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检测
姓名: 组别:
一、划去加点的字不正确的注音。
1.农夫正在畜(chù xù)牧场里寻找着那些离群的牲畜(chù xù)。
2.她摇摇晃晃(huàng hu ng)地走出门去,被刺眼的阳光晃(huàng hu ng)了眼睛。
3.小妹妹一放学就奔(bēn bèn)跑起来,直直的朝我们奔(bēn bèn)了过来。
4.我刚给他包扎(zhā zá)完伤口,它就挣扎(zhā zá)着要回前线去。
二、词语理解运用。
1.补全词语完成练习
负( )请罪 失魂落( ) 寸草不( ) ( )耳欲聋 举世( )名
处心积( ) 心旷神( ) ( )( )有味 风雨同( ) 难以( )信
①和“风雨同()”,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 。
②请写出“负()请罪”故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③请写出三个和词语“()()有味”结构相同的词语 、 、 。
④以上形容声音大的词语是 ,形容土地贫瘠的词语 。
2.句中加点词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科学家已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星球。A、“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强调目前研究范围只限于四十万亿千米以内,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
“至少”是表示最小的限度,说明四十万亿千米以内没有,但四十万亿千米以外一定有。
“至少”表示目前的最大限度,说明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很难超过四十万亿千米的距离。
3.用“资”组成恰当的词语,再填到括号中。
①总理让你把这些( )送到他的办公室。 ②地球所拥有的自然( )是有限的。
③他在我们车间里是( )最老的了。 ④这位老人用自己微薄的收入( )了多个大学生。
4.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行:金、木、水、火、土 B.五音:宫、商、角、徵、羽
C.五谷:稻、麦、黍、菽、稷 D.五彩:黄、紫、赤、白、黑
三、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 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
2.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
3.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 )
4. 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
四、按要求写句子,
1.荞麦地里还有两只蝈蝈在欢快地叫唤。(缩句)
2.木舟穿行。(扩句,至少两处)
3.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仿写句子)
4.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必须要精心保护。(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请你试着用这种写法赞美老师。
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 。
7.填入正确的关联词:( ),( )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贵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使它们不能再生,( )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使我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B 《中国诗词大会》上诗词题目很多出自中小学课本。
C 我爷爷常常身穿一件黑棉袄和一顶黑棉。
D 在“春晚”的筹备会上,各部门交换了广泛意。
9.下列对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院外,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屋门把那翠色送到了眼前。
B.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C.“一水护田”加以“绕”字,可见小河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恰似一位母亲护着孩子。
D.“送青”前用“排闼”二字,既写出了山色的青翠欲滴,又赋予了青山动感,山色径直扑向庭院而来。
五、给下面的句子排序,使之成为一段通顺的话。把序号填在括号内。
( )环境恶化,动植物开始灭绝了,对人类的生存将造成直接的威胁。
( )因此,有理由说,保护各种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 )最近,动物学家发现,地球上许多地区的两栖动物数量急剧减少,有些地区数以十万级的青蛙神秘的失踪,某些蛙类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消失的。
( )由于人类与各种动植物在共同的家园-----地球上共同进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条平衡的生物链。
( )因此,青蛙消失很可能是一种警告,表明环境状况已普遍恶化。
( )生命力很强的两栖动物,对于环境的要求远比人类低,而对于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却比人类高。
六、文本积累
1.《浪淘沙》(其一)这首诗中写作者真实看到的诗句是: ;作者想象的诗句是: 。这首诗既写出了黄河 的姿态,又写出了黄河 的气势。诗人由景色联想到黄河与银河相通的典故,又联想到自身,表现出作者 的豪迈气概。
2.《江南春》是 代诗人 写的一首描绘江南春景的诗,诗人抓住 、 、 、 、 、 等景物描写了美丽如画的江南春光。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春的 。
3.《书湖阴先生壁》是一首题壁诗,前两句描写庭院内的景致,表明了主人的 ,后两句诗“ , 。” 写主人庭院外幽雅的自然景色,运用 的修辞写法,“ ”二字出神入化地描绘出了山峰带着青翠之色推门而入的动态美
4.《只有一个地球》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有关地球 、 、 三个方面知识,说明_____________的事实;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只有一个地球,如果 ,我们 。”
5.《三黑和土地》一诗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 后的喜悦之情,抒发了 思想感情。
6.现在科技飞速发展,家家户户电脑、手机都普及了,遇到什么问题上网查一查就行。于是,有许多同学认为:背诵课文、古诗没有必要。你怎么认为呢?请写一写。
八、课内阅读.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荡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 也许老人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人实现的价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是指 ,事实上包含了他 和 的精神。
3.选段的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A.总结全文 B.点明中心 C.首尾呼应 D.画龙点睛
4.课文以“青山不老”为题,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青山”表面上指老人创造的奇迹,实际上更象征着老人的高贵品格、执着精神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
B.“不老”是说老人虽然会离开人世,但他种下的这片青山及他崇高的精神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不老”。
C.以“青山不老”为题,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原本抽象的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
D.“青山不老”包含了作者对“造林英雄”的感谢、敬佩和祝福之情。
九、课外阅读
假如不保护环境
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②任意排放“三废”。每年,全世界_________空中的有害废气总量有6亿多吨,_________的废水有4200多亿吨,废渣的________量也十分惊人。1873年以来,西方社会仅死于大气污染的就有一万多人,患病者更不计其数了。水污染就更严重了,世界上主要的水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三废”的污染,甚至南极的企鹅体内都检查出毒性很大的多氯联苯等化学物质。巨大的污染,使得海洋生物大量减少,许多鱼、贝类濒临绝迹。日本的大阪湾曾以盛产鱼虾著名,如今在这里作业的渔民,拖出的渔网中,垃圾比鱼还多!
③工业和城市过分集中是污染和破坏环境的重要原因。如日本,70%的工厂挤在2%的国土上,1%的国土生活着25%的人口;美国东部地区12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汇集了全国制造业的70%和近一半的人口,使这些地区成了世界上有名的“公害地区”。城市人口过分集中带来的垃圾、污水、废气等环境污染问题也尤为严重。
④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也严重加速了地理环境的恶化。如美国和俄罗斯出现“黑风暴”,就是因为森林草原被毁以后形成裸地,大风一起,尘沙飞扬,天昏地暗。墨西哥城在80年中下沉了9米,就是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
⑤破坏环境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但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它有自己的原则,谁违背都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1.第②段横线处应填的词语依次是( )
A.排入 排放 排弃 B.排放 排弃 排入
C.排放 排入 排弃 D.排弃 排放 排入
2.日本大阪湾拖出的渔网中,垃圾比鱼还多。这说明( )对海洋的污染严重。
A.废渣 B.“三废” C.废气 D.废水
3.第③段中画线部分采用的说明方法有( )。
A.举例子、打比方 B.列数字、作比较 C.举例子、作比较 D.列数字、举例子
4.美国和俄罗斯出现“黑风暴”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日益恶劣的环境,你最想对人类说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