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防溺水》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水的三态变化》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身周围的水域及其存在的危险,通过设计模拟水草缠人实验,进一步探究发生溺水的多方面原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哪些情况容易导致溺水及溺水的危险程度,进而建立起怎样预防溺水事故发生的安全意识,以科学模拟实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形式,充分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猜想、探究实验的能力以及比较、分类、归纳、综合等科学思维,也已经了解了一部分与本课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比如了解地球上不同水体的定义,知道了海洋和陆地各占地球面积的多少,学会了如何分辨淡水资源及其分布规律等,这些经验为本课学习活动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什么是溺水;知道有关防溺水的安全知识;了解身边的危险水域。
2、科学探究实践: 通过模拟实验,运用推理的方法,了解人在水中被渔网或水草缠住难以脱身的状态。学习自我保护、求助、避险与逃生的基本技能;愿意学习急救知识,遇到紧急情况,能够拨打急救电话和报警电话。
3、态度责任: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愿意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意见、观点。
4、科学思维: 树立安全意识,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探究人在水里被渔网、水草缠住会产生危险。
2、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并通过设计实验和实验操作,达到探究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地球卫星照片、小学生溺水新闻视频、数据比例图以之前学习过的陆地与海洋所占地球表面比例为出发点,同时穿插视频、小学生溺水事故数据图为切入点,引出本课主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常识两方面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巧妙地引出课题。
二、教学过程
(一) 预设 2个问题:
1.什么是溺水
2.溺水后有什么危险
让学生根据自身日常生活经验交流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溺水的具体概念,以及溺水后会产生的严重后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溺水的概念以及溺水后产生危害,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二) 探究活动活动一:调查身边的水域。
1、通过事前发放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提前调查身边水域的种类,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汇报。
2、教师根据小组调研搜集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身边的水域大致可分为两类: 自然水域和人工开放性水域。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事前调查身边水域的种类,进一步加深其对产生溺水原因的各种条件的研究探索。
活动二:探究哪些因素容易导致溺水
1、视频播放导致溺水事故发生的原因,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出导致溺水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为自然因素。
2、实验探究水草缠人的危险程度,整理总结实验步骤,分小组有序展开实验操作,小组探究通过实验现象,进一步得出实验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了解导致溺水发生的因素,并通过水草缠人的实验,加深学生对危险水域的防范意识。
3、继续探究哪些因素容易导致溺水 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发现除自然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溺水事故的发生 小组交流探讨,教师进行总结: 身体因素也是导致溺水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充分学习了解导致溺水发生内因的基础上,为接下来学生加强防溺水安全意识设置铺垫。
活动三:如何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
1、结合学生的日常安全常识,小组讨论哪些措施可以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 根据学生交流发言,教师进行总结: 防溺水六步。
2、分别从如何自救与救助他人等两方面,通过小组交流、观看科普小视频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防溺水的安全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防溺水安全、自救、如何救助他人等方面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对如何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与学习。
三、回顾整理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
四、拓展延伸
1、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制作防溺水海报。
2、加强学生的防溺水安全意识,远离危险水域,珍爱生命
黑板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