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31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31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9 22:2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堂导入
汉阳陵陶俑
汉阳陵是西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与秦始皇兵马俑冷酷的脸部表情相比,汉阳陵的陶俑个个面带微笑。这也许是“文景之治”时期太平盛世的“幸福”,被深深刻画到陶俑的面孔上。
汉高祖刘邦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西汉的建立
2.汉初经济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汉高祖:‘兵皆归其家’商人不得拥有土地,田租十五税一
思考:西汉初年,交到统治者手中的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汉初统治者是如何恢复经济的?效果如何?“文景之治”的出现给我们什么启示。
汉文、景帝:减轻罪罚,提倡节俭,田租三十税一。
秦末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背景
汉初统治者尊奉黄老无为思想,休养生息
结果
文景之治-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启示:制定政策要将恢复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重视民生,治世是汉初统治者长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文景之治首先表现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上。文帝多次颁布诏令,劝课农桑,鼓励发展生产。把田租由高祖时的什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第二年又全免田租。直到景帝时才恢复了三十税一。文帝还把算赋(人头税)由原来的每人每年120钱减为40钱,把原来丁壮每年服徭役一月改为三年服徭役一月。
文景之治的另一方面是政治比较清明。文帝鼓励大臣进谏议政。廷尉张释之多次依据法律顶撞皇帝,文帝不以为忤,反而能够始终委以重任。文帝废除了以言论治罪的“诽谤妖言法”和株连家族的“相坐法”,还废除了摧残肢体的肉刑制度。用法宽简,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汉初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汉承秦制 有所损益)初政治
观察西汉初期形势图与秦朝相比较,汉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损益变化是什么?
郡国并行--兼采周秦之制
郡国并行制
汉初为什么实行郡国并行制?
(1)吸取亡秦孤立之败的教训;
(2)东方六国旧地分封置王的观念传统深厚,从俗而治,有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
(3)壮大自己势力,安抚宗室和功臣的工具;
(4)确保刘氏天下和皇位传承的稳固。
文帝在位时,诸候难制的问题日益突出景帝即位后,用大臣晁错削藩之议,削减一些诸侯国的辖地。于是吴、楚、赵、胶西、胶东、济南、淄川七国于景帝三年(前154)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虽平叛但未实质性解决。
这说明:王国问题危及中央集权
同时期还存在土地兼并严重、丞相权重、富商大贾威胁国家利益和匈奴边患问题。这说明汉初黄老无为思想已经远远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汉武帝是如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而巩固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的?。
(1)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地方)
①推恩令
成功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王国问题
配套措施: “左官律” ;“附益法”;“酎金夺爵”;“私出界罪”
颁布推恩令 成功削弱了王国势力
左官律:汉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官吏在诸侯国任职为“左官”,受政治歧视,诸侯犯罪左官依《左官律》连作,旨在孤立诸侯王。
附益法:严禁朝廷大臣交结诸侯,帮助其获得不正当的利益,或者自己受贿,为附益,重者至于弃市。
酎金夺爵:酎金,是汉朝祭祀宗庙祖先时,由地方诸侯所进献的黄金。汉武帝以各地诸侯所进献的黄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借口,褫夺了106人的爵位,是当时列侯数量的一半。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
②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丞相权力,强化皇权
武帝还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宫侍从左右,参与决策,形成一个称为“中朝”或“内朝”的小团体,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相对称为“外朝”。皇帝通过中朝更方便地实施统治,中朝则恃皇帝之宠凌驾外朝,君主的权力因而也明显地加强了。
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相权一分为二,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分离,专制皇权加强。
③选官制度--察举制(加强中央集权,收人事权)
察举制始于汉文帝,但是在武帝以前,并不是常制。察举制以“孝”和“廉”为标准,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任命。
察举制让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拔任用官员的唯一依据,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提高官员质量。任免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中央集权。
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地方官员往往推荐名门望族的子弟,而不问学识品格,被察举者名不副实。
④社会治理--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等
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⑤促进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刺史制度
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分别监察若干郡国。
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其监察工作以诏书规定的“六条问事”为范围,一方面弹压不法豪强,另一方面纠举违法、腐败的地方官。
刺史品秩仅600石但因代表中央,故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
《汉书 地理志》载:“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武帝置十三部刺史在元封五年,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这六条详细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其中一条是督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督察郡国守相。……刺史由丞相派属员分任,秩六百石,但出刺时代表朝廷,故“位卑而权重”。十三部刺史的设立,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想一想】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背景及特点
背景:◆疆域极大拓展,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豪强和王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特点:◆分区域设专职监察官; ◆定期巡视; ◆细化监察职责; ◆监察官“位卑而权重”。
问题(2):垄断经济--抑商增财
①改革币制
五铢钱
汉武帝下令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分别负责鼓铸、刻范、原料供应,规定只许用三官五铢钱,严禁民间私铸。
②盐铁官营
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③均输平准
均输:政府统一征收、运输和买卖;
平准: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稳定市场价格
作用: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大商人垄断市场,市场物价得以保持稳定。
④抑制工商业者
算缗:对商人、手工业者等征收重税。
告缗:凡有人告发商人隐匿财产不报或报告不实者,即奖励所没收资产的一半,
影响:
①限制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及贵族的经济势力;②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战争和奢侈所造成的的财政困难;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实力。
(3)思想统一:、尊崇儒术
(思想统一适应整治统一的需要)
强化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缓和矛盾——“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维护统治——“三纲五常
政治上:起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儒学开始成为任官授爵的标准
教育上
①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育为儒学所垄断
②教官: 五经博士
③教育机构
中央:设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打破陈规
地方:郡县设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开始独尊
结合下面材料及教材内容,分析汉武帝尊崇儒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一: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
一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曾说:“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响中发生,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
积极:对汉代政治: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对民族精神:儒学精神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对学术文化:提高了儒学地位,确立了独尊的地的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想。
消极: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自由发展: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具有局限性;唯心主义成分多和神学迷信色彩浓,导致两汉后来长期迷信泛滥。
【知识拓展】汉代新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
联系:
西汉新儒学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儒学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
区别:
(1)汉代新儒学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发展并改造了先秦儒学。
(2)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的新儒学承认社会现实秩序的合理性,即从批判时政转向维护现实需要。
(3)先秦儒学虽然提供了统治方法,但带来较多的理想化色彩和批评成分,并不占统治地位;汉代新儒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成为主流思想。
①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设立河西四郡
公元前127年,卫青夺回河套地区。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军出陇西,进攻匈奴右翼,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汉朝在河西走廊后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分兵大举北击败匈奴主力,经过这一战役,匈奴被迫远徙,很长时期内不能再对西汉边境构成威胁。
(4)消除匈奴外患,经营西域,奠定大一统版图
②张骞通西域 ---开辟丝绸之路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此行没有实现初衷,但在西域传播了汉朝声威,并获得了前所未闻的当地资料。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路线逐步开辟,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③西域都护府 --管理西域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汉疆域图
意义:①加强了边疆管理,促进了民族交融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扩大了汉朝的影响。
背景 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
政治 ①设“中朝”、行“察举” (加强君主专制)
②颁布“推恩令”;设“刺史”(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改革币制;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算缗 (min)、
告缗
措施 思想 接受卫绾、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设五经博士,儒学
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民族 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
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
外交 募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
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并由此形成著名的丝绸之路。
公元前60年在乌垒程设“西域都护”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
巩固加强
结果 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封建国
【课堂检测】
1.刘邦虽基本上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他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权宜政策。这些权宜政策在初期勉强起了些作用,但到文帝和景帝时期,却日益不合时宜,甚至起到消极作用。“权宜政策”指的是
A.实行盐铁官营  B.设置西域都护府
C.颁布“推恩令”  D.采取郡国并行制
2.西汉陆贾认为:“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吸取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
A.奉行儒学,以德治民 B.封诸侯王,因俗而治
C.设中朝官,强化君权 D.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3.盐、铁、酒是西汉时期重要的手工业产品和销售量极大的商品,起初皆可私营,汉武帝时收归官府,实行专营。这一做法旨在
A.促进商品流通 B.稳定市场秩序
C.加强经济控制 D.维护小农经济
4.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在今新疆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敦煌汉简中,有大量关于自西域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各族官员前往长安的记录。这说明西域
A.已经纳入汉朝版图 B.社会矛盾逐渐消除
C.大量保留中原文化 D.百姓常与中原往来


5.汉武帝时期,霍去病两次出兵河西,击败匈奴。当匈奴浑邪王率部归顺汉朝时,汉武帝不仅封其为侯,还分置五个属国,并特许“因其故俗”。汉武帝的这种做法(  )
A.消除了北方边患的威胁
B.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
6.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生天”。据此对董仲舒新儒学理解全面的是
A.新儒学强调维护思想统一进而维护政治统一
B.新儒学强调制约皇权的重要性
C.新儒学糅合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道家的思想
D.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西汉灭亡
王莽是汉元帝之后王政君的侄子。因父亲早死,没有被封侯,王政君便把他接进宫抚养起来。他的大伯父王凤临死前,把他托付给成帝。成帝任命他为黄门郎,后任射声校尉,从此踏上仕途。
汉成帝永始元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并被任命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成为皇帝的近臣。王莽善于拉拢人心,广结名士和将相大臣,深得人心,取得了大司马的高位。
汉哀帝死后王莽以太后名义执掌军政大权,立九岁的汉平帝,王莽辅政。元始五年(公元5年),汉平帝死了。他另立一个两岁的孺子婴为帝,自己则摄行皇帝事,称“假皇帝”。公元8年,王莽逼孺子婴禅让,登上帝位,定国号为“新”。
(1)原因:政治上--外戚干政,政治黑暗;经济上--土地兼并,赋税沉重;社会上--沦为奴婢,社会动荡。
(2)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
(3)王莽改制;政治上--模仿《周礼》对官制、地名、行政区划等进行大规模仿古改革;经济上--废除土地私有,实行土地国有的“王田制”,废除奴隶制度,发行多种货币。
改革脱离实际,不但没有解决西汉后期遗留的社会问题,反而更加激化社会矛盾。
(4)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东汉的兴衰
东汉的建立
25年,西汉宗室刘秀(汉光武帝)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措施 目的(作用)
政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节约政府开支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新发展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儒学、“退功臣而进文吏”以“柔道”治天下 儒学得到了继续发展
光武中兴
如何评价刘秀的“柔道治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治世重现】
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
---南怀瑾
(1)东汉的外戚宦官轮流专权--统治集团内讧
---皇权旁落,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少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即位年龄 10 百天 10 ? 11 2 8 13 12
去世年龄 27 2 32 ? 30 3 9 36 34
皇帝早逝
幼主继位
母后临朝
诛杀外戚
夺回君权
宦官得宠
把持朝政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外戚宦官专权是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产物
外戚专权
皇权旁落
皇帝长大
依靠宦官
东汉的衰亡
(2)“党锢之祸”---政治黑暗腐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3)田庄经济兴起,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
(4)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材料: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后汉书》
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束手无策,各地豪强纷纷起兵,以镇压起义为名,行争权夺利之实,终于演变为一场军阀大混战,
清议之风和党锢之祸
清议:东汉后期,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试图通过品评人物,抨击时政,引起统治者重视,以挽救外戚和宦官专权下走向覆灭的东汉王朝。
党锢之祸:士大夫的言论触犯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镇压迫害。
两汉的文化
分类 内容 影响
史学 西汉司马迁 《史记》 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东汉班固 《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乐府诗
医学 《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数学 《九章算术》 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占有重要地位
科技 农学 蔡伦改进造纸术 《氾胜之书》、《四民月令》 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学生自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填写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的大一统局面之下,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课堂小结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西汉的强盛
东汉的兴衰
两汉的文化
西汉的建立
汉初经济
休养生息
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对内政策
汉初政治
郡国并行
七国之乱
政治:推恩令、削弱丞相权力、察举制、刺
史制度
经济: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属平准、抑
制工商业者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的对外政策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都护府
王莽篡汉
东汉的建立 ,光武中兴
东汉外戚宦官轮流专权
黄巾起义与军阀割据
重现大一统
巩固大一统
延续大一统
回望大一统
课堂小结
两汉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东汉的“光武中兴”都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两汉大一统局面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后世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两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但是,两汉王朝的最终衰亡,又印证了民心与民力、政策与统治之间相互影响,留下了足以警醒后世的惨痛教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