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 辛亥革命
目 录
C O N T E N T S
二
三
一
说学习目标
说评价任务
说学习活动
一
学习目标
课前准备
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课程标准
一、学习目标
学什么 学到什么程度 怎么学
辛亥革命的概念和背景 说明、概括、归纳、说出 回顾旧知、分析史料、情境创设
革命志士的起义、武昌起义及其精神 梳理、体会 阅读教材和史料、表格梳理、情境创设
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性、意义和局限性 推断、分析 合作探究、分析史料、历史角色扮演
课前准备
本单元包括四课:
知识目标: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以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能力目标:能够尝试梳理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能初步理解和阅读中国近代史的史料,初步学会对史料的概括归纳、信息加工和历史解释的能力;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素养目标:渗透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对接单元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教材分析
课前准备
本课地位
本课为八上第三单元的第二课,上承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下接中华民国的创建,无论从教材角度还是历史长河视角,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课。本课学习分为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武昌起义前多次革命志士的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已经动摇清朝专制统治,锤炼革命力量,为武昌起义成功做出了重要铺垫。辛亥革命是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革命理论的重要实践,成功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也为下一节学习中华民国的创建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学习目标——教材分析
课前准备
具备什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时的积累,大多数的学生对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有所了解,对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孙中山较为熟悉,这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展开。
缺乏什么:通过影视媒体的宣传,学生已积累了对于辛亥革命一些感性和浅显的认识,但并不一定客观。思维方式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史料解读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但对其他革命者了解不是很多,对于辛亥革命认识不够深刻。
突破方式:教学上可以通过图片、史料、视频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直观、理性经验的支持。通过史料分析、合作探究,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式系统有效的学习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给予一定的学法指导。
一、学习目标——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1.通过分析史料和情境创设,能够解释辛亥革命的概念,归纳总结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2.通过阅读教材和情境创设,能用表格梳理出革命志士武装起义的史实,感受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通过朗读革命志士的书信,体会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精神。(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3.通过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必然性,通过历史角色扮演,能够分析出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一、学习目标
二
评价任务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设计意图
1.通过分析史料和情境创设,能够解释辛亥革命的概念,归纳总结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结合所学知识,尝试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远望故国,灾难深重”这句歌词的历史背景。 历史教学重视逻辑关系和因果联系,通过对于歌词的历史性解读,引领学生挖掘背后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通过阅读教材和情境创设,能用表格梳理出革命志士武装起义的史实,感受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通过朗读革命志士的书信,体会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精神。 结合所学知识,对照表格,找出“枪声就是号令”相对应的历史图片进行排序,并说出理由。 以歌词的解读为索引,以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为内核,强化学生识图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必然性,通过历史角色扮演,能够分析出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尝试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把那城墙推倒,一起摧毁满清王朝”的历史内涵。 以歌词的历史解读为线索,一以贯之,以思维的连贯性,加深学生对于辛亥革命事件的历史认识,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辛亥革命。
三
学习活动
导入播放歌曲史诗交响乐《我们的孙中山》第二部分 辛亥革命
枪声就是号令
枪声响 炮声响
滚滚长江在咆哮
枪声就是号令 ……
武昌的冬夜起风暴
同胞 同胞 同胞 同胞
看熊熊烈火燃烧
把那城墙推倒
一起摧毁满清王朝
远望故国
灾难深重
难忍心痛
……
亲爱的中国
痛苦的母亲
我思绪如海波涛汹涌
我要擦掉你的眼泪
擦亮你的面容
我要你与众不同
设计意图:用磅礴的交响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出示歌词标注重点帮助学生展开历史联想。
评价任务—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学习活动
1.通过分析史料和情境创设,能够解释辛亥革命的概念,归纳总结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结合所学知识,尝试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远望故国,灾难深重”这句歌词的历史背景。 活动①:阅读辛亥革命广义和狭义的名词解释,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给同位。
活动②:假如你是《申报》的一名记者,请你写一篇介绍关于当前国内形势的稿件。(结合历史时间轴和史料尝试从政治、经济、军事、组织和思想等多角度分析。)
设计意图:历史教学重视逻辑关系和因果联系,通过对于歌词的历史性解读,引领学生挖掘背后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设计意图:明确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历史解释,加强对于历史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回顾旧知的同时,增强时空观念,注重多角度分析,进行概括归纳,并增强史料实证的意识。
评价任务—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学习活动
2.通过阅读教材和情境创设,能用表格梳理出革命志士武装起义的史实,感受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通过朗读革命志士的书信,体会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精神。 结合所学知识,对照表格,找出“枪声就是号令”相对应的历史图片进行排序,并说出理由。 活动①:阅读教材,自主用表格梳理出革命志士武装起义(包含武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果和影响。
活动②:假设你是参加起义的革命党人,你的朋友在革命失败时来劝说你放弃革命,请你尝试说服他。
设计意图:以歌词的解读为索引,以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为内核,强化学生识图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设计意图:以历史课本为史料,提示学生标注课本,培养学生提取历史关键信息、熟练运用表格梳理历史事件和历史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明确武装起义意义的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于革命的理解,革命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能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评价任务—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学习活动
2.通过阅读教材和情境创设,能用表格梳理出革命志士武装起义的史实,感受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通过朗读革命志士的书信,体会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精神。 结合所学知识,对照表格,找出“枪声就是号令”相对应的历史图片进行排序,并说出理由。 活动③:结合历史地图,尝试说出武昌的战略地位和军事地位,结合课本,和同桌说出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
活动④:信中国
如果让你推荐一封革命志士的书信到《信中国》节目中朗读,你会推荐哪一封,说出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以歌词的解读为索引,以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为内核,强化学生识图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设计意图:明确武昌的历史地理地位,理解武昌起义胜利的历史意义,强化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的同时,强化识图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精神,培育家国情怀,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评价任务—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学习活动
3.通过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必然性,通过历史角色扮演,能够分析出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尝试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把那城墙推倒,一起摧毁满清王朝”的历史内涵。 活动①:
观看视频,结合武昌起义的相关史料,小组合作讨论,辛亥革命发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活动②:教师点拨
武昌起义的成功有很多偶然因素,但同时也是偶然中的必然——他是革命形势成熟后的结果。
设计意图:以歌词的历史解读为线索,一以贯之,以思维的连贯性,加深学生对于辛亥革命事件的历史认识,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观看视频的方法,带着问题去看;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容易引起争辩的设问和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挖掘史料,强化史料实证的同时,加深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的视角去看待辛亥革命,在历史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规律性认识,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评价任务—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学习活动
3.通过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必然性,通过历史角色扮演,能够分析出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尝试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把那城墙推倒,一起摧毁满清王朝”的历史内涵。 活动③:历史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知识分子、企业家、农民、国内记者、国外学者,现代学者(任选一角度),你如何看待辛亥革命?
活动④:教师点拨
封建帝制不等于封建制度
民族革命(谋求民族独立)民主革命(谋求人民解放)
设计意图:以歌词的历史解读为线索,一以贯之,以思维的连贯性,加深学生对于辛亥革命事件的历史认识,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深入角色,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设计意图:教师讲解易错点和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于辛亥革命意义理解和认识。
课前准备
评价量规一:能够运用本课所学系统地用历史史实合理解读交响乐《辛亥革命》中的标红歌词。 评价等级及标准 评价等级 A B C
表达要求 语言精练,能分角度,内容完整 较为简洁,有重复,内容不够完整 表达不清,表达不够完整
答案完整度 有结论,能解读三句 有结论,能解读两句 无结论,只能解读一句
提取信息 解读无障碍, 能准确提取关键史实和历史事件 解读存在一定障碍, 能提取部分史实和历史事件 解读障碍较多,
关键史实或历史事件提取不清
评价量规—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评,认识到学习历史事件要明确三要素(背景,经过、结果),要细致认真,有结论,有理由,注意信息加工,使答案条理化。
课前准备
评价量规—设计意图
评价量规二: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 等级 自主学习时 和老师对话时 小组合作时
A 我能认真阅读、圈划、找出关键信息 能积极回应老师提出的问题,抢先举手回答自己的思考 我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表见解,并认真倾听和思考其它同学的看法。
B 我能认真阅读、圈划,部分找出关键信息 能回应老师提出的问题,偶尔回答举手自己的思考 参与小组讨论,偶尔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其它同学的看法。
C 我能认真阅读课本 能认真听老师的提问和分析,基本不举手回答问题 参与小组讨论,静静听,基本不发表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评,反思整堂课的参与度和思维含量,通过对比,引起对学习的重视,激励后续学习。
课前准备
成果集成——自主构建体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教师公布的得星数目,反思本课知识结构的优劣和跟踪的等级,对后续的学习提供参考。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知识构建,回扣单元主题,反思整堂课学习,及时复习和预习,增强知识的连贯性,激励后续学习。
课前准备
1.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个武装起义是 C
A.安庆起义 B.广州起义 C.萍浏醴起义 D.黄花岗起义
2.孙中山称黄花岗起义“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主要是因为 D
A.它是武昌起义前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 B.它是孙中山、黄兴直接领导的
C.革命党表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D.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3.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这主要是指辛亥革命 A
A.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B.结束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C.根除了国民固有的封建思想 D.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
4.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B
③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④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教师公布的得星数目,反思本课知识结构的优劣和跟踪的等级,对后续的学习提供参考。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当堂检测,反思整堂课学习,通过检测结果,引起对学习的重视,激励后续学习。
课前准备
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一以贯之,由歌词开始,也由歌词结束。在学生充分掌握辛亥革命相关史实的基础上,活学活用,用创作歌词的方式,既考察了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知识整合能力,又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感受这段历史在当代存在的意义。
我手写我心
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史实,尝试用历史性的语言写一首你心中《辛亥革命》交响乐的歌词。(可参考导入歌曲仿写)
要求:1.要能反映辛亥革命的历史史实(要有关键词)。
2.语句要通顺,合乎逻辑,不要求押韵。
3.歌词控制在二十行以内。
4.要有情感的表达,尽量充沛饱满。
评价等级及标准 评价等级 A B C
表达要求 语句通顺,情感充沛 语句较为通顺,有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语句表达不清,情感
歌词完整度 结构完整,逻辑通顺 结构比较完整,较为合乎逻辑 有结构,勉强合乎逻辑
历史信息 歌词创作能准确提取辛亥革命关键史实和历史事件 歌词创作存在一定障碍,能提取辛亥革命部分史实和历史事件 歌词创作解读障碍较多,辛亥革命关键史实或历史事件提取不清
感谢聆听
不当之处 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