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9 11:5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一、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紧扣高中历史教材,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运用时空定位和史料分析,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能够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把握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革命的具体情况,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已土崩瓦解,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能够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的视角阐述辛亥革命的发生与帝制的终结、建立民国的艰辛
【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理解历史解释具有时代性、主观性,历史认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家国情怀】通过革命者愈挫愈奋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此要倍加珍惜,从中渗透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的重要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
五、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入侵,清王朝多次战败,丧权辱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更悲痛的是,清王朝无视时代潮流,漠视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错失国家富强之机会,成为历史发展的阻碍。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不断失望中,革命志士掀起了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他们不畏生死,毅然赴死,心中到底何思何求呢?我们通过秋瑾就义前场景来理解,来感受革命先烈们的精神情怀。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志士为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实现民族独立、复兴和民主共和梦,抛头颅、洒热血,掀起了辛亥革命,此为广义的辛亥革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亥革命。
一、偶然的革命,必然的选择
材料1:辛亥年,武昌发生的那点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无数先烈用鲜血铸就的辛亥革命,却有学者是如此评价辛亥革命,毁灭了一个王朝,将古老的中国由君主专制制度扳上民主共和轨道,其发生和成功真是一场意外吗?解决此问题前,我们先梳理辛亥革命的过程,看其有什么特点?
快速阅读教材110-111页梳理自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的历史进程。
武昌起义发生后,2天便占领武汉三镇。短短41天十余省宣布脱离清王朝独立,响应辛亥革命。由此可见清王朝民心丧失。辛亥革命80天,成功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23天,宣统帝退位,宣告清王朝统治覆灭。这一历史进程的特点是什么?
快。
辛亥革命发展之迅速,如此庞大的清帝国,瞬间坍塌。绝非偶然,必有深刻的原因。如果我们将辛亥革命放在长时段里考察,便能理解。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几则史料并结合教材108-109页的内容梳理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材料2: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分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陈天华《猛回头》
材料3:“自商部设立……不日开统捐,即日加关税,不日劝募绅富慨助巨金,即日招来南洋巨贾责令报效……自有商部,而吾市井乃转增无数剥肤吸髓之痛。”
——张程《辛亥革命始末》
材料4:据统计,从1902年到1911年,各地起伏生灭的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这些民变席卷全国各地各民族,触及了城乡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5: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6:“铁路为全国命脉,从经济上论,则关于财政;从调运上论,则关于兵政。若铁路为外人所有,不啻举财政、兵政之权,全授之外人也,国尚能自立乎?”
——曾绍敏《漫话四川保路运动》
一、偶然的革命,必然的选择(辛亥革命的背景)
1、政治: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4、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军事:一系列武装起义
6、有利:四川保路运动
民心变化
立宪派的转向
二、低烈度革命,高烈度变革
(一)低烈度革命
材料7: 辛亥革命低烈度表现。一是真正交战的地区有限,实打实的仅有武汉地区和南京地区,其他不是很小规模就是呈现一边倒。二是时间跨度不长,前后125天,其中武汉之战断断续续49天,南京之战忽顿忽起才26天。三是伤亡不算大,以最惨烈的武汉之战为例,据统计武汉之战49天里,起义军战死4300人,受伤4100人,加起来伤亡不到8500人。
——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
结合这段材料我们会发现这是一场充满投机的革命。
材料8:第一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
第三、四、六章: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第五章: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1912.3.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仔细阅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原文相关部分,思考它体现了那些原则 并思考它与专制政体有何不同
主权在民否定了主权在君,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人民至高无上的地位,否定了君权至上;为防止专制独裁设计了学习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给予了人民自由平等的权利;否定了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二)高烈度变革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带给中国哪些变革?
材料9: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大总统誓词》
材料10: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材料11: 1912—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5页
材料12(梁启超说)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场革命的意义:
政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民主自由的权利。(政治民主化)
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工业化)
思想: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思想理性化)
社会:移风易俗,弘扬文明风尚。(生活社会化)
三、辛亥年革命,百余年评说
材料13: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14: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还很薄弱;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大多仿佛沉睡着,或者只做一些无望的分散的反抗;站在革命运动前列的是一批受过近代教育而没有实力的知识分子。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阅读两则材料思考:110年前的辛亥革命有什么遗憾?使辛亥革命产生遗憾的原因是什么?
遗憾: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原因: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敌人太强大,革命力量太弱小。
课堂小结:
“尽管辛亥革命的缺点都是事实,但在评价辛亥革命时,不应挑剔哪些没做到,而应该肯定它做到了什么。如果运用这条标准,那么辛亥革命的贡献及其历史意义也就极其显著而突出……都是辛亥革命留给人类的光辉遗产。”
以这样的态度、更多的视角辩证的评价历史事物,我们便能公允的评价历史事物,继承历史遗产和精神。若带着温情和敬意态度生活,生活会更有色彩和意义吧。
让我们沿着辛亥革命开启的民主共和之路继续前行,继续先辈们的意志,为“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替天下人谋永久的幸福”。
【巩固练习】
1.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2.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六、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一、偶然的革命,必然的选择
二、低烈度革命,高烈度变革
三、辛亥年革命,百余年评说
七、教学反思
从本课的内容编排上来讲,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部分构成,三者内容上联系紧密,时序性较强。主要讲述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做的艰辛努力,发动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等内容,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