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球自转时
A. 赤道上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比高纬地区快
B 地球上所有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
C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D 在地球南北两极只有角速度,而无线速度
2、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无论从哪里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都呈顺时针方向
②自转和公转的都是自西向东
③自转的方向始终不变④自转的方向随季节改变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发射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线速度密切相关,据此分析,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A. 拜科努尔(460N) B 库鲁(50N) C 酒泉(460N) D 肯尼迪(280N)
4、同一条经线上
A. 自转线速度相同 B 地方时相同 C 日出时刻相同 D自转角速度相同
5、地球自转一周为
A. 24小时 B 3600 C 360059′ D 一个太阳日
6、下列不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自然现象是
A.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B “生物钟”现象
C 长江右岸较左岸冲刷显著 D 昼夜现象
7、当太阳直射在1200 E经线上,1210 E 的地方时是
A. 12时 B 12时4分 C 11时56分 D 12时15分
8、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路径叫
A. 黄道 B 赤道 C 公转轨道 D 黄道面
9、黄道面和地轴的夹角为
A. 黄赤交角 B 23026′ C 66034′ D 900
10、自北半球夏至到冬至,地球的公转速度
A.越来越快 B 越来越慢 C先变慢再变快 D 先变快再变慢
二、双项选择题:
11、 下列各纬线圈中,地球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一半的是
A. 热带与温带分界的纬线圈 B温带与寒带分界的纬线圈
C 低纬度与中纬度分界的纬线圈 D 南北纬600 纬线
12、同一条纬线上各地
A. 地方时相同 B自转线速度相同
C 日出、日落的地方时相同 D 气温相同
13、有关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形成的
B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
C 随公转有规律地增大或减小
D 黄赤交角的大小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相等
14、下列关于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太阳日是地球自转真正的周期 B一个恒星日比一个太阳日要多转59′
C 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3分56秒 D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真正的周期
15、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B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正圆形的
C由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略短于南半球夏半年
D 由于地球公转周期不是整天数,所以每年二分二至的具体时刻不同
三、综合题:
16、完成右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
17、读地球运动图,回答:
(1)在图中用箭头标注地球运动的方向
(2)地球运行到A.、B、C、D四位置时
北半球的节气名。
(3)地球运行到A.、B、C、D中何位置时,
离近日点较近。
(4)从B到C,地球约自转________周。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B
B
D
B
C
C
C
双项选择题: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D
BC
A.D
CD
A.D
综合题:
16、略 17、(1)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均呈逆时针方向。(2)A. 夏至B 秋分C 冬至D 春分。(3)C。(4)90
地球的运动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北半球有一自西向东流动的河流,一般会出现
A. 南岸侵蚀大于北岸 B北岸侵蚀大于南岸
C南岸堆积快于北岸 D 南岸侵蚀、堆积都快于北岸
2、我国统一采用的北京时间是
①北京所在经线的地方时 ②1200E经线的地方时
③北京所在的东8区的地方时 ④北京所在的东8区的区时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②④
3、世界上有的国家采取本国东部地区理论时区的区时,作为全国的统一时间,其主要原因和目的是
A.地方时因经度不同使用不方便 B 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
C 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 D 为了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当北京时间为9月30日12时,则纽约(740W)的区时是
A. 9月29日23时 B9月29日23时 04分
C10月1日1时 D10月1日1时04分
5、在一艘由上海开往旧金山的海轮上,人们见到的昼夜更替的周期是
A.一个恒星日 B 一个太阳日 C比一个太阳日短 D比一个太阳日长
6、一架飞机飞过日界线后,发现接连过了两个国庆节,这架飞机是
A. 自东向西飞行 B一定飞过1800经线
C 自西12区飞向东12区 D自东12区飞向西12区
7、地球自转产生了
A. 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区时 D 昼夜长短的变化
8、关于晨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晨昏线总是与经线重合 B随着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晨昏线不断东移
C晨昏线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的 D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9、某地M(320N,1210E),它所属的时区为
A. 东2区 B西2区 C东8区 D 西8区
10、全球正好昨天、今天各占一半时,北京时间为
A. 昨天8点 B昨天12点 C今天8点 D 今天12点
二、双项选择题:
11、昼夜交替的周期为
A. 一个太阳日 B 24小时 C一个恒星日 D夏季长,冬季短
12、北半球某地某日测得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6:40、16:40,则
A. 该地的经度约为1150E B 该地的经度约为1250E
C该日可能在七月 D该日可能在一月
13、关于时区和日界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时又叫格林尼治时间
B 每个时区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区时
C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东、西12区合为一个时区
D 地球上的日界线只有一条,即1800 经线
14、一天中,何时日影最短
A. 地方时12点 B 北京时间12点 C 正午 D 日出、日落时分
15、关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一个太阳日或恒星日都是等长的
B相对于太阳日而言,恒星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更为密切
C两者分别是以恒星和太阳为参照物得出的地球自转周期
D形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的同时又绕日公转,且方向相同
三、综合题:
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标出太阳高度为00、地方时为8时的地点M。
(2)地球表面C点有一物体沿CD方向向D点运动,其方向将向_________(南或北)偏移,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B为______________线(晨线或昏线),再过_________个小时D点将出现日落。
(4)图示各点中,此时太阳高度大于00的点有_______________,小于00的点有_______________。
(5)此图是________ 月 _________日前后的阳光照射图,判断的理由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A.
C
D
B
D
C
C
双项选择题: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A.B
BD
BC
A.C
CD
综合题:
16、(1)A.B线与D点所在的经线的交点为M (2)南 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反之,赤道上不偏。(3)晨 11
(4)D、E C、G (5)6 22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
地球的运动 同步练习
单项选择题:
1、下列节日中,上海白昼最长的是
A. 5月1日 B 6月1日 C 7月1日 D 8月1日
2、当南京昼夜平分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 B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C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 D南、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3、假如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变大,那么
A.热带范围变大 B温带范围变大 C寒带范围变大 D五带范围不变
4、自春分至秋分,正午物体的影子始终朝北的地区是
A. 赤道以北地区 B赤道以南地区
C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D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
5、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自转和公转的速度都变慢 B 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C北半球昼长夜短 D 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以北,直射点向北移动
6、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A. 每天都重合一次 B 每天都不可能重合
C只有在春分和秋分日某一时刻重合 D 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为66.50
7、每年春分日到秋分日
A. 极昼地区先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再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B 南半球为夏半年,北半球为冬半年
C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南回归线,再移回赤道
D 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再变小
8、夏至日,某地(320N,1210E)为使太阳能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则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α应调整为
A. 23.50 B 35.50 C 8.50 D 55.50
2002年3月21日的日历上反映春分时刻为3:14(北京时间),回答9~10题:
9、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A.( 23026′N、1200E ) B(00、108.50W)
C(23026′S、108.50W) D(00、1200E )
10、此时,把全球分为两个日期的两条经线是
A. 1800 、00 B 1800 、1200E C 1800、 41.50W D 1800、71.50E
二、双项选择题:
11、在赤道上
A.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B 水平运动物体不发生偏移
C 正午太阳高度终年不变 D 晨昏线始终平分赤道,昼弧与夜弧等长
12、关于四季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的结果,与地球自转无关
B 北温带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将1、2、3三个月划分为冬季
C作为一种天文现象,四季更替表现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D 低纬、高纬地区无明显的四季变化
13、日地距离在一年中发生细微的变化,是因为
A.地球公转轨道是个椭圆 B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
C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D太阳位于地球公转的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14、若地球只有公转而没有自转,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 没有昼夜现象 B没有昼夜更替现象
C 地球上各地气温变化幅度比现在大 D 昼夜更替周期等于公转周期
15、若某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则该地白昼
A.一定逐渐变长 B一定逐渐变短
C 可能逐渐变长 D可能逐渐变短或不变
三、综合题:
16、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表示的是_______半球,节气是 __________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是____________,北京时间是______________,晨线是______________。
(2)在所有字母代表的地区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是_________ ,可达到__________,昼最长的是__________,可达到________小时。
(3)A.属于__________(温度带),B的季节是 ________。
17、读右上日照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在图上用箭头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在图中画出春分日的晨昏线,并用斜线表示出夜半球的范围。
(3)若此时正值秋分,那么图中A.、B、C、D四点太阳高度为零的是________。
(4)此时,B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_点。若C点在东八区的中央经线上,则B
点的经度为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C
D
C
A.
C
B
D
双项选择题: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D
CD
A.D
CD
CD
综合题:
16、(1)西,夏至,(23.50N、700E)6月22日15:20,OQ。(2)G,900 ,O点,24。(3)热带,冬季。17、(1)逆时针(2)略(3)D、N、B(4)18,1500W
地球的运动-合作与讨论
材料一:根据你的兴趣,选择一个小实验,观察思考:
实验一:当厨房水池里的废水要放掉时,等水平静下来后,然后拔掉塞子,观察水是如何流走的。如果是旋转流下,转动的方向如何?
实验二:拿一把雨伞,将其撑开比做北半球,则伞顶端代表北极,伞的支架杆代表经线。若雨伞不动时,从“北极”向下用水杯倒水,则发现水珠从伞布上沿“经线”向南流动;若将雨伞按地球自转方向匀速转动时,用水杯从“北极”向下倒水,观察水珠流动轨迹是否和刚才相同;如不同,水珠偏离“经线”的方向是什么?
1.分析原因。根据实验观察结果,联系地转偏向力的知识,找出原因何在;尝试运用图示法辅助思考和表述。
2.虚拟实验。如实验一(水池实验)是在悉尼完成,情况又会是怎样的呢?作出推测或猜想。
3.理论验证。用所学理论知识验证上面的猜测,总结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规律。
4.发散思维。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还有哪些?
材料二:标准时与法定时
因地球自转,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上有差异。为避免全球在时间上的混乱,国际间自1884年起,开始建立起标准时制度。它把全球按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一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该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也就是本时区的标准时。而中时区的区时(格林尼治时),又称为世界标准时。
区时只是理论上的标准时,许多国家为了自身的便利,在制定标准时时,往往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对理论上的标准时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便是法定时。
我国大部分地区采用东八区的标准时(即120°E的地方时)为全国通用的法定时间,即“北京时间”。
另外的某些亚洲国家,则根据本国所跨的经度范围,采用半时区法定时制。如伊朗采用东3.5区标准时。
许多西方国家采用的法定时,往往比所在时区的区时快1小时。如俄罗斯境内所用时区的时间,都比各自的区时快1小时;英国作为格林尼治时间的故乡,但它曾经长期不用中时区的标准时。
澳大利亚的情况较为特殊。它根据本国的地理条件和人口分布特点,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法定时制度。它的东部和西部,分别采用东十区和东八区的标准时,并且把这二个时区的范围略向中部扩展;中部是干旱的沙漠,人烟稀少(故把时区范围缩小),为了使从中部地区到人烟稠密的东部地区的时间变化不至于突然,所以不用东九区标准时,而改用东9.5区的标准时。
世界上还有少数国家,既不按照本时区的标准时,也不采用半时区的标准时,而是任意确定本国的法定时。如尼泊尔的法定时间同格林尼治时间相差5时40分。
阅读提示:“当广州市民步人21世纪的第一分钟时,乌鲁木齐的市民还生活在20世纪。”你认为这话对吗?为什么?
材料三: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家庭越来越多。如何获得最多的大阳光热,提高利用效率,热水器集热面的倾角大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结合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当地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是否合理。
1.理论计算。要使热水器得到充足的阳光,则集热面应与太阳光线垂直。计算当地夏至日和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得出当地热水器倾角()合理的度数范围。
夏至日:=90°|-23°26′|(为当地地理纬度,可查阅乡土地理或询问老师)
=90°-
冬至日:=90°|+23°26′|
=90°-
提示:实际生活中,冬天热水需用量大、水温低,夏季水温又太高,故应尽量照顾冬天的角度。
2.调查测量。分组到太阳能热水器专卖店或楼房顶部(注意安全!)实测检验。
3.分析总结。将实测结果汇总对照,作出结论。还可提出改进的具体措施。
材料四:北回归线逐年南移
台湾嘉义市的北回归线纪念塔建于1907年,这里的天文学家研究发现,北回归线有逐年南移的现象,每年的移动距离约14米,至1990年北回归线已偏离纪念塔1179米。
北回归线为什么南移?
天文学家研究发现,由于黄道和赤道平面受到日、月、行星摄动,黄赤交角也随之不断地发生微小变化。近一时段,黄极在向天极靠近,黄赤交角每世纪减小约47秒,此现象将延续约1.5万年,然后再转为增大。这样,现在黄赤交角每年减小0.47秒,北回归线每年南移(同样南回归线北移)0.47秒,约“米。事实证明了嘉义市天文协会的专家们发现的北回归线南移现象是正确的。
从化等地的北回归线标志塔在选址的时候,已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再加上每年夏至日正午太阳经过标志塔上空的时刻,与夏至时刻之间有一定差距,所以塔址总选在实际北回归线略偏南的地方。
阅读提示:目前黄赤交角每年在减小,北回归线逐年南移。结合地球上“五带”划分的知识,思考若黄赤交角减小到22°,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轨道
①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两焦点之一。
②近日点和远日点
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4.周期:为1年,约为365日5时48分。
5.速度
(1)平均速度
(2)速度变化
地球的公转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遵循开普勒三定律(见图):日地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在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慢。这就是为什么北半球夏半年长,冬半年短,为什么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的原因。
地球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时间
1月初(近日点)
7月初(远日点)
日地距离
1.47亿km
1.52亿km
地球运动的角速度
61′/d
57′/d
地球运动的线速度
30.3km /s
29.3km /s
注意:(1)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有时距太阳近,有时距太阳远,地球公转到距太阳最近的地方叫近日点,大致是每年的1月初;公转到距太阳最远的地方叫远日点,大约是每年的7月初。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为每年的6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为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由此可知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2)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在近日点都是最大,在远日点都是最小。
(3)可总结如下规律:“近1远7,近快远慢。”
6.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是指赤道平面与地球轨道面(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约为23.5°。
(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收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图:
(2)黄赤交角与五带
∠为黄赤交角等于23°26′
∠为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66°34′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余角。
黄亦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大小,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五带范围的变化、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极昼极夜范围扩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反之。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使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因纬度和季节而变化,从而在地球上产生了四季和五带。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夜弧短,则白天长,黑夜短;反之,则黑夜长,白昼短。
②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掌握昼夜长短状况和变化规律的关键,二者关系如下:
注意:晨昏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是太阳光照图中非常重要的线,蕴含很多信息,是解读光照图的突破口。
形状:晨昏线是地球的大圆,由晨线半圈和昏线半圈组成。
移动:相对于地球自转方向,晨昏线在地球表面向西移动。
与经、纬线的关系。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是相垂直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发生变化。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且平分纬线圈,全球昼夜平分。在其他时间,晨昏线与经线圈相交,纬线圈被分成不等的两部分,并且有的纬线圈不被分割(极昼或极夜)。其中冬、夏至日时,晨昏线与经线圈交角最大,并与极圈相切。
晨、昏线的判断,借助地球自转方向判断。
晨昏线上的信息
日期信息:
晨昏线
时间信息:
两交点:晨线与赤道交点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为18时;
两切点:晨昏线与极昼圈的切点处为。时或24时,与极夜圈的切点处为12时。昼、夜半球信息:晨线以东为昼,昏线以东为夜。
晨昏线的形状随着光照图的不同,可被画成多种形状,如折线、直线、曲线等,不论画成什么形态,其基本特点不变。
(2)正午太阳高度
①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A.就全球范围来讲,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圆心,在地表呈同心圆向四周递减。B.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是: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C.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注意: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
判断某日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
比较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距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解答有关日影的问题。
A.日影朝向:与太阳光来向相反
B.日影长短: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直射时日影为0
C.影子长短的计算,利用三角函数公式
据直射纬度,判断极昼极夜范围:极昼极夜的界线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之和为90°。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一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
H=90°-|-|
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为直射点的纬度(任何一天的可以在天文年历上查到),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以二分和二至日北京(39°54')为例:
春、秋分日 H=90°-|39°54'-0°|=50°06'
(太阳直射赤道,=0°)
夏至日 H=90°-|39°54°-23°26'|=73°32'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
冬至日 H=90°-|39°54'+23°26'|=26°40'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
如果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小于0°,说明该地处于极夜,这种情况只会出现在两极地区。
注意: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的简便方法
正午太阳高度角=90°—两地相隔的纬度数(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相隔的纬度数)。
注意:相隔纬度数的求法,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纬度数大的一纬度数小的;当两点在不同半球时,两纬度数相加。
【例3】夏至时,求北纬30°、南纬30°、南纬71°处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思路:求北纬30°处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夏至时,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直射点与所求地点(北纬30’)两点相隔的纬度数为:
30°—23°26′=6°34′。
北纬30°正午大阳高度角
H=90°-6°34'=83°26'。
(2)求南纬30°处的正午大阳高度角:
直射点(北纬23°26,)与南纬30°两点相隔的纬度数=23°26'+30°=53°26'。
南纬30°的正午大阳高度角H=90°-53°26'=36°34'。
(3)求南纬71°处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直射点(北纬23°26')与南纬7l*两点相隔的纬度数=23°26'+71°=94°26'。
南纬7l°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90°-94°26'=-4°26'(该纬度正处于极夜)。
2.四季更替
地球公转造成地球中纬度地区形成明显的四季变化。作为一种天文现象,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注意:北温带的许多国家运用气候统计的方法,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l三个月划为秋季;12、l、2三个月划为冬季。这属于气候四季。
3.五带的划分
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使得太阳辐射总量在地表具有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这样,地球表面就划分成了五带:
项目
五带
分布范围
阳光直射情况
极昼极夜情况
北寒带
北极圈至北极点
无
有
北温带
北回归线至北极圈
无
无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有
无
南温带
南回归线至南极圈
无
无
南寒带
南极圈至南极点
无
有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
(一)地球自转
1.概念: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特点: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地轴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方向:自西向东。
4.速度
概念
大小
特殊性
角速度
地表各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约每小时15°,每4分钟为1°
南北极点自转角速度等于0
线速度
地表各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
因各地纬度不同而有差异,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
赤道线速度最局面,为1670km/小时
南北纬60°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南北极点,线速度为0
说明:(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由于地球是固体球,球面上的各点自转时在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相同。由于地球自转周期大约为24小时,自转角度为360°,故角速度每小时大约为15°。(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于纬线圈的长度由赤道向两极减小,赤道处纬线圈最长,自转线速度最快,每小时转1670千米,到了南北纬60°,纬线圈周长缩短约一半,故自转线速度也约为赤道的一半。(3)南北极点由于位于地轴上,故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4)地球上任何一点(纬度为)的自转线速度V=V赤 cos。
即随纬度的升高,地球自转线速度逐渐减小。
5.周期
地球自转的角度
长度
应用价值
太阳日
360°59′
24小时0分
人们平时所说一天
恒星日
360°
23小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1)昼和夜的形成
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
(2)晨昏线(圈)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晨昏圈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其中,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向昼半球更替的弧线是晨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半球向夜半球更替的弧线是昏线。
(3)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地球表面的晨昏线不断向西移动,地球表面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4)昼夜交替的周期
昼夜交替的周期即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一个太阳日。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不太长,使地表昼夜温差较小,保证地球上生命的存在与发展。
说明:(1)地球上的晨昏线是一个大圆,晨线、昏线各占一半。实际上由于大气的散射等作用,地球上的某地虽然位于晨昏线上,这时地面并不黑暗。
(2)昼夜之分、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含义是不同的。昼夜之分是一静态概念,它是由“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造成的;昼夜更替是一动态概念,主要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是指白昼时间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除赤道以外,其他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都随地球公转而产生周期性变化。
2.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规律是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向,当观察者顺运动方向看时,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在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偏转,这是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
注意:①随着纬度的升高,偏向现象愈加明显。
②可以借助物理上的“左右手定则”原理来判断南、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具体如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原物体的运动方向,拇指的偏向即为水平运动物体的实际运动方向,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用左手定则。
说明:根据牛顿的惯性定律:任何物体在运动时都有惯性,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
为什么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向?因为任何物体在运动时都有惯性,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如下图所示。在北半球,质点向北沿经线取A1B1方向作水平运动,经过一定时间后,经线L1转至L2的位置。沿经线方向运动的质点,由于惯性,必然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取A2B2的方向前进。这时,在L2位置上的人看来,运动质点已经离经线方向而向右偏了。同样道理,沿纬线方向运动的质点也向右偏,图上C1D1则取C2D2方向前进。南半球则向左偏。只有在赤道上,水平运动没有右偏或左偏现象,因为那里的经线处处平行。
运动物体的水平偏向图
由于地球的自转,大气中的气流、大洋中的洋流都产生偏向。这对地表热量与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热量与水量的平衡,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2)地转偏向力
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向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与作用于水平运动的大气或水体的其他作用力相比较,地转偏向力较小,但其作用不可低估。地转偏向力始终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垂直,北半球右偏90°,南半球左偏90°,它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
说明: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长江口附近的水道被崇明岛分为南北两支,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河道右偏,使北支水道泥沙沉积较快,最终可能使崇明岛与北岸相连。
3.地方时的产生
(1)地方时
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经度不同的地方,同一瞬间的时刻就有差异,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就是地方时。因东面的地点总比同纬度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地方时也早(特别注意:“早”指的是时间的数值大小。比如10时比8时早2个小时,而不能同我们平时所说7点钟到校比8点钟早1个小时相混)一些,地球上经度相差15°(即一个时区),地方时就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就相差4分钟。
注意: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个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也称为地方时。
(2)地方时的计算方法
地方时的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时间(地方时)土(4分钟×经度差)
说明:①公式中的“±”的选用:以两地的相对方向而选用,若所求地位于已知地的东方,用“+”号;反之用“-”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若两地在本初子午线的同侧,则两地经度数相减;若两地在本初子午线的两侧,则两地经度数相加。
③计算步骤:
a.确定两地经度差
b.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
c.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
d.代人公式计算
(3)经度的计算方法
某地经度=已知经度±
(4)区时的计算
相邻两时区之间时刻相差为完整的1小时,任意两点区时之差等于它们之间相隔的时区数之差。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区时数大)。
Ⅰ.区时的计算
所求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说明:①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已知经度数÷15°,如果所得余数小于7.5°,相除所得整数为时区数;如果所得余数大于7.5°,时区数为所得整数+1。
如:计算116°E所在时区:116°÷15得7,余数为11,故116°E所在时区7+1,为东八区。
②已知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时差:A.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减,即为所求时差值。B.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加,即为所求时差。
③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其中东加西减,即所求时区位于已知时区的东侧,取“+”;若位于西侧,则取“-”。
④因1天为24小时,区时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则为第2天,该数值减24小时,原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时间;若区时小于0,则为前一天,需用24小时减去所得数的绝对值,原日期减去一天,即为所求时刻。
【例1】当北京为5月1日9时25分时,纽约(位于西经74°、北纬40.5°)的区时是什么时间?
思路:纽约的时区为:74°(西经)÷15°=4……14(西五区)
纽约和北京的时差:5+8=13(小时)
纽约的区时=5月1日9时25分-13小时=4月30日20时25分
Ⅱ.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的中央经线即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①日界线的特征
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变更都从这条线开始。
实际的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不完全按照180°经线延伸,这是为了照顾附近国家居民的生活方便,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
②过日界线时间的计算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日期相差整1天,时、分、秒相同。
从东十二区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去1天,加上相隔时区数;从西十二区向西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加上1天减去相隔时区数。
过日界线计算相隔时区数=(12-东某区)+(12-西某区)。
【例2】当东八区时间为5月1日8时35分时,西九区为什么时间?
思路:5月1日8时35分一1天+[(12—8)+(12—9)]小时=4月30日15时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