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9 19:2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5 七律·长征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会写“律、崖”等4个字,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朗读这首诗歌,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理清诗文脉络。
学习重难点 正确朗读这首诗歌,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理清诗文脉络。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革命题材的作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差距,学生要想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不容易,需要一定的课前知识储备,因此,要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了解相关背景。
教学辅助 PPT、相关视频等。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
交流资料,建立知识结构。
(设计意图:由于长征离学生生活比较远,通过交流预习中搜集到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长征的感性认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了解“七律”这一诗体,了解作者毛泽东,建立知识结构。)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预习时,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简单交流关于长征的背景知识,同时播放学生搜集到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2.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学生代表讲解,教师适机补充。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巧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3.简介作者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 雪》等。
4.简介七律,教师以《七律·长征》为例,补充介绍。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句,每句七个字。第2、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律诗包括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学习任务二
检测预习,夯实基础,练习朗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学会在预习中解决问题。与此同时,通过指导生字的书写,理解词语意思等方式,夯实基础。通过有节奏的朗读,帮助学生读通课文,整体感知,为后面更好地理解文本做铺垫。)
结合自主预习卡展开学习。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并把它读给你的同桌听,互相纠正。
2.听老师范读课文,标出诗句停顿后与PPT出示的节奏进行核对。
3.按节奏自由练习朗读,注意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说一说你理解的画横线词语的意思,教师补充、纠正,并出示PPT帮助理解。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本文指红军把历经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山很险峻。
走:滚动。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5.同桌互查自主预习单任务三,关注容易写错的字,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部件和笔画。
教师强调:
(1)“律”和“崖”的书写:这两个字的横画较多,不要多写或漏写,还要注意不同位置的横画长短不同。
(2)“索”的书写:下半部分是“糸”,不要误写成“系” 。
学习任务三
自主探究,明确诗歌大意。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种途径来明确诗意,锻炼学生自己读懂古诗的能力,知道学习古诗要利用课本上提供的图片、注释、链接及课外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等。)
1.联系课本中的注释、插图以及所查阅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七律 长征》,想一想,这首诗每联的意思。思考完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你读懂了哪句诗?还有哪句不明白?
【预设1】: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都看得极为平常。
【预设2】:绵延不断、高低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不过像从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预设3】: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金沙江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预设4】: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3.朗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分别写了什么?思考后全班交流。
首联:总写了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
颔联: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颈联: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尾联: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心情。
4.交流自主预习卡任务四。
《七律·长征》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写的七言律诗,描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的艰难历程,诗中的“难”这个字概括了这一历程的特点。
课堂小结:
这首《七律 长征》气势磅礴、格调高昂,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又一幅红军英勇战斗的图画。
自主作业:
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尝试背诵并默写诗歌。
2.配乐朗读课文,制作成小视频。
板书:
七律·长征
万水千山
远征难 只等闲
尽开颜
附:
自主预习卡
1. 搜集资料。
(1)长征的背景、路线,长征途中的小故事,可以是文字、图片或视频。
(2)关于作者毛泽东的简介。
(3)简单了解“七言律诗”这一诗体。
2.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用“○”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搜索朗读视频,感受这首诗的磅礴气势。)
3.自主学习生字词。
(1)读拼音,正确地书写下列词语:
lǜ xuán yá dà dù hé tiě suǒ
( ) 诗 ( ) ( ) ( )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尝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等闲 逶迤 磅礴 走 云崖
4.整体感知课文:
《七律·长征》是伟大领袖 写的七言律诗,描写了红军 的艰难历程,诗中的“ ”这个字概括了这一历程的特点。
课 题 5 七律·长征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及其饱含的感情。 2.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长征的背景,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本课时的学习重点应是借助资料,通过品读诗句,展开想象等方法体会诗句的情感,读出诗歌的气势,最终达到熟读成诵,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注意精神。
教学辅助 PPT、相关视频等。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四
尝试背诵,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尝试背诵,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温故知新,为这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壮举。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主席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旅程,挥笔写下了恢弘豪迈的《七律 长征》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提示,尝试背诵。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 ),万水千山(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更喜岷山( ),三军过后( )。
学习任务五
整体感悟,品味长征精神。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对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后面的品读诗句找到中心发力点。)
1.自由朗读这首诗后思考: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预设】:难、长、险……
2. 诗中哪句话概括写出了红军长征很难?从哪些词语感受到?
【预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从“远征难”“万水千山”体会到。
3.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是怎样的?从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从“不怕”“只等闲”可以看出,红军战士面对这千难万险、困难重重,他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我们可以体会出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师指导:本诗的结构特点是先总写——后分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总领句。
4.齐读,读出这种红军战士的胸襟和气概。
教师指导:“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不怕”,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气概,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远征难”要放慢节奏,字字有力量,读出红军长征中困难重重。“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只等闲”要放缓慢,读出红军战士把长征中的困难当做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学习任务六
细读鉴赏,品悟蕴含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后三联诗句,品悟蕴含其中的情感。通过图片及视频等方式,以更形象直观的手段,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使学生体会红军的勇敢与不怕牺牲的精神。)
1.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再读诗文后三联,请用“ ”画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 ”画出描写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词语或句子。
2.汇报交流。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预设】: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逶迤”与“磅礴”后,教师出示相应图片。
③你又从哪里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呢?
【预设1】:“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预设2】:“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④教师追问:翻越起伏连绵的五岭山脉和高大的乌蒙山脉本来是非常难的,可是作者却把它们看作细浪和泥丸,从这强烈的夸张和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我感受到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⑤请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教师指导: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
学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预设】:云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观看大渡河铁索的图片,思考:大渡河地势险要,河面宽300多米,望着泸定桥那13根冰冷的闪着寒光的铁链,你有什么感觉?
【预设】:心惊胆战 不寒而栗 望而生畏……
教师引导:只要看一眼那冰冷的铁索,望着桥下那湍急的水流,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此时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吧!
③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谈感受。
教师指导:这是浸染着战士鲜血的一句诗,这是融入烈士生命的一句诗,更是诗人缅怀战友的一句诗!让我们齐读!
④思考:金沙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直插云霄。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红军却感觉“云崖暖”?
【预设】:1935年5月,红军来到金沙江南岸。金沙江地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绝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毛泽东成功运用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 佯攻贵阳,威逼昆明,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终于摆脱了4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⑤思考:此时此刻,战士们心里又有怎样的感觉?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1】:乐滋滋的、暖融融的。
【预设2】: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师指导:是呀,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怎能不令人心潮澎湃呢?
⑥男女生朗读:“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时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作者用一“暖”一“寒”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你能读出两种感受吗?
教师指导:长征途中,易也好,难也罢,红军战士们只把它们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这就是──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预设】:千里雪
②展开想象,假如你就置身于这皑皑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预设】:寒风凛冽、寒风刺骨、饥寒交迫……
③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我们的红军战士们却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笑逐颜开,他们在“喜”什么?
【预设】:翻过雪山,就即将迎来长征的胜利!
教师指导:是呀,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战士欣喜若狂!这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更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你会怎样把红军的这种胜利的喜悦和万丈豪情读出来?
④齐读最后一句。
学习任务七
阅读迁移,感受伟人情怀。
(设计意图:这首诗独特的时代背景和时代意义,决定了在学习时不能只就诗论诗,应该去领会其背后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感受伟人情怀。因此,进行阅读迁移,进一步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伟人毛泽东乐观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
1.汇报自学成果,了解创作背景。
【预设】:大柏地在江西瑞金城北。1929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涤平联手第三次“会剿”井冈山。1月14日,毛主席率红军主力下山,意图将敌人引离井冈山。离山后红军在赣南数战不利,直至2月11日,得以在大柏地歼赣军刘士毅两个团,才打破危局。这首词就是毛主席重经大柏地时所作。
2.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
3.对比阅读《七律 长征》,感受毛主席乐观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
课堂小结:
同学们,80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却在世代相传。气壮山河的长征,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功垂千秋的红军,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最后让我们齐背这首诗。
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自主作业:
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
(1)搜集阅读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2)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充满壮志与豪情,课后搜集毛泽东的诗词,仔细品味。
板书:
七 律 · 长 征 远征难 只等闲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万 水 千 山 五岭逶迤 腾细浪
乌蒙磅礴 走泥丸
水拍云崖 暖
桥横铁索 寒
岷山千里雪 喜、笑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