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品民生之味 展劳动之美
—— 《芣苢》《插秧歌》联读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在这片古老的以农业为本的土地上,那些回荡在田间地头的吟唱,始终是这个民族血液里最滚烫乐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那古老的歌谣——《芣苢》《插秧歌》。
学习目标
在诵读中体味《芣苢》重章叠唱的韵律美,《插秧歌》语言浅白流畅的风格。
理解诗经中反复与变化的表现方式,《插秧歌》民歌体手法的特点。
赏析动词的变化之美,感受劳动场景的忙碌和喜悦。
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对普通劳动者的讴歌和赞美。
学习任务一
拍小视频,展劳动之美
“喜迎国庆节,礼赞劳动者”主题活动正在我校如火如荼地举行着,咱们班同学以”品民生之味,展劳动之美”为主题,拍摄一个30秒地小视频。
以《芣苢》和《插秧歌》两首古诗为蓝本,撰写小视频脚本。
镜头内容 演员 景别 (远中近) 同期声台词 道具 备注
采、有、掇、捋、袺、襭等六个字,其实是六个动词,表示六个动作。借助字形字源,我们可以展开联想想象,还原劳作场景:女子们发现芣苢,采摘芣苢,最后满载而归。
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
——元 吴师道
我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采摘芣苢
越采越快
越采越多
收获满满
(劳动过程)
(劳动快乐)
插秧歌
拔秧
抛秧
接秧
插秧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关注动作,还原画面
(拔秧——抛秧——接秧——插秧)
关注语言,揣摩心理
关注细节,体会精神
(辛苦的劳作,紧张的气氛,专注的劳动者)
学习任务二
吟诵诗歌,悟劳动之情
视频拍成了,咱们班同学打算在结尾处加上两首古诗有感情的朗诵。
请大家认真排练,期待你们精彩地展示
朗诵的时候,要注意每一首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芣苢》:关注重章叠句;劳动的欢欣、劳动的热情。
《插秧歌》关注口语、俗语,读出新鲜之意、活泼之趣;劳动的紧张忙碌、秩序井然,农人的勤劳和艰辛。
可以尝试花式朗读:
《芣苢》:先是两组女生诵读,在读完第一个四字短句后,另外两组女生加入诵读,形成循环往复的效果,最后的四字短句前两组女生重复读一次,刚好和后两组同时结束。
《插秧歌》
分角色朗读,1、2句集体读, 3、4男生读,5,6句一女生模拟老妪口吻读,7、8句一男生模拟田夫读。
尝试改变声音轻重、节奏快慢,并加入手打节拍的律动形式诵读,还原劳动场景。
学习任务三
撰写字幕,品劳动之味
视频后期制作需要我们配上字幕。试以”劳动是……“为主题,结合这两首诗歌的内容写一写。
参考示范
劳动是在丛丛芣苢中穿梭采撷的乐趣,
劳动是衣襟装满丰盛收获的美好。
学习任务四
解答疑惑,明劳动之理
制作好的视频引起了其他班同学的兴趣。有同学认真阅读了诗歌后,心生疑惑,想向咱们班同学请教。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吴越春秋·弹歌》
(1)在《苯莒》中,明明6个动词就可以描述的场景,为什么要用48个字呢
(2)《插秧歌》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鳌装是甲”有些“游离诗外”了,你怎么看
在《芣苢》中,明明6个动词就可以描述的场景,为什么要用48个字呢?可不可以改为“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
四句,八个字,描绘了我国远古劳动人民的狩猎场面。他们砍竹、接竹、制作弹弓捕猎禽兽,通过紧张的劳动获取食物。《芣苢》在“采采芣苢”和“薄言”的重复中,节奏放缓了,画面里的人也放慢脚步。重章叠句,在不断重叠、不断回环的歌声中,使我们感受到劳动妇女的快乐。
《插秧歌》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有人认为“游离诗外”了,你怎么看?
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所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
让我们行动起来,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劳动书写人生风采,用劳动汇聚磅礴伟力,助力青春向前,中国向前,时代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