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文学短评》课件(共1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学写文学短评》课件(共1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9 09:0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短评的定义及基本特征;掌握写作文学短评的基本技法。
2、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能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进行有创意地表达。
3、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体会作品艺术之美,提高文学艺术鉴赏的水平与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文学短评写作的基本要求;赏析实例,掌握写好文学评论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
区分“评论”和“读后感”的界限;把握“叙”与“议”的尺度与比重。
文学短评定义
1.什么是短评
顾名思义,“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是指在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社会评论、文学评论、艺术评论。
文学短评写作
2如何写文学短评?
文学短评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论而篇幅相对短小的一类文章,主要是评论作家创作的得失,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写作文学短评,大致有“阅读—定题—评论—写作”四个步骤。其中,“阅读”须细,“定题”宜小,“评论”贵透。
文学短评写作
写作文学短评之前,一定要细读作品,先进入而置身于作品之中,读懂作品,然后又要跳出作品,远而观之,客观、超然地评价作品。我们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总体”就是从头至尾通读作品,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部分”就是对重要部分仔细地阅读,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通过分析研究,加深印象,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的特色,初步形成观点;“总体”,就是再次浏览全文,获得对作品全面完整的认识,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出准确判断。
文学短评写作
要想写好文学短评,一定要选择好角度,切题要小。
写文学短评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
写作角度与内容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写作角度与内容
2分析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写作角度与内容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描写方式: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写作角度与内容
4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
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
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
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
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
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
写作角度与内容
4赏析作品的语言
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
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
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技法一:集中笔力,定点鉴赏
典例1: 光阴荏苒,原以为前方会有设想过千万遍的细水长流,却不曾想,那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丈夫的离去,引起了词人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人用的十四叠字,虽无一“愁”字,却无不言“愁”。绵长的叠字,将她的“愁”不断延伸。岁月蹉跎,故人已长逝,早已是几年踪迹几年心,而红颜白发,刹那芳华,独留一人,情何以堪。若词人舍去这叠词的用法,变成“寻觅,冷清,凄惨戚”的话,哪里还会有“期待是最漫长的绝望”之说。爱不可说,忆不可说,愁不可说,痛不可说,只能让这不断重复的字表达心中所感:
烟波渺渺梦几度,良辰美景虚无数。
待到春时花开尽,暮雨相思离人误。
技法一:集中笔力,定点鉴赏
【点拨】这段文字是围绕《声声慢》中的哪一点进行评论的 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我的感悟 :
【示例】本文段是围绕《声声慢》的叠词之妙进行评论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文辞兼备,语言富有诗意,评论语言很流畅,辞藻特别华美,显示了很好的文学素养。
技法二;观点鲜明,开门见山
典例二: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北宋豪放词的代表,流传近千年。这首词获得如此高的地位,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因素。其中衬托之法的巧妙运用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选自《<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衬托手法》)
【点拨】这段话作为一篇文学短评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我的感悟:
【示例】这段话开篇提出论点,即“其中衬托之法的巧妙运用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也使读者对本文将要论述的问题一目了然。
技法三: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典例3: 《词苑丛谈》云:“李清照《声声慢·秋闺》词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辞亦不甚了了,若论其音韵,似稍有所会矣;若论其字之重叠,错落如珠,则只是皮相观耳,未尝搔到痒处也。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 。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
技法三: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设使其征人为女,居者为男,吾知其破题儿便已确信伊人之不在迩也,当无寻寻觅觅之事,男儿之心粗故也。能词之士,多昂藏丈夫勉学莺莺燕燕者,故不能下如此之十四叠字耳。
(选自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点拨】这段文字是从几个方面层层推进的 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我的感悟:
【示例】从行文的构思来看,对叠词的分析更深入且渐次分层,从三个方面层层推进论述,不蔓不枝。论证方式多样,比如对比论证、正反论证、假设论证,由浅入深,有深度与见地。
技法四: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典例4: 为了描摹心中的英雄豪杰的英武形象,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片更是精心选取了几个细节来衬托:一是英姿勃发的风流俊才,刚刚迎娶了国色天香的美女小乔。用美人衬托英雄,更见出周郎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令人羡慕。二是指挥赤壁大战时周郎的仪态。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而不是周身铠甲、如临大敌,这样的仪态装束衬托出周郎大战时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形象。三是战争的过程,本来是惊心动魄的一场恶战,而周郎却是在谈笑之间就让曹军灰飞烟灭。曹军在周郎面前不堪一击,衬托了周郎用兵如神、战功卓著。这里通过美人、装束、言谈、战争的结果衬托出词人心中的风流人物——周郎。
技法四: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点拨】这段文字在评论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是怎样运用的
我的感悟:
【示例】从原文中举出实例,“叙”“议”有机结合。此段从原文中人物描写的具体内容入手,用衬托的手法进行分析,既有对原文细节的“叙”,也有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析”,做到了“叙”“议”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