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变局中的危与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材料一:春秋时期,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 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 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此后诸侯纷争不断。
材料三:战国初年,齐国大夫田氏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史称“田氏代齐”
材料二: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史称“三家分晋”
任务一: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分析春秋战国的政治变化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礼崩乐坏
社会失序
BC476
BC256
东周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475
BC770
平王东迁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秦灭东周
BC221
统一六国
周敬
王卒
任务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完成下表。
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铁农具开始使用 牛耕得到推广 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冶铁技术出现, 分工更加细密 货币流通广泛
商业中心城市涌现
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形成 政治 礼崩乐坏,分封宗法制度瓦解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 思想 西周礼乐文化崩溃 民族关系 大变局
·春秋铁制农具
战国水利工程示意图
▲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政权数量减少
修建长城
北戎和赤狄消失
任务三:分析春秋和战国形势图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哪些特点?
三家分晋
变化:
任务三:分析春秋和战国形势图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哪些特点?
变化:
北戎和赤狄消失
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春秋时期频繁往来(战争等)中产生华夏认同(文化、政治实体 )。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发展
特点: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政权数量减少
修建长城
任务三:分析春秋和战国形势图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哪些特点?
三家分晋
变化:
战乱不断,进行了长期的争霸、兼并战争;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的数目减少,局部统一实现,统一的趋势在加强。
特点:
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铁农具开始使用 牛耕得到推广 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冶铁技术出现, 分工更加细密 货币流通广泛
商业中心城市涌现
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形成 政治 礼崩乐坏,分封宗法制度瓦解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 思想 西周礼乐文化崩溃 民族关系 民族交融,华夏族扩大,华夏认同 大变局
危
谁危?
为何危
旧贵族(奴隶主)
血缘凝聚力大大减弱
春秋后期,劳动人民由于生活所迫,进入贵族禁地从事山泽资源开发,贵族诬其为“盗贼”并出兵镇压
任务四: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危”与“机”
平民
铁犁牛耕出现
井田制瓦解
逐渐失去收入来源
争霸、兼并战争频繁
战乱
影响生存生活,甚至失去生活来源
开私田受罚
机
1.承认土地私有制,推行征税制度,增加财政收入,身份转换成新兴地主阶级,变法革新,兼并他国。
2.没落贵族为国家或权势者提供智谋服务
1. 开垦荒地,获取私田,发展小农经济
2.从事手工业、商业。
3.为国家或权势者提供智谋服务
任务四: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危”与“机”
旧贵族(奴隶主)
平民
战国初期,诸侯国主动开放禁地,推行征税制度,美其名曰“赐民”。
士阶层崛起
纷纷提出重构秩序构想
百家争鸣
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铁农具开始使用 牛耕得到推广 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冶铁技术出现, 分工更加细密 货币流通广泛
商业中心城市涌现
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形成 政治 礼崩乐坏,分封宗法制度瓦解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士阶层的崛起 思想 西周礼乐文化崩溃、百家争鸣 民族关系 民族交融,华夏族扩大,华夏认同 大变局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治国理念
儒家 孔子 (春秋 后期) (1)核心观念:仁和礼。 (2)政治思想: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3)教育方面:有教无类,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4)文化传承:晚年整理《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等文献。 “人治”
孟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人性善。 荀子 (战国) 仁义;君舟民水;人性恶;隆礼重法;天道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任务五:指出“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治国理念
道家 老子 (春秋后期) (1)核心观念:道。 (2)政治思想: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3)哲学方面:追求天人合一(唯物史观);揭示出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辩证法)。 无为而治
庄子(战国) 崇尚自由。 任务五:指出“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任务五:分析孔子、老子关于重构社会秩序观点的异同
同:都主张倒行至之前的社会秩序
异:孔子强调“入世”,积极投身社会
老子强调“出世”,抛开世俗
孔子问道于老子图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治国理念
法家 韩非子(战国) 变法革新;以法治国;体现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法治
阴阳家 邹衍(战国) 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生相胜”。
墨家 墨子(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任务五:指出“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项目 措施 针对现实 作用
富国 1.重农抑商 2.奖励耕织 3.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4.承认土地私有 铁犁牛耕 小农经济 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强兵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战乱 集权 (1)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2)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礼崩乐坏 任务五:探究商鞅变法内容及其影响
大变局中,抓住机遇,转危为机,方能大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