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 13 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
教学难点:全面分析明朝的统治措施,理解明朝加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课标要求:
1.通过学习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史实,了解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和封建专制的发展;
2.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的史实,体会明朝前期包容开放的对外政策;
3.通过学习戚继光抗倭,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史实,认识当时中国面临的社会危机;
4.通过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在边疆采取的措施,认识巩固统一的意义。
1.内政(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4.外交(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2.边疆(内陆边疆的治理)
3.明清易代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对内
对外
中国到目前为止,一共失去了三次追赶世界的机遇。第一次是明清时期,我们第一次被西方落下;第二次是19世纪末,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以改革和革命的失败而错失良机;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内乱和封闭,使中国离世界越来越远……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正在抓住第四次机遇。所以21世纪的100年,能否赶上世界?对中国来说,很重要。
思考:中国在明清时期为什么失去了第一次追赶世界的机会?
朱元璋出身于濠州(今安徽凤阳)的一个贫寒家庭,少年时父母等人死于瘟疫。
为了求生,朱元璋曾出家做和尚,四处行乞,后来加入红巾军。因为机智勇敢,他很快成为将领,并严明军纪,招揽人才,最终在各派反元势力中脱颖而出。
▲ 明太祖像
①明太祖废宰相,权分六部
2.明朝的政治体制
材料: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废宰相的原因、目的、影响
阅读材料,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
理由:丞相多小人,专权乱政。
看法:相权威胁皇权,因此废除。
②设内阁
2.明朝的政治体制
①原因:
为了提高皇帝处理政务的效率
②过程: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
③性质: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是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
④运行机制:
票拟;批红
⑤地位变化:
明中后期,有的内阁大学士权力很大,被誉为宰相。
宰相制度 内阁制度
相同点
不同点 地位
职权
对皇权作用
探究:比较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异同点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是行政机构,
制度赋予权力
非法定,是内侍机构,
顾问咨询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无法制约皇权
明代中央机构工作流程
皇帝信任内阁时,内阁权重,出现首辅专权(如张居正)
皇帝信任宦官时,司礼监权重,出现宦官专权(如魏忠贤)
正常情况下,一切内外奏章由文书房登录后交司礼监由掌印太监转呈皇帝。皇帝阅后再逆行送内阁票拟。票拟之后,再返行文书房、司礼监,再经掌印太监之手呈皇帝审定。果系妥当,则令秉笔太监照内阁票拟批行,否则,再下内阁重拟。 ——刘晓东《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移》
无论是内阁权重还是司礼监权重,实质都是皇权专制
③宦官专权
鞑靼
瓦剌
亦力把里
和议与互市
奴儿干都司
乌思藏都司
宣慰司、元帅府
建州女真(建州卫)
明朝是怎样处理东北、北部、和西南方向少数民族地区关系的?
设立都司卫所
册封当地人管理
满洲兴起
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1636年,其子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
明
北京
建州女真
东海女真
海西女真
清
(1636)
盛京
(后金:1616)
三、明清易代
明朝灭亡
政治黑暗
天灾不断
财力衰弱
西方入侵
农民起义
四、外交(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四、外交(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
概况:
七次出海,远达东非、西亚
目的:
影响:
炫耀国威;加强交流
积极性:①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
②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局限性:带来较大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特点:
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
擅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谋叛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 《大明律》
海禁政策
海禁:明朝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东部沿海实施“片板不许入海”的防卫政策。
倭寇侵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2.戚继光抗倭
(1)16世纪中期,葡萄牙获得在澳门的租住权。
(2)明末,荷兰击败西班牙,占据整个台湾岛。
3.西方殖民者侵华
▲ 明朝形势图(1433年)
葡萄牙人
倭寇骚扰
西荷
入侵
明朝海防出现危机
▲ 17世纪荷兰海外殖民地形势图
“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
荷兰
新阿姆斯特丹
好望角
斯里兰卡
马六甲
台湾
马
来
群
岛
史料阅读
红毛夷自古不通中国,亦不知其国何名,其地在何所。当此夷初至内地,海上官军素不习见,且状貌服饰非向来诸岛所有,亦未晓其技能,辄以平日所持火器遥攻之。彼姑以舟中所贮者相酬答,第见青烟一缕,此即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去,不折一镞,而官军死者已无算。海上惊怖,以其须发通赤,遂呼为红毛夷云……
——《万历野获编》
学生分组讨论:
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到西欧殖民扩张,探讨明朝时期中国和西方对外政策有何不同 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钟)
探究思考:中国在明清时期为什么失去了第一次追赶世界的机会?给我们的启示?
1.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封建专制体制的束缚、统治者故步自封,一步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
2.在西方,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逐渐连为一体,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大势所趋。
启示:
原因:
以史为鉴,不断变革
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课后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明朝的统治?搜集资料,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提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字数500-1000字)
【推荐阅读】
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2.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2017全国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随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