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说课稿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说课稿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9 14:4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必1第11课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从“传统夷夏观”探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我的说课。
首先是课标与教材分析。本课是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第1课,从教材文本结构看分为了四个子目,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边疆治理情况与对外交往的情况,其中重点介绍了秦汉、隋唐至两宋和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政策,以及与各民族开展的多种形式的交流交融。此外,第四个子目简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过程中有关交通、政治、经济文化等表现,展现了中国古代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的过程。同时课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基于课标与教材分析,我确立了本课内容主旨——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在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国家(对外)关系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子。传统华夷观作为古代中国处理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指导理念,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民族交往与对外交往,也为中国确立当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打下基础。
分析完教材,我来说说对学生的认识。学生经过《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对中国古代各朝代民族交往与对外交往的基础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在通史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的方法。但本课涉及的诸多政策、机构及制度内容繁杂、零碎,学生对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与相关内涵的理解还有所欠缺,需要教师创设历史情境,提供恰当的史料支撑以帮助学生串联本课知识,进一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情况。
参考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和课标要求,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史料为支撑,提供不用类型的材料,学生在辨析与解读史料的过程中了解古代中国传统“夷夏观”的具体内涵与演变过程,辩证看待古代民族交往过程中的战争与和平,对具体史事能够从历史的角度作出解释;并结合中国古代王朝疆域图和历史分期,了解并概述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与对外交往的相关基础史实,了解传统“夷夏观”在民族交往与边疆治理和对外交往中的变化的实际体现;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感悟古代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做出的努力。基于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边疆管理制度和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体制;将教学难点设置为理解古代中国传统“夷夏观”的内涵与变化。
接下来我将说说教学过程。
在新课导入环节,结合单元导言,教师带领学生简要了解本单元有哪些课文,并针对本单元重要的历史名词“民族”、“民族关系”、“国家”和“国家关系”,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区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从而更好地进入到本课乃至本单元的学习。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将教材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讲授。第一个部分聚焦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第二个部分聚焦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情况。前者详讲,后者略讲。但是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我将本课分为两条线索进行讲解,其一是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及近代民族观、国家观的更新,其二是传统夷夏观的具体实践,即各朝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情况。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借助结构板书对本课进行总结,根据本课讲授内容带领学生梳理传统夷夏观的内涵,并引导学生认识从传统夷夏观到近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的转型与更新,有利于学生展望当今与未来,思考今日的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民族观、天下观与文化观。随后参考新高考历史开放型论述题出题模式,检验学生学习成果,锻炼学生答题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