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教学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教学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9 08:5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标要求: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苏、中)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国际贸易体系
世界贸易形式变化
布雷顿森林体系
金融全球化和电子化
教材结构:
(本课内容庞杂)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在曲折中发展
学习聚焦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在曲折中发展。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成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
提示:
(1)将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战前;两次大战之间;二战后。
(2)将国家分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苏联;新中国;新兴民族国家
列表格,梳理教材内容
时间
20世纪初
1914——1918
1918——1929
1929——1933
1933——1939
1939——1945
1945—19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后
20世纪90年代
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发展,但不平衡
一战
发展、繁荣
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法西斯专政
二战
战后新变化
滞胀
新经济时代;金融危机
苏联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二战
改革——困境
解体
新中国
建立计划经济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兴民族国家
较高速发展
结构性问题
【师生】对应教材,梳理线索,完成表格。
(一)20世纪初的经济发展
大约在1880年或1890年,一个巨大的变化席卷了资本主义社会。……规模庞大和非个人的有限公司成了越来越突出的特征。
——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国家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变化: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
影响: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指出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整体经济变化及其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美日经济崛起
摧毁四大帝国,
新兴民族国家出现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英法经济重创
不同的经济轨道
(二)社会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
1、“一战”后的社会主义(苏俄-苏联)
【学生活动】据材料指出20世纪以来俄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其最终成就?
1937年,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经济政策的变化
成就
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
【温故知新】以表格形式整理苏(俄)联 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时间 1918-1920年底 1921-1928 1936年确立
目的
内容
影响/ 成就
集中有限力量保证战争胜利(直接过渡)
重心: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余粮收集制
积极:保证前线粮食供应,缓解城市饥荒。
局限: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导致战后经济和政治危机。
粮食税;私营企业发展;租让制
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
巩固苏维埃政权。
实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积极:短时间实现工业化,奠定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卫国战争胜利创造物质条件,赢得国际声誉。
局限: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苏联发展。
2、“二战”后的社会主义(苏联、东欧、中国)
1991年
苏联解体
1953年
1989年
东欧剧变
1964年
1985年
赫鲁晓夫
改革
勃列日涅夫
改革
戈尔巴乔夫
改革
改乱了
改残了
改死了
(1)苏联和东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突出,随后的改革陷入困境
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2)中国:分两段
曲折探索(奠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改革开放(转折和成就):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②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③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P48【史料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
(三)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
1. “一战”后的资本主义
(1)“一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经济危机(1929—1933年)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经济危机。危机于1929年10月肇源于美国,迅速波及到严重依赖美国资本的德国,又很快殃及严重依赖世界市场的英国,接着蔓延到全世界大部分国家。这场危机有三个特点。首先,持续的时间特别长。……其次,发生的范围特别广。……第三,破坏性特别大。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和下列数据,概括 “经济危机”的表现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社会矛盾尖锐。
表现: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
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希特勒
自由放任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武力对外扩张
【学生活动】概括西方国家如何应对危机?
措 施 金融 恢复银行信用;
工业 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防止生产过剩;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蓝鹰运动
农业 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农业调节法》
社会 福利 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法》
社会 立法 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
特点 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实质 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3)罗斯福新政内容【温故知新】
一、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经济
【学生活动】概括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在解决“原有经济模式不完美”问题上的异同。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都是对原有经济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就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都运用了政府干预和市场经济两种手段,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①美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②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时间 16世纪—18世纪 18世纪—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70年代
阶段 工场手工业 工业革命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提出 / 亚当斯密《国富论》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主张 政府管制生产和商业活动、垄断外贸、提高关税 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经营,反对国家干预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原因 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开拓世界市场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矛盾激化
典型表现 政府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海盗式劫掠 胡佛自由放任政策、 “看不见的手” 罗斯福新政
【知识拓展】资本主义国家三大经济思想
经济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波及范围更大。
思考:下列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到1976年,占美国人口1%的美国最富有的人所拥有的财产总和占国家总财富的20%,但到了90年代中期,这1%的最有钱人已占有了49%的国家总财富。
——《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
政治独立
经济独立(首要目标)
工业化进程
发展国有经济
制定经济计划
自身经济结构问题
西方贸易保护主义
充满挑战
高速发展
(20世纪60至70年代前)
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四)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经济
1.世界形势:
(1)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
(2)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一带一路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五)21世纪以来的中国和世界
2.中国对策:
(1)面对挑战,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2)努力实现“五通” ,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一、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经济
【合作探究】根据所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1)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
(2)科学技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
(3)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4)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多极化趋势。
(5)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断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6)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
学习聚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服务贸易增长迅速,电子商务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学生活动】依据教材和材料,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有哪些?
时 段 世界贸易年增长率% 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
1870—1900 3.2 3.7
1900—1913 3.7 4.2
1913—1929 0.7 2.7
1929—1938 -1.2 2.0
1938—1948 0.0 4.1
材料2: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国通过法案,对进口商品关税征收最高达53%。这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各国纷纷提高关税,打起了关税权、倾销战和货币战,致使世界经济停滞,贸易总额相对于1929年减少了三分之二,世界经济全面衰退… …这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战争和经济危机;关税战,贸易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关贸总协定
(国际贸易体系)
世界贸易组织(WTO)
【知识回顾】为重建世界经济秩序,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做了哪些努力?
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
一个中心、两个体系、三大支柱
特点:
材料:在关贸总协定的努力下,到1988年止,发达国家工业品的平均关税已从40年前的40%下降至4%-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也降至13%-15%。 …… 1950年至1973年,国际贸易额平均增长率为10.3%,国际贸易量年均增长7.2%。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和材料,分析《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与意义。
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
宗旨:
缔约国平均关税不断下降,推动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9,指出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与关贸总协定有何不同?
各成员力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50,找出服务贸易扩大的表现?以此为例分析WTO的影响
1997年,69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签署了《全球基础电信协定》,电报、电话、移动式数据服务等电信市场相互开放,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WTO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涉及12大类。
①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②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刺激有效需求,提高生活水平
宗旨
表现
影响
GATT(关贸总协定) WTO(世界贸易组织)
成立时间
区别 性质
管辖 范围
争端裁决
常设的、永久性的国际组织
临时性多边贸易协定,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
仅管辖货物贸易
管辖货物、服务、知识产权
若缔约一方反对,则不能裁决
1947年
1995年
各方必须服从裁决机构的仲裁;
以一揽子方式接受世贸组织的协定、协议,不能选择性地参加某一个或某几个协议
【整理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二、在发展中进步:国际贸易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1950年
台湾当局退出
2001年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47年
创始会员国
1986年
开启复关谈判
①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
②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③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
④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过程:
影响(在教材相应位置标上序号)
3、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贸易形式更加多样
(1)贸易形式的变化: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
(2)交易手段的变化:电子商务兴起后,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同时也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WB)
成立
宗旨
主要业务
资金来源
作用
协调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主要来源于成员国的认缴,美国因认缴资金最多而获得最大投票权
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
以双挂钩原则稳定国际汇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收支不平衡(救急)
提供中长期贷款,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由西欧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救穷)
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1945年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
学习聚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金融组织,对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金融的全球化、电子化,便利了人们的消费,也具有相当的风险。
2.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
(1)主导趋势:
(2)表现:
【学生活动】指出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及其具体表现?有何风险?
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
①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②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
美国高盛公司
——金融全球化
(3)风险: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1)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3)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4)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2016年10月1日IMF正式将人民币纳入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成为五种国际储备货币之一。2016上权重占10.92%,2022年权重提升至12.28%。
3.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与影响
趋势: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经济全球化;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升。
①解决亚洲经济体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②推动亚洲经济发展;
③提高亚洲经济体抗风险能力。
【学思之窗】教材P51
背景:
目的:
三、在扩张中波动:国际金融
4、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
(1)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开始投入使用。
(2)20世纪末,信用卡公司实现了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
(3)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已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4)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就能办理转账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
原因: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表现:
小结:换个角度整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