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两首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诗两首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16 16:0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第1课 诗两首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艾青我爱这土地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著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湛江,夹竹桃》等诗集。 我爱这土地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嘶哑( ) 喉咙( )
汹涌( )
悲愤( ) 腐烂( ) 黎明( ) 窄( ) 坟墓( ) 矮( ) 浅( ) 海峡( )sīhóuxiōngyǒng fènfǔlízhǎi mùǎi qiǎnxiá我爱这土地1. 初读诗歌,把握诗的第一节第二节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品味缠绵而深沉的爱国情思。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我爱这土地 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请说说这些
意象的内涵和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感情。意象暴风雨打击的土地汹涌着悲愤的河流无止息的激怒的风来自林间的温柔黎明遭受侵略蹂躏的祖国悲愤和激怒的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生死眷恋土地的鸟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深情1、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
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
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
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2、诗中哪两句诗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 的热爱之情?  课文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
的热爱之情。3、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怎样理解? 这只“鸟”是一个 饱受磨难,竭尽全力用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
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
土地融为一体,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
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愿望。我爱这土地4、“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 的喉咙歌唱:
这被        所滋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 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 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嘴角常含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可从下面词语中选出最能表达诗意的进行填空:
  
笑容、笑眼、埋葬、融化、夕阳、朝霞、啼血、圆润、愤怒、激情、感动、猛烈、狂风暴雨、和风细雨 艾青的诗有着特有的忧郁美。诗人的这种忧郁,源自民族的苦难,体现着他深刻的忧患意识,博大的历史襟怀和浓烈的爱国真情! 余光中乡愁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今天我们来感受一下余光中的乡愁。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余光中一生从事
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
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此诗写于1972年。同所有漂流到海岛的人一样,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由于大陆和台湾人为的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都不可比拟的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多年的当代诗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浅易但韵味无穷的《乡愁》。初读诗歌,把握诗歌各节的主
要内容。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品味作者缠绵缱绻的思乡愁绪。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乡愁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 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 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
四个人生阶段。1、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2、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又是通过哪 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
难以言尽的情感的呢?邮票、船票、坟墓、海峡3、诗人为这四个人生阶段分别找了一个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 个人思乡之情
逐层
推进
普遍的家国之思1、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2、探讨本诗的构思特点。1、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 自由 诗的 特点。3、这首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体现在哪里呢?2、同一位置上 的词的 重复与 叠词的 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 ,一 唱三叹的 旋律,给全诗 营造一种 低回怅惘的 基调。 从古至今,抒写乡愁的诗歌数不胜数,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席慕蓉的《乡愁》。 席慕蓉,台湾当代女诗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54年赴台。她的好多诗作表达了自己的家国之思。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
席慕蓉分析、解读诗歌1、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 气氛,包含着何种感情?
3、第二节连用两个虚实结合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 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的效果?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明确:
一、月夜的笛声 、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二、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似笛音萦绕耳边,表明自己的思乡情结。
三、故乡的面貌 ----模糊的怅惘----雾里的挥手别离
[虚] [虚] [实]
四、乡愁(思乡之情)比喻、无理有情比较阅读: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根据分析现代诗的方法,说说两者之间的同异。同: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
同样的主题,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的比喻来书写
心中的愁,两首都是抒情诗。异: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余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是无法割断的。我们相信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那浅浅的海峡也阻止不了两岸同胞们的骨肉团聚。
劳动教养了身体,学习教养了心灵。
—— 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