材P3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