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23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23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9 22:4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课程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事实,理解其性质及意义。认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所做出的努力及阶级局限性。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瓜分狂潮
甲午战败,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中华民族真正觉醒,各阶层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清政府:
维新派:
革命派:
农民阶级:
进行军事改革
戊戌变法
决心用暴力推翻清政府
义和团运动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国内政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袁世凯
康有为
孙中山
义和团战士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商办企业比较表
时 间 企业数 资金额
1863—1894 119 680万元
1895—1898 274 1432万元
(2)经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895年——1898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其中80%属于轻工业。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资料汇编》
概括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1)政治: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加深;
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②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特点:把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相结合。这两本书是康有为1891至1895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的著作。《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儒术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请思考:为何康有为借助孔子学说来宣传变法维新?其思想有何特点?(4)思想:①民族意识的觉醒②维新思想的传播2、概况:
(1)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想象图
持续上书,争取皇帝支持
立会办报
论战权贵,减少变法阻力
(2)发展: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
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3)高潮:“百日维新”:
①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共103天;
②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
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谭嗣同、严复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作用 局限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裁撤冗官冗员
经济 1.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2.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教育 开办新式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 军事 训练新式军队 裁减绿营 ☆主要内容概况【以下表格阅读理解】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治,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培养新式人才
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4)失败: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
临朝训政。“戊戌六君子”被杀。变法措施除京师
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中南海瀛台
谭嗣同就义
京师大学堂
匾额
材料一:慈禧太后嗜权如命,通过“事后报告制度”“事前请示制度“,仍牢牢掌握着实权,光绪帝只是维诺听命。
——据王先明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整理
材料二: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多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势力强大
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缺乏工作经验,变法急于求成
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失败原因:
(1)客观:守旧势力强大。
(2)主观:维新派弱小:
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②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3)根本原因: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
妥协性。
4、意义:
(1)经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推动西方新思想的传播;
(3)政治: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旧式官僚体制。
小结
(当时)耶稣教民恃势惯与平民讼,而官吏畏之如虎,一遇词讼,对于教民无不左袒,故积而成仇。加以甲午而后,强邻肆虐,中国怯懦,人民益愤……
——周之桢等:《茌平县志》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二、义和团运动
1、原因:
(1)根本:《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直接: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引发了教民与当地民众的冲突。特别是德
国抢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反洋教斗争兴起。
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拳匪纪事》
材料二: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义和团传单
思考: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灭洋:①爱国性: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
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②盲目性: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没有区分外来侵略和外来近代文明。
2、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
农村。
扶清:①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容易放松对
清政府的警惕;
②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容易被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
3、清政府的态度:先抚后剿—招抚利用—镇压剿灭
毓贤
袁世凯
以“抚”为主
以“剿”为主
慈禧太后
招抚利用
4、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镇压剿灭
义和团战士
5、评价:
(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
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
野心。
(2)局限性:①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②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三、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1)根本原因: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
(1)1900年6月,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兵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河北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廊坊阻击战),被迫退回天津;
廊坊阻击战
西摩尔
(2)6月中旬,八国联军向天津进犯;7月,天津陷落;8月,北京失陷,
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出逃到西安,途中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
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前检阅联军部队。这是对清王朝最大的侮辱。
屠杀义和团民
美军掠夺的白银
3、影响:
(1)八国联军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2)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3)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
1、签订: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
《辛丑条约》
①赔款4.5亿
②划使馆界
③拆炮驻兵
④严禁反帝
⑤设外务部
内 容
影 响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使清政府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体现中国外交体制的近代化,列强通过外交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理解:“以华治华”)
概述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项目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社会
程度
当时受尽欺凌的中国
本课小结: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自上而下
温和改良
扶清灭洋
反帝爱国
庚子国难
半殖半封
诱因
借口
家国天下
救亡图存
民族斗争
未完待续
阶级局限
改良不通
民族沉沦
资产阶级:戊戌维新运动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