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学案 班级 姓名 评价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学立意】探寻制度创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治久安的关系
【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内容和两税法的进步作用。
【学习难点】:两税法前后中国赋税征收的变化。
环节一:
观察团一:选官制度
问题1:阅读材料和教材P38,概括九品中正制选拔方式、标准、范围和选拔权力?
材料1: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选拔方式
选拔标准
选才范围
讲解员挑战1:从历史古迹看制度
解说词:自己尝试提取重要且关键信息
读书人最高荣耀,最是金榜题名时说的就是大雁塔
大雁塔的得名,一说来源于梵文的音译。佛教梵语称塔为亘娑,唐言译为雁,故称雁塔。另外一说源于唐代的雁塔题名一“妙有行列,宛若雁阵”。冠以“大”,则是因为后建的荐福寺塔与此塔遥遥相对而较小之故.
说到雁塔题名,它始于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登塔题名,后文人们竞相效仿,在考取进士以后,都要等上雁塔将自己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题留在雁塔的墙壁上,日后若是升为卿相还要用朱笔改写,雁塔题名被视为人生一大荣耀之事。当时流行这么一种说法,"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的就是三十岁考中明经科就算老的了,而五十岁考中进士科还算年轻的呢。白居易在27岁便考取进士,并作诗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表现出他少年得志的喜悦与自豪之情。人称"寒酸孟夫子”的孟郊,在46岁时考中进士,赋诗曰: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他登科后“春风得意”的著名诗句,成为脍炙人口的美谈。
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并梳理,科举制形成发展过程?
问题2:结合教材第一目和材料探究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材料2: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环节二:
观察团二:中央官制制度
讲解员挑战2:从经典古籍看制度
最早的行政法典,完备的职官制度《大唐六典》
解说词:自己尝试提取重要且关键信息
法制史小科普【现存最早的行政法典—《唐六典》】
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是我可是我国第一部行政法的NO.1哦
开元年间,唐朝国家发展繁盛,国力强劲、经济、文化繁荣,从而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也需要更加完善健全。在该背景下,唐玄宗令张九龄、李林甫等人修订了一部系统规定官制的政书—《唐六典》。该典籍以《周礼》中的六官为指导和模式,采取“官领其属,事归于职”的修订方法,最终成书30卷,分为:治职、教职、礼职、政职、刑职、事职六部分。
这部法典在内容上详细规定和记录唐朝的官僚机构和官职的编制情况,主要包括:国家机构及官职设置情况、官职设置管理制度、国家机构的权责范围、官员编制及品阶划分规定、监察及监察管理体系等各方面,由正文和注文两部分组成,有关历史沿革,分别作注于正文之下。此部法典建立起的完整行政体系,对于唐王朝的行政工作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后世行政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样也是后世了解唐朝官制制度的重要文献。
合作研讨1:阅读材料并观察图示,思考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材料3: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4: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情境1:假如现在地方要申请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批复的流程的是怎样的呢?(画在学案上)
问题3:比较秦朝九卿的职能和唐朝六部的职能有何不同,这有何积极意义?
环节三:
观察团三:赋税制度
讲解员挑战3:从挖掘古物看制度:怀集庸调银饼
解说词:自己尝试提取重要且关键信息
唐朝银饼饼的自述,请叫我“富贵儿”~大家一定想知道,我是做什么用的吧?我为什么叫“富贵儿”~?我在当时能换多少米?又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呢?读完你就懂我了。这些银饼錾文反映了唐开元年间岭南地区可能用银缴纳赋税。“怀集”、“洊安”属唐代岭南道,是当时重要的产银、用银地区。怀集庸调”银饼唐开元十年(722年)最大径10.8厘米,厚0.3-0.8厘米,422克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庸调银饼是唐代的赋税银。唐代实行的赋税制度,在实行“两税法”之前,实行的是“租庸调制”。当时庸调都是交纳布匹,不用银。在开元、天宝年间,“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也就是说金银珠宝都可以替代庸调交纳的布匹。另外也有些地区偏远,布匹和粮食体积庞大,也很重,而且在路途上还容易损失,所以后来为了方便,减轻运输的辛劳,就将这些东西折合成等价的银饼了。这饼银子大约是现代4076.919公斤的米,10两银子,大约相当于现在我们的24461.514元。
问题5:结合材料思考两税法实行的背景是什么?
材料5: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户口册)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6
【合作探究2,重难点突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但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屈,而租庸调法弊坏。
——《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二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前后中国赋税征收发生的变化。(9分)
征税标准:从以 为主逐步向以 为主转变
(2)征税内容:由以 为主逐步向以 为主转变。
(3)征税种类:由 向 转变。
(4)征税时间:由 向 转变。
思考:从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可以为当代国家治理提供哪些启示?
作业:撰写一份制度建设的考察报告(100字左右)
巩固检测:1.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
巩固检测2:隋文帝时,朝廷在门下省之下设殿内局分管皇家事务。隋炀帝时将殿内局扩大为殿内省,独立于门下省之外,自此,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此举( )
A强化了皇家的独尊地位
B体现了国家治理的专业化倾向
C推进了国家廉政建设
D提高了隋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
巩固检测3: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大雁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