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学案(无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学案(无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1 22:4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学案
课程标准:了解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等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学习目标:了解中西方古代交通的变迁并能够分析交通产的原因与作用,通过认识新航路开辟与中国的不同,明确其产生的历史意义;工业革命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的历史性意义。
宏观把握
阶段 交通动力 交通工具 交通道路
陆路交通 水路交通 海路交通
原始社会 人力、机械力、畜力,风力 人力车、畜力车、帆船 天然道路 河流
罗马
春秋 世界最早的运河
秦朝 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灵渠
西汉 开通了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丝绸之路 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唐朝 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宋元 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京杭大运河 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远洋航行。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明代 1405年后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
15c世界 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17c世界 法国米迪运河——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仍在通航;阿姆斯特丹的运河系统——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19c世界 蒸汽机和内燃机 火车,轮船,汽车, 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19c中国 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依据上述表格采取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划分20世纪以前水陆交通的发展状况。
基础落实:图1 图2
图3 图4
图1显示该朝驿道较长,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连接了边疆治理机构,以及同周边民族政权和国家沟通的状况,据此推断出图1为唐朝;图2显示该朝比以往的交通网都要发达,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据此推断出图2为元朝;图3显示该朝形成了以咸阳为核心的全国道路网络,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据此推断出图3为秦朝;图4显示该交通线以长安为起点,穿河西走廊,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据此推断出图4为汉朝。
课时学案
一、以秦朝为例看古代交通
材料一 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起,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还有一条是为了加强对匈奴的防御修筑的,从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全长1800余里。中间为皇帝御道,用明显标志标出,一般人不得行走。此外,还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 五尺道,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攀越五岭的 新道.通过拆除壁垒、修建驰道,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使我国今日长城以南、以西的地区,除青海、新疆之外,都包括在这庞大的交通网络内,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一一百度
材料二 据1993年5月1日《陕西日报》报道,最新考古发现,云阳至九原直道,系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修筑,工程浩大,用于军情的秘密快递和辎重、兵员的运输。另一条直道,从关中经平阳、晋阳通达云中。
依据材料分析秦朝铺设道路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特点:以都城为中心;分布广(全国);类型多样化;连通性(道路网);水陆并举。
背景:政治,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思想,法家思想
影响:积极: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经济,有利于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便利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消极: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二、从京杭运河看文明价值
2014年6月,中国京杭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京杭大运河是京杭运河、隋唐运河、浙东运河的总称。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北京,隋朝开凿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经过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七个省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浙江省东部宁绍平原上的主干航道西段萧绍运河(旧称西兴运河)系古代人工疏浚、开凿而成;东段利用余姚江天然水道,余姚江在余姚县丈亭以下,江宽可达150~250米,水深约4~5米,至宁波市汇入甬江。
依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请你为大运河写一份文化名片。
①历史文化旅游价值: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水运交通史及运河沿岸文化具有重大价值;
②经济价值:是物资运输的主要渠道和经济生命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城市发展;
③政治价值: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④生态价值: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和生态相融共生的天人合一理念。
二、从中西方海路的变化看中西方文明的变迁
图一宋代海外交通贸易路线示意图 图二 新航路开辟
对比上面两副图片,指出新航路开辟后国际贸易的变化,那么为什么海路发达的中国没有开辟新航路却被欧洲捷足先登呢?
三、从中国交通的近代化看世界文明方向
材料一 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转漕无阻,可备海埂民间无差役科派之困。官吏驿站办差之累。
---------张謇《代鄂都桥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1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铁路大部分是靠外国资金建设起来的,经营权也大部分落入外国公司或外国政府手中:1894年自主铁路为21%,以后便在6.9%--15.7%之间波动。1937年,中国铁路总长21761千米。其中由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为日、英、法等列强资本所控制。
阅读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指示,分析铁路建设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积极:
经济上:推动近代化,促进中国近代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打破了内地的封闭状态,加强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加速了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扩展,推动了中国城市化;
政治上:加速了近代中国的一体化,打破了封建时代中国封建落后的状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思想上:对封建的陋习等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局限:
近代铁路掌握在列强手中,成为列强侵略和征服中国的工具。这是源于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是铁路权丧失的结果。
三、把题目所呈现的中国近代铁路发展,需要放在全球历史的视野来考察,即把当时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作为其世界背景的话,就非常容易理解中国铁路为代表(再如航运业等)的近代化都是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无论在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与统一,体现出中国人的自主创新与开拓精神。
近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下的中国,路权受制于西方列强,中华民族交通事业无从独立发展,华夏儿女敢问路在何方?!唯有首先实现民族独立、继续维护统一、谋求自强之道,发展的愿望方可实现,这才是我们脚下应该果断选择、坚实走过的民族复兴和昌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