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说课课件(共26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说课课件(共26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8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9 22:0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第6课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 制度创新与政治文明认同
一、教学主题
二、核心目标
三、教学思路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一、教学主题
1.对课标的解读。
课标要求为“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2. 对教材的解读。
在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引领下,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了整合,调整本课的顺序为第二课,内容整合后包括隋唐盛世以及制度创新两部分内容。
3.学术依据
唐代在经济、政治、军事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转变。但这些变化,或者说这些变化中的最重要部分,乃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我们姑且称之为“南朝化”。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从宏观来看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史运动的总体,其主流毕竟在北不在南。 ——田余庆《东晋门阀制度》
此章主旨唯在阐述继南北朝正统之唐代,其中央财政制度之渐次江南地方化,易言之,即南朝化。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七《财政》篇
我以为二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此期历史的重要方面,前者显示了华夏制度的连续性,后者显示兄弟民族入主的振作帝国体制之功。二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阎步克(摘自“阎步克、胡宝国、陈爽等关于‘南朝化’问题的讨论”)
教学主题:
民族交融背景下的制度创新与政治文明认同的逐渐形成。
二、核心目标
核心目标分解
必备知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世的具体表现;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对科举制的客观评价;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和意义;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概念解释,两税法创新之处与反映趋势。
关键能力:获取历史信息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学科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核心价值:对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认同感;梳理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教学思路
一、盛世之景
二、盛世之制
(一)制度之变
1.公平与效能——科举制
2.稳定与效率——三省六部制
3.理财与民生——两税法
(二)制度之思
突破重难点,
培养思辨能力。
升华主题,
关照现实。
夯实基础,
以学定教。
本课总体教学思路:
四、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研读课本;
落实基础;
归纳能力。
一、盛世之景
预习反馈、夯实基础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民族关系
社会风气
文学艺术
重要概念: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
1.公平与效能——科举制
选官
制度 时间 方式 标准 选官
权力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思考:对比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三大选官制度的异同,分析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二、盛世之制
设计意图:
对比归纳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一)制度之变
材料: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 ——据《新唐书》整理
思考:重新审视三大选官制度之间的关系,除了创新,还有什么?
设计意图:
全面了解科举制;理解制度之间的传承与创新;培养唯物史观。
材料一: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国朝自房梁公以降,有大功,立大节,率多科第人。——《樊川文集·上宣州高大夫书》
材料三:对后世的影响(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合作探究:多角度探讨科举制的影响。
设计意图:
多角度思考;
客观评价;
辩证思维。
材料一: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国朝自房梁公以降,有大功,立大节,率多科第人。——《樊川文集·上宣州高大夫书》
材料三:对后世的影响(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合作探究:多角度探讨科举制的影响。
设计意图:
多角度思考;
客观评价;
辩证思维。
奋发昂扬的精神风貌
2.稳定与效率——三省六部制
情景体验:唐太宗征兵与魏征劝谏
思考:请你根据唐朝中枢机构的运作,分析太宗征兵的这个建议要经过哪些步骤才能真正推行?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
学以致用。
隋唐中枢机构的溯源与流变
三省制(南北朝)——三省六部制(隋及唐初)——政事堂(太宗)——中书门下(玄宗)——中书门下枢密使(唐后期)
思考:从三省制到三省六部到政事堂到中书门下,中枢机制有什么变化?不变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
理解民族交融的积极影响;观察流变,分析原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唯物史观素养。
隋唐中枢机构的溯源与流变
三省制(南北朝)——三省六部制(隋及唐初)——政事堂(太宗)——中书门下(玄宗)——中书门下枢密使(唐后期)
思考:从三省制到三省六部到政事堂到中书门下,中枢机制有什么变化?不变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
理解民族交融的积极影响;观察流变,分析原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唯物史观素养。
臻于至善的政治追求
3.理财与民生——两税法
重要概念:租庸调制
材料: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转引自《中外历史纲要》第47页。
思考:根据材料及课本知识,分析对比租庸调,两税法“新”在何处?这个变化反映了什么趋势?
设计意图:
厘清概念;
对比分析;
史料实证。
3.理财与民生——两税法
重要概念:租庸调制
材料: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转引自《中外历史纲要》第47页。
思考:根据材料及课本知识,分析对比租庸调,两税法“新”在何处?这个变化反映了什么趋势?
设计意图:
厘清概念;
对比分析;
史料实证。
满足需求的积极调整
思考:在隋朝灭亡后,唐仅用9年时间就实现了盛世局面。当历史照进现实,我们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从历史汲取什么有益经验?
(二)制度之思
设计意图:
关照现实;
学习兴趣;
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奋发昂扬的精神风貌
臻于至善的政治追求
满足需求的积极调整
制度创新
盛唐气象
政治认同
五、教学反思
1.前看初中所学,后看选必内容,对于精准定位本课的主题、核心内容、难易度等十分有好处。
2.新教材中一课十分庞杂,如何整合才能既浅显易懂、激发兴趣,又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学科素养,仍有待进一步思考。
感谢聆听,敬请指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