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说课课件(共23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说课课件(共23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9 22:3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4课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说课课件
【说教材内容】
本课讲述从康乾到嘉道时期的历史过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清朝的鼎盛,着重讲君主专制的加强与疆域的奠定;二是清朝的危机,重点关注社会危机与民族危机。由于教材中清中后期危机如何孕育的过程不明显,因此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增加康乾盛世背后潜伏着危机的新内容,重构叙事方式,关注盛世阴影,并与嘉道时期衰象建立联系,生成清朝危机从潜伏到孕育的新线索,进行主题式教学。
【说教学目标】
1.借助史料,帮助学生以时间顺序梳理从康乾盛世到嘉道衰象中国封建专制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2.培养学生辨证、全面看待康乾盛世的能力。建构康乾盛世与嘉道衰象的前后联系,认清清朝中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的总体趋势。
3.通过展示中外交流与对比案例,让学生认识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说学情】
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具有一定的初中历史学基础,但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认识缺乏广度与深度,不能运用辨证法看待康乾盛世背后潜伏的危机以及梳理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心理认知特征:学生通过影视剧或文学作品较多接触清朝从康乾到嘉道这一历史时期,兴趣较为浓厚,思维活跃。
【说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康乾到嘉道时期,清朝的危机一步步加深的过程和原因
【说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示法
教学手段:以ppt演示的手段进行讲授
【说教学过程】
导入(3分钟 )
教师活动:展示马戛尔尼的三则航海日记,揭示康乾时期的特征,并给出 “康乾时代”这一概念的定义,而这一时代通常被称为“康乾盛世”。
预设学生活动:欣赏日记中所描述的康乾时期场景中,对其特征作一般性归纳。
设计意图:将学生引入康乾的时代背景下。
【说教学过程】
(2分钟)
教师活动:设问学生眼中的盛世是什么样的,总结盛世的一些表征: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抛出“康乾时期是否是盛世”的疑问。
预设学生活动:思考盛世的特征进行,判断康乾时期是否是盛世。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师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说教学过程】
(3分钟)
教师活动:从纵向与横向两种思路对康乾时期作出评判。
在纵向上,引用著名清史专家戴逸的话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政治安定,中原地区没有大的战事,经济发展迅速,老百姓的生活比较宽裕……繁荣程度超过了汉唐盛世。”,说明中国历史发展中,康乾时代的繁荣超过前代,有其“盛世”的一面,以图片展示的形式呈现盛世现象。
【说教学过程】
预设学生活动:体会盛世景象,与认知符合,有将康乾判断为盛世的倾向。
设计意图:以图片形式更加直观展现盛世景象;在疆域统一的部分让学生认识到疆域的扩大与中华民族统一是一个历史过程,培养其家国情怀。
【说教学过程】(1分钟)
教师活动:借助“康乾时期是否是盛世”的辩论赛的形式,通过正反两方相关材料的展现,指出康乾盛世的矛盾,并根据反方材料归纳出盛世背后潜伏的危机。
(一)机构设置上:
正方:说明康乾时期政局稳定,国家行政效率高效。
反方:讲述南书房、军机处以及奏折制度的职能与影响。
归纳:以关系链的形式指出君主权力加强、中枢权力削弱,使得康乾时期与与清明政治相左、与民主政治相背。
【说教学过程】(1分钟)
(二)经济上:
正方:列出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各国中占比、世界人口占50万以上的城市等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从秦到清,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
反方:简要说明官本位经济制度、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
归纳:康乾时期潜伏的危机在经济上表现为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对外贸易受阻。
【说教学过程】(1分钟)
(三)文化上:
正方:指出康熙帝在促进文化繁荣上所作的努力。
反方:呈现三则诗句,让学生找出诗句中使文人招致“冤狱”的原因,并设问学生其体现的问题。
归纳:康乾时期潜伏的危机在文化上表现为统治者对人们进行思想禁锢,缺乏文化创造活力。
【说教学过程】
预设学生活动:全面看待康乾盛世,深入探究其矛盾之处
设计意图:生发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辨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盛世背后的危机,突出重点。
【说教学过程】
(2分钟)
教师活动:在指出康乾时期机构设置、经济、文化的危机之后,归纳总结,并指出这些危机的潜伏使得乾隆后期衰象初显,并过渡到嘉道时期危机的孕育,进入第二节。
预设学生活动:在归纳总结后加深记忆,带着危机如何加深的疑问,跟随教师思路进入危机的孕育这一章节的学习。
设计意图:从危机的潜伏过渡到危机的孕育,具历史逻辑,厘清前后联系,环环相扣, 成为危机的“炼成”这一系统。
【说教学过程】
(8分钟)
教师活动:在吏治危机中,呈现两则材料,一是“山阳县令杀官灭口案”这一则史料,并根据史料向学生提出“王伸汉等人有什么恶行?嘉道时期吏治上有什么问题?”的问题。二是《一剪梅》,设问学生“下面这首《一剪梅》实际上描述的是嘉道时期一些官员,可以看出他们有什么样的特征?这反映出嘉道时期的官场状况是什么样的?”的问题。
归纳嘉道时期吏治危机:
【说教学过程】
嘉道时期吏治危机:
1、大多数官员不再遵循为官从政的行为准则,如仁政爱民、忠君爱国、廉洁奉公等。
2、抑制、扼杀大批有创造力的人才,官场得志的多是奴才、庸才、贪才。
【说教学过程】
预设学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史料,互相探讨,对史料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且提取信息,运用归纳、概括等思维分析史料,揭示吏治的本质。
【说教学过程】(3分钟)
教师活动:运用关系链,梳理社会危机产生的过程和不同表现之间的联系。
归纳嘉道时期社会危机:
1、大量的流民游民饥民群
2、大量的宗教秘密结社
3、连续不断的农民暴动
预设学生活动:在关系链的帮助下更清晰认识社会危机,印象更深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发展、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更清晰形象。
【说教学过程】(4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马戛尔尼访华的史料,突出清廷在中外交往中的心态。
预设学生活动:与导入中马戛尔尼的航海日记相联系,思考所提取到的信息的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突出马戛尔尼访华的另一面,呼应前文,体现教学的连贯性。
【说教学过程】(3分钟)
教师活动:以表格形式归纳清中后期中外在社会、经济、思想、制度等方面的对比。
预设学生活动:联想初中历史学习中清中后期世界的状况相关知识,以及本节课前面所概括的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设计意图:将清中后期的特点放置于国际背景中考察,开阔学生历史视野;培养学生横向贯通中外的思维,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
【说教学过程】(1分钟)
教师活动: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整节课知识点。
预设学生活动: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理清课堂内容线索,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点。
设计意图:作总结概括。
【说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