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4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4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9 22:1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隋唐制度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隋唐制度
1.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史实。
3.赋税制度的演变。
学习目标
《神童诗》节选
汪洙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知音,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人生四大喜事



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演变
1
西周:世官制,依据血缘选官,世代承袭
2
3
4
战国后期——秦:军功爵,按军功选官
两汉:察举制,按品德和才能选官。
魏晋:九品中正制,门第选官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阅读教材并结合历史纵横,思考九品中正制的背景、方式、标准?
背景:①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下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②地方大族操控人才选拔
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并按等级高低授予官
职;
标准:初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
后期——主要看重家世

选官制度
史料解读:
材料一:
材料二: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根据材料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选官制度
影响:
积极:初行时期将评品人物之权收归中央,适应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人才的需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是门阀士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选官制度演变
1
西周:世官制,依据血缘选官,世代承袭
2
3
4
战国后期——秦:军功爵,按军功选官
两汉:察举制,按品德和才能选官。
魏晋:九品中正制,门第选官
5
隋唐:科举制,分科考试相对公平。

选官制度
史料解读: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一定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产生的背景
1.寒门庶族地主势力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
2.统治者要求巩固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3.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选官制度
科举制(隋唐至1905年)
阅读教材,总结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历程:
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宋完善,扩招、弥封、锁院、别头试等

选官制度
史料解读: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学思之窗,思考科举制的影响?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提高行政效率创造了条件;
削弱了门阀士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

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
世卿世禄制(先秦)
血缘关系为标准
军功爵(秦朝)
以军功为标准
察举制(汉朝)
以孝廉为标准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以家世门第为标准
科举制(隋唐以后)
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世袭
任命
自下而上举荐
评定授官
分科考试

选官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有哪些?
选官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选拔方式渐趋于严密科学。
选官权力:由地方士族把持演变为中央主持选拔人才,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
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
中央官制演变
1
秦朝:三公九卿
2
3
4
西汉:中外朝制
东汉:尚书台
魏晋:三省六部雏形
5
隋唐:三省六部形成

三省六部制
阅读教材,概括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历程?
历程:
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得到完善。
根据教材,梳理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
中书省草拟皇帝诏令;
门下省审核诏令,不妥者驳回;
尚书省执行,六部分工处理具体事务。

三省六部制
总结: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共议国事。太宗时期,给予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宰相任用范围。
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为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三省六部制
史料解读:
材料一:
(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给皇帝书面批准。已批阅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令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往尚书省施行。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抒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材料三:
贞观元年,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贞观三年,太祖又对群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
——摘自晁中辰《中国谏议制度史》

中国古风
三省六部制
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概括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削弱了相权。
影响:三省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相互牵制和监督,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腐败。



赋税制度
赋税制度
井田制
西周
均田制
租调制
魏晋
编户齐民
田租、人头税、更赋
秦汉
均田制
租庸调制
隋-唐初
两税法
唐中期
初税亩
春秋战国
历代土地租税
汉武帝 刘彻
秦汉田租为定率田租,人头税按人头交纳
三、赋税制度
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
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役的重要承担者,历次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大多以限制大土地所有者,保障自耕农为出发点,来保证政府对农业经济的直接控制。
赋税制度——变化
均田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进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种植谷物和桑麻。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时间:北魏——唐前期
租调制:租,粮食。调,帛或布。
租调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上接魏晋南北朝户调制,下启唐代租庸调法。
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均田制

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
阅读教材,梳理魏晋至唐前期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基本情况?
目的:适应均田制,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
内容:一夫一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
缴纳一定量的布帛,叫做“调”;
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影响:
积极:改变了原先赋税的混乱,减轻了农民负担;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消极:以人丁为计征对象的租调制和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劳动者能占有一小块土地,从事生产劳动,按人丁计征才有可能。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丧失土地,这种以人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就不可能维持。
问题探究2
阅读课本P40“史料阅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的实施背景、目的、归纳其内容。
背景
目的
内容
①土地兼并,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已无法继续推行
②版籍浸坏,户口不实
③赋税征收紊乱,官吏盘剥严重
④贫富差距大,赋税征收不均
解决政府财政困难的局面
①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②无论主户,客户都编入居住地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财产)
③行商纳税
④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捐、杂税,
⑤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赋税制度
影响——积极
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②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③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
④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⑤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影响——消极
①土地兼并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负担沉重。
征税标准
人身控制
税收种类
征税内容
(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
(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③税收种类简化
(租庸调制)纳粮为租;纳布为调;纳布代役为庸
(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④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
①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
②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4、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在传承中创新。魏晋时期在两汉察举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九品中正制,其发展演变为隋唐时期新的选官制度突破奠定了基础;中枢政务机构在三公九卿的框架内逐渐形成了三省制,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基础;北魏创立的租调制则为隋唐所继承,但唐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难以为继,逐渐被两税法所取代。
课后作业:
1、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 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课后作业:

2、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3、研究唐朝前期的官制,可查找的典籍是( )
A.《史记》
B.《贞观令》
C.《唐律疏议》
D.《大唐六典》
板书设计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变化背景: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发展历程
内容
影响
二、三省六部制
发展历程
基本内容
影响
三、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
两税法
谢谢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中国古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