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导入
现代农业耕作方式
传统农业耕作方式
根据两幅图片,分析是什么在发展使我们的生产生活变化如此之大?
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石、木、蚌(耒耜)
原始社会
骨耜(河姆渡)
1.石器工具(非金属时代)
(2)时期:
1)旧石器时代:打击为主;
2)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石斧(河姆渡)
石锄(红山)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
(1)特点:质地坚硬,更耐用。
(3)工序:选料、打击、磨光、钻孔。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石、木、蚌(耒耜)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青铜器农具
2.青铜农具(金石并用时代)
(2)中国: 1)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出现
2)特点:数量有限。主用于礼器和兵器。
①原因:a.青铜产量低且珍贵;
b.青铜的坚韧度不好。
(1)起源:西亚、北非。
②作用: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青铜铲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乌尔王陵出土的铜斧头
(今伊拉克境内)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石、木、蚌(耒耜)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青铜器农具
公元前15—前14世纪
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3.铁制农具(铁器时代)
(1)出现: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2)传播: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思考】西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的原因?
①赫梯王国铁矿资源丰富②靠近海边,利用海风吹动鼓风机,将温度提升到冶炼铁矿石的程度。
(3)优点: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石、木、蚌(耒耜)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青铜器农具
公元前15—前14世纪
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战国时期
(前5世纪—前3世纪)
铁农具推广
(3)在中国的推广与发展
1)推广及其意义
①推广:战国时在农业生产中推广。
②意义:使得人民耕作、拓荒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有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进一步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
◎铁犁与铁锸
铁犁冠
3.铁制农具(铁器时代)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3)在中国的推广与发展
2)发展:
西汉犁壁发明,牛耕不断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唐代出现曲辕犁。
石、木、蚌(耒耜)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青铜器农具
公元前15—前14世纪
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战国时期
(前5世纪—前3世纪)
铁农具推广
南北朝时期
灌钢法
3.铁制农具(铁器时代)
灌钢法
据史书记载,炼钢方法是:“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就是说,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由于是让生铁和熟铁“宿”在一起,所以炼出的钢被成为“宿铁”。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知识拓展
相关史料
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工具和牛耕。战国发明铁犁冠。(2)两汉:①西汉赵过推广二牛三人的耦犁。后来出现犁壁,西汉后期形成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西汉发明具有开沟播种双重功能的耧车(近代条播机雏形)。②东汉时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③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曲辕犁(又名“江东犁”),安装犁评。作用:耕犁已相当完善,适应不同耕作要求,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一直为后世沿用。
一牛一人(曲辕犁)
二牛三人(直辕犁)
二牛一人(直辕犁)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重点探索
相关史料
【总结提升】中国古代耕作工具发展的历程体现出怎样的变化?
木、石、骨、蚌质农具 → 青铜农具 → 铁农具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 石器锄犁 → 铁犁牛耕(封建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
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
──《汉书·地理志》
农用动力:
生产效率逐步提高
变化二
变化三
变化一
农具材料:
人力 → 畜力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重点探索
相关史料
铁农具使用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对社会转型起到怎样的作用?
材料:战国时期以来,铁农具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它的产生标志着石器时代的彻底终结。铁农具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的决定性因素,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铁农具为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基础;第二,铁农具促进了粗放农业向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转化;第三,铁农具为封建帝国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总之,铁农具伴随着人类社会从远古走来。丛它诞生之日起,就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农业生产,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直到现在,铁农具仍然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我们相信,铁农具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仍会起主导的作用,只不过铁农具的形态和形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变得越来越复杂,用途越来越广泛了。
——摘编自徐旺生《中国饮食文化与晚近农业结构关系探析》
影响:开垦荒地、兴修水利、铁犁用于牛耕、精耕细作、粮食产量提高。
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而决定生产关系
作用:经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政治——各国变法,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封建制度确立;
思想——出现百家争鸣。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二)灌溉工具的变化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春秋时期
唐朝
宋朝
东汉末年
翻车(马钧改进)
桔槔
筒车
高转筒车
原始社会末期
汲水灌溉
明清
风力水车
1.概况: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2.中国
(1)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2)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①灌溉装置日益复杂; ②从人力到自然力。
变化趋势: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三)畜牧工具的变化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圈厩:饲养禽畜。
2.马槽:喂马。
3.捕捉动物:弓箭、网。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一)纺织工具的进步
基础梳理
3万年前
骨 针
(缝制兽皮)
新石器后期
陶纺轮
(纺线)
1.3万年前:
(1)工具:骨针。
(2)用途:缝制兽衣。
2.新石器时代晚期:
(1)工具:陶纺轮。(2)作用:纺线。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新石器时代的陶纺轮
相关史料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一)纺织工具的进步
3万年前
骨 针
(缝制兽皮)
新石器后期
陶纺轮
(纺线)
汉代
纺 车
(纺纱)
元代以后
织布机
(织布)
纺车
汉代素纱禅衣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3.汉朝:
(1)工具:纺车;提花机。
(2)作用:纺纱;织精美花纹丝织品。4.元朝以后:
(1)工具:棉纺织机
(2)作用:棉布成为常用服装材料。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蜀锦提花机模型(西汉)
织布机
我国纺织原料经历过程:麻→丝→棉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二)制瓷业工具的进步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最初
泥条盘筑
(制造陶器)
新石器晚期
坯车
(制坯)
南朝
匣 钵
(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
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唐宋时期
支钉
(防止粘连)
半坡人制造的陶器
泥条盘筑技法
工匠使用坯车制坯
匣钵(防止污损)
支钉(防止粘连)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二)制瓷业工具的进步
知识拓展
宋朝五大名窑
官窑穿戴瓶
钧窑玫瑰紫釉尊
定窑孩儿枕
汝窑天青长颈瓶
哥窑海棠式花盆
宋代五大名窑各具特点,争奇斗艳,为中国瓷业作出巨大的贡献。五大名窑的形成和出现,是中国陶瓷在世界文明史上崭露头角的开始,奠定了中国陶瓷在世界上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三)冶金技术的进步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锻打:
①用途:用锻打金属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金属器具。
②工具:
A.用来融化金属原料的土炉
B.对金属原料进行打击的锤
C.磨平金属的锉等
磨平金属的锉刀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三)冶金技术的进步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2)铸造:
①用途:采取铸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属器具。
②工具:
A.坩埚:融化金属原料
B.范:使业态金属成型,在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
◎西汉五铢条形铜子范
◎金代冶铁坩埚
◎坩埚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三)冶金技术的进步
知识拓展
相关史料
水排,也称水力鼓风机,是用卧式或立式水轮带动皮囊或木扇鼓风的机械装置。
它由东汉时期的南阳太守杜诗创制。
这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在冶铁中利用鼓风技术提高炉温的标志 。
水排复原模型
水排
这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绘制的水力机械——水排。水排是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机,至迟出现在公元31年。当水流冲动转轮后,转轮带动鼓风机,图中反映了用水排为冶铁炉鼓风的场景。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风箱——水排“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的
重点探究
相关史料
阅读以下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
材料一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材料二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三 两千多年前,当恺撒大帝身着中国丝袍出现在罗马剧场的时候,整个罗马都为之震撼了。使用中国丝绸,成了一种时尚……直到15世纪,瓷器在欧洲还是稀世珍宝。17世纪,中国瓷器风靡欧洲,价格高于黄金。18世纪,中国瓷器已遍销全世界,并深入到普通的外国人家庭。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的
重点探究
相关史料
阅读以下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
材料四
家庭纺织 民间冶金作坊 官府纺织作坊
提示:
①官营手工业规模大,技术发达;
②手工业者往往是世代相传,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政府保护;
③民间手工业规模小,经营艰难;
④享誉世界。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类别 劳作方式 特点 典型代表
农业
手工业
根据教材P22-23,梳理古代劳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集体劳作
家庭式劳作
庄园式劳作
家庭式劳作
民营作坊
官营作坊
①生产力水平低;②生产工具简单;
③春秋晚期之前的劳动形式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①生产力不够发达;
②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
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
④劳动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
以作坊为场所集中生产
①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②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劳作
罗马共和国的奴隶制庄园。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
中国魏晋时期的坞堡
①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
②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自主学习
(1)应用时代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主要原因: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较低所决定;
(3)积极作用:集体耕作有利提高工效;
(4)消极局限: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一)农业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集体劳作
材料:“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卷五·滕文公》
废井田开阡陌
井田制概念示意漫画
(一)农业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2.家庭式劳作
(1)地位: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在各区域文明中很普遍。
(2)原因:①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②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3)表现
①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方式。
②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摘自《墨子》
材料二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一)农业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2.家庭式劳作
……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
——《天仙配》
思考:小农经济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男耕女织下的小农经济
含义: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小块土地分散式经营中,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形成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和特定的生产与生活格局。
形成原因: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目的: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基本特征: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地位:是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主要农业生产模式。
影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为国家提供税源;形成特有的观念意识和文化传统;
局限:①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②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
③明清时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一)农业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3.庄园式劳作
(1)古代中国
时间:东汉——魏晋南北朝
原因:生产力不够发达;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豪强地主占有地方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并招抚大量依附农民为其耕种土地。
材料:东晋南朝时期,门阀政治发展到鼎盛,政权更迭频繁,土地私有制的浪潮又汹涌奔袭,东晋南朝时期的庄园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轨迹中大放异彩。战乱不息的中原大地促使士族冠带之家携家带眷避乱江左建立庄园,而战乱所导致的流民又为庄园的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据考证,当时为北来士族庄园建立重镇的会稽,直到刘宋时期也还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庄园使仓惶离乱的士族获得了安身立命之所。颠沛流离的移民重获安家立业之地。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被修建,原本为北方所种植的早地作物被推广至南方。
——摘編自胡宗飞《东晋南朝庄园生产经营研究》
(一)农业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3.庄园式劳作
(1)古代中国
特点:庄园规模大,拥有武装,具有独立性、封闭性、自主性等特点。
影响:战乱时期可使失去土地的农民依附于地主得到生存空间;产生了严重的地方割据现象且依附于其中的农民地位极低;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
坞堡(陶器,藏于荆州博物馆)
东晋·地主庄园图
(一)农业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3.庄园式劳作
(2)古罗马和中世纪时期西欧的庄园经济
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使罗马贵族获得大量土地和奴隶,牲畜、犁、锄等工具,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制庄园经济出现,农民无法与之抗衡。
中古时期的西欧:庄园是乡村最基本的经济社会组织形式。庄园出现于9世纪,12、13世纪达到鼎盛,14、15世纪趋于衰落、逐渐解体。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古罗马庄园
西欧封建庄园
(二)手工业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式劳作
(2)特点:
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手工业
家庭式劳作
作坊式劳作
民营
官营
(1)劳作方式:
◎海南黎族家庭纺织地毯
◎吴祺《纺织图册》
◎《乾隆驻跸图》中江宁织造府
(二)手工业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基础梳理
家庭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历史变迁
意义
个体农户的副业
自己消费缴纳赋税
稳定小农经济;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育
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明中叶萎缩
官家专用皇家私用
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条件;严格管理有利于技艺的提高。但缺乏竞争;强制服役工匠不满。
春秋战国兴起;明代中叶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官府统一管理,匠户集中生产,征役制到雇募制
很少进入市场
在市场上流通
个体独立经营
从帮工到雇工
民间消费
不在市场上流通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重点探讨
【想一想】结合以下材料,分析19世纪前后东西方生产工具上的差异及影响?
材料一 湖南,嘉庆(1796—1820 )年间:苗工所需,农具有犁耙、锄镰、长柄刀斧、箩筐、背笼、背枷、桔槔、筒车,织具有机梭、纺车、蚕筐。
——严如熤《苗防备览》
四川咸丰至同治(1851—1874)年间:隆民沿溪多砌堰,用桔槔浥注以灌田。无溪者或筑塘,或以田蓄水,春夏资之。
——《昌隆县志》
材料二 较之宋元,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数百年中没有什么变化,在多熟种植、肥料使用、农田水利等精耕细作体系等方面有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但在世界工业化、城市化日新月异的进程中,中国仍然固守传统,不思变化,终于导致在新一轮世界性竞争中落到了后面。
材料三 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6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珍妮纺纱机使纺织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蒸汽机发明提供了强大的动力。1770—1840年,每个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提高了20倍,因此,英国工业生产得以迅猛增加,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国。
【差异】中国:传统生产工具为主,使用人力或畜力,长时间无创新,适用农耕经济;
西方:采用机器生产,发展迅速,适应于工业。
【影响】
中国:生产工具无质的飞跃,适用于农耕经济,促进了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生产工具不先进,中国依然处于封建社会;落后于世界潮流,导致中国近代落后挨打局面。
西方:采用机器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力大大提高,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对外殖民扩张,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资本主义政治完善、启蒙思想传播;世界东西方易位。
【认识】
生产工具是反映生产力性质的综合性标志,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生产工具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本课小结
本课小结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无论什么时代生产工具进步就会推动生产力进步,进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农耕文明时代如此,工业文明时代如此,信息时代亦如此。着眼今天,生产工具进步更加表现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就是大国重器。有了大国重器,我们的国家无畏任何竞争与纷扰。
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习近平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