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30 08:1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教案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目标一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萨拉热窝事件起了大战导火线的作用;凡尔登战役造成了严重灾难;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历史影响。
目标二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目标三
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
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们现在居住的世界,总体上是和平的,但是在局部地区还是总有战争的发生。同学们谁能说说现在还存在哪些战争?
学生举例回答:略。
教师总结:是的。江泽民同志曾说过: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如今的一个时期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可是这种总体和平的态势却是经过一系列战争的洗礼得来的。其中有两次,就是涉及到世界很多国家的大型战争,你们知道是那两场战争吗?
学生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师讲述:从当今世界上的局部战争我们可以看到它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灾难。那么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和这些局部战争相比,又会带来多大的灾害呢?我们就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看一看。
讲述新课: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
教师讲述:我们都知道每一场战争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它的发生一定有什么方面的利益冲突。像一场席卷世界的战争,更是有它深刻的背景。首先我们就从了解它的背景入手,来学习这场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教师提问: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垄断组织,人类历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也叫做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它们之间关系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教师讲述: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是那两个国家呢?
教师回答:分别是德国和英国。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教师讲述:当时在欧洲,很多国家之间都存在因为利益不均衡而产生的矛盾,产生了很多矛盾。其中最核心的是哪一个矛盾呢?
学生参看教材小字部分内容,回答: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是其中的核心矛盾。
教师指导学生参看教材皮洛夫语和漫画,提问:这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回答:德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拥有广大殖民地的英国以及其它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重新划分殖民地。而这必然会损害英国的利益。
教师讲述:就是这个代表后起帝国主义国家的德国和代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之间的矛盾,是众多矛盾的中心。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尽管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矛盾冲突点也不相同,但从根本上讲,都是源于每个国家的利益冲突。
教师提问:矛盾的双方,争夺霸权的结果是什么呢?
教师回答: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
出示动画: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教师讲述:两个军事同盟的形成,也就说明这时候双方的矛盾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那是什么事件最终导致了大战的爆发呢?
二、大战的爆发
教师讲述:刚才我们已经说到当时的欧洲矛盾重重,那个火药桶已经在那里蠢蠢欲动,它终于被一个小小的火星点燃了。那么一大战爆发在哪里呢?是什么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呢?
学生回答:大战是源于发生在巴尔干半岛的萨拉热窝事件,引起了塞尔维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教师讲述: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东南门户,紧联着小亚细亚,是欧洲大陆通往中近东的必经之地。这里山多林密,地势险要。巴尔干及地中海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棉花等资源,是帝国主义竞相掠取的战略物资。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都在这里渗透,大战前法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投资额达40亿马克,英国约有5亿马克,德国约有20亿马克,奥地利的金融资本亦向巴尔干地区国家输出大量资本,拥有一定影响。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这个地区的资本输出相当可观,互相排挤,因此,这一地区长期以来是帝国主义剧烈争夺的场所。这里多民族聚居,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经常发生纠纷。长期以来,又受土耳其的统治和奴役,特别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成了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巴尔干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巴尔干人民与土耳其封建统治的矛盾,巴尔干各国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等交织在一起。其中,主要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到大战爆发的前夕,欧洲的巴尔干半岛成了随时可以爆炸的火药桶。
教师让学生简述萨拉热窝事件。
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学生简述: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以后,塞尔维亚反对奥匈帝国的呼声日益高涨,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是它进行民族压迫的主要障碍和威胁,因此他们决定这次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人为假想敌人,来打击和威胁塞尔维亚人。奥匈帝国的这种挑衅和威胁激起了塞尔维亚人的极大愤慨。民族主义军人团体黑手党决定刺杀斐迪南,以打击奥匈帝国的侵略气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普林西波等几个青年接受了这个任务。6月28日,斐迪南偕同妻子检阅了军事演习。当参加完萨拉热窝市政厅举行完的欢迎仪式后,乘敞蓬车行至一个街口时,普林西普连发两枪,夫妻俩双双毙命,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教师讲述: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直接原因)。德奥把这个事件看成是发动战争的极好借口,趁机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师提问:大战爆发后,哪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背离了原先参加的军事集团?
学生回答:意大利。
教师提问:我们应如何评价意大利的参战?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自己的盟友开战说明了什么?请同学们开始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1882年,意大利加入到了德奥军事集团,原属同盟国成员,但由于矛盾重重,一开始就是个最不稳定的成员。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利用意大利在财政和经济上的困难,采用先打(关税战)后拉(贷款),并配合其他灵活外交手段,使意大利实际上从三国同盟中分化出来。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借口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事先未同意大利磋商,有悖于三国同盟约,拒绝参加对协约国作战,于8月3日宣布中立。战争初期,意大利同交战双方都提出过领土和其他方面的要求,双方进行讨价还价,由于协约国爽快地答应了意大利的要求,于是,意大利于1915年4月26日在伦敦同英、法、俄签订了四国秘密协定。5月23日,对奥匈宣战。意大利的三心二意、望风使舵,充分说明了帝国主义发动一战,完全是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就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而言,只有利益的结合,而毫无信义而言。所以,我们说,一战实际是一场帝国主义间的争夺战。
三、空前的灾难.
教师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像“绞肉机”一样的战役发生在什么地点?
学生回答:凡尔登。
教师讲述:第一次大战开始后,法英军队同德军在西线展开了激战,西线战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主要战场。1914~1915年,德军在各个战场上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急于改变战场局面。1916年,德军集中大量兵力向法国的凡尔登要塞发动了进攻。凡尔登是法国的著名要塞,是通向巴黎的门户和法军战线的中枢。在凡尔登战役中,法军总兵力的70个师中有66个师先后参加了凡尔登战役,而德军也有46个师投入战斗。双方伤亡的总兵力高达70万人,其中,法军损失略多。因此,凡尔登战役也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在这一战役中耗尽了元气。法军反攻开始以后,逐次收复了凡尔登以东的大片土地,德军节节败退。到1917年,德、奥阵营日益衰败,终于在1918年战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即结束。凡尔登战役是第--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和转折点,德军未能实现它夺取凡尔登包抄巴黎南路的计划,在耗尽兵力后再也找不到出路,最终失败。
炮轰后的凡尔登城镇
教师讲述:1918年,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大战结束了,但战争却给世界留下深刻的影响。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后果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其造成的社会后果及其规模,即参战国之多,军队之众,战线之长(2500—4000公里)、战斗之激烈,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武装斗争不仅在陆地和海洋进行,而且发展到空中。还使用了化学杀伤兵器。战火波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卷入世界大战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占地球人口的2/3以上。战场上双双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战争带给人类空前的灾难。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大战的后果)
美国的亿万富翁们....发财最多。他们把所有的国家,甚至最富有的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他们掠夺了数千亿美元....每一块美元都有血迹,都有一千万死者和二千万伤....所洒下的鲜血。
一一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
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教师讲授:这场大战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却给垄断资产阶级带来了巨额利润。但与战争发动者的愿望相反,战争促进了各国人民的觉醒和革命运动的高涨。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沙皇俄国、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等四大帝国崩溃了,英法也遭到严重削弱,这是帝国主义国家始料不及的。
教师:想一想,大战为什么会爆发?主要参战国家都是些怎样的国家?各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大战产生怎样的后果?从这些方面出发,分析一下这次大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学生:相互讨论,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出示材料
一九一四~一九一八年的战争,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盜的)战争。
——列宁《列宁选集》第732页
(明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教师归纳:①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②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如德国要求夺取英国、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把势力扩张到南美,同时扩大其在巴尔干的势力。英国的目的是为了打败德国,保持世界霸权地位,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日本是为了抢占德国在中国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和殖民地等等。
这节课到这儿就都讲完了。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总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平、热爱和平。
课堂小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英、法、日、俄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逐渐形成同盟国、协约国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国际关系日趋紧张,最终引发了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一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它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课时分析
【教学目标】
目标一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目标二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让学生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选择,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标三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布尔什维克”在俄语中是“多数派”的意思,指社会民主工党中支持列宁的派别。列宁领导发动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你知道俄国为什么会发生十月革命吗?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教师讲解十月革命的背景:一战前,同西欧、北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依然很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俄国的社会矛盾尖锐;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2.师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俄国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内外形势,沙皇统治日趋虚弱,各种社会矛盾都集中到哪一制度上,并引发了什么革命,其结果又如何?生:沙皇专制制度;引发了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指导学生思考:二月革命后俄国面临的形势怎样?生: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宜布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目标导学二:十月革命
1.师介绍十月革命领袖一列宁,多媒体呈现“列宁在演讲”,引导学生讨论,列宁对当时俄国的革命有什么影响?师过渡:列宁分析了革命形势,指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也已完全成熟”,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2.呈现《十月革命示意图》《攻占冬宫》,讲解十月革命经过,引导学生分析十月革命性质:无产阶级革命。
3.让学生用图表形式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
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比较分析能力,系统掌握知识。
目标导学三:开辟新时代
1.学生根据课本了解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概括苏维埃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苏俄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
2.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新政权面临着国内反动势力的武装叛乱和战胜协约国武装干涉的局面。提问:为了打击敌人,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党和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俄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呢?生思考作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让学生结合相关史事和资料,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引导学生思考: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使学生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形成整体认识。
三、课堂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俄国,社会矛盾尖锐,1917年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曲折的斗争,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材料加工、启发引导、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组织协调与合作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课标内容
了解《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二、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时间、操纵国、《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的内容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及观看视频,了解巴黎和会召开的概况、《凡尔赛条约》的内容,认识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及其带来的影响; (重点、难点)
目标3:阅读教材,了解华盛顿会议的概况及《九国公约》的内容,认识这一条约使中国重新回复到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认识弱国无外交,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必须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重点、难点)
三、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一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性战争,它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那么,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对世界进行安排的呢?让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去了解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吧。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时间、操纵国、《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的内容。
(3)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说出巴黎和会召开的时间、主要议题、操纵国。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时间: 1919年1月——6月
主要议题:讨论对战败国主要是德国的和约问题
操纵国:英国、法国、美国
【合作探究】2.观看视频,归纳巴黎和会参与国各自的目的。
学生观看视频后小组探讨回答,教师总结。
英国:反对法国过份削弱德国,实行欧洲大陆均衡政策,维护世界霸主。
美国:扶持德国,对抗英法,争夺世界霸主。
法国:尽量肢解德国,削弱德国力量,争夺欧洲霸主 。
【合作探究】3.结合《凡尔赛条约》的内容,分析凡尔赛会议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根据表格提示填写内容,教师分析其实质。
实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内容,更能认识到凡尔赛会议的实质。
【合作探究】4.说出凡尔赛体系的构成有哪些,其影响有哪些?
生:构成:其他战败国签订的和约和《凡尔赛条约》
影响: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
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加剧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埋下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祸根。
教师补充:
“国联” === “联合国”
国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的机构
1920年1月 成立
1946年4月 解散
联合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的机构
1947年10月成立
至今
【合作探究】5.结合所学,说说列宁为什么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对战败国掠夺
加深了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
加剧了战胜国列强之间矛盾;引起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
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
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出示任务:任务三
【合作探究】1.阅读《九国公约》内容,说出其议题、影响、实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
议题:中国问题
影响: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的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
实质: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相关史事,回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能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生:不能
原因: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使世界迎来了短暂和平,形成了“一战”后的世界基本格局;
但不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由于其实质及存在的矛盾,并不能长久存在下去。
(4)知识结构
任务四:【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并总结概括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5)课堂小结
一战结束后,为了处置战败国及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召开了凡尔赛会议,接着又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们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因此存在着重重矛盾,这一体系也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四、课后作业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课标内容
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时间、两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列举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适合国情的,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重点)
目标3:阅读教材及材料,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分析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弊端,认识苏联在短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重点)
目标4:阅读教材,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及斯大林模式的相关情况及其影响与弊端,认识到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难点)
三、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为了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情况下,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项政策在当时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减产,饥荒流行。这时的苏俄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改变这种状况呢?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时间、两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本史实。
(3)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填写下列表格,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学生阅读教材和填写。教师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清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认识到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适合国情的,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归纳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教师出示图片:
学生回答。
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教师补充:
列宁:“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出示任务:任务三
师: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不同时期的俄国名称:
沙俄(古 —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俄罗斯(1991年—至今)
【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概括苏联工业化建设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样做有什么弊端?
学生阅读材料,小组探讨后回答,教师总结。
材料一: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到。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材料二: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材料三: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大国崛起》
原因:
内因:
苏联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斯大林认为必须完成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造,必须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吧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外因:
国防的需要。苏联当时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发动反苏的危险一直存在。强大的国防实力需要靠雄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来支撑。
弊端:轻工业与重工业发展不平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概括苏联是如何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工业强国的?
展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苏联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图片。
生回答。原因:1928-1937年,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出示任务:任务四
【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及相关史事,归纳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目的、措施、弊端。
学生回答。
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措施:消灭富农;政府支持集体农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说出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总结。
标志: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合作探究】3.结合所学,分析归纳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学生小组探讨后回答,回答后,教师讲解总结。
影响
积极:它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消极: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
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深刻认识斯大林模式,知道其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小组探讨:我们该如何评价斯大林。(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表对斯大林的看法,发散思维,培养其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
斯大林不是在所有问题上,而是在一些问题上犯了错误;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总起来还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
知识拓展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启示)呢?
学生合作探讨,教师讲解总结。
①一个国家要发展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
③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政策;
④要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
⑤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
⑥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
(4)知识结构
任务五:【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并总结概括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5)课堂小结
苏联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其采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的关键要害在于树立个人崇拜。它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则,以长官意志取代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集中制,个人崇拜出现于斯大林时期,但在50年代后逐渐得到巩固,这也成了苏联解体的因素之一。
四、课后作业
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教学目标:
1.掌握甘地以及他领导的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理解并掌握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及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3.学习甘地、扎格鲁尔等人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难点:如何评价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板书)
首先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何谓“民族民主运动”?
民族运动: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
民主运动:对内反对专制独裁,实现民主自由
导入:
下面我们一起认识一下这三个人物:
1 印度的国父 圣雄甘地
2 埃及华夫脱党杰出领袖 扎格鲁尔
3 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总统 卡德纳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其中,亚洲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洲埃及扎格鲁尔领导的华夫脱运动和拉美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影响深远,颇具特色。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们是如何领导人民进行斗争的。卡德纳斯改革对墨西哥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新授:
下面首先我们来到亚洲,看一看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阅读第1段找出运动的背景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从印度征召100多万人,运走了数百万吨粮食和军用物资,让印度承担巨额军费(3亿多英镑)。
(2)1918—1919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夺走1000多万印度人的生命。
看(课件图片资料)
(130万印度士兵为英国效力,死亡或失踪74187人)
一战期间,印度民族主义者支持英国,幻想以此换取印度自治,但战争结束后,英国殖民者颁布了一项法令,对印度采取高压政策,激怒了印度人民,也使印度的民族主义者大失所望,这个法令规定了什么内容呢?阅读相关史事,找出)由此可见,战后印度不但没有获得自治,反而失去了更多的主权。
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日益激化。
在甘地领导下,印度人民走上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道路。
(阅读人物扫描,了解甘地及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来源)
接下来同学们阅读第2段,梳理运动的经过(时间、领导者,内容、结果)
2.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经过:
(1)开始:1920年甘地发动印度人民发起了______运动。
(2)内容:
①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
②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
③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
④拒绝纳税。
通过内容,“抵制”体现出运动的特点是不用暴力的方式即“非暴力”;
“拒绝”体现出运动的特点是不用暴力的方式即“不合作”
图片反映的是运动中甘地倡导的土布运动,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
(3)结果:
1922年,发生农民焚烧烧警局的事件后,甘地认为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范围,宣布终止运动。
正当运动轰轰烈烈发展时遇到了一点问题挫折,不解决问题,甘地就宣布停止,运动无果而终,这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同学们在学习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千万不能这样,要学会坚持,坚持不懈,就会有好的结果。
甘地决定无限期的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到了1930年,他再次发起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起:
(下面阅读第3段,这次运动的时间、主要采取什么形式呢?)
生: 1930,不服从,
师:对,又称作_____
接着阅读课文,梳理运动的经过、结果
(1)经过
①提出要求: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等(11条)要求。
(要求遭到拒绝,没有满足要求,遇到问题后开始寻找反抗的突破口)
②选择反抗的突破口:食盐专卖法
③行动:带领数十名拥护者步行数百公里,历时3周到达海边,自取海水制盐
④发展:几个月间,印度城乡掀起反对殖民政府的浪潮,一些地方发生武装暴动。把运动推向高潮,英国殖民政府发布镇压令,逮捕甘地。同时被判刑者达9万人。
⑤结果: 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甘地决定停止运动)
甘地妥协的原因:
①甘地主张非暴力抵抗,不希望发生暴力流血事件;
②协定部分满足了印度人民的要求:如释放政治犯,允许人民煮盐等)这次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场影响深远的民族解放运动。
(2)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
积极影响: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
(由于甘地为印度独立做出了杰出贡献,被印度人民尊为“印度独立之父”“圣雄”“甘地”)
消极影响:
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通过学习同学们不难看出,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方式,束缚了人民的手脚,限制了群众运动的发展,影响了民族运动进一步发展,并且在反革命残酷镇压下,徒手的抵抗只能造成无谓的牺牲,同时也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在斗争中的动摇性与妥协性。)
了解了亚洲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我们再来到一战时的非洲看一看埃及发生的华夫脱运动
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背景:
(1)一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实际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控制奴役埃及人民)
(2)一战期间,埃及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
(政治、经济两方面)
等战争结束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埃及华夫脱党是怎样应对的呢?接下来阅读第6、7段梳理运动的过程
2.过程:
①提出要求:
1918年冬,埃及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创始人扎格鲁尔等人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华夫脱党的政治主张得到埃及人民的支持。
②运动展开:
1919年,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点燃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情绪。埃及各大城市出现和平示威浪潮,(首先以开罗学生和平示威为起点,1919年3月,开罗学生发动总罢课,接着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并迅速席卷全国。部分地区爆发武装起义,把运动推向高潮。)迫于压力,殖民政府释放了扎格鲁尔等人,但未承认埃及独立。
③运动的结果:
经过埃及人民的反复抗争,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即承认埃及独立的同时,又保留在埃及的一些特权,如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等)
3.运动的意义:
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华夫脱运动是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为争取民族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所以,是一场爱国民族主义运动。华夫脱党迫使英国废除了殖民保护制度,加快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你知道吗?
你知道这两个人物在争取民族独立过程中的相似之处吗
接下来让我们来到拉美,了解发生在那里的卡德纳斯改革
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首先了解一下改革的背景)
1.背景:
1910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墨西哥宪法》,但未得到有效执行,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1917年墨西哥宪法(部分内容)
第27条 关于士地所有权问题:申明国家是土地、河流矿藏的所有者,有权限制外国人利用墨西哥的土地河流、矿藏资源,有权在必要时分割大地产,收回迪亚斯统治时期出卖给外国人的土地,剥夺教会和股份公司的土地,把大地产分配给村镇,转让给中小农户使用和经营。
第123条 关于劳工问题的规定:实行八小时劳动制,每周六天工作日,确定最低工资,实行女工和童工保护制,劳工有组织工会和罢工的权利等。
(在当时落后的墨西哥,这些措施能否顺利实施呢?(生:不能)这些问题一直延续到什么时间才能得以解决呢)
梳理卡德纳斯改革的时间、目的及内容
2.时间及目的:
1934年,卡德纳斯当选为总统;为改变墨西哥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施行,进行改革。
3.内容:
(1)政治上:打击军事寡头势力,改组墨西哥政党,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2)经济上: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政府没收本国和外国人拥有的大片土地,分配给农民,发展农业)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以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同样,政府把外国垄断的铁路、石油公司等全部收归国有)
(3)教育上:发展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在全国推行“社会主义教育”,扩大、普及教育范围,重视教育兴国,就如同现在习近平主席倡导的,重视教育,科教兴国。)
4.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意义
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卡德纳斯改革对外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对内打击了封建大地产,基本摧毁了封建大庄园制,使民族资本取代了外国资本,掌握了全国主要的经济命脉,为墨西哥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也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位伟大人物,甘地、扎格鲁尔都毕业于名牌大学,卡德纳斯出身于贫寒的普通家庭,他们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由此可见,伟人不论出身,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同学们一定要刻苦学习,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一、第一目:临危受命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929年爆发的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现在我先找同学来回顾一下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及其特点是什么?
【板书】 1、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
【提问】
这次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大生产之间的固有矛盾,并且具有时间长、范围广和破坏性强三个特点。而在经济一危机爆发的源头,经济危机给美国的打击是空前严重的。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已经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板书】 2、胡佛反危机的失败
我们来看一下在经济危机打击之下美国人民的国民经济状况。
【PPT】《危机期间美国国民收入的情况》
可以看出当时美国的国民经济状况是“每况愈下”。国民收入下降意味着什
么?生活水平下降。这当然会引起人民对当时政府的不满。我们从这次经济危机的英文翻译“The Great Depression”就可以看出人民的绝望情绪。
【板书】“The Great Depression”
而就在这时,美国人民迎来了四年一度的总统大选。他们用自己的选票表达了对胡佛政府的不满。
【板书】 3、全国要求改革
我们来看一下1932年胡佛与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在大选中的得票情况。
【PPT】《胡佛与罗斯福在大选中的得票情况》
胡佛得到1575万选民票,而另一位候选人22280万张,比胡佛多了700多万
张。另外,胡佛只有59张选举人票,而另一位候选人得到472张选举人票,这意味着胡佛失去了绝大多数州的支持。
【PPT】《记者的评价》
这位以绝对优势战胜胡佛的人,曾经有记者这样评价他:“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那这位总统是谁?
【提问】
这个人就是罗斯福
【板书】罗斯福
假如你是当时的美国选民,你可能会因为对胡佛政府的不满而投票给罗斯福,但你也可能会担心你支持的这位候选人将是第二个胡佛,他对经济危机的处理同样不力。那罗斯福究竟有什么优势打败胡佛,赢得总统大选呢?
【PPT】《罗斯福生平》
我们来看一下罗斯福的生平。从材料中你得到哪些信息呢?
【提问】你认为当时的美国选民看中他哪些优势的地方而投票给他呢?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罗斯福个人的能力很强,这从他的求学经历可以看出来。第二有丰富的从政经验。第三是有惊人的毅力。但是我们说,这三点都不是主要原因,真正能得到选民支持的原因是罗斯福的演说打动了人心。
那罗斯福在他的演说中说到了什么呢?大家来看一下。
【PPT】《罗斯福的演说词》
请同学们留意红色字体的那些文字。罗斯福提到,他要实行“新政”。
【板书】新政
这个“新政”指的是什么呢?“新”体现在哪里呢?这表明罗斯福宣誓,如果他任总统,他会采取种种与胡佛不一样的措施,我们就用“新政”这个词来表示。正因为以上诸多因素使罗斯福赢得大选,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
【板书】 4、罗斯福就任总统
这四个因素成为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
【板书】一、背景
【PPT】《 新政实施的背景》
二、第二目:实施“新政”
罗斯福上台之后,立即实行应对措施。当然, 这些措施是围绕着一个“新”字实施的。那这些应对措施与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板书】二、实施“新政”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罗斯福新政。
【PPT】《罗斯福新政定义》
罗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1939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和财政等方面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新政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调整和复兴经济;第二阶段,着重改革。
不知道同学们对刚才展示出来的罗斯福的就职演说还有没有印象。罗斯福说他要在“宪法赋予我的权限内”采纳“必须的措施”。那他是如何在宪法赋予他的权限内采纳必须的措施呢?
同学们看一下美国宪法有这样的规定:
【PPT】《美国宪法》
在特殊情况下,例如战争状态,同学们从课本第84页的“资料回放”可以知道当时罗斯福已把胶泥国际危机当作战争来看待。在这种情况下,总统可以召集两院开会,还可以召集两院休会,这说明总统基本上集立法权和行政权于一身。正因为这个原因,在罗斯福上台的一百多天内,罗斯福向国会提出建议,而国会就通过一系列法律。其中第一项是紧急银行法。而在众多法律中,有1/3是与财政金融有关。
【板书】 1、整顿财政金融
【提问】那为什么整顿经济危机首先是从金融开始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经济危机首先是从金融业开始的,其中银行业破产,才会导致工业破产、有大批农民破产,工人失业。所以总统决定在1933年3月6日宣布全国银行体业整顿一天。这就体现出与胡佛的措施的不同。
【PPT】 《“新政”的具体措施》
上节课我们讲到胡佛认为政府不是管理商业的,但罗斯福不但管理了,还要求银行整顿。不仅如此,几天之后,他命令停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制。七个月后,美元大幅度贬值,幅度在30%左右。这体现出罗斯福与胡佛的不同,胡佛不管理经济,但罗斯福政府却开始干预经济了。而国会也通过《银行法》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在第二阶段,国会通过《证券交易法》来管理最容易出现风险的证券业。这些措施很快得到奏效。1933 年4月经济危机暂时停止。这使美国总统和国会有了信心,就是只要政府干预经济,就可能缓解经济危机。所以之后,他们在工业、农业上通过一系列立法来处理经济危机。
首先在1933年,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
【板书】 2、农业:《农业调整法》(AAA)
根据《农业调整法》,很快成立了农业调整署。它的职责就是调整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通过减少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但是政府是这样子想,可农民不是这样子想啊!农民为了多获利,他会多生产产品,而产品多,价格自然会低,农民收入也会低,就是造成这个恶性循环,但政府要怎样做,农民才会心甘情愿呢?
【PPT】《罗斯福与农民交谈》
政府说服农民大规模毁坏农产品,然后给农民补贴。这个措施见效还是挺快的。1932年农民只有40亿美元的收入,但到1935年就增加到将近70亿美元的收入。
另外, 1933年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
【板书】 3、工业:《工业复兴法》(NRA)
根据这个法律,成立“全国复兴署”,由它来规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警如说规定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这些措施显然对那些无法与大企业相比的小企业有利。而规定员工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这显然是对工人有利。通过这个法律,使200万人重新就业,而复兴工业也成为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
但是,我们说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有1700多万人失业,这就意味着还有1500万人失业。这就有点奇怪了,一方面美国政府为了让农民增收,大规模地毁坏农产品,却丝亳也不在意那1500人忍饥挨饿,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提问】那假如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你会采取什么办法解决呢?
罗斯福是对失业人员采取直接救济的办法。但是他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救济资金很快就陷入低点。这时候罗斯福才想到增加就业机会。这种救济方法叫做“以工代赈”。
【板书】 4、“以工代赈”
也就是政府雇佣大批失业工人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如果我们说罗斯福命令银行体业整顿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先例,那“以工代赈”又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创意呢?政府雇佣工人,政府成了资本家,成为雇主。这就意味这美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PPT】《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在这之前,大企业都在大资本家手里,相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我们把它称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而在这之前,经济又是处于什么阶段呢?是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所以说“新政”是使美国逐渐转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折时期。在这段时期,美国花了180亿美元,建了近1000座飞机场, 12000多个运动场,800 多座学校和医院。要修建这些工程,不仅增加了就业机会,而且这些公共工程还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田纳西水电站的修建的确带动了许多产业的发展。我们看一下经济学家的统计。
【PPT】《田纳西水电站》、《经济 学家的统计》
我们说“以工代赈”标志着美国进入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提问】那你们怎么看待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件事?
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首先它收获了社会效益,因为解决了就业,也就解决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所以美国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法西斯势力泛滥,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在经济方面,美国政府也是获利的。美国以“以工代赈”的办法给工人支付的工资比私人企业少23%~ 54%。所以政府有极大的获利空间。而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于个人而言,使个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是失业者,现在有工作了。除此以外, 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规定了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残疾人的救济制度。
【板书】《社会保险法》(SSA)
所以美国进入到这个阶段对政府和个人而言都是件挺不错的事。
三、第三目:摆脱危机困境
【提问】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呢?
【PPT】《罗斯福新政的实质、作用及意义》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坚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但是,它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呢?没有。另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最突出的作用和意义主要有三个。首先,最直接的当然是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
【板书】三、摆脱危机困境
【PPT】《美国人民生活改善》
经济复兴,国民经济状况有所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自然对政府就有了信心,因此社会矛盾得到缓和,也使法西斯势力无法在美国泛滥。而罗斯福新政最深远的影响就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是与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一个最大的不同。所以,尽管罗斯福新政不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在1938年1939年经济危机重现了。
【PPT】《1929~1945年美国生产状况柱状图》
但它的影响和破坏性会不会想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那么大呢?不会。
首先,新政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固有矛盾,所以经济危机重现呢?两个原因。第一,国家已经开创了干预经济的模式,国家可以运用它的政策来干预经济;第二,哪怕干预经济不能马上见效的话,还有理发来帮助失业的工人。美国经济制度的这种重要调整,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三个内容。
【PPT】《知识结构图》
第一个是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罗斯福在经济危机的前提下当上了总统,他应对机关机危机的措施称为罗斯福新政。内容有四个,财政金融、农业、工业和社会福利。前面三个都与经济密切相关。
【PPT】《“3R”》
应对经济危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恢复经济,我们用“Recovery”这个词来表示;然后通过立法力图实行经济方面的改革,我们称它为“Reform”;社会福利体现的是救济,我们称为“Relief”。所以我们可以用“3R"来回顾新政的内容。另外,对新政的评价我们要掌握它的实质、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PPT】《知识结构图》
五、课堂练习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这六道选择题,然后我请同学来回答。
【提问】 (老师会对题目作适当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