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语文科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现代文阅读(28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这是符合事实的。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晋大夫臼季云:“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又《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郧辛曰:“《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唯仁者能之。”又《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乃是引述“古志”之言。
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据《论语》所记,孔子尝说:“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见得思义。”(《季氏》)孔子所谓义即道德原则之义。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泛指道德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讲仁,又讲义,但据《论语》所载,孔子未尝以仁义相连并举。我推测,以仁义并举,可能始于孔门再传弟子,但始于何人,由于书缺有间,已难考定。
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如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尽心下》)孟子道德学说的核心是仁义。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
材料三:
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它包括忠、恕、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孔子的“仁”是他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他以为离开了“仁”,忠、孝、信、勇等都无意义。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的“仁”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含义,这就是“尚贤”的意思。“尚贤”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必管其出身的高低。这个主张在实际上破坏着奴隶主贵族的世官世禄制度。关于“尚贤”,孔子也讲过许多话,例如他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学而优则仕”等等。在孔子看来,要做官就应该有学问,这个看法对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它打破了世官世禄的贵族政治;另一方面它又能吸收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为封建统治服务,但最终又能使知识分子不脱离政治的轨道。
(节选自汤一介《“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贵仁”,就是因为孔子的重视,“仁”才成为公认的道德原则。
B.在“孔子是否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问题上,张岱年与过去许多学者的观点不同。
C.子贡误以圣为仁,在孔子看来,主要是颠倒了圣与仁的层次。
D.“仁”是孔子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也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不曾以仁义相连并举,真正将仁义并举,是孔门的再传弟子。
B.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仁义是孟子道德学说的核心。
C.孔子在很多地方讲到仁,意思很宽泛,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D.孔子认为选拔人才,既要看其出身的高低,更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
3.结合材料内容,判断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孔子“仁”的思想范畴(3分)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克己复礼。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2自然段的论证思路。(3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预谋犯
契诃夫
法院审讯官面前,站着一个身材矮小、消瘦异常的庄稼汉。他穿着花粗布衬衫和打补丁的裤子,那张鬓须浓重、布满麻点的脸,以及藏在耷拉的浓眉里、让人不易看清的眼睛,露出阴沉而冷漠的表情。
“丹尼斯·格里戈里耶夫!”审讯官开始说,“你走近一点,回答我的问题。本月七日,也就是七月七日,铁路看守人伊凡·谢苗诺夫·阿金福夫沿线巡查时,在一百四十一公里处,撞见你正在拧铁轨上固定枕木的螺丝帽。瞧,这就是螺丝帽……他把你同这颗螺丝帽一齐扣下了。是这样吗?”
“啥?”
“事情是像阿金福夫说的那样吗?”
“没错,是这样。”
“好。那你为什么要拧螺丝帽?”
“啥?”
“你别‘啥啥啥’的,回答我的问题:你为什么要拧螺丝帽?”
“要是用不着,俺才不去拧它哩。”丹尼斯斜眼望着天花板,声音嘶哑地说。
“那你要这螺丝帽做什么用?”
“螺丝帽吗?俺们拿它做坠子……”
“俺们是谁?”
“俺们,老百姓呗……也就是克利莫夫斯克的庄稼人。”
“听着,老乡,你别跟我装糊涂,说正经的!用不着撒谎,扯什么坠子不坠子的!”
“俺一辈子没有撒过谎,这会儿说俺瞎扯……”丹尼斯眨巴着眼睛,嘟哝着,“再说,老爷,没有坠子能行吗?你若把鱼饵或是蚯蚓装到钓钩上,不加上个坠子,难道它能沉到水底?还说俺瞎扯哩……”
丹尼斯冷笑道:“鱼饵这东西,若是浮在水面上,能顶什么用!鲈鱼,梭鱼,江鳕,向来往深水里钻。鱼饵若漂在水上那只有赤梢鱼才来咬钩,再说那种事也少见……俺们那条河就没有赤梢鱼……这种鱼喜欢大河大水。”
“你跟我大讲赤梢鱼干什么?”
“啥?这可是您自己问的呀!俺们那儿,连地主老爷们也都这么钓鱼的。最不懂事的娃娃没有坠子也不去钓鱼。当然啦,也有一种人啥也不懂,嘿,没有坠子也去钓鱼。傻瓜蛋可不管章法不章法……”
“那么你是说,你拧下这颗螺丝帽是为了拿它做坠子的?”
“不为这个又为啥!”
“可是,你要做坠子尽可以拿铅块,子弹壳……或者钉子什么的……”
“铅块在大路上可找不着,得花钱去买。说到钉子,那不管用。螺丝帽这东西最好不过了……又重,还有个小洞。”
“你装什么糊涂!难道你不明白,笨脑瓜,拧摔螺丝帽会造成什么后果?要不是看守人及时发现,火车就要出轨,许多人就会丧命!你就成了杀人凶手!”
“上帝保佑,可千万别出这种事,老爷!干啥要去害人?难道俺们不信教,或是什么坏人?谢天谢地,好老爷,别说俺一辈子没害死过一个人,就连这种念头也没有转过……求圣母娘娘保佑,饶恕……瞧您说的,老爷!”
“那么依你看,火车是怎么出事的?告诉你:你拧下两三颗螺丝帽,火车就要翻身!”
丹尼斯嘿嘿冷笑,眯起眼睛,瞧着审讯官。
“得了吧!这些年来,俺们村的人拧下的螺丝帽不少,上帝保佑,可从来也没见翻车,这会儿说什么出事,害人……我若把铁轨搬了去,或是,比方说吧,扛一根大木头横在铁路上,噢,那样的话,火车倒兴许要出轨,可是……呸!不就是少一颗螺丝帽吗!”
“你要明白:那些螺丝帽是用来固定铁轨和枕木的。”
“这个俺们也懂……俺们又不是把所有的螺丝帽都拧下……还留着许多呢……俺们办事也不是不动脑筋……俺们也懂……”
“去年这地方有一列火车出轨了,”审讯官说,“现在知道是什么原因了……”
“您说啥?”
“我是说,现在知道了,为什么去年有一列火车出轨……我弄明白了!”
“您念过书,所以才明白事理……您刚才评判了一大通,是怎么回事,可那个看守人也是庄稼汉,就知道一把揪住俺的后脖领,拖着俺就走……你先说出个理来,再拖人也不迟呀!俗话说得好,庄稼人有庄稼人的道理……”
“搜你家的时候,又搜出另外一颗螺丝帽……那颗螺丝帽你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拧下的?”
“您是说小红箱子底下的那一颗吧?”
“我可不知道它放在哪儿,只知道又搜出一颗。你什么时候拧下的?”
“俺可没拧,那是伊格纳什卡给我的,他么,就是独眼龙伊凡的儿子。俺说的是压在小箱子底下的那一颗,至于院子里雪橇上的那一颗是俺同米特罗凡一块儿拧的。”
“哪个米特罗凡?”
“就是米特罗凡·彼得罗夫呗……难道没听说过?他在俺们村编大鱼网,卖给老爷们。他需要很多这种螺丝帽。编一张网,估摸着也得十来颗……”
“你听着……刑法第一千零八十一条规定:凡蓄意破坏铁路,致使该路上行驶中的运输工具发生危险,且肇事者明知该行为的后果将造成不幸——听明白了吗?明知!而你不可能不知道,拧掉螺丝帽——肇事者当判处流放并服苦役。”
“当然,您知道的东西多……俺们是无知无识的人,这个俺们哪能弄懂?”
“你什么都懂!你就会瞎扯,装糊涂!”
随后是沉默。丹尼斯不知所措地倒换着脚站定,瞅着蒙上绿绒布的桌子,使劲眨巴眼睛,仿佛他看到的不是身前的绿绒布,而是红太阳。审讯官很快写着什么。
“俺可以走了吧?”沉默半晌后丹尼斯问道。
“不行。我得把你押起来,再送进班房。”
丹尼斯不再眨眼,抬起浓眉,怀疑地望着审讯官。
“怎么要去班房?老爷!俺可没有这个闲工夫,俺得去赶集。伊戈尔欠俺三卢布的腌猪油钱,俺得去讨回来……”
“住嘴,别碍事。”
“坐班房……要是真做了坏事,去也行啊,可是……活得好好的……犯什么罪啦?俺又没有偷东西,好像也没跟人打过架……您若怀疑俺拖欠税款,老爷,那您千万别信村长的话……您一定得问问常任委员先生……他,那个村长,没有良心……”
“住嘴!”
“俺也没说啥……”丹尼斯嘟哝着,“村长尽造假账,这个俺敢对天起誓……”
审讯官叫道,“把他押下去!”
丹尼斯继续嘟哝,这时两名壮实的士兵押着他走出审讯室,“什么法官!俺东家是将军——可惜死了,但愿他升天——要不然他会给你们这些法官厉害瞧瞧……审案子也得有本事,不能胡来……”
一八八五年七月二十四日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身材矮小”“消瘦异常”“鬓须浓重”“阴沉而冷漠”等,通过外貌和心理描写刻画了庄稼汉丹尼斯·格里戈里耶夫的形象。
B.丹尼斯·格里戈里耶夫拧下铁轨上固定枕木的螺丝帽用来做坠子,但他肯动脑筋,不是拧下所有的螺丝帽,火车出轨与他无关。
C.“俺可没拧,那是伊格纳什卡给我的……院子里雪橇上的那一颗是俺同米特罗凡一块儿拧的”,这表明破坏铁路不是个别现象。
D.“什么法官……审案子也得有本事,不能胡来……”,可见法院审讯官对丹尼斯·格里戈里耶夫的审讯不成功,不能使其认罪。
6.关于小说中审讯丹尼斯·格里戈里耶夫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丹尼斯·格里戈里耶夫认为钓鱼需要用坠子,他拧下螺丝帽用来做坠子是正当而合理的行为。
B.丹尼斯·格里戈里耶夫说他们村的人拧下的螺丝帽不少,但他认为这样做不会导致火车出轨。
C.审判官认为丹尼斯·格里戈里耶夫对拧掉螺丝帽的肇事者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装作不知道。
D.丹尼斯·格里戈里耶夫揭露村长尽造假账,审讯官却置之不理,旨在表现法院审判不公平。
7.面对法院审讯官的审问,丹尼斯·格里戈里耶夫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简要说明。(4分)
8.本文塑造的丹尼斯·格里戈里耶夫与《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的别里科夫是不同类型的形象,请简要概括二者的形象。(6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课内基础知识(6分)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敏于事而慎于行 敏:勤勉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言:一个字为一言
③天下归仁焉 归:归属,归依 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安:安逸
⑤迩之事父 迩:近 ⑥君子喻于义 喻:比喻
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 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A.①⑤ B.②⑦ C.③⑥ D.④⑧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是以圣人欲不欲 ③吴王使之将 ④不贵难得之货 ⑤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⑥其坚不能自举也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⑤ D.①/②③/④/⑤⑥
11.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A.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B.治之于未乱
C.仁以为己任 D.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子墨子言曰:“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是故出政施,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昔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于此乎,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而从其心意之辟,外之驱骋、田猎、毕弋,内湛于酒乐,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听治不强。’必曰:‘吾命固将失之。’虽昔也三代罢不肖之民,亦犹此也。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饥寒冻馁之忧。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从事不强’,又曰‘吾命固将穷’。”
(选自《墨子·非命下》,有删改)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选自《墨子·兼爱》,有删改)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3分)
聪明深察A而近B于死者C好议D人者也E博辩广大F危其身者G发H人之恶者也。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世家,是纪传体史书《史记》为历史人物作传时采用的一种体例,一般是给诸侯工作的传。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C.毕弋,毕为捕兽所用之网,弋为射鸟所用的系绳之箭。泛指打猎活动。
D.国家,国是指大夫封地,也有国都的意思。家指诸侯的封地。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在鲁国时,鲁国国君和孔子共乘一辆马车,带了两匹马,一个童仆随从,一起去周朝廷学礼,主要是去见老子。
B.三代圣王主持天下政事时,公布政令实施教化,奖赏善行惩罚凶暴与三代暴君耽于酒乐,不顾国家百姓形成鲜明对比。
C.选段中墨子的“非命”观是对那些拿“命运”来说事,但自身不努力也不试图改变的统治者和百姓的批评。
D.第三则材料从正面立意,指出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4分)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4分)
16.简要概括墨子的“非命”观给了你哪些为人的启示?(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离思五首·其四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诗和苏词都属于悼亡之作,表现了两位诗人对妻子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B.元诗善用典故,开篇化用孟子之言和巫山神女故事暗喻两人之间爱情的神圣。
C.苏词中处处实写死别之悲、独处之苦和世路艰辛,道出生死相隔,深情不减。
D.苏词善于刻画形象,“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便道出了十年间岁月沧桑。
18.这两首悼亡之作结尾处表达情感方式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题,11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 ”和“ ”。
(2)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是“ , ”,最终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3)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老子〉四章》中写道“ , ”。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 ? 。”
(5)黄河文化博大精深,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深受诗人喜爱和重视,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如“ , ”。
(6)在《春江花月夜》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开遍鲜花的树林闪烁着雪珠般的光芒的句子是: 。
四、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第70届法兰克福书展上组织了一场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出版业影响的在线讨论,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认为,全世界出版业都在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尽管出版业没有像其他一些行业经历需求崩溃,但疫情对该行业的影响是①______________的。
疫情影响雪上加霜,再加上数字经济方兴未艾,社交媒体信息过载,三重冲击,对于传统书业的经营者来说,在制定经营战略时,他们不得不②______________,因为一旦决策错误,情况则会更糟。尽管书业相对新闻报纸、广播电视、大众杂志等与读者近距离、即时性产生连接的“热媒介”而言,其以专业性、深度性和长时效的“冷媒介”特点,尚存优势。但无论是“热”媒介还是“冷”媒介,在社交媒体迅速崛起的时代,读者纷纷“离场”转向“屏读”,却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读者“转场”,传统的书业并没有做好准备和预案。当新东方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转型时,董宇辉的直播带货成为社会热点,特别是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化石成金的主播卖书案例,竟然生发了社会对于读书价值的讨论。人们普遍认为董宇辉“出圈”的根本原因是他读了太多的书,很快形成了“你在读书上花的时间都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的共识。社会大众纷纷点赞,书业专业人士也对董宇辉③______________,认为董宇辉的直播卖书,才是真正的“读书人”卖书。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写出语意流畅、正确表达的句子。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书业相对……而言,其以专业性、深度性和长时效的“冷媒介”特点,尚存优势。
B.面对读者“转场”,传统的书业并没有做好准备和预案。
C.人们很快形成“你在读书上花的时间都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的共识。
D.人们普遍认为董宇辉“出圈”的根本原因是他读了太多的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7分)
孟子批评墨家的兼爱是“无父”的“禽兽”理论,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在反驳中所使用的方法是归谬法,即将墨家的兼爱理论归结为“无父”或“禽兽”的错误结论,从而证明兼爱是不成立的。这里孟子运用的是一个隐藏了结论的三段论推理,而且把小前提前置了,还原一下这个三段论就是:
无父(无君)是禽兽,
墨家的兼爱是无父的,
所以,墨家的兼爱是一种禽兽理论。
那么孟子的这个推断成立吗?当然不成立,因为这个小前提本身就是不真实的。为什么说小前提不真实呢?我们试着分析一下“墨氏兼爱,是无父也”这个小前提是如何得出的,便应该清楚了。墨家的兼爱强调无差别,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没有人、己、亲、疏的区别;而儒家的仁爱则强调有差别,① 。孟子因此认定墨家的兼爱是无父,以三段论推理形式可作如下分析:
( ),
( ),
因此,墨家的兼爱是“无父”。
这个推论在结构上没有问题,但是它的大前提换一种表达就是: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有差别就是“有父”。这显然是儒家的观点。孟子批评墨家“兼爱是无父”的观点,却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而非从共识出发,这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因此孟子的整个推论也就不能成立。
墨家和儒家之间,互相批评、相互指责,从而构成了彼此之间长期的思想论争。其实,墨家和儒家,在“爱”的思想上,一个从外到内,一个从内到外, ② ,将有可能产生出更加合理而全面的思想。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24.参照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三段论推理结构,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处补充完整孟子另一个推断的三段论推理分析。(3分)
五、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①,斯可矣。”
【注】①再:两次。
如何把握思与行的关系?请你品读《论语》这则内容,结合阅读经历,对照现实的社会和人生,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观点明确;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800以上。厦门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语文科试卷参考答案
B 【解析】A.“就是因为孔子的重视,‘仁’才成为公认的道德原则”因果关系错误,原文为“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C.“颠倒了圣与仁的层次”曲解文意,原文为“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是混淆,而非颠倒;D.“核心之一”混淆范围,原文为“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故选B。
B 【解析】A.“真正将仁义并举,是孔门的再传弟子”说法错误,原文是“可能始于孔门再传弟子”,选项表述绝对了;C.“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错,原文为“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文中是“几乎”,选项扩大了范围;D.“看其出身的高低”错,原文为“‘尚贤’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必管其出身的高低”,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
D 【解析】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属于学习方面的,不属于孔子“仁”的思想范畴。故选D。
首先,提出观点: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然后,运用引证法,论述了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指出了子贡的错误,并采用了确立界说的格式。最后,总结,得出结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由“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可知首先,提出观点: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由“《论语》记载……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可知,接下来作者运用引证法,论述了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指出了子贡的错误,并采用了确立界说的格式。由“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可知作者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C 【解析】A.“心理描写”理解错误。“身材矮小”“消瘦异常”“鬓须浓重”是外貌描写,“阴沉而冷漠”不是“心理描写”,而是“神态描写”。B.“但他肯动脑筋,不是拧下所有的螺丝帽,火车出轨与他无关”错误,由原文“我是说,现在知道了,为什么去年有一列火车出轨……我弄明白了”可知,列车出轨与他有关。D.“可见法院审讯官对丹尼斯·格里戈里耶夫的审讯不成功,不能使其认罪”分析不当,不是“审讯不成功”,丹尼斯·格里戈里耶夫揭露村长尽造假账表现他胡搅蛮缠。故选C。
D【解析】D.“旨在表现法院审判不公平”错误,不吻合文章内容和主题表达,本文的主题不是表现审判不公,是暗指政府职能部门只知简单粗暴的执法。故选D。
①开始表现出冷漠,无所畏惧;②然后是狡辩,强词夺理;③随后是沉默,不知所措;④最后是怀疑审判结果,胡搅蛮缠,虚张声势。【解析】结合“那张鬓须浓重、布满麻点的脸,以及藏在耷拉的浓眉里、让人不易看清的眼睛,露出阴沉而冷漠的表情”“‘要是用不着,俺才不去拧它哩。’丹尼斯斜眼望着天花板,声音嘶哑地说”分析可知,刚接受审判时他表现出冷漠,无所畏惧;结合“这个俺们也懂……俺们又不是把所有的螺丝帽都拧下……还留着许多呢……俺们办事也不是不动脑筋……俺们也懂……”“铅块在大路上可找不着,得花钱去买。说到钉子,那不管用。螺丝帽这东西最好不过了……又重,还有个小洞”“俺可没拧,那是伊格纳什卡给我的,他么,就是独眼龙伊凡的儿子”分析可知,在他听说火车事故和他偷拧螺丝有关时,他狡辩,强词夺理;结合“随后是沉默。丹尼斯不知所措地倒换着脚站定,瞅着蒙上绿绒布的桌子,使劲眨巴眼睛”分析可知,当得知要被判刑后他沉默,不知所措;结合“怎么要去班房?老爷!俺可没有这个闲工夫,俺得去赶集。伊戈尔欠俺三卢布的腌猪油钱,俺得去讨回来……”“坐班房……要是真做了坏事,去也行啊,可是……活得好好的……犯什么罪啦?俺又没有偷东西,好像也没跟人打过架……您若怀疑俺拖欠税款,老爷,那您千万别信村长的话……您一定得问问常任委员先生……他,那个村长,没有良心……”分析可知,他最后是怀疑审判结果,胡搅蛮缠,虚张声势。
①本文塑造的丹尼斯·格里戈里耶夫是一位农民,他朴实无华又顽固狡猾,愚昧无知又自私自利,法律观念淡薄而无敬畏之心,是顽固愚昧、无知无畏、自私自利的可怜人。②《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的别里科夫是一位教师,他因循守旧,保守僵化,充满奴性,惧怕变革,是被“套子”箍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解析】结合“法院审讯官面前,站着一个身材矮小、消瘦异常的庄稼汉。他穿着花粗布衬衫和打补丁的裤子,那张鬓须浓重、布满麻点的脸,以及藏在耷拉的浓眉里、让人不易看清的眼睛,露出阴沉而冷漠的表情”“俺们,老百姓呗……也就是克利莫夫斯克的庄稼人”可知,丹尼斯·格里戈里耶夫从身份上看,他是一位农民,朴实无华;他拧下铁轨上的螺丝钉去钓鱼,却坚信他的行为不会对铁轨和列车有大的危害,认为列车事故跟他无关,在被指控后还一直狡辩,可见其顽固狡猾,愚昧无知又自私自利,法律观念淡薄而无敬畏之心,是顽固愚昧、无知无畏、自私自利的可怜人。结合“他姓别利科夫,希腊语教员……把自己包在壳里,给自己做一个所谓的套子,使他可以与世隔绝,不受外界的影响。……他总是赞扬过去,赞扬不曾有过的东西。就连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实际上也相当于他的套鞋和雨伞,他可以躲在里面逃避现实”他反对一切创新,认为接受自行车这种新事物就是叛逆、向上级打小报告以压制他认为不合旧理的一切行为、最终被吓死等内容分析可知,他一位教师,他因循守旧,保守僵化,充满奴性,惧怕变革,是被“套子”箍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
C【详解】本题③中的“归”是动词,称赞,称许;⑥中的“喻”是动词,知晓,明白。故选C。
B【详解】①树:名词活用为动词,培植。②欲: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欲。③将:名词活用为动词,统帅,率领。④贵: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⑤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大物。⑥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①③是名词活用为动词,②是名词的意动用法,④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⑤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故选B。
B【详解】例句状语后置句,句意为:古代想要把自己光明德性在天下昭明的人。A项,判断句,句意为:谦辞礼让的心是礼的发端。B项,状语后置句,句意为:在事物没有出现乱象之前,就要治理好。C项,宾语前置句,“以仁为己任”,句意为: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D项,省略句,“或以(之)封”,句意为: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故选B。
CEG 【解析】句意:对问题看得清楚、深刻却走投无路的人,是因为喜欢评价别人。能广博地辨别是非善恶却面临险境的人,是因为喜欢揭露他人的丑恶。“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中,“者”的意思“……的人”,是此句的中心语,且“……者,……者也”是判断句,故在CE断开;“博辩广大危其身者”中,“者”的意思“……的人”,是此句的中心语,,同样“……者,……者也”是判断句,G处断开。故在CEG三处断开。
D 【解析】D.“国是指大夫封地,也有国都的意思。家指诸侯的封地”错误,国是指诸侯的封地,也有国都的意思。家指大夫的封地。故选D。
A【解析】A.“鲁国国君和孔子共乘一辆马车……一起……”错误,由原文“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可知,应该是鲁国国君给了孔子和南宫敬叔一辆车、两匹马,他俩一起去,而不是鲁君跟孔子一起去。故选A。
(1)不久他离开鲁国,在齐国遭排斥,在宋国、卫国被驱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过围困,又返回了鲁国。(2)看待弟弟、子女、臣下就像看待自己,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所以不孝不慈爱的现象都没有了。【解析】(1)“去”,离开;“乎”,介词,在;“斥”,被排斥。每点1分,综合句意1分;(2)“视”,看待;“若”,像;“恶”,怎么;“亡”,通“无”,没有。每个点1分
①掌握自己命运,不可怨天尤人;②善待亲人君长,勤劳简朴。【解析】由原文“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听治不强。’必曰:‘吾命固将失之。’和“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从事不强’,又曰‘吾命固将穷’”可知,人要掌握自己命运,不可怨天尤人;由原文“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饥寒冻馁之忧”可知,人要善待亲人君长,勤劳简朴。
参考译文:
孔子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成年后,曾经担任过季氏家中管仓库的小吏,把财物管理得准确公平;曾经担任过管理牧场的小官,在他的管理下家畜繁殖,数量增多。从这做起,升为掌管工程事务的司空。不久,他离开鲁国(寻求从政之途),在齐国遭排斥,在宋国、卫国被驱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过围困,又返回了鲁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大个子”,认为他与众不同。鲁国依然善待孔子,因此他就返回了鲁国。鲁人南宫敬叔对鲁国国君说:“请允许我与孔子去周地。”鲁国国君给了他们一辆车、两匹马,一个童仆随从,让他们去周朝廷学礼,主要是去见老子。(事情结束之后)告别时,老子为孔子送行,说:“我听说富贵之人拿财物送别,而仁人用有益的话赠别。我不是富贵之人,但还虚有仁人的称誉,那就送你几句话吧:对问题看得清楚、深刻却走投无路的人,是因为喜欢评价别人。能广博地辨别是非善恶却面临险境的人,是因为喜欢揭露他人的丑恶。做孩子就要一切为了父母,不考虑自己;做臣子就要一切为了国君,不考虑自己。”(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墨子说:“从前三代的圣王禹、汤、文、武,刚主持天下政事时,说务必举拔孝子以鼓励人们侍奉父母,尊重贤良的人而教导人们做善事。所以公布政令实施教化,奖赏善行惩罚凶暴,如果按圣王说的去做,则天下的动乱,将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理;社稷的危险,将可得到平定。如果认为不是这样,古时桀时的混乱,汤治理了;纣时的混乱,武王治理了。那个时候,这个世道没有改变,人民也没有改变,君王改变了政务,人民就改变了风俗。从前三代暴君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在那时不能矫正他们耳目的欲望,而放纵他们内心的邪念,在外驱马打猎射鸟,在内耽于酒和音乐,而不顾念他的国家百姓的政事,过多地做无用的事,残暴地对待百姓,于是失去了国家。他们不说:‘我疲弱无能,我治政不强。’一定说:‘我命里本来就要失国。’即使是三代时疲弱无能的百姓,也是这样。不能好好地对待亲人君长,很嫌恶恭敬俭朴而喜好简慢粗陋,贪于饮食而懒于劳作,衣食财物不足,所以自身有饥寒冻馁的忧患。他们不说‘我疲弱无能,不能努力地劳作’,也说‘我命里本来就穷’。”(选自《墨子·非命下》,有删改)
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与君主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子女、弟弟、臣下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所以不孝不慈爱的现象都没有了。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 看待别人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偷窃?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 所以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没有了。还会有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伐 因此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现象就没有了。假使天下之人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之间不互相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互相侵扰,偷盗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安定了。(选自《墨子·兼爱》,有删改)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处处实写”错,纵观苏词,上片纪实,下片梦中还乡,是典型的的虚笔想象,“处处”太过绝对。故选C。
相同:苏词和元诗结尾都直抒胸臆,苏轼的“料得年年肠断处”一句表明思念之久,肝肠寸断;元诗直接检讨自己懒于流连花丛,一半原因是参禅悟道,一半原因皆是思念你。不同:苏词尾句重在以景结情,“明月夜,短松冈”意境凄清幽独,相思之深,死别之痛,黯然魂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相同:苏词和元诗结尾都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苏词“料得年年肠断处”用“肠断”表明思念之久,肝肠寸断。元诗“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不同:苏词“明月夜,短松冈”结尾写景凄清幽独,以景结情,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思念,更加令人黯然魂销。
(1)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2)在明民德,在亲民。(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4)王于兴师,与子同裳。(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6)月照花林皆似霰
①显而易见②深思熟虑③赞不绝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根据语境可知,疫情虽然没有让出版业“像其他一些行业经历需求崩溃”,但影响非常明显而且巨大,因而选填“显而易见”,意思是(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与语境契合。根据语脉,第二处应填面对疫情,传统书业的经营者采取经营策略时的谨慎态度,因而选填“深思熟虑”“小心翼翼”之类的成语即可。“深思熟虑”的意思是深入细致地思索考虑。“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第三处,根据语境,此处应填人们对董宇辉直播带货的态度,因而选填“赞不绝口”或“交口称赞”之类成语。“赞不绝口”,意思是连声称赞。“交口称赞”,异口同声地称赞。
董宇辉的直播带货成为社会热点,特别是主播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化石成金的卖书案例,竟然引发了社会对于读书价值的讨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处,“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化石成金的主播卖书案例”语序不当,改为“主播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化石成金的卖书案例”;第二处,“生发了社会对于读书价值的讨论”中“生发……讨论”动宾搭配不当,改为“引发了社会对于读书价值的讨论”。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C项中的引号表示引用;A、B、D项表特殊含义。
23.①人与人之间按照关系远近而有亲疏之别②如果能够充分结合起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本句属于照应句,结合“墨家的兼爱强调无差别”“而儒家的仁爱则强调有差别”可推断,填写的句子与“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没有人、己、亲、疏的区别”构成转折,故可填写“人与人之间按照关系远近而有亲疏之别”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本句属于总结句,“其实”承上文转折,意味着墨家和儒家没有必要“互相批评、相互指责”,“一个从外到内,一个从内到外”,即可以结合起来,故可填写“如果能够充分结合起来”之类的句子。
24.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无差别就是“无父” 墨家的兼爱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无差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三段论推理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并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本题的结论是“墨家的兼爱是‘无父’”。大前提,结合“墨家的兼爱强调无差别,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没有人、己、亲、疏的区别”“孟子因此认定墨家的兼爱是无父”,故孟子认为: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无差别就是“无父”。小前提,墨家的兼爱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无差别。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出自《论语》。此则《论语》衍生的成语“三思后行”广为流传,但它并非完全符合孔子的真正主张。季文子是鲁国的大夫。据记载,他一生谨慎,祸福利害算计得太过精明,他思虑越深,世故越深。孔夫子说“再,斯可矣”,是针对季文子的这一性格特点来进行点拨教导的,如果换成子路之类的学生,估计孔子就会改口。性格急躁、鲁莽,那就谨记“三思而后行”;性格优柔寡断,那就“再思则行”。引导语部分,要求考生品读这则《论语》,思考“如何把握思与行”,也即让考生在理解本则材料所传递的思想的基础上,思考怎样辩证处理“思”与“行”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审题时,我们要注意“三”和“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三”是多次,这里指的是多次的、反复的、无谓的、没意义的、患得患失的思考,它带来的结果是思而不行。“再”是两次,不能理解成仅仅两次,而应理解为点到为止、恰到好处的周密谨慎的思考,它带来的结果是思定则行。生活中,面对很多问题,在行动之前,我们应该谨慎思考,但如果思而不行,缺少决断,那么,就会陷入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的状态,只能是裹足不前,不能成事。所以,一旦思考成熟,就应该立即行动,在行动中完善思考,随时发现新问题,随时解决新问题。这也就是孔子否定季文子的“三思”,建议他“再思”的原因。行文过程中,我们要先理清“思”和“行”二者之间的关系:先思后行,思定立行,行而有思。重点强调的应该是思定立行。然后,再结合具体情况、根据行动主体的特定性格,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人要“三思”,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人“再思”即可。此处要结合现实社会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写,把写作引向思考如何在以后的生活中处理好思考和行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让自己的事业开展得更顺利,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的更稳健。
立意:1.多思则多私,故不宜三思而行。2.思不在多,在于得法。3.思定则行。3.鲁莽者多思,优柔者速行。
例文:谨于思,果于行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不可谓不谨,但孔子不赞成,为什么?思虑太多,过犹不及。世间事,繁杂且多变,怎么可能等到万事周全才行动?
所以说,事前思虑固不可少,但也要果于行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行事之前必须深思熟虑,凭一时意气而草率行事,必然败事。南宋年间的开禧北伐即是一例:韩侂胄为了立功,在没有详细分析敌情的情况下贸然进攻,最终失败。本是爱国之壮举,却落得鲁莽之恶名,可见,事前思虑,不得不谨。
但是,也不能沉耽于思虑而裹足不前,毛主席曾说:“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光阴如梭,形势逼人,怎能妄想等到万事俱备时再行动?想当初,日军全面侵华,怎么应对?我们当然会思考,但是,当初的爱国志士更多地是果敢地去行动,在思考的同时行动,在行动中思考。所以我们看到川军出征,百团大战。我们可以有持久战的战略,但不能只持久地思考,不能怯懦于行动,毕竟战争不等人。
耽于瞻前顾后者无非三个原因,一是懒惰,一是怯懦,一是私心重。勤奋、勇敢、无私的人从来是事前深思,思定则行。南宋小朝廷,天天把迎二圣、收失地挂在嘴上,但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不光苟且于江南不见行动,还无耻地打击主战派,什么原因?懒惰和怯懦兼而有之,更加上赵构还有贪恋皇位的私心。
反观新时代的奋斗者们,凭着勤奋、勇敢、无私的态度,既谨于思考,又果于行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看我国的航天工程的工作者们,他们行前有思,有谋划,有布局,每一步都谨慎推演;他们也果于行动,一个个“嫦娥”飞月,一个个“天宫”升天,从简到繁,从无人到有人,不都是在行动中升起和改进的吗?航天工程如此,大海勘探工程也是这样,扶贫工程也是这样。每一个庞大工程取得成功,都离不开“谨于思,果于行”。
作为新时代的有担当的青年,我们更应学会处理思与行的关系。面对自己的未来,我们要有人生规划;面对自己的事业、祖国的发展大业,我们要有职业规划。但是,我们不能只绘蓝图不行动,不然,就成了纸上谈兵的懒惰者、怯懦者。所以,有了规划,就去生活中践行吧,让实践检验它,在实践中调整它。思定则行,边行边思,我们才能事业有成,不负家国。
因此,记住孔子的教导吧,“再,斯可矣”。谨于思,思而有度;果于行,勤行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