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够通过读导语,明确任务要求,并通过默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2.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的奉献精神和坚韧品质。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青山不老》。 一、初读课文,明确任务 1. 作者简介 梁衡,出生于1946年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 2. 字词认读,尤其强调“劲”的读音。 3. 课前导语,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再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4. 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任务分解,细读文本 ①任务一:默读课文,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铅笔、横线在文中划出相关内容,并作简单批注。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我”对奇迹的印象,这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这山沟里绿色的赞美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从这一连串数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时间之长、面积之大,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层层的梯。 树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圈画关键词“如臂如股”、“劲挺”、“勇敢”)——勇敢、坚强。 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从老人的感慨中你感受到什么?——老人对植树造林的热爱、坚守与奉献 ②任务二:默读课文,想一想: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奇迹?用铅笔括出相关内容,并作简单批注。 我们先来看山沟的大环境。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当地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从这里,我们知道山沟的大环境如何?——环境险恶。 作者引用县志原话,具有说服力。 资料链接 晋西北地区与毛乌素沙地正面相迎,与内蒙古、陕北风沙区相毗邻,自然条件恶劣,整体生态环境处于极度脆弱状态。过去几十年伴随着该地区农村人口的急剧增加,导致滥采、滥垦、滥砍、滥牧等现象较为普遍,造成植被损坏、地表裸露,长期的人类活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叠加,使土地沙漠化成为晋西北严重的环境问题。 再来看院子里的小环境。老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老人的生活十分简朴、单调而且孤独。在他守护大山的十五年里,发生了什么? 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与老人志同道合的朋友、风雨同舟的老伴相继离开,老汉唯一的女儿要带他去享福,他却“不走”,为什么?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从中你体会到老汉怎样的精神?——默默守护、无私奉献。 再次默读课文,完成课作本P69第一大题。 ③任务三:联系上下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用铅笔、波浪线划出关键语句。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是指什么?——①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②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为什么说老人“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课文最后一句话与课题相呼应,此时的“青山”是指什么?——“青山”表面上指老人创造的奇迹,实际上更象征着老人的执着精神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赞颂了老人的高贵品质。 “不老”是因为什么呢?——“不老”是指老人虽然会离开人世,但他种下的这片青山及他崇高的精神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不老”。 总结:“青山不老”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原本相对抽象的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青山不老”还包含了作者对“造林英雄”的感谢、敬佩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