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详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教材分析】
宏观运筹:学习中华文明起源是我们学习中国历史的第一步,一方面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逐渐学会使用工具,进入了石器时代。在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了使用火,在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复杂,逐渐从原始族群走向封建国家。火的使用大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逐渐从原始族群走向封建国家。另一方面,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显著特点,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中国的历史也是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史。
中观观察:本课所属学习主题是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该单元下共有4课,讲述了从中华文明起源到东汉几千年的历史。本单元主要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层面的巨大变化与制度创举,是学好中国古代史的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基本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微观把握:第1课主要有三个子目构成,分别为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其中学习的重点内容为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学习的难点内容为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这一子目主要介绍了石器时代中国境内的灿烂文化遗存,梳理了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历程;从部落到国家这一子目介绍了早期国家的发展状况,讲解了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巨大转变;商和西周这一子目主要介绍了商和西周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这三个子目之间是根据时间线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个子目间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这一主题统筹。
【学情分析】
知识起点:通过教材分析我们可知,本课包含石器时代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的转变历程、夏商西周的建立等内容。其中,学生在初中阶段(七年级上)对该课基本内容都有一定的学习,如学习了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远古的传说、夏商周的更替等基础知识,但在初中进行学习时许多知识只是简单的停留在识记层面,学生没有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并没有梳理清楚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夏商西周的一些制度并未提及,如宗法制、礼乐制等。
技能起点:本课是学生进行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仅仅具备了一些基础的历史知识,还没有认识到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本质性区别。学生在这一时期已经具备了抽象思维,处于批判性思维形成过程,有一定的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一些初中系统学习过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态度起点:一方面,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历程是大家不太熟悉的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较多且理解起国家形成时存在一定困难;另一方面,本课是高中历史的第一课,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兴趣浓厚。且夏商西周有许多历史故事广为流传,也有相关影视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讲解与阅读相关图片资料,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能够列举代表性文化遗存。通过总结、归纳文化遗存分布与出土器物特点,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特点。(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通过文字、图片材料,分析文化遗存所表现出的重要历史信息,梳理人类社会演变发展规律,能够解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等史料信息,了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分析早期国家特征,举例说明早期国家所表现出的特征。(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教学难点: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早期国家特征。
【教学活动设计】
1、导入:
教师活动:通过三个问题进行本课导入。Q1:何为文明?Q2:如何判断文明产生?Q3:中华文明何时产生?如何证明?通过Q1,让学生简要了解史学界对于文明的定义,即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通过Q2,让学生掌握如何判断文明产生,即形成了国家;通过以上两个问题,让学生能够在本课的学习中自主解答Q3,探寻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继续本课学习。
设计意图:以一连串的问题导入本课,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小侦探的身份探寻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本课学习,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第一部分教学:石器时代、文明孕育
内容一:旧石器时代与新时期时代
教师活动:通过毛泽东的诗句,引导回顾人类与猿之间的本质区别,介绍石器时代的划分依据以及彼此之间的区别。引导学生归纳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人类各自的生活状态,通过介绍文化遗址分布,让学生认识到文化遗址分布广、数量多的特点。教师要重点介绍姜寨聚落遗址与良渚文化遗址。课本第3页的图片可以看出,姜寨遗址还未产生贫富分化,即还未形成国家,还是母系氏族阶段,此时文明并未产生。良渚遗址有宫殿区,还出土了玉琮,玉钺,表面该社会已有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分化,产生了公共权力,从氏族进入了国家,良渚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学生活动:通过对旧有知识的回忆与对教材内容的总结,归纳出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状态: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从原始人群到母系社会。自主归纳发现的新时期时代各文化遗址的特点,与老师一起从图片中发掘国家产生的信息,判断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
设计意图: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状态等内容相对简单,且在初中学习过,让学生自行归纳即可。本部分重点在于通过介绍典型文化遗址,让学生意识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石器时代后期一些文化遗址已经有了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产生了阶级与贫富分化,具备了国家雏形,中华文明到此时已经逐渐形成。
内容二:中华文明孕育
教师活动:内容一的学习已经让学生认识到良渚文化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从而证明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解答了导言遗留的问题。展示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分布图与新时期时代文化遗存图,引导学生归纳中华文明形成的特点,展示三星堆考古发现,得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特点。多元是指分布广泛、各具特色,一体是指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具有中华特色的文明特征。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讲解积极进行思考,根据石器时代人类及文化遗址分布图,得出分布广、时间早、数量多的重要分布特点。结合老师提供的史料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了解清多元一体的准确内涵。
设计意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特点学生在初中早有接触,且理解较为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即可。
3、第二部分教学:万邦时代、国家雏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时学过关于三皇五帝的相关知识,讲解早期权力的传承方式——禅让制。通过问题:为什么国家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引导学生思考国家产生的过程,从生产力发展逐步推导,让学生认识到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国家是在私有制和阶级发生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学生自主归纳夏朝制度与发展历程,将目光聚集在夏朝作为早期国家所表现出的特征,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二里头遗址与夏朝的关系。
学生活动:本环节需要学生跟随老师做好笔记,概括夏朝发展历程,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总结出夏朝统治特征①权力相对集中,且具备成体系的国家机器;②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③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权力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设计意图:三皇五帝与夏朝的内容相对简单,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但本课重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需要教师以示意图的方式重点讲解。随后通过展示史料,让引导学生认识早期国家夏朝所表现出的特征。
第三部分教学:商与西周、文明发展
内容一:商与西周制度
教师活动:商、西周与夏朝不同,商、西周的大部分历史是得到考古发掘验证的历史,要利用甲骨文与青铜铭文来学习这两个朝代。商朝的学习中的在于内外服制度,比于夏朝,内外服制度下商朝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大大扩展,内服区域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商朝的统治特点相对简单,可引导学生自行归纳。西周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的内容初中历史已经进行过学习,简单复习即可,通过展示史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封制的利弊,加深对分封制的理解。比较重要的是宗法制,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需要讲清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师补充礼乐制、井田制的内容,讲解西周四种制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西周制度。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提供的三则史料,概括出商朝统治的主要特点:王权带有神圣色彩,借助占卜加强王权;内外服制度下依靠武力对地方进行松散统治。学习分封制时,要回顾初中学习的旧有知识,小组讨论分封制的利弊,加强对分封制的认识。
设计意图:课本要求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学习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学习商和西周的历史要以甲骨文和铭文为工具,重点学习早期国家的特征,透过制度表相而去总结归纳所表现出的统治特征。对于学生学习过的内容,以引导回顾为主,未学习过的内容要深入讲解,加深印象。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分封制的利弊这一比较困难的问题,培养学生间合作学习能力。
内容二:商周经济
教师活动:按照课本内容简单带领学生梳理商周经济发展,重点讲解井田制的含义。从手工业、农业、商业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学习。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进行学习
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简单,按课本安排进行讲授即可。
5、本课小结
教师活动:思考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带领同学们总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在白板上展示教师所绘制时间轴,回忆所学的文化遗址与政治制度。
学生活动:与教师一起总结早期国家特点:政治:①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甲骨文、祭祀)
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
③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到分封)
经济:①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
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文化:①系统文字(甲骨文,金文)
②从敬鬼神到西周时期“民本”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问题,加深学生对于早期国家统治特征的理解,通过时间轴进行总结,时间脉络更加清晰,较为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明起源与产生发展的历程。
6、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