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标要求】
列举电力广泛应用的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目标一
记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成果、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了解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初步认识人类迈进电气时代的原因。
目标二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将科技成就制成图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科技革命的发展领域及方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目标三
通过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认识到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一、重点:科技成就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法、启示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过渡)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英国,一系列机重要的发明创造,把人类带入到工业文明的新时代。在大机器生产的推动下,19世纪末,科学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新技术、新发明、新理论层出不穷,工业革命再次跃上一个新台阶,人类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又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呢?这些发明创造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学了这节课你就会明白。(出示课题: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新课学习)
学习新课:
(教师过渡)电力的开发应用与电讯技术的兴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我们先学习教材第一目。(出示第一目标题:一、电力的开发应用与电讯技术的兴起)
一、电力的应用与电讯技术的兴起
(教师过渡〉电力的开发和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那么,电力是怎样被开发的?电力的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下面我们先探究第一个问题。(出示第一问题:(一)电力的开发及广泛应用)
(一)电力的开发及广泛应用
(教师提出如下阅读提纲,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电力是怎样被开发出来的?
2.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与蒸汽动力相比有哪些优点?
3.电力被开发后是如何得到广泛应用的?
4.电力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学生看书时回答教师巡视,适时给予指导点拨。大约3分钟后,师生共同探究,并逐步展示如下线索)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电力开发的前提)——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电力开发的标志)——系列电器产品的问世(电力广泛应用的表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力开发的影响)
(重点探究3和4问,并得出如下结论〉电力是一种优良低廉的新能源,比蒸汽动力更加强劲,更环保,因而被开发后在生产生活中迅速得到广泛应用,使电动机逐步取代蒸汽机,这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表现。电力的广泛应用,还促进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如化学工业、钢铁工业,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的面貌。由此,人类从蒸汽机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
(教师过渡)电力的开发和广泛使用,为近代通讯技术的兴起提供了重要条件。我们接着看第二个问题。(出示第二问题:(二)口近代电讯技术的兴起)
(二)近代电讯技术的兴起
(教师概述〉如何借助电能传递信息,缩短人们交往的距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类生活,人们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苏格兰麦克斯韦把法拉第的观念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并预言了电磁波(即无线电)的存在和传播速度。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终于在实验中发现了电磁波,为近代通讯技术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一下问题)
1.近代通讯技术主要包括哪两大方面?(要求学生在教材上勾画出技术名称、发明者及国籍)
2.近代通讯技术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自然联系现实,让学生充分认识近代通讯技术兴起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影响)
(中外联系〉大家还记得中国近代通讯技术的兴起情况吗?(中国自行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于19世纪70年代出现在香港到上海之间,1877年在上海租界内首先使用了电话)
(教师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另一项关键成就是内燃机的创制,它的创制为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提供了关键条件。我们接着看第二目。(出示第二目标题:二、汽车和飞机的发明)
二、汽车和飞机的发明
1.内燃机的创制(德国工程师狄塞尔)
(教师简单介绍内燃机的发明过程及意义)
发明过程:1876年奥托——1883年戴姆斯——1897年狄塞尔
重大意义:引起动力机变革,为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提供了关键条件。
(教师引导探究动力机革命的情况及意义)
引导回忆:第一次动力机革命是在什么时候?表现是什么?第二次动力机革命又是在什么时候?表现又是什么?(通过比较内燃机与蒸汽机的优劣,让学生认识内燃机取代蒸汽机是生产力的发展的重要表现)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过渡)蒸汽机烟尘很重,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且非常笨重,操纵不灵,还经常出事故。内燃机动力大、相对较小,便于广泛应用。尤其是柴油机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动力问题,引发了交通领域的革命性变化,使新型交通工具汽车、飞机应运而生。
2.汽车的发明(卡尔·本茨、亨利·福特〉
(重点认识汽车发明的重大意义)
3.飞机的发明(美国莱特兄弟)
⑴指导读书,了解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事迹;
(2)回忆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飞机的情况。
4.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力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生活的面貌,人类历史从蒸汽机时代进入电气时代,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也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近代电讯技术的发展,为快速传递和交流信息提供了条件,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大大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提高了生产能力。总的来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拓展训练: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下面就“汽车发明的利与弊”谈谈你的看法。
(肯定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汽车的使用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变化,科技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但汽车排出的废气给人类造成了环境和噪声的污染,因此要尽力减少和消除它带来的消极影响,处理好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爱迪生的众多发明
1.教师概略介绍爱迪生的生平简介,如时间许可,还可补充一些有关爱迪生的有趣故事;
2.指导学生看书,举出爱迪生的众多发明,认识爱迪生为什么称为“发明大王”?
3.引导学生想想,从爱迪生身上你受到哪些启发?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课程标准】
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人口增加和大众化教育,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积极方面的影响。
2.了解由于工业革命,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也带来一系列的后果。
3.认识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问题。
难点:如何辩证看待城市化和工业化。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该阶段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一方面,感性认识较强,而本课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相关知识点比较枯燥,教学设计通过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以学生熟悉的李鸿章出访欧美为主线,在大的历史时空观下,化抽象为具体。另一方面,学生初步具备研读史料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但对各种社会变化间的内在关联认识不足,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不强,需要老师的适时点拨,通过师生互动来活跃思维,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全面的历史观点。另外,异地借班上历史课,注意联系周边实例,拉近教师与学生、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问题导学;史料研读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视频播放——美丽的洄龙山风光
(设计意图)异地借班教学,课前热身,联系学生生活的沃土拉近师生距离,消除彼此隔阂;浓浓乡土情,轻松入课堂。
导入新课:
师:展示两组图片——德润中学前生今世(校址原貌与学校现貌)
从一片未开发的乡村荒地到具有浓郁城市气息的新区,这一变化和什么有关?带着这一问题,一起学习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导入,拉近现实生活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课题释义)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师:展示课堂主线 一副悲喜面——看社会变化
一把双刃剑——探变化之源
一条崛起路——谋发展新篇
(设计意图)本课是教材新增添内容,课标要求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教材原有的标题不能很好地诠释这一主题,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大胆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将学生自主(小组讨论)可以学会的社会变化这一现象层面作为第一板块;第二板块重点阐释工业革命和这些社会变化有何内在关联;第三板块以史为鉴,结合中国的工业化之路谈如何谋发展新篇。
第一篇章:一副悲喜面——看社会变化
【读图识变化】
师:出示八幅图片
生:根据图片说出工业化社会出现的主要变化。
师:(点拨)这些变化既让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欢欣,也给人痛苦的体验。
【变化辨悲喜】
生(合作):将图片分类
师:将学生的答案用表情包符号表示。
师(过渡):是什么引发了这些社会变化呢?
生:工业革命。
师:工业革命与这些社会变化有何内在关联呢?一起进入第二篇章。
(设计意图)该部分内容属于“是什么”层面,学生结合形象直观的图片,列举工业化社会出现的主要变化,小组合作进行归类,落实“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能掌握的教师不讲”的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篇章:一把双刃剑——探变化之源
师(创设情境):接下来,我们跟随一位名人的脚步来回到这个时代,感受一下这场巨变。
【追随中堂脚步,感受欧美巨变】
师:出示图片,学生猜人物。提示(洋务运动发起人;被称为李中堂)
生:答出人物——李鸿章。
师(结合图片讲述):经过几次和洋人的较量,李鸿章已经认识到以前的蛮夷之国已不容小觑,他不顾73岁的年迈之躯,带着自己的棺材,毅然踏上了欧美的旅程。他的出访,引起了整个世界的关注。
(一)纽约港口的轰动——人口与城市
师:当李鸿章抵达纽约港口时,整个港口沸腾了,50万人汇聚纽约港来目睹这位中国总督的形象。(出示纽约港码头轰动的场景)
师:李鸿章非常不可思议,印象中的欧美国家不应该是小国寡民吗?(设置悬念并出示材料)
生:根据材料得出变化——人口的增加。
师: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出示材料)
生:根据材料作答。
师(总结):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使有限的土地面积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
师(过渡):这些增加的人口是均匀分布的吗?
生:集中于城市(论从史出)
师:一个国家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这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师(过渡):这种城市化现象又是怎样出现的呢?
生:(根据材料分析)机械化生产使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而工厂工业化的需求又将人口由农村引向城市,使得农业人口减少,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归纳得出——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设计意图)人口增长、城市化、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学生不易理解,同时也比较枯燥。创设情境,以李鸿章的视角构建中外大历史观,巧妙穿插材料予以贯穿,轻松化解重难点问题。
师:(过渡)这些劳动力中,有一特殊的劳动群体。(出示图片)
生:根据三幅图片分析得出妇女由足不出户养儿育女到从事工业活动,这一角色的转变使得妇女地位提高。
师:(过渡)妇女在工厂干活,这让李鸿章大为惊讶。接下来,我们再将镜头聚焦在李鸿章一行上。
(二)城区之行的体验——生活与教育
师:出示三个镜头。
生:阅读回放镜头并思考镜头中出现的新兴事物。(电报机、电梯、学校、工厂等),分析得出生活方式的改变。
师:这要归功于工业革命带给人们的便利。小小城镇的一家工厂中就有学校,说明了什么?
生:结合图文材料,归纳得出为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大众教育逐渐普及并谈谈欧美国家教育普及的表现与影响。
(三)英国工厂的对话——厂主与工人
师:(过渡)在参观工厂时,李鸿章和工厂主有段令人啼笑皆非的问谈。
生:(历史剧场)真实情境中角色扮演。
师:大家猜猜工厂主手中的大钻戒是哪来的?
生:剥削工人压榨来的。
师:当时所有人都戴得起大钻戒吗?说明当时社会存在着什么问题?
生:贫富分化。
师:出示梵高油画,渲染穷人境遇。
师(过渡):等待他们的还有更悲惨的境遇。
生:观看剥削童工视频。感同身受,号召工人们行动起来,反抗资本家毫无人性的做法。
师:出示漫画(卢德运动)
生:解读漫画的同时体会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
师(过渡):工厂里的紧张氛围随着李鸿章游览泰晤士河畔而消散。(出示李鸿章游览泰晤士河畔图片)
(四)泰晤士河的见闻——工业与环境
师:泰晤士河上,李鸿章看到了先进的造船厂,感受了西方的船坚炮利,同时也体验了阴霾的天空和被污染的河水。
师(补充):威斯敏斯特宫周边环境污染严重,政府官员上班需要自备浸泡过消毒液的被单,远远望去,“哇,好一个规模盛大的床上用品展销会”。(黑色幽默)
师:出示视频——夺命的伦敦雾霾
生:思考是什么夺去了上万人的生命。
【聆听作家之声,品味时代之音】
师(总结过渡):人类享受着科技发明带来的便利,却也饱尝环境问题引发的痛楚与辛酸。有位名人曾经这样评价这个时代,一起聆听一下这位名人的心声。(出示《双城记》片段)
生(合作讨论):作家狄更斯为什么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分析归纳得出: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师(过渡):今天,狄更斯所说的时代成为过去,欧美国家的工业化浪潮也渐渐褪去,而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大规模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摆在我们中国面前的是一条什么发展之路呢?
第三篇章:一条崛起路——谋发展新篇
【巨变中的崛起】
师:随着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以往泥泞的道路被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高速立交所取代,我们在巨变中崛起,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加快。
生:对照今昔图片,感受社会变化。
【崛起后的发展】
师:随着一系列发明成果的推陈出新,我们感受到了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生:结合身边事例,体会购物、出行、娱乐等方面的便利。
【发展中的问题】
师(过渡):同样,我们的工业化建设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问题。
生:看视频,找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直观感受工业化过程中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成功路上的借鉴】
师:(过渡)有问题我们不规避,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路。出示图片(伦敦的前世今生),昔日问题重重的伦敦旧貌换新颜,给我们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出示材料。
生:依据材料,寻找思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研读史料,论从史出的能力。
【发展史上的新篇】
生:读图说史(风能发电;新能源汽车;济南光伏公路)
师:(济南历史上的今天)出示近五年济南环境质量等级
生:通过数据的对比,直观感知济南环境问题的改善。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济南乡土资源,激发学生热爱乡土的情怀,凸显乡土文化特征,培养家国情怀。
师(总结升华):今天的我们,摆脱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今天的我们,站在了历史的新的起点。我们在高科技的舞台上越走越远,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今天的我们,发展令全球瞩目;今天的我们,崛起令全世界惊叹。(播放视频 崛起的中国)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震撼而又极具冲击力的视频,学生深切感受大国崛起的魅力,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油然而生。
【智囊团】结合今日所学所想所感,围绕可持续发展,为你的学校、你的故土、你的祖国献计献策。
母校,我想对你说:
济南,我想对你说:
祖国,我想对你说: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课标内容
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贝多芬、梵高的作品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说出近代科学与文化的成就,了解其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重点、难点)
三、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苹果熟了之后为什么掉地上吗?这个原因是哪位科学家探索出来的?
2.讲授新课
(1)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一
【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贝多芬、梵高的作品等基本史实。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列出牛顿与达尔文的国籍、贡献、地位。
学生填写,教师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表格列举,便于记忆。
师讲述:牛顿生平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说出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有哪些,他的作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成就:
他一生创作了90多部小说,总名为《人间喜剧》。
内容:《人间喜剧》描写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时期的社会全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
师:恩格斯称巴尔扎克为“现实主义大师”,《人间喜剧》也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合作探究】3.为什么托尔斯泰的作品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生:他的作品深刻揭露了俄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社会矛盾。
【合作探究】4.听音乐,感受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并说出这首曲子为谁而作,表达了什么感情?
师播放:英雄交响曲
生回答:表达出作者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合作探究】5.阅读教材,说出梵高的代表作有哪些?并说出梵高的代表作有哪些?
生:夜间的咖啡馆(室外)、向日葵
师展示图片。
播放教学视频:梵高作品欣赏
师:梵高:荷兰,印象派。
他力图用色彩来揭示人类精神世界的绚丽,用线条来勾画人内类心情感的冲动。
他的笔下一切似乎都在运动和旋转着,充满了激情和生命力,精神和世态达到最完美的统一。
(3)课堂小结
本节课中,我们认识到近代世界中出现的一些科学家和文学家。他们在近代科学与文化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牢记他们,学习他们不断探索,刻苦专研的精神。
(4)知识结构
任务三:【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四、课后作业
五、拓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