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八上7.1为什么要证明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数学八上7.1为什么要证明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0-01 11:3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7.1 为什么要证明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教学内容分析:教材提供了易产生错觉的图片、铁丝围地球赤道问题、代数问题、几何问题等素材,让学生发现通过观察、猜想、归纳、实验等方法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需要我们进一步通过计算或推理证明,从而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学习者分析:在七、八年级上学生学习了很多几何知识,为今天的学习作好了知识储备,同时,学生也经历了很多验证结论合理性的过程,有了初步的逻辑推理思维,合情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今天系统的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由直观感受到逻辑思考的转变,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教学难点: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初步了解证明方法.
教学目标 经历观察、直觉、归纳、实验等过程,在活动中体会到观察、直觉、归纳、实验所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形成初步的理性思维.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体会理性思维、逻辑分析的重要性,发展逻辑推理能力.3.体会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反例、推理等,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师:板书课题.并展示学习目标.生(全):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师生同看魔术视频(3分钟).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看完刚才这个视频过后,你还敢相信你的眼睛吗?生(全):不相信.师:哪位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生1:不相信,这应该是给我们是视觉上的错觉.师:对,其实,在数学中,也经常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通过魔术视频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一)二、自主学习 探究活动一 师:图(1)中两条线段的长度相等吗?图(2)中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请你先观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全):观察后给出观察结果:a>b,不是正方形.师:怎样检验你的观察结果?生(全)::用刻度尺、量角器量一量.师:请动手试一试.生(全):检验结果:a=b,第二个为正方形.师:两次得到的结果大相径庭,通过观察以上两幅图片,你有什么收获?生1:观察很重要,但只凭观察是不准确的.师:对,请坐.也就是说观察不可靠(板书),可以通过度量来验证.还有没有同学想谈谈自己的感受?生2:图(1)启发我,在着装上为了使我看起来又高又瘦,我应该穿竖条纹的衣服,而不穿横条纹的.师:好,请坐.看来数学不仅可以擦亮我们的双眼,还可以改变我们的形象. 通过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生活中存在不一定是“眼见为实”,增强学生感性上的认知,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二) 探究活动二师: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探究下面的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是AB,AC的中点,连接DE. DE与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请你先猜一猜. 生(全):读题,熟悉研究的问题.给出猜想的位置关系:DE∥BC,数量关系BC=2DE.师:你是怎样得到猜想的?生1:量DE、BC,得到BC=2DE;用量角器量∠ADE和∠ABC,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判断.师: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生2:用量角器量∠BDE和∠ABC,利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来判断,或者用推三角尺的方法得出平行.生(全):掌声一片师:大家的智慧才是大智慧.如果改变△ABC形状,你能肯定你的结论还成立吗?动手画一画,试一试.生(全):画图、连线、动手测量、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生3:我认为结论仍然成立.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的?生4:我认为不成立,因为这个结论是通过测量得到的,测量有误差,结论感觉对,但又有点说不清楚,如果能够给出几何证明,就好了.师:哈哈……,结论感觉对,但又有点说不清楚,这种感觉看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通过这位同学的提醒,你认为这个结论还成立吗?生(全):不成立.师:也就是说测量不可靠(板书). 通过对几何图形的直观感受得出结论,但要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对几何结论的验证,通常是用严谨的逻辑推理来论述本. 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精炼、准确的数学语言. 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三) 探究活动三师:若把有误差的测量,改为没有误差的计算,是否就能判断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呢?请看问题:代数式n2-n+11的值都是质数?n取0至7试一试.由于本题计算量较大,我们分组进行,每组两个,看哪一组最快得出结论?生(全):学生计算,组内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言.组1:当n=0时值为11;当n=1时值为11,都是质数.组2:当n=2时值为13;当n=3时值为17,是质数.组3:当n=4时值为23;当n=5时值为31,是质数.组4:当n=6时值为41;当n=7时值为53,是质数.师:同学们计算能力很好,判断的很准确.你能否由此得到结论:对于所有的自然数n,n2-n+11的值都是质数?生1:不能,当n=11时,值为121,121=112,不是质数.师:同学们的发现很重要,谁来谈一谈你的想法.生2:我们不能盲目的确定一个结论是否正确,要先算一算,有时候归纳不可靠.师:对(板书),我们不能以点概面,以偏概全.还有同学要补充的吗?生3: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可以举反例来说明.师:回答的非常好,举反例是判断一个数学结论错误的有效途径.关于举反例下面有一个小故事,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63页费马的失误,然后思考一下两个问题.生(全):仔细阅读故事,并思考问题.师:欧拉用什么方法得出的数学结论?生(全):举反例.师:故事的最后一句:当n≥5时,费马数全部是合数.你肯定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生4:不能肯定,因为最后一句说是一个猜想,可能对,可能错.师:很好,请坐.这位同学阅读时抓住了关键词. 采用分组共研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举反例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史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不能完全相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科学精神.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四) 探究活动四师:伟大的数学家费马靠经验、凭直觉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同学们!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类似的事情发生呢?(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请看下面问题:如图,把地球看成球形,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m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能放进一个拳头吗?先凭感觉想象一下.哪位同学谈谈自己的想象?生1:对于赤道周长来说,1m太短,所以间隙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不能放下一个拳头.师:听起来还是很有道理的.接下来再具体算一算,看看与你的感觉是否一致.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先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观察俯视图,你发现什么?生(全):铁丝和地球赤道这两个大下圆的圆心相同.师:设大圆半径为R,小圆半径为r,则铁丝与赤道之间的间隙为多少?生(全):R-r.师:由于本题数据较少,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再组内讨论.生(全):分析题干,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组内讨论,分享方法等.师:我有一种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设赤道周长为C,则铁丝长为C+1.铁丝与赤道之间的间隙为R-r,R是多少?生(全):师:r是多少?生(全):师: ,量一量你的拳头,看看有多大?生(全):8 cm,7 cm,12 cm……师:能放下一个拳头吗?生(全):可以.师:刚才有些同学用其他方法解决这道题,当然也可以.与你刚开始的感觉一致吗?生(全):不一致.师:所以直觉不可靠(板书).师:请同学继续思考,若用一根比乒乓球的中圈长1m的铁丝将之围起来,其间隙能放进一个拳头吗?生(全):能.师:同学们回答的很有信心.其间隙与上题比哪个更大?先想一想,再谈谈自己的想法.生2:相对于乒乓球来说,1m很长,所以乒乓球与铁丝间的间隙大.师:哪位同学有不同的想法?生3:我认为间隙一样,类比上题,仍然可以计算出间隙大概为0.16m.师:这位同学的类比探究能力很强,请坐.你更同意谁的想法?生(全):第二个同学的想法.师:我们知道,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那么仍然有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趣味性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由于信息较少让学生望而却步,可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但本题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题.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与生活.再次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发生碰撞,感受证明的必要性.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五) 议一议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得到的结论都正确吗? 生(全):有的对,有的错.师:我们是怎样判断一个结论是否正确的?说说你的经验,谈谈困惑.生1:像比较线段a和b长短的,我们可以测量生2:有理有据的推理,举反例.生3:像地球问题,可以通过计算.师:同学们收获的还不少,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有哪些困惑?说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生4:在比较线段a和b长短的问题中,用的是测量,但测量有误差,不太可信,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师:谁能帮他来解决这个问题?生5:可以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师:(问生4)你对他的回答满意吗?生4:满意,两位同学请坐.师:还有哪个地方有疑惑?生6:既然观察、测量、直觉不可靠,是不是观察、测量、直觉就没必要了?生7:观察、测量、直觉得到的结论,有的对,有的错,是有必要的.师:回答的不错. 这位同学的回答让我想到了梦想,有的能实现,有的不能实现,马云曾经说过:“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通过互相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鼓励学生大胆的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困惑,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数学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归纳总结,拓展提高 归纳总结师:通过以上大家的讨论,我们将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如下:知识层面上:(1)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要进行有理有据的证明;(2)检验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等.方法层面上:检验数学结论的流程:观察、测量、实验→猜想、归纳→结论→推理.思想层面上: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类比思想同步练习师: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布置作业 通过以上讨论,分别从知识、方法、思想层面上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数学思考与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做题,明白所学知识如何用,再次感受证明的必要性,并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且体会数学的价值.作业设置为必做和选做两个层次,不仅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而且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使他们均有所收获. 预习作业为下节课的顺利进行开辟道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上,尊重学生的直观感受,并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出发升华到理性认识,不是一味地强调证明的必要性,而是通过几个具体实例的说明来让学生感受到观察、直觉、归纳、测量得到的结论不可靠,逐渐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教学设计中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其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不足:在让学生探究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等时,仅限于课本上的例子,缺少生活中例子,可鼓励学生自己找例子,再试着去解决. 在议一议让学生谈论自己的经验时,或许由于没有引导好学生,导致学生问题回答不理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