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_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_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9 19:2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的战友邱少云》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默读,能够找出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能结合相关内容说明当时的潜伏环境和邱少云的表现之间的联系。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到邱少云是怎样一位“伟大的战士”,体会战士的精神。 3. 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到邱少云是怎样一位“伟大的战士”。 难点:学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教学过程
1.勾连旧知,导入课题 出示黄继光图片:你们还记得1952年10月的那一天吗? 他是谁?——黄继光 那一天,我们的民族英雄黄继光牺牲了,在这五天五夜的鏖战下,在冰冷的机枪扫射下,他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将战争引向了胜利。 这就是抗美援朝战争。 补充资料卡——抗美援朝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战火烧到了我国的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打败了美国侵略军,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被祖国人民誉为“最可敬的人”。 邱少云就是其中之一。 补充资料卡:邱少云、作者李元兴 2. 疏通全文,整体感知 ①读准字音,通读全文 首先,我们来排除一些障碍,请同学们一起读这些字词。(PPT展示字词) 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师生一起读课文) ②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提问:全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追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来?请把关键词句用红笔圈出来——“天亮以前”“约莫11点钟的时候”“黄昏时” 这三个词语把课文分成了三个部分,请分别概括这三个部分的内容 ——山沟潜伏、壮烈牺牲、冲锋报仇 请根据时间和小标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 细读文本,体会人物 ①借助提示,明确任务 读课文学习提示部分,本文主要有两个任务:
学习任务一: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邱少云是怎样一位“伟大的战士”。 学习任务二:课文写了邱少云和战友们潜伏的山沟环境,又写了邱少云任凭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两者有什么联系。 ②学习任务一 1)读第7自然段: 约莫11点钟的时候,突然一发烟幕弹飞来,在我们附近爆炸了,一排一排的炮弹跟着打过来。显然,狡猾的敌人对他们阵地前沿的安全极不放心,又没有胆量冒着我军的炮火到这一带来搜索,只好把看家本领“火力警戒”拿出来了。 提问:火力警戒是什么意思?——用武器不间断向敌人可能接近的方向或区域射击,尤其是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夜间或大雾),防止敌人偷袭。 这说明了什么?敌人怎么样?——胆怯、穷凶极恶(无差别扫射,宁可错杀不肯放过) 读课文6~8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①这个片段写了什么内容?②火是怎么点燃的?③为什么这样分段? ①“我们”潜伏地点起火,形势危急。 ②敌人使用了燃烧弹 ③第6段总写着火场面,第7段写火烧到“我”面前,第8段写火烧到黄继光身上。第6段是面,7、8段为点,点面结合,凸显了火势之猛、形势危急。 2)邱少云是怎么做的?用铅笔、波浪线画出来。——烈火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 红笔圈画关键词:“半个多钟头”“千斤巨石”、“纹丝不动” 半个多钟头表明什么?——持续时间长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邱少云有着什么样的品质?——比喻。坚毅,有着铁一般的意志 邱少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文中的词)——“伟大的战士” 红笔圈画关键词:伟大的战士 总结:这是一处细节描写,体现出邱少云钢铁般的意志,使得人物形象更突出,语言更加真实、自然。 3)可是邱少云为什么要坚持一动不动呢?他不能自救吗? 这个时候,邱少云如果迅速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身上的火是可以扑灭的。我们卧在他附近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跳过去把他拉出来,扯掉他着火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 那为什么他没有这么做,我们也没有救他? 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敌人的哨兵发觉,那么不仅是我们这一个班要牺牲在这里,也不仅是埋伏在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要受到重大损失,更严重的是我们准备了好久的这次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 在这样的环境下,邱少云有可能自救吗?我们能救他吗?——邱少云不能自救,“我们”也必须割舍自己的战友,这其实是为了保住整个作战班组,为了“我们”的计划,为了最终能够战胜敌人。这是为了大局考虑啊! 所以,作者为什么用了大段笔墨描写了潜伏的环境?——为下文作铺垫。环境危险,所以邱少云烈火烧身也纹丝不动。 由此可见,邱少云具有什么样的品质?——顾全大局、严守纪律 4)不仅邱少云如此,整个作战班的人都在顾全大局,可是邱少云毕竟是“我们”的战友。邱少云被火烧的时候,“我”在想什么?用铅笔、横线划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并圈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预设: 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提问:“我”此时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预设:
紧张、担心——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 不敢、不忍——不敢看,太痛苦了。不忍看,战友被活活烧死。 忍不住不看——他是“我”的战友,他在忍受这样的痛苦,我怎能放弃他呢?我怎么忍心不再看他一眼? 痛苦——心里像刀绞一般。 可是我无能为力,我“不忍”,却又“忍不住”,这表明“我”此时的心情如何?——矛盾 总结:这句话写出了“我”面对亲密战友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由于当时的特殊环境和任务,欲救不能,欲罢不忍,只能眼睁睁看着烈火把战友活活烧死时的极度痛苦而矛盾的心情。 “我“尚且如此,何况是正在被烈火焚烧的邱少云呢?邱少云不愧是“伟大的战士”。 ③学习任务二 1)潜伏的环境如何?请将描写潜伏环境的句子用铅笔括出来,并作批注。 我发现这条干涸的小山沟并不十分隐蔽。我们离敌人太近了,前面几十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我们不但可以看见敌人设置的铁丝网和胸墙,而且可以看见敌人主阵地上的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的谈话声都听得见。可以想见,敌人居高临下,发现我们当然更容易。我们必须僵卧着一动不动,一声低低的咳嗽或者轻轻地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 这段话表明我们的潜伏环境如何?——很危险。 为什么很危险?——离敌近。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离敌近?——我们不但可以看见敌人设置的铁丝网和胸墙,而且可以看见敌人主阵地上的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的谈话声都听得见。/我们必须僵卧着一动不动,一声低低的咳嗽或者轻轻地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 课文主要是写邱少云在烈火中牺牲一事,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潜伏的环境? 总结:这段话写出了“我们”潜伏的环境之险,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为下文邱少云的牺牲作了铺垫。 ④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我们来一起读课文第14~16自然段,感受邱少云带给我们的力量。 邱少云同志没有牺牲,为什么?——胜利是我们和邱少云同志一起取得的/邱少云同志的精神与我们同在,并将永垂不朽。 提问:“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作者忘不了的是什么?——忘不了邱少云在烈火中牺牲的壮烈画面,忘不了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崇高品质。 齐读: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