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38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38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9 22:2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徙木立信
商鞅要推行變法,首先要取信於民。於是,有一天早晨他讓人在京城南門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桿,並告示曰:「誰把這根木桿扛到北門口,就賞十兩黃金。」圍觀者雖多,但都不相信此事當真,所以沒有人來扛這根木桿。
到了下午,又貼了一張佈告:「誰把這個木桿扛到北門口,賞五十兩黃金。」這時,有一個人向前一彎腰,把木桿扛起來,當那個人把木桿放在北門口後,商鞅果然賞他五十兩黃金,並向眾人宣佈:「君主委託我推行新法,今後凡按法令辦事者皆有獎賞,違抗法令者皆受到處罰。」這「徙木立信」的示範作用,保證秦國變法順利進行,使秦國富強起來。
商鞅为何要变法?
变法为秦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0年
西周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春秋
战国

东周
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孔子所著《春秋》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
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目录
一、列国纷争
二、变法运动
三、百家争鸣
一、列国纷争
春秋战国这个乱世是怎么开始的?
周幽王宠爱褒姒,废嫡立庶,导致王室内争,宗法分封制从顶层开始遭到破坏。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一、列国纷争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祝聃请从之。公曰: 「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
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
——《左传·桓公五年》
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计,海内争于战功。
——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
上人:凌驾于别人之上
劳:问候,慰问
晏然:无动于衷
郑伯为什么敢用武力抗衡周王?
郑伯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周王?
变化:国家从统一走向分裂;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
说明:礼崩乐坏,宗法制、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田氏代齐,为什么诸侯无动于衷?
与西周相比,春秋战国的政治局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什么?
一、列国纷争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这三幅图反映出从春秋到战国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国家数量不断减少,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
一、列国纷争
春秋中期,随着中原各国的强大与争霸,戎狄蛮夷先后被征服、吞并,如西戎为秦所驱,赤狄、白狄为晋所灭,莱夷为齐所灭,濮夷为楚、鲁所灭,蛮为楚所灭。到春秋末年,戎狄蛮夷逐步被华夏所同化,华夷差别慢慢地消失了。
——《国史概要》
华夏认同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诸侯纷争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积极:有助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各少数民族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消极:社会长期动荡、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
为什么春秋战国的时候社会秩序会出现急剧变动?
二、变法运动
生产工具
土地制度
社会结构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出现了什么变化?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变法运动
生产部门 变化
农业 生产工具
水利灌溉
手工业
商业
铁制农具广泛应用;牛耕推广
都江堰、郑国渠等
冶铁技术;分工更细
货币流通广泛;中心城市
二、变法运动
生产工具
土地制度
社会结构
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
不断开垦荒地,土地私有
新兴地主阶级夺权,礼崩乐坏
面对这样的变化,统治者怎么调整统治方式?
变法!!!
调整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变法运动
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各国实行变法改革的原因有哪些?
1.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进一步推广,为适应这一先进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
2.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
3.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变法以求富国强兵。
在各国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二、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内容 作用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政治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法令 在民间实行什五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社会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出现了什么变化?
土地国有

土地私有
分封制

县制
血缘政治

官僚政治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农耕
实行中央集权
打破世袭贵族的军事垄断特权,秦国军事实力迅速发展
加强控制
方便税收,加强集权
二、变法运动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居五年,秦人富疆,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封建制度的君子小人分野取消了,万民同站在一条起跑线上,凭藉个人在战场上的表现缔造自己的身份地位……军爵塑造新社会。
——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
积极影响:
1.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2.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二、变法运动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局限:
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假如你穿越到当时的秦国,你会如何看待商鞅变法?
新兴地主?
平民?
奴隶主贵族?
三、百家争鸣
什么是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百家争鸣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鲁国实行“初税亩”、齐国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两国较早承认土地私有,当时齐鲁大地经济发达,所以,也成为文化“大省”,鲁国产生了两大著名学派——儒家、墨家;齐国不仅产生阴阳学派,还出现世界上第一所官办大学——稷下学宫(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堂,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佾(yì),古代乐舞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即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按照周礼制定的礼法要求,应该是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鲁国卿大夫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经济:生产力发展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进学术文化发展(根本原因)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
三、百家争鸣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信陵君,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 移
阶级:“士”阶层活跃,受到重用
三、百家争鸣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经济:生产力发展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进学术文化发展(根本原因)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
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阶级:“士”阶层活跃,受到重用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三、百家争鸣
主要流派 代表人物
儒家 孔子、孟轲、荀况
道家 老子、庄周
墨家 墨翟
法家 李悝、商鞅、韩非
兵家 孙武、孙膑
名家 惠施、公孙龙
阴阳家 邹衍
纵横家 张仪、苏秦
农家 许行
杂家 吕不韦
三、百家争鸣
(一)儒家学派
①核心思想:提出“仁”的学说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孔子——创始人
积极: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抑制暴政
局限:仁爱有等级差别
②政治思想:“礼”——恢复周礼、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仁”和“礼”的关系
“仁者爱人”——道德修养(自律)
“克己复礼”——规范准则(他律)
如果你是当时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你会采用孔子的思想主张吗?
三、百家争鸣
(一)儒家学派
1.孔子——创始人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教育活动:创办私学——“学而优则仕”
整理文献:《诗经》《尚书》《仪礼》《周易》《乐经》《春秋》
④哲学思想: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三、百家争鸣
(一)儒家学派
2.孟子
①伦理观: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②政治思想:实行仁政——“制民恒产”“勿夺农时”“宽刑薄税”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义利观:见利思义、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百家争鸣
(一)儒家学派
3.荀子
①伦理观:性恶论,以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②政治思想:以“仁义”和“王道”施政,德主刑辅;民水君舟的民本思想
③哲学思想(朴素的唯物思想):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三、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礼”、德治、“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整理六经、“敬鬼神而远之”
“仁政”“民贵君轻”
“性本善”“重义轻利”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性恶论”“制天命而用之”
三、百家争鸣
(二)道家学派
1.老子——创始人
①核心思想:“道”,“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朴素的唯物史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三、百家争鸣
(二)道家学派
1.老子——创始人
③哲学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三、百家争鸣
(二)道家学派
2.庄子
①相对主义: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本质区别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②消极避世:注重主观感受,追求精神自由
三、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仁”、“礼”、德治、“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整理六经、“敬鬼神而远之”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重义轻利”
荀子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
“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老子
庄子
“道”“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相对主义、消极避世
三、百家争鸣
(三)阴阳家学派
邹衍——代表人物
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变化而得名,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相生、相克关系,如以五德解释朝代更替,认为黄帝是土德,夏朝就是木德,商就是金德,周就是火德,秦朝就是水德。
三、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仁”、“礼”、德治、“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整理六经、“敬鬼神而远之”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重义轻利”
荀子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
“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老子 “道”“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 相对主义、消极避世
阴阳家 邹衍
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社会人事变化
三、百家争鸣
(四)墨家学派
墨子——创始人
“兼爱”:平等与博爱,与儒家的仁爱相反
“非攻”:爱好和平,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尚贤”:选举贤者为官吏、为天子国君
“尚同”:百姓与天子上下一心
“非乐”、“节用”、“节葬”
“非命”、“天志”、“明鬼”
“墨子非儒”:天人之辩、力命之分、礼法之别、古今之争、义利之辨、名实之论
三、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仁”、“礼”、德治、“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整理六经、“敬鬼神而远之”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重义轻利”
荀子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
“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老子 “道”“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 相对主义、消极避世
阴阳家 邹衍 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社会人事变化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三、百家争鸣
(五)法家学派
韩非子——集大成者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② 以法治国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韩非法治与现代法治
君权至上vs法律至上
三、百家争鸣
(五)法家学派
韩非子——集大成者
③ 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因时而变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来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仁”、“礼”、德治、“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整理六经、“敬鬼神而远之”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重义轻利”
荀子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
“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老子 “道”“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 相对主义、消极避世
阴阳家 邹衍 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社会人事变化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法家 韩非子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以法治国、因时而变
三、百家争鸣
平民
奴隶主贵族
新兴地主
你认为哪一家会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用?
新兴地主?平民?奴隶主贵族?
各抒己见: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赞同并采纳谁的主张?
三、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公元前770年
西周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春秋
战国

东周
背景
政治
经济
文化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变化
铁犁牛耕
学术下移
诸侯争霸
变法改革
百家争鸣
影响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封建土地私有制
各民族文化融合
春秋战国的变革为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诸侯争霸
变法改革
百家争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