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句流利。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
3.了解课文的叙事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4.感受作者所描写的理想境界,恰当地评价课文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特殊文言词汇的辨析积累。
3.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谐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1.明确课文的叙事线索,了解课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写作特点。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
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剧吗?2017年由杨幂和赵又廷领衔主演的一部大型古装玄幻剧,你们知道叫什么名字吗?剧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呢?(由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引导学生回忆剧中十里桃林的胜景。)今天我们就追随古代一位大师的笔尖,一起去领略桃花源的风采。(一连串的发问,由热播电视剧引出课文,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课前导读
(一)解析题目
1.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的五言古诗《桃花源诗》前面的一篇小记,相当于诗的序言。
2.记:古代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感情或发表作者的见解,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让学生了解“记”这种文体,便于以后类似文章的学习,及时进行知识迁移。)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 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象及农村生活。语言质朴自然,被称为“田园诗人”。 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三、初读感知
(一)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要求:(1)坐姿端正,声音洪亮; (2)读准字音、节奏; (3)标划出生字词。
2.认字识词。便舍船(shě) 屋舍(shè)俨(yǎn)然 豁(huò)然开朗阡(qiān)陌(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yāo)还(huán)家 间(jiàn)隔 及郡(jùn)下 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先指一名学生朗读,点评纠错,学生再齐读,以正字音。)
(二)再读课文
1.齐读课文,感受文章意境美。(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读,既能起到范读的作用,又能引导学生再次纠正读音,把握节奏,体会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意境。)
2.合作学习:同桌合作,参考注解,疏通文意。
具体步骤:
(1)边读课文边翻译,不理解的句子小组讨论,讨论不出来的标注起来;
(2)有问题的小组派代表提出疑问,大家共同解决;
(3)课件选取部分特殊词句,让学生解释翻译,教师及时点拨。(小组合作,探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理解课文,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A.词语解释a.古今异义词: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率妻子邑人(妻子和儿女)b.通假字:便要还家(通“邀”,邀请)c.词类活用: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未果,寻病终(名词作动词,实现)d.一词多义: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寻病终(副词,不久)
B.翻译句子a.复前行,欲穷其林。 (捕鱼人)又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b.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村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了。
(这一部分内容由学生先回答,然后教师分析并布置课下任务。
四、整体感知
(一)理清思路
1.回顾课文,简要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注意故事的完整性)提示:什么人经历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学生回答后明确:本文讲述了一位渔人偶然间进入桃花源,受到热情款待后离开,再次寻找不得的故事。(本环节给出提示,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归纳总结,概述文章的能力。)
2.合作探究,梳理文脉。文章以为线索,以为顺序,从桃花源,到桃花源,到桃花源,再到桃花源,最后桃花源,情节曲折回旋,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学生回答后明确:渔人进出桃花源 时间先后 发现 进入 访问 离开 再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以上给出的提示,找出文章的叙事线索,进而梳理课文思路,了解本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写作特点。)
(二)品味思考
1.你觉得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从文中找出能表现这些特点的词句。仿照:我认为桃花源是一个......的地方,从文中的......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时重点品读以下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学生回答后明确:环境优美、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和谐安宁、生活富足、幸福快乐、与世隔绝、神秘虚幻、充满传奇色彩......
总结并板书:美——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再次回顾课文,鼓励学生仿照例句积极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分享。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进而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谐幸福的生活状态,以及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能如身临其境般的体会到桃花源的美。)2.这样美的桃花源,在当时社会中真的存在吗?学生明确:不存在。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桃源美景?学生思考回答后引出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约作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时年 57岁。当时正处于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生灵涂炭,陶渊明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虚构出一个与污浊的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此时,写作背景的引出,有助于学生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三)拓展延伸成语——世外桃源,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后明确: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五、课堂小结
(一)课堂检测
1.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2.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
3.交代桃花源人来历的句子是:
学生回答后明确:(1)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二)课堂回顾
1.学完本节课,你有何收获?提示:可从文言知识、学习方法、精神理想等方面分析。(经过学生的思考总结,大家一起将本节所学内容回顾复习,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提升精神境界。同时,根据大家的回答情况,教师也可及时进行查缺补漏。)
2.总结升华:
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桃花源,了解了陶渊明。虽然他向往的理想生活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和那个年代相比,我们的生活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曾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原来,自以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的努力和付出之后也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愿你们在历尽生活的艰辛之后,依然可以建设自己心中的那片和谐、理想的美丽桃花源!
六、布置作业
1.查阅陶渊明的《桃花源诗》,朗读并交流。
2.用现代汉语把《桃花源记》改写成故事。注意:一是要忠于原文的思想内容;二是要用自己的语言,不能变成翻译课文。(作业的设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板书设计