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9 11:1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 目 历史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题目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区域开发成就。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民族交融;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内容: 【导入】视频《梁祝》。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梁祝故事广为流传,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另外三个为《白蛇传》、《孟姜女传说》和《牛郎织女》),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当我们为梁祝的爱情动容时不禁发问,是谁造成了这个悲剧?是时代。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梁祝的时代。 一、三国与西晋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上回我们说到,黄巾起义导致东汉军阀混战,而豪强地主为军阀混战提供了社会基础,于是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在混战中渐成鼎立之势。220年曹丕称帝(注意:曹操不是三国人)东汉灭亡;221刘备称帝,222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来说是历史的进步。然好景不长,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了统一。历史进入了短暂的统一时期。 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作为太子的司马衷继位,他父亲是个好皇帝,但他却是个笨人。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有一次,京师洛阳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有官员就禀报司马衷。司马衷说:“老百姓没饭吃,为何不喝肉粥啊?”(何不食肉糜)司马衷当政之后,皇太后的父亲杨俊奉遗诏辅政。这个司马衷虽然笨,但他的老婆贾南风却十分聪明狠毒,为了能够把控朝政,贾南风便想设计除掉皇太后和杨俊,于是就一手炮制了八王之乱。公元307年,晋惠帝司马衷突然死亡,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八王之乱到此终结。但此时五胡乱华已开始萌动,出现了大大小小许多新的政权。匈奴人刘渊建立了汉国刘渊死后,长子刘和继位。刘和是个软蛋,继位不久就被四弟 刘聪夺去皇位。刘聪比较生猛,直接派人杀进洛阳,俘虏了晋怀帝,还屠杀了王公大臣等三万余人。这事发生在永嘉年间,因此被称为“ 永嘉之乱”。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陷入了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后来则演变为南北朝对立。 在哲学上有三个经典的问题,那就是“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是谁?有我就有非我,也就是他者。春秋战国时,我们讨论着蛮夷与华夏的区别,我们说蛮夷与华夏不在人种而在文化。民族意识的产生是大批不同人群相互交流交往的结果。而不同人群的大规模大范围流动恰恰是这一时期的特征。有学者研究这一时期北方有过长期低温,气温变化加上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与少数民族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整个北方都面临着大量少数民族的内迁问题。少数民族的内迁:①促进了民族融合;②有利于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③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民族矛盾,加剧中原地区的动荡。④迫使北民南迁。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名声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皇权与高门共治士族享有一系列特权①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②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③社会: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④文化: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庶族:亦称"寒门"、"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由于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加上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与这种门阀政治向适应的则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以门第望族作为选官标准,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官员的选拔被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 二、东晋与南朝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宋朝,定都建康,南朝开始,历经宋齐梁陈四朝。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也就是我们说的衣冠南渡)。他们来到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促使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① 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增加,产量提高; ② 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明显进步。 影响:① 促进了民族融合;② 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与经济发展,南方经济逐步赶上北方,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注意:虽然江南地区的得到了开发,但此时黄河流域仍然是当时的经济重心,南方经济水平仍然低于北方。)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与东晋同时期的北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这一时期的政权①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②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③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但是民族隔阂依然存在。 4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节选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北魏建立后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北魏统治者选择了改革。 ①迁都:由平城迁至洛阳。思考:为什么要从平城迁都洛阳? 迁都的实质: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 ②籍贯:鲜卑贵族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③服饰与语言: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④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如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⑤门第: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⑥婚姻: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融合的历史趋势; ②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与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局限:全面推行汉化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自己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进取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又分别被北齐(550年)、北周(557年)取代。 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杨坚登基为帝,是为隋文帝,国号隋,定都大兴城(今西安) 开皇九年(589),隋军灭陈。590年,岭南诸州悉为隋地,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 小结:阶段特征: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权更替频繁 1.朝代更替频繁,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 2.小统一,大分裂 3.大一统和局部统一的时间短,分裂的时间长,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4.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