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9 07:4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教学目标
通过隋朝的各项建设来说明隋朝灭亡的原因,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动力;
通过唐朝盛世的表现来讲述“贞观之治”和“开元 盛世”等局面出现的过程,以及唐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通过对民族问题的重点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都作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这一时期国家政局外重内轻,爆发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来说明唐朝的灭亡,在五代十国时期着重讲述周世宗改革,为后期宋朝统一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
本课设立了三个子目:隋朝兴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三个子目按照时间顺序呈现历史发展的 基本过程,将隋唐五代十国政权兴衰更替的历史脉络勾勒出来,并对隋唐五代十国政权更替 的前因后果作了必要阐述。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隋的统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藩镇割据
五、学情分析
在初中的教材中,学生对于隋朝大运河、唐朝盛世的具体内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于民族交融这方面的内容还比较模糊。且学生基础较差,对于一些难点接受缓慢。
六、教学方法与资源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资源:历史史料、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导入:
前面的课程当中,我们已经学习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民族交融之中我们有这么一个军事集团值得大家注意,就是关陇集团。源于北魏,活跃于关陇地区,关系紧密的胡汉士族联合政治军事集团在西魏、北周、隋、唐(初期)等几代政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从图中可以看出,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就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民族交融、胡汉士族的联合,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当然也离不开经济上的支持。最终经过三百多年的分裂、战乱以及民族交融,中国于589年再次统一,不仅统一,还达到了盛世,开启了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隋唐时代。
隋的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此时的隋朝面临着一个民族交融更加深入、南方经济占比上升、北方突厥求和于隋边境相对安全的民族新环境,这个时候可谓是赶上了发展的好时代,于是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初创三省六部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总结和发展前代立法经验,使法典编纂规范化,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成为后代王朝的立法蓝本;沿袭北魏的均田制;设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相关的政治制度我们留到第7课来讲,在本课我们主要注意隋朝的一些建设。
首先是对于都城的建设。隋文帝定都长安,并在长安以南修建大兴城,隋炀帝即位后由于长安地处偏西,粮食供应困难,为了掌握中原与江南经济,派人兴建洛阳城(东都),宏伟壮丽、闻名于世,次年就迁都洛阳;其次是广设仓库,仓库分官仓和义仓,官仓作粮食储积和转运,义仓供救济之需,设立仓库大家觉得是好还是坏?(学生谈论,PPT展示)第三是修建大运河,(PPT展示)大运河将中国众多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连接起来,形成贯通南北的运输网络,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加速成为有机的整体,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发展,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城市,但是,因为过度消耗国力,人民赋役加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PPT展示图片),并说明隋的灭亡与其他王朝不同:一般王朝多亡于王朝末期资源调配枯竭,但隋朝国库充盈。隋炀帝滥用民力、穷兵黩武,超过了社会承受能力的上限,导致隋朝“极盛而衰”。
617年,唐国公李渊于太原起兵,不久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的孙子为帝,就是隋恭帝,第二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杀死隋炀帝,立他的侄子为帝,不久又自己称帝,同年五月,李渊逼迫隋恭帝禅位,正式称帝,国号为唐,李渊就是唐高祖。他派兵击败各地的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到624年,基本统一全国。
大家都知道玄武门之变吧,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伏兵,杀死太子李建成等人,李渊被迫把帝位禅让给李世民,此年改元贞观。李世民在位期间,吸取了隋亡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了群众的力量,所以他在位之时,重视百姓生活;整顿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比如说重用魏征等;还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修养生息,复兴文教,完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使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促进民族融合,稳定边疆;在其执政期间,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去世后,其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他迁都洛阳,开启两京制,执行太宗遗训,在他的治理下,“边陲安定,百姓阜安,使得天下大治,有贞观之遗风”,世称“永徽之治”。李治之后,就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即皇帝位后,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开创了殿试和武举,使科举制进一步完善,打击关陇集团,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员,重用狄仁杰、姚崇等人,在她在位期间,经济持续发展,有人说她的治理具有“贞观遗风”。
唐玄宗是唐高宗的孙子,在他登基后,开创了开元盛世,政治上,精简机构、裁撤冗官,整顿吏治、任用贤能,经济上,打击豪门士族,通过“检田括户”,防止籍外占田,解决逃户问题;军事上,改府兵制(西魏时创立,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制历西魏、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为募兵制,扩张疆域,在边境地区大量发展屯田,同时改善民族关系,遏制佛教,修订《大唐六典》等。这一时期也将唐朝推向全盛。
在我们讲完这几个盛世之后,请同学们结合前面学习过的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来说说你觉得盛世是什么样子,或者是盛世的表现有哪些?(板书:指中国历史上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国家繁荣昌盛、统治集团文治武功到达一定水平的社会现象,通常表现为对内政治清明,统治者有为,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思想活跃、文化昌盛,对外军事强大、贸易繁荣、影响力大。
那么隋唐盛世的表现除了我们PPT和课本当中提到的政治上的,还有经济和民族关系上需要我们注意,首先是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技术,牛耕的出现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唐代出现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调节耕土的深浅,它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一直被后人沿用,曲辕犁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还有新型的灌溉工具——筒车;其次是手工业,唐三彩,是一种彩釉陶器,多是明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为后来的彩瓷开辟了道路。
接下来是本课的重点,民族关系。如果同学们预习过应该就会发现此时围绕在华夏四周的民族相较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用课本及地图进行具体讲解。及唐开明的民族政策,原因及影响,唐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原因。
在盛世之下,也隐藏着很多社会危机,土地兼并激烈,均田制、府兵制和租庸调制濒于崩溃,政府不得不实行募兵制,招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控制,边防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节度使力量膨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富”,内地军备废弛,边地的军事力量超过内地和中央,唐朝政局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成为了安史之乱的诱因。同时,唐玄宗统治后期内部矛盾激化,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把持朝政十九年,继任的杨国忠更是骄纵跋扈。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际,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叛军连克唐军,很快攻下洛阳和长安,唐玄宗逃至成都,太子李亨称帝,是为唐肃宗。安史之乱后期,在回纥兵的帮助之下,唐军平定了叛乱,叛乱时间长达7年零3个月。安史之乱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经济上,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量北方民众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政治上,中央集权遭到极大削弱,形成了唐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边疆上,边防空虚,唐领土范围进一步缩小。
唐开元年间,为了防御周边各族进犯,政府在边境诸州设置节度使,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平定叛乱,把边地的军镇制度扩展至内地,这时的藩镇就是全国设立,一方面是为了给平叛的将领一些待遇,被封节度使,一些是安史的将领,他们投降了,也要给他们一些安置,给他们身份,这些人也被分为节度使。(节度使的构成:藩镇将领和安史旧部),节度使掌握掌握辖区的军政、财政大权,职位可以传给儿子或部将,独霸一方,与中央若即若离,他们之间互相兼并,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那么多的节度使藩镇割据,皇帝也想解决这个问题,但他没有能力,只能采用“姑息之政”,与其说安史之乱是平定,不如说是在妥协之中达到的一种平衡,一种安定的局面,但他代价很高,藩镇也影响了唐中后期的整个局面。同时这些藩镇中也不是所有藩镇都是和中央对抗的,比如东南地区的藩镇就是中央直接控制的。同时需要注意的就是,藩镇之间及其各自内部的矛盾,使唐朝得以维持了形式上的统一,唐末黄巢之乱后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唐中央政权彻底失去了权威性,才导致唐朝灭亡。
此外,唐朝中后期大家还需要注意一下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权主要表现在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的统帅权和皇帝与宰相之间的信息传递权,掌握了禁军与决策权的宦官,形成了与被称之为“南衙”的朝官系统相对应的“北司”,唐朝内有宦官擅权,外有藩镇割据,皇帝权威荡然无存。朋党之争指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比如牛李党争,李党大多出生于世家大族,主张按门第取士,牛党多为“科举派”,反对公卿子弟垄断仕途。牛李两党争斗长达四十多年,使腐败的朝廷更加混乱。同时政治腐败,赋役沉重,边疆上契丹等少数民族崛起入侵,社会矛盾激化,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需要注意的就是黄巢起义。875年,黄巢在冤句响应王仙芝,黄巢的军队驰骋中原,暴力扫荡了唐朝的社会秩序,在动乱中涌现除了一大批武装割据的军阀,经过相互火并,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朱温和以太原为中心的李克用两大势力集团,黄巢之乱给唐政权以致命打击,导致唐末国力大衰。但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农民起义,而是朱温废唐自立。
通过课本,讲解五代十国。讲解完柴荣改革后,959年,柴荣病逝,其七岁的幼子柴宗训即位,960年,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八、课后反思
教师所讲知识点过多过密,学生参与度不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