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案+同步练习(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案+同步练习(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01-14 13:29:53

文档简介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是
A.岩石 B.矿物 C.矿床 D.矿产
2. 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
A.石油 B.天然气 C.汞 D.石英
3. 下列四种物质的组成与被组成关系正确的是
地壳--------化学元素--------岩石---------矿物
地壳--------矿物---------化学元素--------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
矿物---------化学元素---------地壳--------岩石
4. 下列矿物中,能在所有物体上刻划出痕迹的是
A.石英 B.石墨 C.刚玉 D.金刚石
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
A .变质岩 B.沉积岩 C.喷出岩 D.侵入岩
读下图,完成6~7题。
6.由造岩矿物方解石集合而成的岩石是
A.石英岩  B.大理岩   C.砾岩   D.砂岩
7.图中,地表起伏的直接成因是
A.火山活动   B.地壳运动 C.流水侵蚀    D.风力堆积
在家庭装修中,各种大理石(岩)已越来越被广大用户选用,请回答8-9题。
8.就岩石类型而言,大理石(岩)属于
A.变质岩 B.岩浆岩 C.侵入岩 D.沉积岩
9.大理石(岩)被广泛使用于家庭装修,主要是由于
A.大理石(岩)价格低廉,适合广大的普通居民购买力
B.大理石(岩)较好地调节室内小气候,使室内冬暖夏凉
C.大理石(岩)坚固、美观、耐用
D.大理石(岩)能释放出对人体有用的稀有元素
10.下列物质属于矿物的有
A.生铁 B.铜丝 C.玻璃 D.方解石
11.花岗岩的主要组成矿物是
A.大理石、长石、石英 B.长石、石英、云母
C.方解石、石英、云母 D.石灰石、长石、石英
12.下列各组岩石中,都属于沉积岩的是
A.大理石、板岩、石灰岩 B.石灰岩、砾岩、页岩
C.砂岩、石灰岩、花岗岩 D.玄武岩、砾岩、片岩
下列非金属矿产中,属于能源类矿的是
A.萤石 B.石油 C.石膏 D.磷灰石
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物质循环是
A.水循环 B.大气循环 C.地质循环 D.生物循环
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A.太阳辐射能 B.地球内部的放射能 C.天体间的潮汐能 D.生物能
地质循环发生的范围是
A.岩石圈和它以下的软流层之间 B.水圈和地幔之间
C.地壳和地核之间 D岩石圈内部
关于沉积岩不同种类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由细粒黏土固结而成的是页岩 B.由沙砾组成的是砾岩
C.由化学沉积而成的是砂岩 D.砂岩主要是由生物沉积而成
岩浆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必须经过
A.搬运作用 B.变质作用 C.喷出作用 D.熔化作用
二、双项选择题
读下图,分析回答19-20题。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灰岩是岩浆岩,大理岩是沉积岩
B.石灰岩是在浅海环境中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
C.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后形成的
D.石灰岩是矿产,大理岩不是矿产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岩浆侵入地壳,经变质形成大理岩
B.岩浆侵入地壳产生的高温高压,使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
C.长石、方解石组成了大理岩
D.在石灰岩中往往能够找到化石
21.若此图表示地壳物质循环(提示:c表示外力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桂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属于③类岩石
B.石油和天然气多储藏在④类岩石之中
C.②类岩石的形成与生物活动有密切关系
D.a过程可以表示火山喷发现象
22.沉积岩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 )
A.常含有化石 B.具有层理结构
C.由岩浆生成 C.岩体发生变质
三、综合题
23.根据所学知识,将矿物、岩石、矿产分别填入下表的方框内。
24.读古诗并回答: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1)诗中所描述的岩石是 ,按成因属于 岩。
(2)这种岩石是否可能找到生物化石 。
(3)这种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叫 。
(4)以该岩石为主的山区常形成 地貌。
25.读“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箭头的方向,将各数字所代表的地质作用填入空格内:属于冷却凝固作用的是_____;属于高温熔化的是_____;属于变质作用的是_____,表示外力作用的是_____。
(2)A所属的岩石类型是_____,B所属的岩石类型是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D 5.B 6.B 7.C 8.A 9.C 10.D 11.B 12.B 13.B 14.C 15.B 16.A 17.A 18.D
二、双项选择题19.BC 20.BD 21.AD 22.AB
三、综合分析题
23. 矿物 矿产 岩石
24. (1)石灰岩 沉积岩 (2)是 (3)大理岩 (4)喀斯特(或岩溶)
25. (1)⑥ ⑤⑦⑧ ①④ ②③ (2)岩浆岩 沉积岩
课题
第二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课型
课时
2
课程标准
具体内容
能力层次
识记
理解
应用
运用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地质作用的分类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3?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
4?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5?进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地质构造实践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意识。
3?通过对一些内外力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图片的学习,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4?通过对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树立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思想。
重点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运用流水、风力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难点
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背斜向斜模型,断层模型






步 骤 与 内 容
师 生 行 为
时间
第一课时
导入:
在江华阳华岩周围,我曾拾到一块海洋生物化石,(老师展示化石)。从这些化石中,你有什么启示?
师:从这些化石中,你有什么启示?
生:讨论。
目的:从家乡生活实例入手,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过渡: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呢?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思考:造成地壳及其形态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哪里?
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表
现形式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
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
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师:播放PPT。
生:1、阅读课文P36。
2、提高班完成导与练P25;基础班完成基础训练P32。
3、讨论思考题。
4、与同学交流后填写表格。
目的:培养自学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激发探究自然的热情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渡: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有关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的奥秘,对地壳运动的机制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理论。目前,比较盛行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PPT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
1、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这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
2、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应用
课堂练习:
1、印尼境内有129座活火山,被称为“火山国”。
2、据中国地震台网:09月30日18时16分在印尼苏门答腊南部(南纬0.8度,东经99.8度)发生7.7级地震,震源深度60公里。
师:1、播放PPT。
2、指导学生讨论。
3、帮助学生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要点。
生:1、自学课文P36-38。
2、合作探究。
·岩石圈被分为哪六大板块?这些板块之间有哪些相对运动形式?
·板块的相对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板块边界附近多火山和地震?
·你能归纳板块学说的理论要点吗?
2、完成P37活动题。
目的:认识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布及板块的边界类型,运用动画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生:讨论:说出图中的板块名称,并用所学知识分析印尼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目的:通过对时事材料的分析,提升学生有效迁移知识、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渡:在勾挂岭如果你留心观察,会看到公路旁倾斜、弯曲、断裂的岩层。这些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背斜和向斜
(1)岩层向上隆起的叫背斜,向下凹陷的叫向斜。
(2)背斜和向斜的判断:判断背斜还是向斜不是看山岭或山谷。关键是看岩层的新老关系。
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两翼老,中间新。
生:自学课文P38-39。
师生共同活动:
1、观察褶皱模型
2、用三本书叠放,用力挤压,使之发生弯曲形变,形成褶皱。一个向上的弯曲为背斜,一个向的弯曲为向斜。
目的:通过动手,直观地认识褶皱的两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3)背斜和向斜所成的地形
一般地,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被锓蚀,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学生:探究P39,背斜谷和向斜山是怎样形成的?
目的: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认知上冲突,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使肤浅的认识得到完善。
过渡:当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程度,发生断裂时,两侧岩层沿断面产生显著位移,称为断层。
2、断层
(1)地垒和地堑
沿断层线上升的部分叫地垒;沿断层线下滑的部分叫地堑。
(2)断层形成的地形
地垒成山,地堑成谷。
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西峰)、峨嵋山、万佛顶、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
而吐鲁番盆地、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等都是上沉的岩块形成的。
师:展示模型。
生:1、自主学习课文P39-40;
2、观察;
3、读图P39,教材P40,说出我国著名的断层山。
目的:通过模型和图片,直观认识断层及其形成的地形。
形 式
从形态上看
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
对地貌的
影响
原 因


背斜
向上拱起
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一般成山
岩层向上拱起
有时成谷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向下弯曲
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一般成谷
岩层向下弯曲
有时成山
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
生:列表比较褶皱和断层。
目的:比较法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过渡:背斜、向斜和断层,是我们最常见的两种地质构造,在工程建设中常遇到。
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构造名称
实 践
意 义
原 因 或 依 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易于储油气。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和塌陷
顶部地带宜建采石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练习:读地质剖面图,完成1—2题。
1.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从形态上看,图中背斜是
A.① B.⑤
C.③ D.④
读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3.从地形上看,该地属于:
A.背斜 B.向斜
C.山谷 D.山脊
4.从地质构造上看,该地属于:
A.断层 B.背斜
C.向斜 D.山地
作业布置:
师:布置作业。
生:提高班:导与练P28“课堂演练”;
基础班:基训P33。T1-6,8-14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基础班:完成基训P34,T15。
提高班:完成导与练P95,T7-8,T11。
目的:通过课前练习,督促学生复习。
(三)地震和火山
火山喷发其熔岩物质堆积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火山结构图
地震的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地震结构图。
师:1、指导学生讨论。
2、介绍火山和地震的结构
生:1、我国多地震和火山的原因。
2、讨论火山、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目的:我国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使学生对地震和火山我所了解,并能用板块学说解释。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类型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普遍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蘑菇、城堡等
沙漠地区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溶蚀
形成溶洞,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区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洼地、冰蚀湖泊
冰川分布的高山及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搬运作用
风力搬运
飞砂走石
干旱、半干旱地区、滨海地区
流水搬运
泥沙俱下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明显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冰川活动地区
海浪搬运
物质迁移
滨海地带
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
沉积物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洪积扇、三角洲、江心洲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选择性
山口、河流中下游、入海口
风力沉积
形成沙漠沙丘、黄土地貌
干燥风陆及临近地区
海流沉积
形成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固结成岩作用
形成沉积岩
普遍
师:1、指导学生自学。
2、播放PPT。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景观图。
生:1、自主学习课文P41-42。
提高班:完成导与练P29。
基础班:完成基训P32。
2、说出图片中各种地貌的成因。
目的:通过实物景观,分析其成因,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并知道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课堂演练
生:提高班:完成导与练P31。
基础班:完成基训P34。
过渡:不仅内力作用和自然界中的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进行改变,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师:PPT展示云南哈尼梯田、澳门围海造陆等
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目的:通过实物景观,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兴趣。
探究:怎样的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合理的?怎样的活动是不合理的?
师:组织学生讨论。
生:与同桌讨论,与同学交流。
目的: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要一分为二看问题;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作业布置
师:布置作业
生:完成作业。
提高班:导与练P96。
基础班:基训P34-35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2、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应用: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背斜和向斜
一般地,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被锓蚀,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2、断层
地垒和地堑
地垒成山,地堑成谷。
第二课时
(三)地震和火山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