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0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研究者检测了长期注射吗啡的小鼠和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如图。
由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吗啡减缓伤口愈合 B.阿片受体促进伤口愈合
C.生理条件下体内也有吗啡产生 D.阿片受体与吗啡成瘾有关
2.(2023高三上·河源期末)某医院研究团队为探讨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更年期综合征女性情绪障碍程度、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选取更年期综合征妇女80例作为更年期综合征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常规体检的正常更年期女性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更年期综合征组和正常对照组各指标的检测结果
分组 更年期综合征组 正常对照组
例数 80 100
妇女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 促甲状腺激素(TSH)(mU/L) 12.40 7.18
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pmol/L) 2.86 3.94
游离甲状腺激素(FT4)(pmol/L) 14.22 20.74
妇女血清中三种性激素水平 雌二醇(E2)(pmol/L) 240.92 418.83
黄体生成素(LH)(mLU/mL) 7.30 11.74
卵泡刺激素(FSH)(mIU/mL) 6.48 9.03
情绪障碍程度 焦虑自评量表(SAS) 45.19 36.28
抑郁自评量表(SDS) 41.88 30.17
A.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分泌的调节都属于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B.更年期综合征组TSH含量升高与低浓度FT4促进下丘脑的分泌活动有关
C.该研究证实了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对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性激素水平降低的促进作用
D.据此推测FT4水平降低导致的躯体兴奋性下降易导致更年期妇女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3.(2023·汕尾模拟)神经环路由多个神经元组成,是感受刺激、传递神经信号、对神经信号进行分析与整合的功能单位。在不同食物供给条件下,秀丽短杆线虫吞咽运动调节的一个神经环路作用机制如图所示。图中a是食物感觉神经元,b、d是中间神经元,c是运动神经元。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不会引起b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
B.b神经元在两种条件下都有活动,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的活动较强
C.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秀丽短杆线虫吞咽运动减弱以避免能量浪费
D.秀丽短杆线虫的吞咽运动调节取决于神经环路而非单个的神经元
4.(2022高二上·阳江月考)《世说新语·假谲》记载,三国时,曹操带兵长途行军,士兵们都很口渴,曹操便说:“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从此便有了“望梅止渴”。“吃梅”和“望梅”都能够引起人的唾液分泌增加。下列关于“吃梅”和“望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吃梅”和“望梅”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B.人“吃梅”分泌唾液时,梅子是非条件刺激
C.人没有“吃梅”的经历,不会出现“望梅止渴”反射
D.人长时间不“吃梅”会导致“望梅”时唾液分泌不会增加
5.(2023·沈阳模拟)现有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五种激素。A,B,C,D,E分别代表其中的一种。如图中除d、e两种激素为相抗衡作用之外,其余直线相邻的激素之间在某些生理作用方面均为协同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激素b的分泌量受影响
B.a、b两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C.c、e分别代表的激素为胰岛素、肾上腺素
D.d激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
6.(2023高二下·绍兴期末)排便反射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如下图所示。a、b表示相应部位的连接神经,平时人的直肠里通常是没有粪便的,一旦粪便从结肠被推送到了直肠,就会使直肠中的压力升高,引起脊髓初级排便中枢兴奋,同时冲动还上传至大脑皮层,引起便意。若条件允许,排便就会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大脑皮层受损,则直肠中有粪便排便反射也无法进行
B.有些神经既有传入功能又有传出功能,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C.婴儿在睡觉时不自主地排便,该过程由脊髓骶部排便中枢控制
D.安静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有利于肠胃蠕动,促进排便
7.(2023高二下·张掖开学考)如图表示有直接联系的3个神经元,在箭头处给予适宜刺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箭头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受刺激部分的Na+大量内流,同时消耗大量ATP
B.在箭头处给予一适宜刺激,b、c、d、e处都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但a处不能
C.静息状态时,a处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K+浓度,因而表现出膜外正电位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8.(2023高二下·大理期末)下列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小泡是神经递质释放前的储存场所
B.突触后膜一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要快
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9.如图是激素H分子的信号传递途径,激素H与受体结合后激活Gs—蛋白,Gs—蛋白与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AC)结合激活AC,AC激活后将ATP转化为cAMP,cAMP作为“第二信使”向细胞内传递信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受体位置和信号传递途径分析,激素H很有可能是性激素
B.Gs—蛋白在受体和AC间运动,充分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C.激素在细胞内有cAMP、PKA等多个环节传递信号,有利于放大激素的效应
D.对同一细胞来说,不同的激素会有不同的受体,但都会激活AC,产生cAMP
10.(2023·惠州模拟)EP(内啡肽)是一种内成性(脑下垂体分泌)激素,它能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的止痛效果和愉悦感,等同天然的镇痛剂。一定强度的运动、吃辣(科学证实辣是一种痛觉感受)、深呼吸也是分泌内啡肽的条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内啡肽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并为其它神经细胞提供能量产生愉悦的感觉
B.内啡肽分泌增加以消除吃辣引起的疼痛,“顺便”在人体内制造了类似于快乐的感觉
C.运动导致内啡肽分泌增加,内啡肽与毒品竞争受体,从而达到运动辅助戒毒的作用
D.坚持适量运动、引吭高歌能刺激人体产生内啡肽,有助于“轻松备考,心向阳光”
11.(2023高三·贵阳模拟)当神经冲动传导至轴突末梢时,Ca2+能通过Ca2+通道流入突触前膜,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和前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可能引起的效应是( )
A.突触前膜内的Ca2+快速外流 B.乙酰胆碱的释放量会增加
C.突触后膜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D.突触后膜膜内的K+快速外流
12.(2022高三上·浙江模拟)下图为神经纤维接受刺激后膜电位变化和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关系,其中GNa表示膜对 Na+的通透性,Gx表示膜对K+的通透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动作电位下降支的产生原因是膜对Na+的通透性下降引起的
B.超极化期膜电位比静息电位值更小,引发原因可能是K+过度外流引起的
C.若神经纤维处于高Na+环境,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会变大
D.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都能使突触后膜出现图中的动作电位
13.我国《刑法修正案(八)》正式施行,加大了对醉驾的处罚,“醉驾”易发生事故,其主要原因是过量饮酒会抑制以下哪一系统的功能( )
A.神经系统 B.运动系统 C.循环系统 D.泌尿系统
14.(2023·浙江模拟)控制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为植物性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支配内脏的这双重神经是由脊髓发出组成的混合神经
B.这两种神经对内脏的活动即有拮抗作用又有协同作用
C.交感神经兴奋可使瞳孔扩张,副交感神经兴奋可分泌稀薄唾液
D.植物性神经是自主神经,可有意识支配效应器产生迅速反应
15.(2023高三下·浙江月考)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下图甲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a、b代表测量电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未刺激时,图甲装置测量的是该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
B.若如图甲刺激点给予适宜刺激后,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可用图乙表示
C.若适宜刺激点移至ab的中点,兴奋双向传递,电位变化可用图乙表示
D.若没有适宜刺激,a、b两电极处对K+的通透性不同
16.(2023高二下·玉溪期末)下列关于反射叙述正确的是( )
A.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
B.在狗的唾液分泌与铃声的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食物属于条件刺激
C.与条件反射相比,非条件反射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D.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中枢把原先引起抑制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兴奋性的信号
17.(2022高二上·阳江月考)某小组研究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电刺激神经元乙,记录神经元丙的膜电位变化;用相同强度的电刺激刺激神经元甲,记录神经元乙的膜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其中①③为单次刺激记录的电位、②为连续2次刺激记录的电位,阈电位是指能够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根据实验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加神经元乙的电刺激强度,丙神经元的阈电位值会升高
B.图2①②中,神经元丙均产生动作电位,③中神经元乙保持静息电位
C.由图2中②可知,连续2次单刺激神经元丙可以产生动作电位
D.神经元甲是抑制性神经元,神经元乙和神经元丙是兴奋性神经元
18.(2022·重庆)如图表示人动脉血压维持相对稳定的一种反射过程。动脉血压正常时,过高过紧的衣领会直接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引起后续的反射过程,使人头晕甚至晕厥,即“衣领综合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窦神经受损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仍可产生兴奋
B.动脉血压的波动可通过神经调节快速恢复正常
C.“衣领综合征”是反射启动后引起血压升高所致
D.动脉血压维持相对稳定的过程体现了负反馈调节作用
19.(2023高二下·浙江月考)5-羟色胺(5-HT)最早从血清中发现,又名血清素,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中,特别在大脑皮层及神经突触内含量很高,它也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PV神经元兴奋后能释放5-HT
B.刺激甲处会逆转该神经元内外的Na+浓度差
C.乙处神经递质会被胞吞进PV神经元中
D.5-HT起作用后靶细胞膜上Na+通道开放
20.(2023高一下·金华期末)腺苷是与睡眠有关的信号,腺苷的作用机制类似于神经递质。腺苷的受体包括R1和R2,咖啡因可以竞争性结合腺苷受体,研究者用适量咖啡因分别处理野生型小鼠和R1、R2基因敲除的突变体小鼠,测定小鼠24h时间段中每小时内的觉醒时间(即清醒时长),结果如下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箭头对应时刻为处理时刻。
A.腺苷可由ATP脱去3个磷酸分子产生
B.腺苷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被清除
C.对照组为等量生理盐水处理的相应小鼠
D.结果表明咖啡因通过与R1结合发挥提神作用
21.(2023·枣庄模拟)高浓度的谷氨酸在组织液中对神经细胞有毒害作用。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谷氨酸(兴奋性递质),作用于AMPA/NMDA受体,在激活突触后神经元后会迅速被突触后神经元和突触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摄取而被清除。在大脑中某些癌细胞可以占据星形胶质细胞的位置形成三边突触结构,同时替代星形胶质细胞摄取多余的谷氨酸用来完成去极化(膜电位改变),促进自身生长和迁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谷氨酸在突触前膜的释放需要消耗能量,在突触间隙的扩散不消耗能量
B.AMPA/NMDA受体接收信号可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C.星形胶质细胞吸收突触间隙中的谷氨酸可避免突触后膜的持续性抑制
D.体内突触前膜释放一次谷氨酸类递质可能引起两个细胞兴奋
22.(2023高二下·杭州期中)将枪乌贼离体神经置于生理溶液中,图甲表示其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示意图,图乙表示其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提高生理溶液中K+浓度,可升高甲图中c点处膜电位
B.图甲中b点、图乙中②点处发生K+外流,该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C.图甲中c点、图乙中③点处细胞膜外侧钠离子高于细胞膜内侧
D.图乙中兴奋在神经上从A向B侧传导,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图甲中c点所对应的膜电位不变
23.(2023高二下·湛江月考)如图为人体排尿反射示意图。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会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膀胱的逼尿肌收缩,在适宜的条件下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排尿反射存在分级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B.若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受损,则不能产生尿意
C.排尿是只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的内脏反射活动
D.若S处受损大脑皮层将不能产生尿意
24.(2023高二下·杭州期末)在某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电极,给予适宜电刺激后测两个电极间的电位差,出现的负波和正波如图所示。实验发现几乎在施加刺激的同时,在生物信号采集仪显示屏上会出现一次快速的电位变化,称为伪迹,其幅度与电刺激强度成正比,但不影响动作电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增加刺激强度导致坐骨神经的动作电位幅度增大,主要原因是刺激时间不同
B.刺激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动作电位幅度不再增大,伪迹幅度也不再增大
C.负波的幅度明显大于正波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速率的差异
D.图中t ~t 电位的变化是因为Na+内流,t3~t 电位的变化是因为K+外流
25.(2023·浙江模拟)测定离体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的方法如下图,其中A与B两只电表的两极均连在神经纤维的膜外。当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st)后,很快在A电表中观察到如下图所示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电表第二次偏转时,1处神经纤维处于极化状态
B.一段时间后将在B电表中观察到完全相同的电位变化
C.两电表开始偏转的时间间隔表示兴奋自2处传至3处所需时间
D.本实验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还是双向的
二、综合题
26.(2023高二下·河南开学考)研究发现,一个人在紧张时,身体会产生较多的“压力激素”(主要成分是皮质醇)。如果人整天焦躁不安、发怒、紧张等,会令“压力激素”水平长时间居高不下,心血管系统也会由于长期过劳而变得格外脆弱。人在快乐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多巴胺等,它让人心绪放松,产生快感,这种身心都很舒服的良好状态,可使人体各机能互相协调、平衡,促进人体健康。分析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压力激素”可以通过促进 的分解和 的转化等途径升高血糖。血糖浓度过高时,正常机体的 细胞会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
(2)压力激素的分泌调节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进行,健康人体内“压力激素”含量升高会 (填“促进”或“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从而使该激素下降至正常水平,该过程体现了激素的 调节机制。
(3)多巴胺是下丘脑和垂体中的一种关键神经递质,当多巴胺传递到突触后膜时,会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引发突触后膜兴奋,此时膜内的电位变化是 。
27.生理学家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下图是对声音刺激形成唾液分泌性食物条件反射机制。回答下列问题。
(1)单独给狗喂食,会使其分泌唾液,该反射属于 (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
(2)单独给狗铃声,其耳部传入神经末梢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乙处形成听觉,此时还不会引起唾液分泌。这一过程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理由是 。
(3)经过先给铃声再给食物的训练,狗的大脑皮层中甲、乙两处会建立暂时性联系。此时,铃声刺激已经由原来的 刺激转变为 刺激,条件反射已经建立起来。
(4)如果长时间只给予铃声刺激而不喂食,则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就会 。该过程 (填“需要”或“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填“属于”或“不属于”)新的学习过程。
28.(2023高二上·农安期末)如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乙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
①称为 ,
③称为 。
(2)若刺激图甲中a点,下图中可以显示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变化的是_______。
A.
B.
C.
D.
(3)图甲中刺激d点,则除d点外,图中发生兴奋的点还有 (用字母表示)。
(4)图乙是 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主要是通过⑨释放的 实现的。
29.(2023高二下·行唐月考)多囊卵巢综合征以双侧卵巢增大、胰岛素抵抗和雄激素产生过剩为特征,是生育年龄妇女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下图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发病机制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雄激素的分泌过程受到“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的调节,这属于 调节,这种调节方式的意义是 。雄激素可在血液中检测含量的理由是 。
(2)胰岛素抵抗是指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多囊卵巢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 正常值,长期如此会出现多尿现象,原因是 。
(3)多毛是雄激素分泌过多的表现之一。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多毛症状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有关。写出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材料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雌性育龄健康小鼠若干只,生理盐水、胰岛素,注射器等。
实验设计思路: 。
预期实验结果: 。
30.(2023高三下·浙江月考)COVID-19病毒主要侵害患者的呼吸道,对患者的呼吸系统造成严重损伤,但近日,哈佛大学神经病学权威专家表示,COVID-19病毒不仅会损伤人体的消化和呼吸系统,还会损害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大脑功能损伤,一批研究神经病学专家和神经系统科学家对COVID-19病毒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综述,将COVID-19病毒导致的脑损伤分为了三个阶段。回答下面问题。
(1)COVID-19病毒I期:病毒损伤局限于舌、鼻上皮组织,由此预测I期主要症状为 ,病毒导致这些症状出现可能的原因是 (A.病毒导致分散在上皮组织中的嗅觉和味觉感受器受损B.病毒导致嗅觉和味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纤维)受损C.大脑皮层中央后回受损D.传出神经受损)。
(2)COVID-19病毒II期:病毒引发炎症,发展成为细胞因子风暴,从肺部开始,通过血液传送影响全身所有器官,这种影响类似于 调节。细胞因子风暴促使血凝块形成,导致中风,其分子机制是作为 的细胞因子和凝血酶原结合,使其被 (抑制/激活),从而加快血液凝固。
(3)COVID-19病毒III期:爆炸性水平的细胞因子风暴破坏了血脑屏障,由此引发的结果是血液、炎症标志物和 侵入大脑组织,病人会出现癫痫、神志不清、昏迷或脑病。据此分析,血脑屏障是血浆与 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的功能是阻止某些物质特别是有害的物质由血液进入脑组织从而保持脑组织 的基本稳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解答】A、与野生型鼠注射生理盐水组相比,野生型鼠注射吗啡组创面相对较大,因此吗啡减缓伤口愈合,A正确;
B、与野生型鼠注射生理盐水组相比,阿片受体缺失鼠注射生理盐水创面相对较小,阿片受体缺失鼠愈合更快一些,因此阿片受体抑制伤口愈合,B错误;
C、有无吗啡组结果不同,因此生理条件下体内没有吗啡产生,C错误;
D、与阿片受体缺失鼠注射吗啡组相比野生型鼠注射吗啡组创伤愈合较慢,说明吗啡影响创面愈合与阿片受体有关,但不能得出阿片受体与吗啡成瘾有关,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受伤后时间、小鼠类型和注射物质种类;因变量为创面相对大小。通过对不同曲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吗啡对小鼠伤口愈合的影响。
2.【答案】B
【解析】【解答】A、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分泌的调节分别属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都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A正确;
B、TSH(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当FT4(甲状腺激素)浓度低于正常水平时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使垂体分泌TSH增加,B错误;
C、甲状腺激素与性激素共同受丘脑—垂体—靶腺轴支配,同时甲状腺激素可辅助并调节性激素分泌,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由表中数据可知,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和性激素水平均降低,说明两者之间具有促进作用,C正确;
D、表中数据说明甲状腺紊乱程度与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情绪障碍程度一致,推测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导致的躯体兴奋性下降是导致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重要原因之一,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2、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答案】A
【解析】【解答】A、a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会改变b神经元细胞膜通透性,进而引起b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b神经元在两种条件下都有活动,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的活动较强,进而对c、d神经元的促进作用增强,B正确;
C、通过神经调节,在食物充足条件下,吞咽运动增强,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秀丽短杆线虫吞咽运动减弱,以避免能量浪费,是适应性的表现,C正确;
D、吞咽运动的调节,涉及到至少a~d4种神经元的共同调节,而非单个的神经元,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4.【答案】A
【解析】【解答】A、“吃梅止渴”是非条件反射,“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两者的反射弧结构不同,A错误;
B、人“吃梅”分泌唾液时,梅子是非条件刺激,属于非条件反射,B正确;
C、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人没有“吃梅”的经历,不会出现“望梅止渴”反射,C正确;
D、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所以非条件反射一般是永久的,条件反射是可以消退的,故人长时间不“吃梅”会导致“望梅”时唾液分泌不会增加,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比较:
反射类型 形成 特点 意义 实例
非条件反射 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来 不经过大脑皮层;先天性;终身性;数量有限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眨眼反射、缩手反应、膝跳反射、排尿反射
条件反射 在生活学习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成 经过大脑皮层;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 望梅止渴、学习、画饼充饥等
5.【答案】C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信息“d、e两种激素为相抗衡作用之外,其余直线相邻的激素之间在某些生理作用方面均为协同作用”可知,d为胰高血糖素,e为胰岛素,c为肾上腺素,b为甲状腺激素,a为生长激素,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垂体受到影响,甲状腺分泌b甲状腺激素就受影响,A正确;
B、a为生长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a、b两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a侧重促进生长,b侧重促进发育,B正确;
C、根据A选项可知,c为肾上腺素,e为胰岛素,C错误;
D、d为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促进肝糖原再分解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分解,促进动物个体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2、胰岛素的作用: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一方面促进肝糖原分解;另一方面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3、肾上腺素的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调节水盐代谢和有机物代谢;调节机体的应激能力。
4、生长激素作用于全身,作用是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
6.【答案】C
【解析】【解答】A、排便中枢位于脊髓中,若大脑皮层受损,排便反射可以进行,但不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A错误;
B、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B错误;
C、婴儿大脑皮层发育并不完善,在睡觉时不自主地排便,该过程由脊髓部排便中枢控制,C正确;
D、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但肠胃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但肠胃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7.【答案】B
【解析】【解答】Na+大量内流是顺浓度梯度,不消耗ATP,A错误;
在箭头处给予适宜刺激后,受刺激部分产生的兴奋向两侧传导,因突触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只有b、c、d、e处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而a处不能检测到膜电位的变化,B正确;
静息状态时,以K+外流为主,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因而表现出膜外正电位,C错误;
刺激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产生动作电位,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当刺激强度超过阈值时,动作电位大小不会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加大,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3)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2、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8.【答案】C
【解析】【解答】A、突触小泡是神经递质释放前的储存场所,A正确;
B、突触包括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所以突触后膜一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B正确;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进行信号转换,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而神经纤维上没有信号转化,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要慢,C错误;
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所以会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从而使突触后膜发生一个短暂的电位变化,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电信号)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9.【答案】C
【解析】【解答】A、性激素经血液循环运输到靶细胞并进入靶细胞内发挥作用,而图中该受体在细胞膜上,故该激素不可能是性激素,A错误;
B、Gs—蛋白在受体和AC间运动,充分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性,B错误;
C、据图可知,激素在细胞内有cAMP、PKA等多个环节传递信号,有利于放大激素的效应,C正确;
D、受体具有特异性,对同一细胞来说,不同的激素会有不同的受体,不一定都会激活AC,产生cAMP,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激素:(1)功能:信息传递和调节机体生命活动。 (2)本质:蛋白质、氨基酸衍生物、固醇。 (3)激素调节的特点: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微量和高效
10.【答案】A
【解析】【解答】A、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使靶细胞或靶器官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EP(内啡肽)是一种内成性(脑下垂体分泌)激素,不能为其它神经细胞提供能量,A错误;
B、据题意可知,内啡肽是一种内成性激素,它能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的止痛效果和愉悦感,吃辣是分泌内啡肽的条件,据此推测内啡肽分泌增加以消除吃辣引起的疼痛,“顺便”在人体内制造了类似于快乐的感觉,B正确;
C、一定强度的运动是分泌内啡肽的条件,运动导致内啡肽分泌增加,内啡肽与毒品竞争受体,从而达到运动辅助戒毒的作用,C正确;
D、内啡肽能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的止痛效果和愉悦感,一定强度的运动、深呼吸是分泌内啡肽的条件,因此坚持适量运动、引吭高歌能刺激人体产生内啡肽,有助于“轻松备考,心向阳光”,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动物机体通过各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间接调节动物机体的活动。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个部分,在一定的器官或组织中发生作用,从而协调动物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及其它生理机能,使这些机能得到兴奋或抑制,使它们的活动加快或减慢。这种调节叫激素调节,它属于体液调节。
11.【答案】B
【解析】【解答】A、由题意可知,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Ca2+能通过Ca2+通道流入突触前膜,A错误;
B、由题意可知,Ca2+能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和前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所以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Ca2+大量内流,会使乙酰胆碱的释放量会增加,B正确;
CD、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量增加,会使突触后膜兴奋,从而使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即突触后膜膜内电位由负变正,C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2、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12.【答案】B
【解析】【解答】A、动作电位下降支的产生原因是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引起K+外流导致的,A错误;
B、动作电位恢复过程中产生的超极化期是K+过度外流引起的,B正确;
C、神经纤维膜电位的初始值(即静息电位)变大的原因是神经纤维处于环境K+浓度降低导致,C错误;
D、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使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不一定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13.【答案】A
【解析】【解答】“醉驾”主要是由于司机在 意识不清的情况下驾驶机动车,因此“醉驾”易发生事故,其主要原因是过量饮酒会抑制神经系统的功能,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分析题意,“醉驾”的主要原因是“醉”,是因为过量饮酒会麻痹人的小脑而导致司机机体不协调,易发生交通事故。
14.【答案】C
【解析】【解答】A、控制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称为植物性神经,植物性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由脑和脊髓发出的传出神经组成,A错误;
B、支配内脏活动的这两种神经对内脏的支配作用往往是相反的,即表现为拮抗作用,B错误;
C、交感神经兴奋可使瞳孔扩张,交感神经兴奋使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使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增强,且副交感神经兴奋可分泌稀薄唾液,C正确;
D、植物性神经负责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可有意识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但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到调整作用,这就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成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是相反的。当人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减慢;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加强。
15.【答案】B
【解析】【解答】A、测量该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时,需要将一个电级接到膜内,另外一个接到膜外,图中的这种操作时无法测量静息电位的,A错误;
B、若如图甲刺激点给予适宜刺激后,受刺激时,兴奋还没有到达电极处,随着兴奋的继续传递,到达b处,此时电表指针向右偏转;当兴奋到达a和b直接的中点是,电位是零;兴奋继续传到电极a处时,电表指针向左偏转,膜电位变化就如乙图所示,B正确;
C、当刺激在ab中点时,电极a和b是同时兴奋的,此时电位是零,与图乙不符,C错误;
D、在没有刺激的情况下,神经纤维都处于静息状态,a和b两处对 K+的通透性是相同的,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兴奋的传导过程:
(1)静息电位: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K+外流,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造成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2)兴奋的传导:未兴奋部位为内负外正,兴奋部位为内正外负,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
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恢复静息电位:局部电流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这样进行下去,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16.【答案】A
【解析】【解答】A、条件反射建立后,维持条件反射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A正确;
B、在狗的唾液在狗的唾液分泌与铃声的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食物属于非条件刺激,B错误;
C、 与非条件反射相比,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C错误;
D、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反射的类型:
反射类型 形成 特点 意义 实例
非条件反射 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来 不经过大脑皮层;先天性;终生性;数量有限射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眨眼反射、缩手、膝跳反射、排尿反射
条件反射 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 经过大脑皮层;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
17.【答案】C
【解析】【解答】A、根据题意,阈电位是指能够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增加神经元乙的电刺激强度,丙神经元的阈电位值不变,A错误;
B、图2②中,神经元丙产生了动作电位,①中神经元丙没有产生动作电位,③中神经元乙保持静息电位,B错误;
C、由图2中②可知,连续2次单刺激神经元丙可以产生电位叠加效应,引发动作电位,C正确;
D、神经元甲是抑制性神经元,神经元乙是兴奋性神经元,神经元丙不能确定,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8.【答案】C
【解析】【解答】A. 感受器的功能是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成神经兴奋。窦神经属于传入神经,受损会影响兴奋无法传递给神经中枢,但不会干扰感受器的兴奋。A正确;
B.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这个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特点之一就是快速。B正确;
C. 人头晕甚至晕厥一般与血压降低有关。“衣领综合征”应是压迫血管导致血压升高启动反射, 从而导致血压降低。C错误;
D. 根据图片信息可以看出,当血压升高之后会引起一系列的反射调节降低血压,从而使血压恢复正常;或血压降低之后调整血压升到正常。这都提现了负反馈调节的特点,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对外界的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传入神经的损伤不会干扰感受器的功能,但是会导致反射无法实现。
19.【答案】A
【解析】【解答】AD、观察5-羟色胺(5-HT)的作用机理图示可知,PV神经元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产生兴奋后,会释放5-HT,它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靶细胞膜上Cl-通道打开,不会引起Na+通道开放,A正确,D错误;
B、刺激甲处会导致Na+内流,但是不能逆转该神经元内外的Na+浓度差,因为神经细胞膜上的钠钾泵会维持细胞内高钾,细胞外高钠的状态,B错误;
C、乙处神经递质会与PV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被灭活或者回收,不会进入PV神经元中,C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连接,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形成递质一受体复合物,从而改变了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这样,信号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随后,神经递质会与受体分开,并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20.【答案】D
【解析】【解答】A、ATP中的“A”是腺苷,可由ATP脱去3个磷酸分子产生,A正确;
B、腺苷的作用机制类似于神经递质,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腺苷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会被降解或者重吸收,以防止其持续发挥作用,B正确;
C、据题意可知,用咖啡因分别处理野生型小鼠和R1、R2基因敲除的突变体小鼠,故对照组为等量生理盐水处理的相应小鼠,C正确;
D、基因敲除的小鼠结果与野生型相比,R1敲除小鼠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觉醒时间差异与野生型相似,R2敲除小鼠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觉醒时间无显著差异,与野生型差异显著,因此可推测咖啡因是通过与R2结合发挥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ATP结构:ATP(三磷酸腺苷)的结构简式为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21.【答案】C
【解析】【解答】A、谷氨酸是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的释放属于胞吐作用,需要消耗能量,在突触间隙的扩散不消耗能量,A正确;
B、谷氨酸是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可作用于AMPA/NMDA受体,导致突触后膜上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
C、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星形胶质细胞吸收突触间隙中的谷氨酸可避免突触后膜的持续性兴奋,C错误;
D、据图可知,突触后神经元和癌细胞膜上都含有AMPA/NMDA受体,因此体内突触前膜释放一次谷氨酸类递质可能引起两个细胞兴奋,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结构基础——突触
①结构: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
②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判断:内侧有突触小泡的是突触前膜,没有的是突触后膜。
③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 位置 位于突触前膜内侧的突触小泡中
分类 兴奋性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抑制性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
化学本质 化学成分种类较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肾上腺素等等
作用 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22.【答案】C
【解析】【解答】A、K+的浓度会影响到静息电位的,不会导致动作电位的升高,A错误;
B、 图甲中b点、图乙中②点处发生Na+外流,该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 图甲中c点、图乙中③点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但整个细胞膜外侧钠离子仍高于细胞膜内,C正确;
D、图乙中兴奋在神经上从A向B侧传导,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刺激的减弱,图甲中c点所对应的膜电位是会发生变化的,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静息电位:静息时膜主要对 K+有通透性,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K+外流,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造成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2)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①a点之前——静息电位: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K+外流(方式:协助扩散)。
②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受刺激后,Na+迅速大量内流(方式:协助扩散),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c点为动作电位的峰值。
③cd段——静息电位的恢复:K+迅速大量外流(方式:协助扩散 ),导致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
④de段——恢复初静息水平:静息电位恢复后,Na+-K+泵吸K+排Na+(方式:主动运输 )
23.【答案】A
【解析】【解答】A、由图示可知排尿受大脑皮层和脊髓的调节,所以存在分级调节; 排尿的过程中,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而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促进排尿过程进一步完成,体现了正反馈调节,A正确;
B、若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受损,是躯体运动中枢,与产生尿意无法,B错误 ;
C、排尿受到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支配的内脏反射活动,C错误 ;
D、由图示可知,S是传出神经,所以S处受损, 大脑皮层可以产生尿意,但不能完成排尿过程,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关系—分级调节。
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排尿反射: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在适宜的环境下才排尿,但婴儿经常尿床,是因为排尿反射的低级(初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 。
24.【答案】C
【解析】【解答】A、只有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才会产生动作电位,能使动作电位形成的最小刺激强度值称为阈值,当刺激强度超过阈值后,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增大,若增加刺激强度导致坐骨神经的动作电位幅度增大,则主要原因是刺激的部位不同,A不符合题意;
B、由题意可知,伪迹幅度与电刺激强度成正比,但不影响动作电位,所以刺激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动作电位幅度不再增大,但伪迹幅度依然会增大,B不符合题意;
C、D、由图可知,当兴奋到达第一个电极时,由于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此时第一个电极处的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电表向左偏,形成负波,当兴奋离开第一个电极时,该电极恢复静息电位,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同理,当兴奋到达第二个电极时,该电极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电表向右偏,形成正波,负波的幅度明显大于正波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速率的差异,综上,图中t1~t2和t3~t4电位的变化都是Na+内流导致的,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由图可知,当兴奋到达第一个电极时,由于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此时第一个电极处的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电表向左偏,形成负波,当兴奋离开第一个电极时,该电极恢复静息电位,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同理,当兴奋到达第二个电极时,该电极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电表向右偏,形成正波。
25.【答案】C
【解析】【解答】A、A电表第二次偏转时,1处神经纤维已复极化,2处神经纤维处于去极化状态,A正确;
B、当兴奋依次传递至3、4时,将在B电表中观察到完全相同的电位变化,B正确;
C、两电表开始偏转的时间间隔表示兴奋自1处传至3处所需时间,C错误;
D、本实验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还是双向的,若要说明需要在A、B中间给予刺激,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图中A与B两只电表的两极均连在神经纤维的膜外,当兴奋从神经纤维左侧向右传递时,1、2、3、4会依次产生动作电位,导致A、B电表都会出现两个相反方向的偏转。
26.【答案】(1)肝糖原;非糖物质向糖类;胰岛B
(2)抑制;负反馈(和分级)
(3)(特异性)受体;由负变正
【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压力激素”可以升高血糖,可以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以及非糖物质向糖类的转化等途径升高血糖。机体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是胰岛素,其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
(2)“压力激素”的分泌调节方式和甲状腺激素的相似,存在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当“压力激素”含量增加的时候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从而使得“压力激素”下降至正常水平,该过程体现了(负)反馈调节。
(3)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当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会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进而引发突触后膜兴奋,突触后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因此膜内的电位变化是由负变正。
【分析】1、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控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这样既增加了血糖的去向,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人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
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7.【答案】(1)非条件
(2)不属于;该过程兴奋只是传至神经中枢形成感觉,没有经过完整反射弧
(3)无关;条件
(4)消退;需要;属于
【解析】【解答】(1)单独给狗喂食,会使其分泌唾液这是先天性的,属于非条件反射。
(2)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只有经过一个完整的反射弧才能称为反射,题目中所述的过程中,兴奋只是传至神经中枢形成感觉,没有经过完整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
(3)在狗还没有学习之前,听到铃声不会分泌唾液,此时铃声属于无关刺激,经过先给铃声再给食物的训练,狗的大脑皮层中甲、乙两处会建立暂时性联系,此时当铃声单独出现时,狗也会分泌唾液,此时铃声已经转化为食物的信号,称为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建立了。
(4)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以致最终完全不出现,这是条件反射的消退,所以如果长时间只给予铃声刺激而不喂食,则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就会消退,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铃声的出现不再预示着食物的到来,因此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该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新的学习过程。
【分析】1、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作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而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任何一个部位损伤都不能引起反射。
2、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先天性的,如缩手反射、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等,而条件反射是后天产生的,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等。
28.【答案】(1)感受器;神经中枢
(2)D
(3)c 、e
(4)突触;神经递质
【解析】【解答】(1)由图甲中②上有神经节可知②为传入神经,②与①③相连,③为反射弧中间部分,含有复杂的神经联系,因此③为神经中枢,①为感受器。
故填:感受器;神经中枢。
(2)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静息电位转化为动作电位后由外正内负转化为外负内正,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由于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所以刺激d点,d点所在神经元上所有位点均会兴奋,c点会发生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点所在神经元可以将兴奋传向传出神经元④,不能传向②,故④上所有位点均会兴奋。
故填:c、e。
(4)图乙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其中⑥是轴突、⑦是突触小体、⑨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当兴奋由轴突传来,突触小泡膜会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引发突出后神经元膜电位变化,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主要是通过⑨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实现的。
故填:突触 ;神经递质。
【分析】(1)根据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⑥是轴突末梢,⑦是突触小体,⑧是线粒体,⑨是突触小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2)判断反射弧组成方法:①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②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从脊髓的灰质来看,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③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元,反之则为传出神经元。
29.【答案】(1)分级;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化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雄激素进入卵巢内的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运到全身各处
(2)高于;原尿中葡萄糖浓度过高,渗透压增大,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3)生理状态相同的雌性小鼠若干只分成A、B两组,检测卵巢大小、雄激素的含量和体毛数量;A组每天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B组每天持续注射等量的胰岛素;在相同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检测每组小鼠卵巢大小,雄激素的平均含量和体毛的数量;B组卵巢增大、雄激素的含量和体毛数量比A组多,说明多毛症状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有关
【解析】【解答】(1)据图可知,雄激素的分泌过程受到“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的分级调节,分级调节能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化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雄激素分泌进入卵巢内的毛细血管中,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故雄激素可在血液中检测含量。
(2)胰岛素抵抗是指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多囊卵巢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高于正常值。由于胰岛素抵抗,使惠者的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导致原尿中葡萄糖浓度过高,渗透压增大,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3)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多毛症状与多卵巢综合征有关,题目所给实验材料有生理状态相同的雌性育龄健康小鼠若干只生理盐水、胰岛素,注射器等,故自变量为胰岛素的含量(正常或含量过高),因变量是雄激素的平均含量和体毛的数量。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等量性原则和对照原则,故实验思路为:生理状本相同的峰性小鼠若于只分成A、B两组,检测卵巢大小、雄激素的含量和体毛数量,A组每天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B组每天持续注射等量的胰岛素,在相同适宜的条件下饲养段时间,检测每组小鼠卵巢大小,雄激素的平均含量和体毛的数量。由于胰岛素能促进促性腺激素和雄激素的分泌,促性腺激素能促进卵巢的发育,故预期实验结果为B组卵巢增大、雄激素的含量和体手数量比A组多,说明多王症状与多囊卵单综合征有关。
【分析】性激素的分泌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同时,性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分泌性激素,当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浓度升高时,通过负反馈调节使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30.【答案】(1)(短暂的)嗅觉和味觉丧失;AB
(2)体液;信号(分子);激活
(3)(COVID-19)病毒;脑细胞/脑组织;内环境
【解析】【解答】(1) COVID-19病毒I期:病毒损伤局限于舌、鼻上皮组织,由此预测I期的主要症状是短暂的嗅觉和味觉丧失;导致嗅觉和味觉丧失的原因是该嗅觉和味觉所占的神经传输系统发生了损伤,A:病毒导致分散在上皮组织中的嗅觉和味觉的感受器受损,会到时神经传递无法正常进行,A正确;
B: 病毒导致嗅觉和味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纤维)受损 ,刺激也无法传导大脑皮层的相关部位,B正确;
C、味觉中枢在大脑的位置是大脑皮层的颞横回, 嗅觉皮层位于大脑的颞叶,如果只是大脑皮层中央后悔受损,是可以有嗅觉和味觉的,C错误;
D、传出神经的受损是不会影响嗅觉和味觉的丧失,D错误;
(2) COVID-19病毒II期:病毒引发炎症,发展成为细胞因子风暴,从肺部开始,通过血液传送影响全身所有器官 ,血液调节就类似于体液调节。细胞因子风暴促使血凝块形成,导致中风,其分子机制是作为信号的细胞因子与凝血酶原结合,使其被激活,从而加速血液凝固。
(3) COVID-19病毒III期:爆炸性水平的细胞因子风暴破坏了血脑屏障,由此引发的结果是血液、炎症标志物和 (COVID-19)病毒 侵入大脑组织,病人会出现癫痫、神志不清、昏迷或脑病。据此分析, 血脑屏障是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的功能是阻止某些物质特别是有害的物质由血液进入脑组织从而保持脑组织内环境的基本稳定。
【分析】(1)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反射弧的具体功能和受损情况如下:
兴奋传导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特殊结构 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成神经的兴奋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元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神经中枢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元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
效应器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对内外刺激做出应答反应 只有感觉无效应
(2)激素调节的特点:
①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起调节作用。
②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只有靶器官、靶细胞上才有该激素的特异性受体,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③作为信使传递信息:激素是信息分子、有机分子,传递着各种信息。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