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同步练习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结合有关聚落的知识回答1~5题。
1 关于影响乡村聚落分散与集中的主要因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自然环境的支配
B.住宅形式的不同
C.农业生产方式差异
D.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
解析:乡村聚落分散与集中的主要因素,即自然环境支配、农业生产方式和传统风格习惯、文化背景。
答案:B
2 山区村落的规模小而分散,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地形起伏大,坡度陡
B.气候条件恶劣
C.地块小,耕作距离远而不便
D.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
解析:山区地形起伏、平地狭小,缺少建造大村的地形条件,是造成山区村落小而分散的重要原因,但山区耕地零星分散,村落过大则劳耕距离太远,对生产极为不便,才是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答案:C
3 下面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聚落是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②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③聚落是一种文化景观,不受该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④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A.①③ B.②④ B.①④ D.②③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概念试题,解这类试题,要求抓住概念的关键含义。聚落是指聚居地,它包括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各种社会活动、劳动、生产的所有场所,从这点出发,上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B
4 我国北方与南方相比 ……………………………………………………………( )
A.北方多平顶房,住宅无院落
B.北方多为大型聚落、密度较小
C.南方多斜顶房,住宅有院落
D.南方多为小型聚落,密度最小
解析:北方多平顶房,每家每户都有一个院落,而南方相反。北方旱地多,农耕半径大,有的达数千米,故以集村居多,聚落密度小,南方相反。
答案:B
5 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半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据下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
A.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
C.候因素 D.矿产因素
解析:从图中知台湾铁路呈半环状,主要是台湾山脉阻挡所致。
答案:A
6 关于公路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B.道路应避开小居民点和小村庄
C.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
D.道路在缓坡上呈“之”字型弯曲
解析:修公路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可降低修路成本增加公路稳固程度。公路应尽量经过居民点和小村庄。有些山谷中的陡坡是公路必经之地,这种情况,为了减缓道路的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答案:A
7 察读以下乡村聚落图和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和图B展示的乡村聚落分别位于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地形区。
(2)图A和图B的乡村聚落呈现的平面形态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从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分析这两种平面形态形成的原因。
解析:地形对聚落分布及形状的影响。
答案:(1)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2)不规则多边形或圆形、带状 华北平原地形比较完整,面积大,平坦开阔,河网密度小,影响村落形态呈不规则多边形或圆形。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平原面积较小、零碎、河网密度较大,平面形态多呈带状。
8 下图是我国西北煤炭外运的新通道。读后回答问题。
(1)从煤炭资源的分布和需求状况,分析建设西北煤炭外运新通道——神(木)黄(骅)线的意义。
(2)神黄铁路通过哪些主要的自然障碍?
解析:本题考查合理运输和综合运输,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内蒙古、陕西、山西交界的地区煤炭丰富,而华东、华南沿海经济发达,煤炭缺乏。为适应煤炭外运,选择路程短、运费省的运输工具和运输路径。通过读图可以找出该答案。
答案:(1)有利于西部煤炭的外运,缩短运输路径,实行陆海联运,减少运费,适应华东、华南地区对能源的需求及煤炭出口的需要。
(2)神黄铁路从黄土高原到华北平原,通过的主要自然障碍:太行山脉、黄河等。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同步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聚落仅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B.聚落主要指乡村,不包括城市
C.聚落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风俗文化
D.城市的规模较大,人口数量少,密度高
2、人类作用于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是( )
A..乡村 B.自然风景区 C.城市 D.海洋
3、我国目前的城市绝大多数分布在( )
A..第一阶梯 B.第二阶梯 C.第三阶梯 D.沿海
4、有关地形与城市区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山区一般土地肥沃,便于农耕,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②世界的城市都位于平原上
③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气候凉爽的高原地区? ④平原、高原和山区都会有城市分布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5、沿河设城主要是因为(??? )
①河流为城市提供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②河流为城市运送废水,加速净化
③河流为城市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 ④河流为城市增加一条风景线,并有利于防卫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6、云南丽江古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主要原因是
A.、濒临海洋B、人口稀少C、海拔较高,北面有更高山脉分布D、地势低平
7、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聚落仅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B.聚落主要指乡村,不包括城市
C.聚落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风俗文化
D.城市的规模较大,人口数量少,密度高
8、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村落的平面形态大多呈(??? )
A..规则的多边形 B.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 C.条带状 D.正方形
很多人感慨“常恨春归无觅处”,其实世界上真有一些地方“四季如春”,如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4°N)、昆明、也门首都萨那(15°N)厄瓜多尔首都基多(0°)等。回答9——10题。
9.“春城”所在的地形一般是
A.. 谷地、平原 B. 盆地、平原 C. 高原、山地 D. 高原、谷地
10.基多位于赤道,但居民家中都安装壁炉,其主要原因是
A.. 冬季寒冷 B. 受寒流影响 C. 降水多 D. 夜晚寒冷
读“我国某主要地形区的相关资料”,做11—13题。
表3—1
面积
26万平方千米
最冷月均温
5℃~8℃
最热月均温
16℃~29℃
年均温
16℃~18℃
降水量
1000毫米~1300毫米
无霜期
250天~350天
年日照时数
900小时~1300小时
11.下列地点中,位于该地形区内的是
A..30°N,105°E B.23.5°N, 105°E
C.40°N, 120°E D.45°N,125°E
12.该地形区的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60%~70%以上,主要原因是该地形区
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作上升运动
B.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作下沉运动
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作上升运动
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
13.该地形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其发展农业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A..冬季气温低 B.土壤贫瘠 C.热量不足 D.光照不足
14.下列省区中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是
A..吉林 B.云南 C.内蒙古 D.山西
15.既是我国季风区界线,又是内外流域分界线和地势阶梯分界线的山脉是
A..贺兰山 B.冈底斯山 C.太行山 D.大兴安岭
16.位于新疆与西藏交界处的山脉是
A..祁连山 B.天山 C.昆仑山 D.横断山
二.综合题
17.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A.位于____________山脉以北的____________谷地,属于_______区(季风、
非季风区),B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属于___________区(季风、非季风区)。
(2)A.地:冬季风能否影响到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地:台风能否影响到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D、E表示锋面形成的雨带推移的多年平均位置,表示华南降水的是____________;表示七、八月份的是________线,降水集中在 ,此时这两地区多暴雨,此时江淮地区进入____________时期。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c
c
c
c
c
c
c
b
c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A.
c
d
d
b
c
17.(1)喜马拉雅山脉 雅鲁藏布江谷地 季风 西南 季风
(2)否,否,地势高,且由山岭的重重阻挡
否,能,距离冬季风源地远,地处亚热带地区,当冬季风到达时已很弱,由于距我国南部沿海较近,故能受台风影响。
(3)E 5月 D 6 C 东北、华北 暴雨 伏旱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同步练习
项选择题
1、有关我国乡村聚落地区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带状分布
B.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状分布
C.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多呈点状分布
D.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分布相对分散
2、下列属于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自然因素的是
A..地形、气候 B.人口、资源 C.工农业发展水平 D.科学技术
3我国的古村落遗址大多坐落在河谷阶地上,这表明我国先民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已充分考虑到了( )
A.土壤及气候的影响 B水源及地形的影响
C水源及土壤的影响 D地形及气候的影响
4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其形成原因中,不属于自然条件的是( )
A.地形较平坦 B土壤较肥沃
C水源条件好 D农牧业较发达
5下列各自然条件中,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最为深刻的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植被
6.我国东部的低山丘陵适宜发展
A..林业 B.种植业 C.工矿业 D.畜牧业
7.有“聚宝盆”和“天府之国”美誉的地形区分别是
A..太湖平原、四川盆地 B.三江平原、珠江三角洲
C.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 D.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8.四川省地形大致可分为哪两个部分( )
A.川西高原和川东盆地 B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
C四川高原和成都平原 D四川丘陵和四川高原
9.由古城、老街和纳西文化造就的独具风情的高原水乡是指( )
A.云南丽江古城 B山西平遥古城 C宁夏灵武古城 D安徽西递古民居
10.穿越多佛尔海峡的海底隧道连接的是( )
A.意大利、瑞士 B新加坡、马来西亚 C英国、法国 D英国、比利时
11.下列地形区与其特点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A..内蒙古平原——崎岖不平 B.云贵高原——雪山连绵
C.四川盆地——地形平坦 D.东北平原——黑土广布
读华北某地地形图(图1-2-3),据图判断12~14题:
12.①②③④四条坡面线的坡度比较
A..①<③
B.①<②
C.①>②
D.③=④
13.实际调查发现乙城植物生长好于甲坡,其原因为乙的
A..日照较强,辐射收入多
B.蒸发较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C.气温较高,且日变化大
D.降水较多,水源充足
14.若乙坡植被受破坏成为荒坡,则对其合理的开发整治措施是
A..放牧山羊 B.种植喜阳的经济林木
C.修梯田,种植水稻 D.营造混交林
15、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乡村聚落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
B.最早的聚落多位于交通方便的沿海地带
C.聚落的形态和组合类型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D.城市最早出现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
16.我国水能蕴藏量最丰富的地区
A..地势第一和第二级阶梯交界地带 B.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地带
C.青藏高原、东南丘陵 D.各大河流的中下游地带
17.下列关于我国地形优越性的表现,正确的是
A..地势西高东低,使海洋水汽深入大陆内部,季风区面积占国土3/4以上。
B.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
C.平原面积占国土的1/3左右,耕地广阔,有利于机械化作业
D.山区面积广大,有利于大规模商品农业发展
二.综合题
18.图十一分别为A.、B、C三个城市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4分)
(1)A.BC三城市中,最先形成的应是 ,其最早出现城市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世界第一批城市中与之条件相似不在亚洲的是 ,A.BC三城市中,最后形成的应是 。
(2)城市B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
B所在国家的首都1950年发生震惊世界的酸雾事件,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20世纪70年代后,该城人口有所下降,大量人口迁往卫星城,这种现象称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3)城市C重要的工业部门主要有宇航工业和 工业,中国三大航天基地是太原、 和 。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d
A.
b
d
b
A.
d
b
A.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D
c
b
d
c
A.
b
18.(1)A. 位于大河冲积平原,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发展农业的条件优越(3分) 尼罗河谷地 (1分) C(1分) (2)丰富的煤铁资源 (1分) 人们生产生活中大量地燃烧煤做能源,排放出二氧化硫与空气中雾结合形成(2分) 逆城市化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3分) (3)石油化工 酒泉 西昌 (3分)
课件34张PPT。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
分布的影响教材分析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是第四章的第一节,在内容上比较独立,前后联系不大,涉及到了部分初中知识,本节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是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两部分有一定的关联性,讲授时要注意分析透彻。新教材的特点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片、小问题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以往的授课模式,要形成以课内外活动为主线,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地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地形对聚落分布、类型、规模的影响,增强学生图表解析、归纳的技能。
通过实地考察、查阅有关地形与交通的关系的资料,培养学生地理信息搜集、整理技能和观察观测技能。
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激疑导趣—设疑导读—启思乐议—概括精华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开展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重点: 地形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布局、形态的影响。
难点: 影响交通的因素
?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法指导学情分析
方法指导
能力培养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在初中学习过地形的种类,中国区域地理等内容,为本节学习奠定了基础。提前布置给学生“青岛交通与地形”这一课题,广泛搜集材料,实地考察,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方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自学,如何合作、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能力,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注重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评价目标多元化,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地理分析的能力,杜绝死记硬背,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数据的地理技能。
?
激 疑 导 趣激 疑 导 趣激 疑 导 趣引入聚落的概念,明确聚落的分类。
通过提问: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乡村)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在青藏高原上没有青岛这么大的城市?引起学生思考,讨论。设疑导读我们的祖先在建立村落时考虑到哪些因素?
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功能分区?他们划分的合理吗?启思乐议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设计意图启思乐议1启思乐议2启思乐议3设计意图 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可参与其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概括精华我国北方平原地区多团聚型、棋盘式聚落,规模较大;南方地区聚落分布分散,规模较小。
气候适宜的地区多形成聚落。
河流沿岸的地区多形成聚落。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聚落有什么差别?深入探究承 启青岛的聚落有什么特点?
与地形有关吗?
影响到交通布局吗?
资 料 交 流 提前布置,让学生通过图书、网络、实地考察等方法搜集关于青岛地形与交通关系方面的资料,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总交流。引导探究青岛的地形有何特点?
交通分布与地形有什么关系?
交通分布与人口密度有什么关系?
启 思 乐 议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活动四启思乐议 1启思乐议 2启思乐议 3启思乐议 4概 括 精 华中国交通分布的西部稀疏,东部稠密。
平原地区交通线路呈网状分布,密度较大;山区多呈“之”字形分布。
科学技术对交通建设影响很大。深 入 探 究布 置 作 业课本94页活动题请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