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词曲五首》作业(第一课时)(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4《诗词曲五首》作业(第一课时)(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9 20:5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词曲五首
第一课时
基础训练
1.选出下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松柏(bǎi) 狗窦(dòu) 寥落(liào) 冢累累(zhǒng)
B.干戈(gē) 旅葵(kuí) 舂谷(chōng) 雉从梁上飞(zhì)
C.兜鍪(móu) 采葵(kuí) 峰峦(lán) 贻阿谁(yí)
D.作羹(gēng) 踌躇(chǔ) 惶恐(huáng) 风掣红旗(chè)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八十始得归__________ (2)将军角弓不得控__________
(3)坐断东南战未休__________ (4)留取丹心照汗青______________
(5)峰峦如聚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面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C.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D.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4.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十五从军征》中描写主人公征战回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过零丁洋》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山坡羊 潼关怀古》抒写作者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边一段文字是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看看人家是怎样进行赏析的。请就“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
  【赏析】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梨花盛开比拟雪压枝头,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写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我对“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赏析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十五从军征》一诗,完成第1~3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热,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是( )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素:满怀希望一希望落空一彻底失望一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2.对《十五从军行》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断描写,有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有环境描写。
C.全诗以时间为顺序记叙。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清,接着写归家后见到家毁人亡的破败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D.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的思想感情推向高潮。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懑控诉之泪。
3.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完成第4~6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诗歌怎样描写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完成第7~8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7.本词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赏析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过零丁洋》一诗,完成第9~10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连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出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国家危亡之时,起兵勤王抗元。
B.颔联用“风飘絮”和“雨打萍”六个字形象地揭示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C.颈联巧借地名写出了诗人昔日的惶恐和今日的零丁之感。
D.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失败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和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五、阅读散曲《山坡羊 撞关怀古》,完成第11~13题。
山坡羊 撞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1.划线句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形象地描绘岀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国富民殷,社会和谐。请就两种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曲中着一“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又用“怒”字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请你用不少于40字的语言把“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所体现的意境展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基础训练
1.B【解析】A 项中“寥落”的“寥”的注音应为“liáo”;C项中“峰峦”的“峦”的注音应为“luán”;D项中“踌躇”的“躇”的注音应为“chú”。
2.(1)才;(2)拉开;(3)停止;(4)红心,比喻忠心 (5)聚拢;包围
3.A 【解析】这两句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4.(1)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4)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5.示例: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阅读理解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B项中的“侧面写出”的说法不正确,这四句是直接描写老兵家园的荒凉景象。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分析能力。B项中的“心理描写”的分析不当,诗中无心理描写。
3.【答案】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写出老兵一去数十年,有家归不得,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归途中逢乡里人,得知家中已是荒坟累累,到家所见是兔子、野鸡;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处处荒凉破败。孤苦无依、内心哀伤;春谷作饭,采葵作羹,却不知递谁,出门东望,潸然泪下,心中的悲哀诉说不尽。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根据诗句中所描述的情节,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4.【答案】诗人写雪后苦寒,主要从侧面抓住典型事物,而且不断变换角度。由夜晚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到白天帐外“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直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最后又写到辕门外“风掣红旗冻不翻”。作用: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可从“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风掣红旗冻不翻”等诗句中描写的情景看出,其作用可从反映战争的灾难等角度分析。
5.【答案】过渡。第一句承接上文,把笔触由军营转移到冰雪覆盖的大漠;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为下文送别渲染了悲凉压抑的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中过渡句作用的分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承接了前面诗句描写的奇丽雪景和如其来的奇寒;“愁云惨淡万里凝”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因此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答案】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意境的描绘能力。不能简单翻译了事,要发挥联想和想象,把诗句中没有写出的情景描绘出来。
7.【答案】上片即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写作手法的分析。上片中的“满眼风光北固楼”“不尽长江滚滚流”等描写了“神州”之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抒发了词人的情感,因此,用的是“即景抒情”的手法;下片借用了孙权的典故来抒发词人的感慨。分别概括作答即可。
8.【答案】从千古兴亡的故事中,举出与京口有关的曹操、刘备,特别是标榜了孙权的英雄形象,期盼当今能够出现孙权式的英雄统率千军万马抵抗侵略,光复神州。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人思想情感的感悟能力。“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9.示例:这首诗的颔联使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诗人的忧国情怀。(诗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写法的赏析。颔联中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故运用了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然后从分析所表达的诗人情感即可。
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人思想情感的感悟能力。D项“表达了诗人舍对故园的思念之情”错误,诗中并无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属于无中生有。
11.分别从视角和听觉角度写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写法的分析能力。“角度”包括人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也包括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峰峦如聚”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波涛如怒”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
12.示例: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社会制度不同造成的。古代,封建君主制,兴亡都逃不了封建朝廷、官吏的盘剥;而今天,我们生活的是一切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里,国家富,人民就安康幸福。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内容的个性理解。从社会制度不同的角度比较分析即可。
13.【答案】示例:众多的山峰好像是从四面八方奔集而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两句诗用比喻的手法,将山的雄峻与水的奔腾之势描绘出来,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突出了其吊古伤今的悲愤。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语言表述题,意在考查对曲的理解想象能力。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古诗词内容的个性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命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把“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所体现的意境展现出来即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