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9 11:5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学目标】
1.知道康乾盛世时期鼎盛和危机 主要表现,理解康乾盛世时期所奠定的疆域格局对于今天中国政治版图的重要意义;分析康乾时期世界的变化,习得结合世界发展趋势评价中国史事的办法,形成基于历史时空的宏观视野和格局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康乾盛世的出现原因及表现和影响;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
难点:正确评价清朝盛世背后的危机、结合世界发展趋势评价康乾盛世。
【知识概览】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以奏折制、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的兴起、人口兴盛等基本史实,即康雍乾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人口上的“盛世之象”;
第二目意在说明清朝在明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疆域巩固和开拓的过程,经略边疆的举措,以及这一过程产生的推进民族融合、奠定中国版图的历史性意义;
最后一目意在表现看似强大的王朝所受到的内忧外患正孕育着史无前例的统治危机,中西对比之下清朝的落后之兆。
【导入新课】
导入:请同学分仔细看图,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呢?对,朝见皇帝。那他们穿着样貌又有什么不同呢?
——对,右边单膝跪地的人群相对弱势,左边的人物高高在上。这就是著名的“马戈尔尼使团访华”。1792年,英王乔治三世任命马戈尔尼为大使,率一支七百人的船队,借乾隆83岁寿辰之际来华。此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中国处于康乾盛世晚期。为什么英国选择与中国交往呢?马戈尔尼曾经说过“使中国这个庞大的帝国成为我们本土制造业和印度的市场,促使这些产品销售兴旺。”可见,工业革命产品需要市场。那马戈尔尼有没有完成他的使命呢?我们暂且保留这个问题,首先来探讨一下马戈尔尼口中这个“庞大的帝国”是如何繁盛的。
【课标要求】
同学们,在探究开始之前我们一起来明确本节课的基本要求。
1.知道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现,识记密折制、军机处、文字狱的基本史实。
2.梳理台湾设府、管辖西藏、巩固西北边疆的大致过程。
3.根据图片、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清朝后期由盛转衰的历史迹象,分析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讲授新课】
第一子目: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新知讲解】
(PPT展示三位皇帝图片)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归纳“康乾盛世”的定义。
(一)康乾盛世
好,那老师首先为大家明确一下盛世的定义。盛世,一般是指国家由乱到治,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了政权稳定和社会繁荣。盛世的标志,包括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生复苏、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方面。古代盛世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代的“康乾盛世”。
那“康乾盛世”定义就是清朝皇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在这一阶段发展到新的高度。请看图片。教师PPT出示康乾盛世的相关图片并进行简单介绍,佐证康乾盛世局面。
政治:平定三藩,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繁荣,人口增长迅速
文化:文化进入总结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总结性的名著,例如《四库全书》
提问:盛世的出现不仅仅在于有开明勤政的君主,还有什么呢?
答:合理的政治制度、经济、土地、赋税政策、稳定的外部环境等等。
同学们对于三位盛世的君主映像如何?(展示PPT)是这个卖萌的康熙,这个表情包“冲鸭”的雍正,还是章式弹幕达人乾隆呢?不知道同学们看过的电视剧和我一样不一样啊,我看的电视剧里的皇帝总是在微服私访,那真实的皇帝生活到底什么样?让我们走近皇帝的一天。
紫禁城北门神武门的鼓声响了,天亮了。5点钟,皇帝起床了。走进慈宁门给太厚请安。6点吃早饭,这是供一个人吃的50多个品种的自助餐。7:15乾清门听政,大臣们往往三更半夜就要起床。9:00下朝,但是下朝不等于下班,继续工作。亲自动手批改奏折两小时,开始上课。吃完饭后召见引见重要人物后,有工作则继续工作,没有就可以适当娱乐。晚上九点钟以后皇帝就寝,康熙、雍正、乾隆从来不要别人代笔,因此常常批阅到半夜。
故有史料云:奏事春夏以卯正(早六点),秋冬以辰初(早七点)。
——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2624
请大家阅读课本上的史料研读的第二段史料。(PPT未展示)
乾隆帝曾就康雍乾三朝君主乾纲独断的政治传统作出总结: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
注意备注(乾纲独断:指的是君主独自掌握决策权,不容他人插手。皇祖:康熙帝,皇考:雍正帝。旁假:假借、依靠他人)
提问:史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A:这是乾隆帝对康熙以来的政治传统的总结,决策权由皇帝牢牢掌握,没有人能够窃权行私。
Q:从两则材料来看,康熙清早处理政事,除了看出他勤政,不同于影视形象。我们还注意到什么?
皇帝牢牢掌握决策权,事必躬亲,也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具体来看,君主专制是怎么强化的?让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合作探究】
首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78页的第一段,归纳出“奏折制度”的定义。
定义: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请同学们看一则史料。(PPT展示史料:(康熙朱批曹寅奏折)倘有疑难之事,可以密折请旨。凡奏折不可令人写,但有风声,关系匪浅。小心!)
曹寅(1658-1712),曹雪芹的爷爷,康熙名臣、文学家、藏书家,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汉族,官至通政使司通政使、管理江宁织造、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曹寅十六岁时入宫为康熙銮仪卫,康熙二十九年任苏州织造,三年后移任江宁织造。康熙后六次南巡,其中四次皆住曹寅家。可见关系紧密。曹寅病危时康熙特赐奎宁,并派人星夜兼程由北京送到南京,可惜药未到,曹寅已经病逝。
对比之前的皇帝,要么就是丞相代批,要么就是宦官代批,清朝皇帝利用奏折制度直接决策,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这就是奏折制度的作用。
(PPT展示)2、作用:迅速机密地传递消息,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Q:为什么说奏折制度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A:奏折制度为君臣之间建立了便利的直接联系;奏折制度的保密性强。
Q:国家大事,事无巨细,前面提到皇帝批阅奏折常常到半夜。那有没有什么机构来协助皇帝呢?对,就是中枢秘书机构——军机处。(军机大臣由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如图,办公地简单,位于皇帝寝宫附近,由皇帝直接调用,日夜轮流值班——人员简练,办事迅速机密。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处于皇帝的严密监督之下,不能另立意见与皇帝对抗。故清人有言“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
Q:想必同学们都听过“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的故事吧?(雍正八年(1730年),翰林院庶吉士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字,雍正皇帝马上把徐骏革职。复又查抄徐家,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认为其存心诽谤,依大不敬律斩立决。)
于此,我们深刻体会到清朝文字狱对人们的压迫,请再分析老师补充的史料材料,体会当时文化界人人自危,不得擅言的压抑气氛。这两位学者的遭遇让齐周华不禁生出这样的感慨: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这就是课本77页,史料阅读的第二则:吕留良)
讽刺皇帝独断专行、臣下盲目顺从的政治处境。看这张图片,文字狱案件数量逐年增多。在思想上,我们可以看出禁锢之严,细化到了文字上,产生了“文字狱”。文字狱的结果怎么样呢?可以想象,如果你是当时的知识分子还有随便发表论,做文章吗?当然不敢。文字狱极大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知识分子老实了,可是中国的文化却停滞了。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皇权至上、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君权之盛在政治思想上达到顶峰,那清朝是否也对边疆进行了有效的管理?答案是肯定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清朝疆域的奠定。
第二子目:清朝疆域的奠定
请看示意图,结合课本78-79页,分为5个小组分别从东南、东北、西南、西藏和西北五个方位对清朝采取的经略边疆的措施加以归纳。3分钟后老师请小组代表发言。
西南:打败三个藩镇王
同学们都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清朝对以上几个地区的管理逐渐规范化,请看地图(PPT展示清朝疆域地图)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括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Q:那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清朝版图和当今中国的地图,仔细看看有什么异同?
A:清朝版图基本上与当今中国版图一致(多了外蒙古地区)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意义
1、维护国家统一
2、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和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第三子目:统治危机的初显
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国力强盛之至,“盛世”“全盛”之称,是时人所评还是后人所讲?
(PPT展示史料)
.(康熙五十一年宣布)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
——(清)马齐等.清实录(第六册)·圣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469.
(乾隆称)方今国家全盛,府库充盈。
——赵之恒等.大清十朝圣训[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2395.
(乾隆时户部右侍郎)觐光扬烈,继祖宗未经之宏规;轹古凌今,觐史册罕逢之盛世。
——(清)于敏中,贺平定西域表[A].刘焕性.“康乾盛世”之说的由来[J].清史研究,2003(1):108.
由此看来,“盛世”“全盛”等赞誉出自康乾时期的臣民之口,又在社会舆论中逐渐形成“盛世”意识,这种历史记忆逐渐为后世文人所接受,传至今朝。这是统治者眼中的康乾盛世。
提问:当时的社会现状真的就是像材料所描写那样吗?为什么马戈尔尼却于访问中国之后在书中写到:“中国自从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前进,或许更确切地说犯二倒退了。当我们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我们一起来辨别。
盛世之盛,滋生庞大的劳动力群体。请看图片(PPT展示清朝人口增长图),上文材料提到,康熙时期对于新增人口不加收赋税,这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但是,人口增长同样也会带来新挑战,提问:哪位同学可以来回答人口增长会带来哪些新挑战?
A:资源矛盾(土地资源展示耕地人均变化图)
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植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子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
——(清)汪士铎.乙丙日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三辑)[M].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148.
正如史料所记载,资源矛盾极其突出,亟待解决。可是正当土地紧张、民生艰难之际,贪官横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更甚,农民走投无路,屡屡发动起义。其中,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史称“川楚陕白莲教起义”。也就是清朝乾隆、嘉庆之际发源于川、楚(湖北)、陕三省交界山区的下层人民起义。白莲教是由佛教净土宗衍生出来的民间宗教,历史悠久,曾发动起义反抗元朝。由明及清,因被朝廷视为“邪教”而遭禁止,故在社会上时隐时现,且为躲避追查,不断改用新的支派名目,在民间广泛传播,影响很大。乾隆五十九年(1794),清廷加紧对川、楚、陕三省白莲教组织的清查,多名教首和大批教众被捕杀,地方官府则借捉拿邪教为名对百姓肆意勒索,民怨沸腾。白莲教徒遂倡言“官逼民反”,于嘉庆元年(1796)在三省的不同地点先后事。初起之时,分支众多,声势甚盛,除川、楚、陕外,还波及河南、甘肃,共达五省。此时清朝军事力量已有明显衰弱,官兵怯懦,士气低落,不得不大量招募“乡勇”“团练”来协助镇压。起义于嘉庆九年(1804年)最终失败。白莲教起义持续近10年,涉及川陕鄂湘四省,清政府耗费白银2亿两才将起义镇压下去。白莲教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它的衰亡。
Q:在起义过程中,下层人民起义敢于直接进攻皇宫,这在历史上极其罕见,在起义镇压后嘉庆帝发布的罪己诏中就提及,“此乃汉、唐、宋、明未有之事”清朝在镇压过程中共耗费饷银两亿两,元气大伤,盛世局面基本宣布告终。
内部矛盾重重,外部西方来犯。在一开始学习之前,我们提到了马戈尔尼的访华之旅并未成功,并没有完成英国国文交给他的使命。为什么?
A:我想,不仅仅是因为马戈尔尼拒绝对乾隆皇帝三叩九拜大礼的礼仪之争,更是由于清王朝自守盛世的狂妄。
品一小诗。请一位同学朗读并找出关键词。
A:闭关锁国政策、对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极度自信,妄自尊大。中西隔绝。
西方列强要求扩大贸易,开放通商口岸,为了抵御外敌和自守盛世的意识作用下,清朝只设广州为对外通商口岸,由特许的“广州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史料:1644年,执行比明朝更严厉的海禁政箱1684年,开放广州、厦门等多个口岸。
1716年,大部分贸易在广州进行,厦门和宁波短暂开放。
1757年,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且严格限制。
——(整理自)樊树志,国史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12-414.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并沾余润。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御笔诏令说清史:影响清朝历史进程的重要档案文款[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131
(一)广州十三行
十三行即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康熙时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地为对外通商口岸,其中广州海关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正式开关,招募十三家商行,为官府代理海外贸易业务,后来商行数目变动不定,但习惯上一直称“十三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留广东一处。此后十三行作为广州海关下属代理商,成为清朝唯一合法的外贸管道,负责向外商征收关税,并代为管理外商,从事对外交涉,同时赚取巨额商业利润。道光二十二年(1842)《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经营外贸的特权被废止,逐渐衰落。
世界从来不会等待谁的脚步。当西方已经开始工业革命,向现代化迈进的时候,我们却还在闭关自守。好在中国已经爬出屈辱的泥沼,在深刻反思的同时,迈开迎接世界的双手。不论是自贸区的建立和“一带一路”经济区的建设,都引领了时代发展潮流。建设新时代,我们永远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不忘过去,继续前行!好,同学们,以上就是今天课程的全部内容,让我们及时巩固一下本节课的知识。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盛世之盛 盛世之危
奏折制度 专制主义
君权之盛 军机处 人口膨胀
文字狱 阶级矛盾
疆域之盛 经略边疆 内外矛盾
人口之盛 民族矛盾
中西对比 落后之思
【课后作业】
如何全面评价康乾盛世?(请同学们仔细分析题目,结合今天所讲内容,任选一个角度,对康乾盛世进行评价。有理有据,不少于150字。下节课上课之前抽查)
具体而论,从中国古代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清朝不仅打破了“华夷之辨”的思想束缚,放弃了对长城的修缮,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而且还确立了“天下一家”“中外一视”的“大一统”的思想。正是在这一思想的 直接指导下,清朝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和雄厚的军事力量,先 后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两度北击沙俄,迫使其签订了 《中俄尼布楚条约》;出兵剿灭准葛尔部葛尔丹的叛乱等,使率土之滨重归王化,社会秩序得以恢复。此外,在康雍乾 三帝统治的一百四十余年中,经济也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突出表现在农耕面积的空前扩大,尤其是向边疆发展, 不少荒原被垦为田。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化也全面昌盛,教育空前发展,人才辈出。 但是,如果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来看:康、雍、乾三代帝王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性变革毫无认识。他们 不仅对外“闭关锁国”,阻断商品的自由贸易,而且对内实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压制工商业的发展,并通过征税等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以百姓自身生活水平的下降和倒退为代价来换取帝国生产力和社会生产总量提高的表象。此 外,统治者还厉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并通过八股取士的手段禁锢士人的思想,培养统治阶级的忠实奴仆。加之,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盛世情结”和“功利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发展迟缓,且只停留在对以往时期经验、技术的总结上。由是观之,与同时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欧美各国相比,我们时常引以为傲的“康乾盛世”只不过是国人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自恋情结罢了。
4 / 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