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明清经济与文化
第15课
目录
壹
贰
肆
伍
叁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古今贯通、横向融合、中西对照
明清之际
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演变史
近代百年的屈辱史与抗争史
经济领域的发展
思想领域的变化
文化领域的进步
世界潮流
加深认识
上承
下启
淘汰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活动设计、史料研读、中西对比等形式,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分析明清之际新经济、新思潮出现的原因以及阻碍新变化发展的因素,并论从史出地作出评价。(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的反映这一唯物史规律。感受世界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认识16-17纪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危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内容主旨: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的蜕变与危机,帮助学生认识明清这一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出现的新经济与新思潮。但由于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这些新的生产因素逐渐丧失了它的生机。失去了发展机遇的中国,正一步步走向百年危机,正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熟悉:
有所了解
思维活跃
分析能力
陌生:
比较能力有待提高
思考问题缺乏深度
重点:认识明清时期经济与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要变化。
难点:通过了解明清封建君主专制下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当时世界潮流进行比较,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VS
主题: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教法学法·新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方法
史料实证
文献、数据等多元史料
梳理内在理路
时空观念
明清新经济、新思潮与具体历史时代的关系
唯物史观
理解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关系的统领方法
家国情怀
大局观念、世界意识
历史解释
政治思想和社会史的多元立体解读
探究学习法
史料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
李渔
明清时期颇具盛名的小说家、戏曲家、出版商、园林建造师、学者、企业家、美食家、发明家……
在后世具有“中国戏剧理论始祖”、 “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等称誉,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李渔(1611-1680)
开门见山地展示了本课的立意,以李渔事迹吸引学生兴趣,进一步探讨明清时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表现及其原因。
【设问】1.是怎样的社会环境孕育出此等人物?
2.为何明清后中国与世界的发展愈行愈远?
设计意图
篇章一、夕阳无限好
篇章二、只是近黄昏
教学过程·教学结构
(经济发展、思想变化、文化进步)
教学过程
角色一:丝绸商
时间:1611-1680
地点:苏杭地区
要求:请根据所给条件,结合时代背景运用所学,完成任务
设计你的商业活动图:
(提示:原料产地、生产模式、样式设计、市场选择、运输方式、交易方式等)
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角色二:大宗玉米贩运商
时间:1611-1680
地点:广州地区
要求:请根据所给条件,结合时代背景运用所学,完成任务
设计你的商业活动图:
(提示:原料产地、市场选择、运输方式、交易方式、沿途休息地选择、商人组织等)
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要求:李渔是明清时期颇具盛名的企业家,创办并经营有书店、出版社、戏班等。如果你是一名和李渔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商人(请从以下角色中选择),你会如何经营自己的事业?请根据要求设计你的商业活动图。
通过设计商业活动图,学生可将碎片化的史料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建构历史事件、人物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得出历史解释;通过思考经营风险,分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阻碍,为“黄昏”的逼近埋下伏笔。
夕阳无限好·设计商业活动图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夕阳无限好·解读李渔大事记
李渔·生平大事记
祖籍:浙江 生平时间:1611-1680 家庭出身:药材经营 人生经历: 1611年生,自小熟读诗、经,有神童之名,乃家族科考希望。 1635年,中秀才。 1639年,考举人不中 1642年,再赴科举,时因民乱引起军事警戒,未能赴试。同年丧母,家道中落。 1644-1646年,清兵入关,为避战乱颠沛流离。失去家产,目睹溃败明军滥杀无辜,最终剃发归顺清朝。 1647-1657年,为避战乱,迁杭州。放弃科举,成为通俗文学职业作家,著有多部白话小说和戏曲,始扬名。 1657-1675年,迁南京。继续创作小说,戏曲,创办书店,印书馆和戏班,李氏家班昆曲演出红遍大江南北。期间广交文友,曾与曹雪芹曾祖曹玺撰赠对联,与曹寅成忘年交,与蒲松龄交好。
1675年,送二子回乡科考,设计“层园”;经历三番作乱。
1677年,迁回杭州,同年丧妻。
1678年,出版《芥子园画传》广受好评。
1680年,为罗贯中著《三国志通俗演义》作序并出版,称李本;并将其与《水浒传》、《西游记》与《金瓶梅》并称为四大奇书。同年2月卒。
——《明清时代之社会经济巨变与新文化》,第31-90页
解读一:结合教材,指出李渔生平经历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哪些变化?
教学过程
夕阳无限好·解读李渔大事记
材料二:李渔在戏剧《奈何天》中,通过一名北方叛军女将之口鞭笞了朝廷各级文官武将:“起先只说南方有人不可轻敌,乃至到了这边才知道,偌大的一个中原,竟没有一个男子。做文官的但知道赋诗缴草;做武将的只晓得喂马支粮。一到守城上阵的时节,连那赋诗缴草的文官、喂马支粮的武将,都不知道哪里去了,只剩下些老百姓来祭咱的刀口,你说好笑不好笑。”
——《明清时代之社会经济巨变与新文化》,第154页
王阳明
(1472-1529)
李贽
(1527-1602)
汤显祖
(1550-1616)
徐光启
(1562-1633)
宋应星
(1610-1695)
王夫之
(1610-1695)
黄宗羲
(1613-1682)
顾炎武
(1619-1692)
材料一:下面人物和李渔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
解读二:结合所学,列举以上人物的主要成就或其思想主张。
解读三:结合所学,分析时代背景与以上成就或思想主张产生的关系。
解读四: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思想主张对当时的中国社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读二:结合所学,列举以上人物的主要成就或其思想主张。
解读三:结合所学,分析时代背景与以上成就或思想主张产生的关系。
解读四: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思想主张对当时的中国社产生了什么影响。
通过史料研读归纳明清主要思想家们的思想主张或成就。通过挖掘李渔生平经历,了解文化对一个人思想与职业的塑造作用。阐明明清之际王阳明等人对理学的发展与批判及其社会背景。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的反映这一唯物史规律。
设计意图
篇章一、夕阳无限好
篇章二、只是近黄昏
教学过程·教学结构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教学过程
只是近黄昏·中西对比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时间 中国史 西方史
14世纪 1368年明朝建立 朱元璋废丞相;朱棣设内阁 意大利开始文艺复兴运动
15世纪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文艺复兴运动继续开展
16世纪 1487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首航美洲
1497年达伽马找到新航路
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
17世纪 1602年李之藻据利玛窦献《万国图志》绘成《坤舆万国全图》 1644年清军入关 1645年清朝发动首次文字狱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欧洲启蒙运动开始
18世纪 1729年雍正帝设军机处 18世纪中期清朝平定准噶尔 至1795年共发动92起文字狱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
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制定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设问:请依据上表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角度分析17-18世纪中国社会显露出哪些危机。
通过表格对比,分析近代中国与西方选择的不同是“夕阳下最后的狂欢”,在逐渐腐朽发展模式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落实时空观念,呼应主题。认识明清经济与文化的短暂繁荣仅没落的封建制度下,“黄昏”步步逼近,中国一步步走向百年危机。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小结
明清之际
世界潮流
百年危机
经济
思想
文化
高度集权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思想控制
小农经济主导
商品经济繁荣
小说戏曲繁荣
科学技术发展
批判君主专制
倡导个性自由
君主专制
教学过程·小结
材料一: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文献可以向人们展现出社会经济变化的细节——主要的产稻区在长江下游,苏州提供全国征收丝总量的56%,松江和镇江也是重要的产丝区。水产主要产地和供应区均在中国南方。专业化生产使得区域间的贸易成为必要,并迅速发展,根据肇淛所言,1580年在北京几乎看不到水产市场。但仅20年以后,各种海鲜充斥着北京的食品商店,价格甚至低于南方。商业经济的兴旺也导致区域间的人口流动。如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记载了一些江西人和浙江人到贵州和云南开始经商。
——《明清时代之社会经济巨变与新文化》,第112-113页
材料二:经济发展对社会秩序影响最大的是农民阶级被消除。这是由社会内部经济急剧分化造成的,老板——生意人,店主,大地主及富裕的工匠雇佣挣工资的劳力来获取利润,农民的状况则比以前更为糟糕,如在16世纪晚期农民每天收入仅6钱,而其他行业的雇员每天收入30-50钱。正像范濂所讲,大部分的农业劳力离开土地,到工商业部门寻求一种较好的生活——在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最根本的变化的对金钱和财富观念变了。明代的儒家士大夫历来把金钱看就是罪恶的象征,高尚的儒家学者应当立志作圣贤,视贫穷为一种美德,这些观念此时却发生了突转。
——《明清时代之社会经济巨变与新文化》,第113-115页
时间 占世界GDP份额(世界=100) 人均GDP(1990年国际元)
中国 西欧 中国 西欧
1500年 25 17.9 600 774
1600年 29.2 19.9 600 894
1820年 32.9 23.6 600 1232
材料三: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通过自主小结与课后习题巩固,落实本课主要知识。
设计意图
设问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归纳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的特点。
设问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文学的影响。
设问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并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认识。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1.本课尝试带领学生一起从问题出发,对文献史料进行多元化解读,给予学生简单的历史研究示范与史学入门。
2.本课重视文本解读,但要提示学生关注文本与现实间的距离,避免从文本到文本。
3.整节课中,活动形式多样,通过多维方式培养学生整合信息、重新建构的历史解释能力,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的反映这一唯物史规律。同时集中反映了新课标要求的五大核心素养。
感谢聆听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