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业(第二课时)(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1《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业(第二课时)(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9 20:5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课时
比较阅读
一、(2021·湖北荆州)古诗文联读,完成第1~7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齐威王论宝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①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②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③,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④。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注释】①【会田】会,相约;田,打猎。②【檀子】人名。后文盼子、黔夫、种首皆为人名,③【为寇】做贼,这里指入侵。④【河】指黄河。
1.下列关键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松柏冢累累 【累累】众多的样子B.王之蔽甚矣 【蔽】所受的蒙蔽
C.时时而间进 【间】指较短的时间D.吾孰与徐公美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
2.下列各项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 B.问之客曰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D.由此观之
3.下面对《十五从军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主人公“从军征”时间之久,经历战事之残酷。
B.心中“家”与眼前“冢”相对照,突出主人公心理落差之巨大,内心情感之悲苦。
C.“兔、雉、旅谷、旅葵”都是野生,“狗窦、梁上、中庭、井上”皆为家景,两相对照,突显人去屋空、家园荒芜的景象。
D.“家中有阿谁”与“不知饴阿谁”前后照应,写出主人公因“从军征”而幸运独存的复杂心态。
4.下面对《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主题: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邹忌劝说齐王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B.两个人物:邹忌是形貌风流、怡然自得、善于辩论、勤于政务的贤士;齐威王是知错能改、从谏如流、革弊鼎新的明君。
C.三层结构:写家事——妻私我、妾畏我、客求我:写王之蔽——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海之内;写赏赐——上赏、中赏、下赏;写事态发展——家事、国事、天下事。
D.四个特点:全文类比设喻,以小悟大;叙事有虚有实,虚实相生;结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语言亦庄亦谐,有重有变。
5.下面对《齐威王论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魏惠王的珠宝的确是世所罕见,发出的光芒能照亮车前车后各十二辆车的距离。
B.齐威王与魏惠王对财宝的理解不同,魏惠王以珠宝为宝,齐威王则以人才为宝。
C.齐威王心中的人才有檀子、盼子、黔夫等武将,还有种首这样道不拾遗的文臣。
D.齐威王的人才观,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非常正确的,值得我们借鉴。
6.请用三个“/”给《齐威王论宝》一文画线处断句。
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徒而从者七千馀家。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0·四川自贡市)比较阅读下面【甲】【乙】选文,完成第8~11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诫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安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日:“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賞;能谤讽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吉,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延。
(节逸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样”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 马谏者,罪致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谅而问其故。优孟日:“马者王之所爱也,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 ”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 文梓”为袜,梗、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中,老弱负土,齐、 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大牢,奉以万户之色。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令“葬之于人腹肠”。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到改)
【注释】①棺椁(guǒ):套棺。②文梓:有蚊理的梓树。③题凑:指护棺的木块。④穿圹 (kuàng);掘墓穴,挖坟坑。⑤太官:主管宫中膳食的官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項是( )
A.王之蔽甚矣 蔽:所受的蒙蔽 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当面讽刺
C.发甲卒为穿圹 甲卒:士兵 D.王乃使以马属太官 属:通“嘱”,交付
9.对【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B.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C.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D.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10.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讽谏齐王时,采用类比方式说理,层层推进,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B.齐王真诚采纳邹忌的谏言,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最终实现齐国大治。
C.楚王宠爱马,让他的爱马在吃、穿、住等方面过着优裕的生活,最终导致马肥胖而死。
D.楚王欲以人君礼葬马,优孟冒死直言,以退为进,消除楚王排斥心理,成功说服楚王。
11.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文阅读
一、阅读《孙伏伽谏唐高祖》,完成第1~5题。
孙伏伽谏唐高祖
伏伽①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②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③之选。”
帝④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
(选自《新唐书 卷一百三 列传第二十八》)
【注释】①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②子姓:子孙,子孙辈。③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④帝:指唐高祖。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孙伏伽谏唐高祖》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两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王下令后,当面讽刺齐王者可以接受上等奖赏。
B.齐国和燕、赵、韩、魏打仗,最终战胜了这些国家。
C.“不义无赖”及“慢游之人”,只可用来愉悦耳目,以供骑马奔驰.
D.孙伏伽指出唐高祖的过失,无所避讳。
4.劝谏有多种方式。邹忌委婉劝谏,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孙伏伽直言进谏,通过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5.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分析唐高祖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共同特点。
(1)帝大悦,即诏……(《孙伏伽谏唐高祖》)
(2)王曰:“善。”乃下令……(《邹忌讽齐王纳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杜子谏楚庄王》一文,完成第1~5题。
杜子谏楚庄王
楚庄王欲伐越①。杜子谏日:“王之伐越,何也?”日:“政乱兵弱。”杜子日:“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日: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
(1)丧地数百里( )(2)自见之谓明( )
2.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苏代谏赵惠王》一文,完成第1~5题。
苏代谏赵惠王
赵且①伐燕,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⑤其喙⑥。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⑦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熟⑧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且:将要。②苏代:人名。③惠王: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④曝:曝晒。⑤拑:通“钳”,夹住。⑥喙:鸟兽的嘴。⑦禽:通“擒”,捉住。⑧熟:仔细。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
(1)蚌合而拑其喙( ) (2)今日不雨,明日不雨( )
(3)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 (4)故愿王熟计之也(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A.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B.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C.故愿王熟计之也!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苏代谏赵惠王》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中文章大都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很多成语都出自其中。如《苏代谏赵惠王》中的“鹬蚌相争,渔人得利”,《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门庭若市”。
B.《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句子“今齐地方千里”朗读节奏应为:今齐/地方千里。
C.《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D.《苏代谏赵惠王》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两文的论证方法略有不同,《苏代谏赵惠王》采用设喻的方法论证,《邹忌讽齐王纳谏》采用类比的方法论证。
5.《苏代谏赵惠王》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两文讲的都是成功进谏国君的故事。请结合《苏代谏赵惠王》具体说明苏代向赵惠王进谏时所用的方法,并简要分析这样进谏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孟子谏梁惠王》一文,完成第1~5题。
孟子谏梁惠王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
——节选自《梁惠王上》
【注释】①梃(tǐng):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páo):厨房。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⑤率:带领。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以刃与政( ) (2)厩有肥马( )
(3)此率兽而食人也( ) (4)兽相食,且人恶之(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予观夫巴陵胜状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所欲有甚于生者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兽相食,且人恶之
D.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孟子谏梁惠王》强调的是 ;《邹忌讽齐王纳谏》强调的是。
5.《孟子谏梁惠王》中的孟子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都运用了类比手法奉劝国君,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师旷谏晋平公》一文,完成第1~5题。
师旷谏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①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⑥。”
【注释】①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②援:执持,拿。③衽:衣襟。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⑤除:清除。⑥戒:鉴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 (2)援琴撞之( )
(3)左右请除之( ) (4)释之,以为寡人戒( )
2.用“/”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释之,以为寡人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师旷撞晋平公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为劝谏君王,师旷与邹忌的劝谏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1.根据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内容完成下联。
上联: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2.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就一个方面谈谈。(字数:100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比较阅读
1.【答案】 C 【解析】句意: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间:间或,偶尔,有时候。故选C。
2.【答案】A 【解析】例句中的“之”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A.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B.代词,代指徐公和自己谁美这件事;C.助词,
可译为“的”;D.代词, 指受蒙蔽这件事。
3.【答案】D 【解析】D.“写出主人公因‘从军征’而幸运独存的复杂心态”错。此句写出老兵由盼望家中还有亲人幸存到亲眼目睹家破人亡的痛苦心情,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4.【答案】D 【解析】D.“语言亦庄亦谐”错。本文虽属于“讽谏”,但语言比较庄重,句式灵活,没有“谐”这个特点。
5.【答案】C 【解析】C.“还有种首这样道不拾遗的文臣”错。结合原文“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可知,在种首的治理下,盗贼绝迹,齐国能够“道不拾遗”,并非说种首“道不拾遗”。
6.【答案】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
【解析】句意:派他守卫徐州,燕国人对着徐州的北门祭祀求福,赵国人对着徐州的西门祭祀求福,迁移而请求从属齐国的有七千多家。“则”一般用于句首,前面断开;“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句子结构一致,主谓宾都全,各自断开。
7.【答案】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解析】之:代词,这件事。朝于齐,状语后置句,到齐国来朝拜。此所谓……,判断句,这就是所说的……。
《齐威王论宝》参考译文:
齐威王和魏惠王相约在郊外一起打猎。魏惠王说:“齐国有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然小,尚且有直径一寸大小的珍珠,光辉能够照亮车前车后各十二辆车,这样的珠子有十颗。难道你们这样的大国,就没有宝贝吗?”威王说:“我用来认定宝贝的观点跟您不同。我有个大臣叫檀子的,派他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来侵略,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都来朝拜我国。我有个大臣叫盼子的,派他守卫高唐,赵国人就不敢来黄河打渔。我有个官吏叫黔夫的,派他守卫徐州,燕国人对着徐州的北门祭祀求福,赵国人对着徐州的西门祭祀求福,迁移而请求从属齐国的有七千多家。我有个大臣叫种首的,派他警备盗贼,做到了路不拾遗。这四个臣子,他们的光辉远照千里,岂止十二辆车呢?”魏惠王听了,面带羞惭。
8.【答案】B【解析】A项听“蔽”为“所爱的蒙蔽”之义,正确;B项中的“面刺”是“当面指责”,“当面议论”之义,理解错误;C项中的“甲卒”指“士兵”,理解正确;D项中的“属”为通假字,通“嘱”,交付,理解正确。
9.【答案】A【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凭力量巨大的楚国,有什么得不到的,却按照大夫的礼仪安葬它,太微薄了”,所以应分别在“之大”“不得”“葬之”之后停顿。
10.【答案】D【解析】通读全文并翻译之后,可知楚王是欲用大夫之礼来安葬马,优孟听说后,建议他以人君礼葬马。
11.【答案】⑴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⑵各国听到这件事,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重视马呢。
【解析】(1)句注意关键词语的解释:“谤讥”,议论;“闻……耳”,让……听到;(2)句注意关键词语的解释:“贱人”,看轻人臣,同时要助词这个句子是判断句。
【乙文】参考译文:
楚庄王的时候,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锦绣做的衣服,把它安置在雕梁画栋的房子里,用没有帷帐的床给它做卧席,用蜜饯的枣干喂养它。马因得了肥胖病死了,楚王要臣子们给马治丧,想用棺椁盛殓,依照安葬大夫的礼仪安葬它。周围近臣争相劝止他,认为不能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敢于因葬马的事谏诤,就杀死他。”
优孟听到这件事,走进殿门。仰天放声大哭。庄王很吃惊,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珍爱的,凭力量巨大的楚国,有什么得不到的,却按照大夫的礼仪安葬它,太微薄了,请用安葬君主的礼仪安葬它。”
庄王说:“怎么做?”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刻花纹的美玉做内棺,有花纹的梓木做外椁,楩、枫、豫、樟各色上等木材做护棺的题凑,发动战士给它挖掘墓穴,以至年迈体弱的人背土筑坟,齐国、赵国的代表在前头陪祭,韩国、魏国的代表在后面守卫,盖一座庙宇用牛羊猪祭祀,拨个万户的大县供奉。各国听到这件事,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重视马呢。”
楚庄王说:“我的过失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吗!”于是楚庄王就让就派人把死马交给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把它安葬在人们的胃肠里。
类文阅读
一、孙伏伽谏唐高祖
1.【答案】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语句和断句的能力。要根据句意断句,画线句中的“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均句意完整,结构清晰。据此可将画线句断为四个分句(标3处“/”)。
2.【答案】(1)我历观前代,子孙不孝,兄弟离间,没有一个不是身边的作乱的。(2)周、隋两朝的魄期(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会亡国(一言堂会让一个国家灭亡)。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如下关键词要准确翻译:第(1)句中,世:代。子姓:子孙,子孙辈。莫不:没有一个不是。第(2)句中,晚:晚期;结舌:不说话;邦:国。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选文内容的能力。不是当面讽刺,是进谏。故不正确;B项,齐国和燕、赵、韩、魏没有打仗,最终战胜于朝廷。故不正确;C项,“驱驰”不是骑马奔驰的意思,是奔走效劳之意。故不正确;D项,叙述正确。
4.【答案】王之蔽甚矣;愿选贤才,澄僚友之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选文主旨的能力。邹忌委婉劝谏,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孙伏伽直言进谏,通过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愿选贤才,澄僚友之选。
5.【答案】“即”为“立即、立刻”的意思,“乃”为“于是、就”的意思,说明唐高祖发布诏书和齐王下令速度快,行事果断.说明他们都是虚心纳谏、心胸宽广、广开言路的帝王。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乃”为“于是、就”的意思,“即”为“立即、立刻”的意思,说明齐王下令和唐高祖发布诏书速度快,行事果断。说明他们都是虚心纳谏、心胸宽广、广开言路的帝王。
《孙伏伽谏唐高祖》译文:
伏伽说:“我听说人的天性相近,但后天养成的习惯却相差很远。皇太子及诸王等左右群僚,不可不有选择的任用。只要不讲仁义的无赖,以及好奢华驰猎驭射,专作戏狗玩马、沉迷声色歌舞之人,知可以用来愉悦耳目,跑跑腿,打打杂,至于让他们来补充官缺,是决不行的。我历观前代,子孙不孝,兄弟离间,没有一个不是身边的作乱的。愿陛下妙选贤才,作为皇太子的僚友。
高祖很高兴,立即下诏说“周、隋两朝的晚期(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会亡国。我唯独道德修养不够,不能让自己的性格符合天意,于是做事常深思尽全力,经常希望得到众人的辅佐,以改正弥补自己的过失.然而朝中的大臣们,很少有直言进谏的。万年县法曹孙伏伽,真诚慷慨直言,语言发自内心情意恳切,指出我的得失,一点都不回避.提拔孙伏伽为治书侍御史并赏赐帛三百匹。”
二、杜子谏楚庄王
1.【答案】(1)丧失 (2)明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思的理解。要准确理解所指定的词语,必须结合语言环境(词语所在的句子)来理解其意思。根据“丧地数百里(丧失土地数百里)”全句的意思,可知“丧”的意思是“丧失”;同样地,根据“自见之谓明(自己能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才叫做明察)”可知“明”的意思是“明智”或“明察”。
2.【答案】B 【解析】本题对朗读节奏的划分。要准确划分朗读节奏,必须先理解句子的意思,看哪些词语的意思联系紧密些。这句的意思是:“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而句中的“王之兵”(大王的军队)三字的意思联系自然紧密些,故应在“兵”后断开。
3.【答案】大王(楚庄王)的国家里军队弱小、政局不稳,问题不比越国少。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一要注意句中的两个“之”字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在意义,不翻译;二要注意第二个分句“非越之下也”是个判断句。
4.【答案】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故事内容的概括。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文末的句子“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日:自见之谓明”里已明示。但不能简单翻译此句了事,要按题目的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
5.【答案】①楚庄王只看见越国的问题,却不能发现自身的问题,可见他目光短浅,考虑问题不周全。 ②听了庄子的劝谏之后,楚庄王打消了伐越的念头,可见他善于纳谏,勇于改正缺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从庄子与楚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楚王的短见及考虑问题不周全;从听了庄子的话后“王乃止”可以看出楚王善于纳谏,勇于改正缺点。
《杜子谏楚庄王》译文:
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杜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杜子说:“我深为此事担忧。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几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庄蹻在境内做强盗,可是官吏不能禁止,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强。您却要讨伐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头。所以了解某件事的困难,不在于看见别人(如何),而在于看见自己(如何)。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能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才叫做明察。”
三、苏代谏赵惠王
1.【答案】(1)拑:通“钳”,夹住。 (2)下雨 (3)担心 (4)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释义,如,第(1)句中的“拑”是个通假字,第(2)句中的“雨”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不可误解为名词;第(4)句中的“愿”不能译为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愿意”。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掌握。例句中“之“的意思是代词,这件事。A.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B.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C.之:代词,这件事。D.之:结构助词,的。故选:C。
3.【答案】(1)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2)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如下重点词语要准确译出:第(1)句中,方,正。曝,音pù,晒的意思。鹬,音yù,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啄,啄食。第(2)句中,舍:放弃。禽:通“擒”,捉住。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B.有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句子“今齐地方千里”朗读节奏应为:今/齐地/方千里。
5.【答案】运用寓言故事来喻事明理,生动形象、直白明了。寓言不仅增强了辩词的说服力,而且使行文别出心裁、独具摇曳生姿意蕴无穷的美感,让赵惠王能够清楚地明白当前的形势和自己国家所处的境地,从而比较容易接受苏代的劝谏,放弃攻打燕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苏代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苏代谏赵惠王》译文: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四、孟子谏梁惠王
1.【答案】(1)苛政 (2)马棚 (3)吃 (4)厌恶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释义,如,第(3)句中的“食”是个一词多义词,根据其后面的宾语“人”可知是动词,不要误解为名词“食物”。第(4)句中的“恶”是一个多音多义词,根据其后的宾语“之”可知在句中应为动词“厌恶”。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识能力。A项中两个加点的“胜”的意思分别为:动词:胜利;取胜;战胜。/形容词:优美;美好。B项中两个加点的“于”的意思分别为: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译为“对”/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译为“比”。C项中两个加点的“之”的意思分别是:结构助词,“的”/代词,指兽相食这件事。D项中两个加点的“异”都是形容词“差别;不同”。
3.【答案】(1)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2)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如下重点词语要准确译出:第(1)句中,以:用。梃(tǐng):棍棒。第(2)句中,行:施行。政:政事。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另外,第(1)句是个状语后置句,要先调整语序再翻译。
4. 国君不要施行恶政(要施行仁政);国君要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能力。第一空要根据甲文中第二段所写的齐王纳谏及其结果来分析;第二空要根据乙文中孟子最后的几句话来分析。
5.孟子把用刀杀人(或“率兽食人”)和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希望梁惠王不要施行恶政,而要施行仁政;邹忌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让齐威王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选文内容的能力。要结合两文的具体内容分析,如,《孟子谏梁惠王》中的把用刀杀人及“率兽食人”和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
《孟子谏梁惠王》译文
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
五、师旷谏晋平公
1.【答案】(1)尽兴(畅快)地喝酒 (2)执持,拿 (3)清除 (4)释放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释义,如,“酣”在古汉语中有如下义项:①<形>酒喝得畅快。②<形>浓;盛。③<形>激烈。④<副>心情地;尽兴地。⑤<动>沉湎;沉溺。根据语境,第(1)句中的“酣”的意思应为义项①。
2.【答案】是 /非君人者之言 /也
【解析】本题对朗读节奏的划分。句中的“是(这)”是主语,其后应停顿;“也”是个句末语气词,“也”前也应停顿。
3.【答案】(1)晋平公连忙收起长袍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2)放了他吧,我要把这件事(或“师旷讲的话”)当做一个警告。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如下重点词语要准确译出:第(1)句中,衽:衣襟。于:在。第(2)句中,释:释放。戒:鉴戒。
4.【答案】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或:答“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选文内容的能力。师旷的答话中包含了撞晋平公的原因。一是“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二是“这可不是做君主的人应说的话啊!” 用文中原句回答即可。
5.【答案】邹忌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以自身为例,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师旷先借撞“小人”引起晋平公的重视,再直言以出,让晋平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劝谏的目的。(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选文内容的能力。根据《师旷谏晋平公》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两文中师旷与邹忌进谏的内容概括作答即可。
《师旷谏晋平公》译文
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他感慨地说:“哈哈!没有什么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长袍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太师, 您撞谁呀?”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嘛。”师旷说:“哟!这可不是做君主的人应说的话啊!”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把这件事(或‘师旷讲的话’)当做一个警告。”
拓展延伸
1.【答案】示例一: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示例二:臣民面刺齐王受上赏
【解析】符合对联要求并一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为内容编写下联即可。
2.【答案】示例一: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还可从勇气和自知之明等方面谈)
示例二: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可从个人、治国或工作、学习等方面)
【解析】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两个方面选择一个方面谈受到的启示即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