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教案 合作与探讨 同步练习(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教案 合作与探讨 同步练习(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01-14 13:41:15

文档简介

地球的结构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 ( )
A.盆地 B.平原 C.海洋 D.大陆断层
解析: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答案:C
2、岩石圈的平均厚度约 ( )
A.约为120千米 B.约为8~9千米 C.约为60千米 D.约35~45千米
答案:C
3、有关地壳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 B.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大
C.地壳就是岩石圈 D.岩石圈就是地壳
解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称为岩石圈,平均厚度约为100~110千米。
答案:A
4、关于地壳结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壳分上、中、下三个层次 B.地壳的厚度相同
C.组成地壳的物质成分和密度都相同 D.地壳厚度不均且硅铝层呈不连续分布状态
解析: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是地壳结构的特点。
答案:D
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完成5—7题。
5.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④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
B.④和③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
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
D.①②均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6.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 )
A.地幔和地壳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幔
7.从地壳到地心 ( )
A.压力越来越大 B.温度越来越低 C.密度越来越小 D.波速越来越快
解析: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和特点是不一样的,根据传播速度的变化情况,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特点。
答案:5.B 6.D 7.A
二、综合题
8、读“地壳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A——层,B——层。
(2)A层的主要物质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层的主要物质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层是一个不连续圈层,原因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结构的特点以及硅铝层和硅镁层的分布特点。
答案:(1)硅铝 硅镁 (2)富含氧化锤和氧化铝,主要由较轻的花岗岩类组成;富含氧化硅和氧化镁,主要由较重的玄武岩类组成。 (3)A层(硅铝层)此层厚度在山区和高原区可达40千米,在平原区约为10千米、在海洋地区则显著变薄甚至完全缺失,因此是十个不连续的圈层
9、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 ,乙 。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发出的地震波,B测得地震震级为8.3级,E测得的地震的震级为 级。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 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 。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解析:本题为地球内部圈层分层的变式图,只要正确掌握教材中“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此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8.3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 (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创新提高
一、选择题
1、岩石圈的下界在 (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软流层上界 D.下地幔上界
解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称为岩石圈。因此,软流层上界即为岩石圈的下界。
答案:C
2、地震发生时,在水中潜泳的人会感到 ( )
A.左右摇晃 B.先摇晃后颠簸
C.先颠簸后摇晃 D.上下颠簸
解析:横波不能在水中传播。
答案:D
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B.温度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密度的变化
解析: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答案:A
4、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 )
A.华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D.塔里木盆地
解析:海拔越高的地区,地壳的厚度越大。
答案:B
5、下列各处,地壳最薄处在 ( )
A.西西伯利亚平原 B.西欧平原 C.亚马孙平原 D.太平洋洋底
解析:海拔越高的地区,地壳的厚度越大;海洋中是地壳厚度最薄的地区。
答案:D
6、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 )
A.17千米 B.33千米 C.6千米 D.60~70千米
解析: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但不同地区的厚度不同。
答案:A
二、综合题
7、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B各代表什么地震波:A ,B 。
(2)A和B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 千米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C 不连续面。
(3)在2900千米深处,A波和B波发生了什么变化?A ,B 。从而发现了D 不连续面。
(4)C面以上为 ,C面和D面之间为 ,D面以下为 。
(5)说出E和F的主要不同点。
解析: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同时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推知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
答案:(1)横波 纵波 (2)33 莫霍
(3)A波突然消失(或不能通过) B波速度突然下降 古登堡
(4)地壳 地幔 地核 (5)E为液态,F为固态
8、读“地球内部结构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
A ,B1 ,和B2 ,D ,E ,F 。
(2)C是 层,这里可能是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3)岩石圈的分为是指 (用字母表示)。
解析:本题为地球内部圈层分层的变式图,只要正确掌握教材中“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此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答案:(1)地壳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2)软流 岩浆 (3)A+B1
地球的结构 同步练习
  1 岩石圈的下界在 …………………………………………………………………(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软流层上界        D.下地幔上界
  答案:C
  2 地震发生时,在水中潜泳的人会感到……………………………………………( )
    A.左右摇晃
    B.先摇晃后颠簸
    C.先颠簸后摇晃
    D.上下颠簸
  解析:在水中感觉不到横波影响。
  答案:D
  2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B.温度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密度的变化
  答案:A
  4 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
    A.华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D.塔里木盆地
  解析:一般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答案:B
  5 下列各处,地壳最薄处在…………………………………………………………( )
    A.西西伯利亚平原      B.西欧平原
    C.亚马孙平原        D.太平洋洋底
答案:D
  6 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 )
    A.17千米          B.33千米
    C.6千米            D.60~70千米
  答案:A
  7 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B各代表什么地震波: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2)A和B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____________千米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C____________不连续面。
  (3)在2900千米深处,A波和B波发生了什么变化?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从而发现了D____________不连续面。
  (4)C面以上为____________,C面和D面之间为____________,D面以下为____________。
  (5)说出E和F的主要不同点。
  解析:本题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图和地壳内部结构图的考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和物质相态等知识。
  答案:(1)横波 纵波 (2)33 莫霍 (3)A波突然消失(或不能通过)B波速度突然下降 古登堡 (4)地壳 地幔 地核 (5)E为液态,F为固态
  8 读“地球内部结构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____________,A____________,Bl和B2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
  (2)C是____________层,这里可能是____________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3)岩石圈的范围是指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解析:通过对地球内部圈层的考查,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层。
  答案:(1)地壳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2)软流 岩浆
  (3)A+B1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内部圈层的依据
  (1)地震波: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两种:纵波和横波,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注意:地震发生时,在震区陆地上的人们先感觉到纵波影响,后又感觉到横波影响,即在陆地上的人们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界面:我们可以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面。
  我们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壳
  ①概念: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地球厚度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③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
  地壳中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它们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氧(O)、硅(Si)、铝(A1)、铁(Fe)、钙(Ca)、钠(Na)、钾(K)、镁(Mg)八种元素的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注意: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④地壳结构
  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不均衡。除了氧之外,地壳上层硅和铝的比重大些,密度相对小些,称为硅铝层;其下的地壳铝的成分相对减少,镁和铁的比重则相对增加,密度也比硅铝层大,称为硅镁层。硅镁层是连续的,其上的硅铝层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
地壳结构示意图
  说明:地壳的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2)地幔
  ①概念: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
  ②物质组成: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岩石圈(或者说软流层以上到地表之间部分称为岩石圈)。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说明: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的厚度。
  (3)地核
  ①概念: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②物质成分:组成地核的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③分层和状态: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内核物质呈固态;而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它们相对于地壳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
  说明:地壳表面以外的各个圈层,称为外部圈层。在固体的地壳表面镶嵌着水圈,并被大气圈包围着。在地壳表层、水圈和大气底层,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构成生气勃勃的生物圈。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一)大气圈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大气圈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厚厚的大气,好像地球的外衣,保护着地球的“体温”,使其变化不至过于剧烈。地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人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又凝结成雨、雪等降落地面,使得地球上的水循环不止。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不断地雕塑着地球表面的形态。可见,大气对地球表面的许多自然现象都发生着重大的影响。大气对生物界和人类的影响更为深刻,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大气。可以说,地球上没有大气,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1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层的上界。
  思考:为什么2000~3000千米高度可作为地球大气的上界?(因为这里的大气密度已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接近,这里的一些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经常散逸到宇宙空间去)
  (二)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陆地水主要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储量表
水体种类
储量(万立方千米)
占总储量的百分比
占淡水储量的百分比
海洋水
133800
2340
1287
1053
96.53



地下水
其中:1.地下咸水
2.地下淡水
1.69
30.06
0.93
0.76
永冻土底冰
30
0.022
0.86
土壤水
1.65
0.001
0.05
湖泊水
其中:1.咸水
2.淡水
17.64
8.54
9.1
0.013
0.006
0.007
0.26
沼泽水
1.147
0.0008
0.03
河水
0.212
0.0002
0.006
生物水
0.112
0.0001
0.003
冰川
2406.41
1.74
68.69
大气水
1.29
0.001
0.04
总计
其中淡水
138598.461
3502.621
100
2.53
100
  据《联合国水会议文件》1977年
  说明:(1)水具有三相变化的特性,是自然界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
  (2)地球上约有3/4的面积覆盖着水,因而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
  (3)陆地水与海洋水和大气水共同组成水圈。
  (4)水是地球上人类和一切生物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都不能缺少水。水作为资源来说,是其他任何物质所不能代替的。地球上各种水体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它占地球上水储量的96.5%。海洋水是咸水,当前科学技术还不能大规模进行淡化,用之于生产。分布于陆地上的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水体是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占地球上水储量的3.5%,但实际上可利用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三)生物圈
  在约20亿年以前,地球上就诞生了生命,经过漫长时间的进化和繁衍,形成了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生物圈。
  地球上有了生命,才能够说由地壳(或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说明:(1)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分布空间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20千米。
  (2)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这三个圈层相比较,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生物圈是有生命存在的圈层,而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是无机环境。
  ②生物圈的范围与其他圈层不一样,它的范围包容了大气圈的底层、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层,即与其他三个圈层交错分布,其界线不像其他圈层那样分明。
  ③生物圈不仅包括了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还包括生物赖以生存的无机环境,故其组成和结构与其他三个圈层相比最为复杂。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对地球内部圈层的认识,需先从分析地震波的概念和特点入手,在了解了纵波、横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及原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图,分析出划分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和三个圈层;对于岩石圈的范围和软流层的位置,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据图分析,先找出软流层的位置,再画出岩石圈的范围,最后再与地壳的范围进行比较。?
关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则要重点讲明各圈层的空间分布、物质组成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明确外部圈层结构也是同心圈层。教学中为便于学生观察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可更多地借助多媒体演示,将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逐个显示和叠加,并最终使学生建立起地球圈层结构的空间概念,认清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2.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板 书:?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进新课
师 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
生 阅读教材后回答: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师 回答得很好。出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并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呢?
投影: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生 合作小组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
师 结合各小组回答情况精讲总结:?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以上我们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那么,各圈层有何特点呢??
板 书: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一)地壳
师 提问:什么叫地壳?地壳的厚度怎样?主要由什么组成??
生 对照“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阅读教材,画出要点。
投影:
师 利用地球仪和“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指出: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一层很薄的固体外壳,叫做地壳。?
师 出示“地壳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空间分布和厚度上各有何特点?
投影:
生 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平均约6千米。?
师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吗??
生 (总结回答)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师 地壳主要是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这些化学元素组成了多样的矿物并最终形成了三大类岩石。那么,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在地壳中的分布有何特点??
生 阅读教材“组成地壳的元素”及“地壳结构示意图”,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回答问题。?
①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8种元素的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②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不均衡,除氧之外,地壳上层硅和铝的比重较大些,密度相对较小些,被称为硅铝层;其下地壳中铝的成分减少,镁和铁的比重相对增加,密度也较硅铝层增大,被称为硅镁层。?
③通过读图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地壳的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是地壳结构的突出特点。?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地壳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回答有关地幔和地核的相关问题。?
板 书:?
(二)地幔
师 (提问)(1)什么叫地幔?厚度怎样?地幔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其含量从上到下怎样变化??
(2)地幔可分为哪两部分?下地幔的物质性状有何特点??
(3)上地幔顶部还存在一个什么层?是如何形成的??
(4)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哪些??
生 对照教材“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自学课文,画出要点。
投影:
“圈层剖面图”(结合图示总结精讲)?

地球内部的分层            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示意图
(1)地幔是国内外科学界十分注意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国际上召开过多次有关地幔问题的科学讨论会,对地幔的物理性状和分层结构问题等进行探讨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最新的科学成果。?
(2)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处在地壳与地核之间,又叫中间层。深度从5~70千米以下到2900千米。它仍是固体,主要物质成分是铁镁的硅酸盐类,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增加。?
(3)以地下1000千米深处为界,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在地下50~250千米范围内的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是地震波不连续的低速带,根据推理,它可能是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而形成的高温异常、局部是熔融状态的圈层,称为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增大,温度约为3500~4000 ℃,压力约为150万大气压,平均密度约为5.6,物质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呈现可塑性固体状态。
(4)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板 书:?
(三)地核
师 提问:什么叫地核?地核可分为哪两部分?各自的厚度和物质性状怎样??
生 对照教材插图“地球内部圈层图”,自学课文。?
(学生总结回答)?
(1)从古登堡面到地球核心,为地核。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2)地核的情况是推断性的。在地下2900~5000千米深处的外核范围内,地震波的横波消失,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物质接近液体。在地下5000千米以下的内核,地震波的纵波速度增加,横波又产生,则为固体。?
(3)为什么地球的外核接近液体面内核为固体呢?这是因为在地核里,由于压力随深度而增加,物质的熔点随深度而增加,温度随深度而稍有增加,比较起来,地核物质熔点的增加较快,而温度的增加较慢。在地球外核,物质的熔点较低,温度稍高于熔点,物质就熔化了。在地球内核,物质的熔点已经显著升高,而温度的升高是很有限的,温度就相对低于熔点,物质就以固体存在了。?
(4)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据推测,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是铁和镍,与铁镍陨石相类似,所以称为“铁镍核心”。?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具有同心圈层的特征,这种同心圈层不仅表现在地球的内部,同样也出现在地球的外部,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地壳表层以外,可划分为哪些圈层??
生 (阅读总结)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层。?
板 书: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大气圈
师 地球上大气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生命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大气的厚度有多大呢?
生 阅读教材,明确范围: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1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即大气的厚度约为2000~3000千米。?
板 书:
(二)水圈
师 水圈由哪些水体组成?可按哪些方式进行分类??
生 (讨论回答)①按形态可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三类;②按空间分布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又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③按水的性质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师 总结评价,并转入生物圈。?
板 书:
(三)生物圈
师 提问:什么是生物圈?其范围包括哪些部分?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什么??
生 (合作讨论回答)①生物圈不仅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即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②生物圈的界线不像大气圈、水圈、地壳那么分明,它同大气圈、水圈、地壳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③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分布的区域,即地面以上100米,相当于木本乔木植物的大致高度;海面以下200米,相当于阳光能透射到的水深,因为这一部分能获得充足的太阳光能,具备最适宜生物生命活动的温度、水、氧、二氧化碳及营养条件。总之,生命的产生是在地球漫长演化过程中产生的,然而,它的出现却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堂小结
地球在结构上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圈层构造。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上地幔的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是岩浆活动的物质来源,下地幔为可塑性固体。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一般认为外核近于液体,内核是固体,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是铁镍,称为“铁镍核心”。地球的外部也呈圈层结构,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正是因为地球上有了生命,才能够说四大圈层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是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一)地壳?
(二)地幔:软流层 岩石圈?
(三)地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大气圈?
(二)水圈?
(三)生物圈?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地震波的利用?
探究内容:?
1.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附近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探究过程、方法:观察、分析、推理、讨论。?
探究结果:?
1.说明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变化。?
2.地幔物质状态是固态,地核(外核)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3.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来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