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认识明朝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学习目标:
1.了解明初废丞相,设内阁的措施以及宦官专政的现象,用唯物史观分析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的趋势。
2.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荷兰侵占台湾等史实,认识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3.结合明朝巩固政权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家国情怀。
课堂导入
明皇陵
明太祖像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明太祖朱元璋像,是明朝的开国君主,右图是位于安徽凤阳南的明皇陵,是朱元璋登基后为死于瘟疫的父母修建的陵墓。大家思考一下,明朝是如何建立的?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的概况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姓名:朱元璋
别名: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贫农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
父亲:朱五四农民
母亲:陈氏农民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47年做和尚(讨饭)
1347年—1352年做和尚(撞钟)
1352年—1368年造反(这个猛)
1368年—1398年做皇帝
个人档案
时空导图
讲授新课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自主学习
(1)明朝建立的时间、都城;明朝灭亡的时间。(时空观念)
(2)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明朝内阁的职责、地位;明朝宦官专权的表现。(历史解释)
自主检测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目P72-73内容,指出明王朝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内阁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权力?为什么明王朝中后期会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
读史料:
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比喻抗衡,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问题1:根据材料一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朝廷总之”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理由:朱元璋认为丞相专权乱政,导致政局不稳。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合作探究
含义:皇帝总揽大权。
读史料:
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比喻抗衡,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二 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则对明初废宰相的做法进行了尖锐批评。他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辅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明夷待访录·置相》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合作探究
问题2:据材料一、二,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为了王朝国家长远发展的,你认为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理由充分吗?)黄宗羲又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
以一般人的眼光看来,朱元璋废除丞相的理由不充分,近乎强词夺理。他把秦朝速亡的原因归咎于丞相,而且以“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将丞相制度粗暴否定,忽视了丞相的积极作用。
黄宗羲从治理天下的角度,天下不能一人而治,从而设官代君治理,即以众治弥补独治之不足;从礼仪的角度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对皇权的制衡;从皇位世袭的角度,要求皇帝治国能力要求高,治国能力不高的,须有能力的丞相辅助。
读史料:
材料三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合作探究
问题2:据材料三,有人认为内阁首辅就是丞相,这种看法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要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是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
读史料:
材料四 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合作探究
问题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利: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使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社会得以稳定。弊:造成皇权过于集中,皇帝独断,难免偏颇;出现太监乱政,社会黑暗;政务繁多,皇帝力不从心。
明代内阁制度演变图
(内阁权力的变化)
扩大
(时期)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侍从
顾问
参与
机密
事务
决策
票
拟
权
大
权
尽
归
内
阁
思维拓展
(内阁工作程序)
误区警示:内阁和司礼监都不是国家的正式行政机构,其权力大小由皇帝决定,虽然明朝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内阁首辅张居正独揽朝纲和宦官魏忠贤专权,但是,他们的命运都掌握在皇帝手中,无法威胁到皇权。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自主学习
(1)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影响。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欧洲殖民者东来的表现。(历史解释)
自主检测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二目P73-74内容,指出郑和下西洋何时出现的?其目的主要是什么?如何评价?明朝海疆面临什么问题?如何加以治理的?
读史料:
材料一 各国使节搭乘郑和的船队,纷纷前往中国朝觐明朝皇帝,在下一次下西洋时,郑和又把他们送回各自的国家。这种“四方来朝”的局面,就是明朝皇帝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明朝宫廷宴请各国使节的宴会上,响起了这样的歌声: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朝大明。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廷,朝仁圣。天陛班列众公卿,齐声歌太平。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一、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合作探究
问题1:明王朝官员关于郑和下西洋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劳民伤财,应该禁止;另一种认为可以发扬国威,增加与海外联系,不应该禁止。你同意哪一种观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评价郑和下西洋?
积极: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大大加强了中国与南洋的联系,显示了国力,宣扬了明朝的声威,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消极:在海禁政策下,商业利益有限,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读史料:
材料二 郑和的出海确实是种奢侈的冒险,除了声势浩荡并带回奇谈异闻外,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商业利益。士大夫强烈反对,甚至在史书中也只是轻轻一笔带过而已。明朝政府对航海缺乏持久的兴趣不说,也未能抓住发展海上力量的机会。郑和的航海并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仅仅只是成为一种空前绝后的冒险壮举。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合作探究
问题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荷兰等欧洲殖民者东来的时代背景及表现。
背景:西方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开辟新航路对外殖民扩张,中国也遭到西方的侵扰。史实:①葡萄牙擭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②西班牙占据台湾南部 ③荷兰占据台湾北部。
读史料:
材料三 明朝后期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将荷兰称为“红毛夷”,并且记载当时荷兰的火器制造技术已经明显领先于中国:红毛夷自古不通中国, 亦不知其国何名, 其地在何所……当此夷初至内地,海上官军素不习见,且状貌服饰非向来诸岛所有,亦未晓其技能,辄以平日所持火器遥攻之。彼姑以舟中所贮者相酬答,第见青烟一缕,此即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去,不折一镞,而官军死者已无算。海上惊怖,以其须发通赤,遂呼为红毛夷云……自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合作探究
问题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有没有一种兼顾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和促进国际和平实现共赢的道路并说明你的理由?
道路:“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讲话中指出: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坚持开放包容、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视频情境
思维拓展
和平发展是中国长期以来一贯坚持的政策。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中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朋友。
——习近平访德演讲(2014.3.30)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自主学习
明朝时期加强对边疆管理的表现。(历史解释)
自主检测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二目P74-75内容,指出明朝如何对内陆边疆加强管理的?明王朝为什么被清王朝所取代?
1433年左右的明朝形势图
_藏族_
_女真族_
_蒙古族_
军事打击;和议册封;互市贸易
封授称号、行都指挥使司
封授官号、
奴儿干都司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内陆边疆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努尔哈赤统一,1616年建金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亡
1664年,清基本消灭明残余势力,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三、明清易代
读史料:材料一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合作探究
问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治理内陆边疆的政策和结果。并指出明朝的内陆边疆的威胁在前期和后期有什么不同
(1)陆疆:①蒙古:A.政策:战争、修长城、和议、互市;B.结果:恢复贸易,维持和平。②西藏:A.政策:册封、设行都指挥使司,委任藏族上层;B.结果:巩固统治。③东北:A.政策:册封、设奴儿干都司;B.结果:巩固统治。前期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的蒙古,后期的威胁主要来自于满洲。
读史料:
材料二 清太宗天聪年间,汉族降官宁完我上奏说:我国六部之名,原是照蛮子家立的……必如此,庶日后得了蛮子地方,不致手忙脚乱。然《大明会典》虽是好书,我国今日全照他行不得。他家天下二三百年,他家疆域横亘万里,他家财赋不可计数,况会典一书自洪武到今,不知增减改易了几番。何我今日,不敢把《会典》打动他一字? ——《天聪朝臣工奏议·宁完我请变通〈大明会典〉设立六部通事奏》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合作探究
问题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大明会奏》是明朝的行政法典,这段上奏提出了什么主张?
清朝建立者与金朝一样出自东北女真,女真是农业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相比,在学习中原制度方面更加容易,甚至可能出现盲目照搬现象。
课堂小结
1.(2019北京卷)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 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 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巩固作业
D
2.(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期宦官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应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益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巩固作业
A
3.“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此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巩固作业
C
4.下文是一首明朝军歌,与之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郑成功 D.戚继光
巩固作业
凯歌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D
5.中国古代史上,有许多少数民族如氐族、鲜卑族、吐蕃族、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等都建立过自己的政权,他们治国的共同之处是( )
A.推广本民族的管理办法
B.全面推行汉化政策
C.学习汉族先进管理办法
D.全面启用汉族官员
巩固作业
C
6.多个角度读历史
你如何评价明朝的统治?搜集资料,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提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探究作业
序号 中 国 世 界
1 1380年,明太祖废丞相,加强君主专制 1215年,英国通过限制王权的《大宪章》
2 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 1492-1504年,新航路开辟
3 1567年,隆庆开海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4 1572-1582年,张居正改革 1566-1609年,尼德兰革命
5 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清军入关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